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對于意大利人而言,一天中真正的正餐是晚餐,通常意大利人都會選擇同家人一塊享用,意大利人吃晚餐普遍較晚。這是由于意大利地處地中海地區,地中海夏季氣候非常炎熱,人們在酷熱的環境中很難有食欲去好好享受一天中最重要、最豐盛的一餐。待晚上7點之后,太陽逐漸西沉,空氣也變得清爽涼快,人們才愿意來享用晚餐。這也是地中海地區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晚飯時間偏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式晚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所需時間很長,一頓晚餐一般耗時3~4個小時,這與中式晚餐有明顯的區別。觀察意大利的用餐習慣頗有意思。一次完整的意大利式晚餐通常包括以下幾道菜:1.前菜(開胃菜)。用來激發人的食欲,品種豐富多樣,除了具有各地物產特色的沙拉以外,比較著名的前菜還有Meloneconprosciutto(蜜瓜火腿),將火腿切薄片卷在蜜瓜上同食。2.第一道菜。一般是各種米面類菜肴,如Spaghetti、Tagliatelle等各種意面,各種意粉和米飯。在第一道菜上意大利南北也略有差異,北方米面均有,而南方則是對面情有獨鐘,也更青睞植物類醬汁。如由大量新鮮剁碎的羅勒加上薄荷葉、碎松仁和特級初榨橄欖油拌勻制成的青醬,天然清新,濃香撲鼻,味道濃郁。3.第二道菜,也就是通常意義上西餐的主菜。意大利的主菜通常分量較大。在吃什么的選擇上,南北的差異也比較大:北方以畜類和禽類為主,如著名的佛羅倫薩牛排,每份牛排至少重1千克,需要煎制約20分鐘。做好后的牛排表面呈深褐色,焦香四溢,但切開后,內部仍是肉汁豐腴,鮮美可口。南方的人們似乎對這種濃郁的口感并不感冒,他們更喜歡清淡而原本的味道。在食材選擇上,他們也更愿意選擇海鮮。4.甜點。一般是冰淇淋、各類蛋糕或水果等。在吃完甜點之后,喝一杯Espresso濃縮咖啡,一次意大利晚餐就結束了。而中國飲食嚴格遵循一日三餐制,早中晚餐在一天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比較均衡。早餐在七點半左右開始,樣式豐富,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特色早餐,如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桂林米粉等。而中國的正餐品類更是琳瑯滿目,數不勝數。作為正餐范疇內的中餐,不像意大利采取分餐制,而是采取共餐制,菜肴也沒有明顯的前菜、頭盤、主菜之類的區別。

二、中意兩國飲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地形地貌層面意大利北至北緯47°,南至北緯36°,西至東經6.7°,東至東經18.5°,地處歐洲南部,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擋住來自北歐地區的寒風,加上整個亞平寧半島深深地嵌入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比同緯度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溫暖。亞平寧山脈北與阿爾卑斯山脈相接,從中部縱貫整個意大利,給意大利帶來豐富的地形環境。在意大利東北部,由波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巨大的波河—威尼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為意大利提供了豐富的農產品。意大利的東部海岸地區地形以山區和峭壁海岸為主,以海產居多,有零星的果蔬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意大利中西部地區以平緩的丘陵和平原為主,氣候和地形均適宜農業發展,盛產各種果蔬,乳類、肉類產品和糧食作物。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地形差異明顯,東北地區以平原為主,土壤肥沃,適合大面積種植和畜牧業的發展,但由于氣候較為寒冷,較少種植果蔬類作物。東北以南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北方地區是南北作物的交匯地帶,南北方的各類作物均有種植,養殖業也非常發達,已基本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南方大部地區果蔬品種非常豐富,但由于地形復雜和人口密度大的原因,畜牧業更多的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存在。廣袤的西部地區由于海拔高、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等原因,農作物品種較單一,以小麥、青稞等糧食作物為主,產量較低,僅是自給自足水平,但畜牧業比較發達,各類牛羊肉和乳制品產量都很大,當地人也都以乳肉作為主要食物。

(二)氣候層面意大利的氣候多樣,北部地區屬于大陸性濕潤副熱帶氣候,如都靈、米蘭及博洛尼亞等地,特點是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而沿海地區及佛羅倫薩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日間氣溫常超過35℃且晝夜溫差很大,冬季溫暖多雨,氣候溫和。如西西里島的首府巴勒莫,冬季日均最低氣溫為12℃,日均最高溫為17℃,氣候宜人,也非常適合各種作物生長,這也是意大利南方人食用果蔬量明顯比北方人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獨特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各種農產品的風味物質和營養成分的積累,所以意大利農產品普遍質量較高,風味十足,這也是意大利飲食更偏愛使用各類未經深加工的天然香料調味的原因之一。中國的國土面積廣大,氣候種類多樣。東北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少雨多積雪,日均積溫低,作物生長時間長而品質高。東北以南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北方地區雖也是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但年均氣溫比東北地區高,受太平洋夏季季風影響,夏季降水多,水熱條件適合多數農作物生長。秦淮一線以南的廣大南方地區則是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溫、降水都比較溫和,良好的降水光照條件是南方種植業發達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區則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全年降水較少,冬季被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凜冽干燥的北風持續整個冬季,而地區則是高山高原氣候,終年低溫少雨,上述兩種氣候都不適合種植業的發展,所以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三)物產層面意大利各個地區的飲食文化都受歷史上的數個統治民族的影響。這些民族帶來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同時也把他們的特色食材帶到意大利種植、培育。因此,在意大利的土地上產出的各種食材,有不少帶著濃郁的異域風情。就整體來說,意大利的農產品普遍質量較高,各大區出產的農產品種類和特產也不盡相同。北部如皮埃蒙特大區、倫巴第大區、威尼托大區就以出產優質的小麥、玉米和葡萄為主。中部偏北地區如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托斯卡納大區則有著極為發達的畜牧業和大片的果園、葡萄園,為全意大利甚至世界提供優質的農產品,如以帕爾瑪火腿為代表的肉制品和托斯卡納地區的特色紅酒等。以羅馬為中心的中部地區則是意大利糧食作物的主產區,橄欖的種植也從此開始。如拉齊奧大區,用于制作各種意大利面和意大利粉的杜林小麥大半產自此處。在自然風光秀麗的南方,地中海氣候賦予這塊土地充分的日照和劇烈的日夜溫差,果蔬農產品就成了南方農產品中當仁不讓的主角。意大利南部大量出產的果蔬主要有:1.番茄,以個大、味濃、鮮甜可口而聞名;2.葡萄,南部產區出產的葡萄酒口感銳利,偏澀,別有一番風味;3.檸檬,在意大利除了調味之外,還被拿來釀制成獨特的烈酒———檸檬酒,它口感甜中帶辣,香味馥郁久久不散,深受意大利人喜愛。南部的漁業在意大利舉足輕重,在全國魚類供應中占了大半。意大利國土面積較小,各地出產的各種食材都能在國內廣泛流通。而中國幅員廣闊,氣候差異大,各地物產差別較大,飲食多以當地或附近的食材為主。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肉類是以牛羊為主,各種奶制品也較多;由于氣候所限,北方出產的蔬菜種類較少,以耐寒耐旱蔬菜為主。在沿河沿海地區,各種水產被廣泛地食用。中國南方地區出產的農產品種類豐富,在全國范圍內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根據記載,在中國有約600種被食用的蔬菜,其中大半均在南方種植,除此之外,如芒果、百香果、山竹等熱帶水果也是南方獨有。

(四)人文歷史層面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深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不同的哲學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產生了不同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而意大利的飲食觀念是天然新鮮和原汁原味。中國飲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文化“以和為貴”精神的影響。“以和為美”的概念在中國飲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調味時強調五味的調和,在食材的選擇上追求溫寒搭配、多種多樣。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各種食材巧妙搭配,成為一道道馳名中外的中國名菜。而飲食文化也融合進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吃可以交流信息,表達歡迎或惜別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風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來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蘊涵著一種豐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義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吃”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原有的交際功能上,更發展出了調節社會心理的功能。西方哲學的發源地希臘,由于在文明發源之時,自然資源不甚豐富,人們必須努力探索、開發自然以獲取發展的資本。在探索的過程中,科學理性的精神、遵循自然規律的理念和獨立自主、互不干涉的思想深入到了西方哲學中。意大利飲食也與其他西方飲食一樣,講究食物的營養成分和搭配,每天的飲食只要攝入了足夠的營養,滿足一天的消耗,能保持身體健康即可,對食物的口味和樣子并不過分追求。“獨立、分別”的思維也深深地融入了意大利的飲食中。在意大利的菜譜中,除了湯類和醬汁,各種食材基本都是分開烹飪,互不相干,即便有搭配也都是在盤中。在用餐時也實行分餐制,體現了個人的獨立自主。從文化的意義上看,“吃”在西方國家只是停留在簡單的交流、交際層面上,并沒有像在中國那樣被賦予更多、更為重要的“使命”。

三、結論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一、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這樣的飲食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特別是在中秋節、春節等節日里,全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到一塊兒過節,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長烹飪的人會做一大桌子的菜,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并祝福、拜年等等,講究的是一種和睦、團圓的氣氛。通常中國人在進行聚會時,不會給每個人定食定量,而是會準備很多的飯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沒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里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沒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著自己的餐盤隨意走動。西方人的這種用餐方式體現了他們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人空間,講究個體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著不足,人們在吃飯時不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國人共樂的情調。

二、飲食禮儀的差異

很多人說,中國的餐桌,可以談成合作、可以求婚、還可以聯絡感情,總之中國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決。因而,餐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的地方,更是一種交際方式,在用餐這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中,禮儀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講,中國人在進餐時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內部的吃飯,其余場合里人們進餐時都十分重視尊卑、長幼。在集體進餐時,人們一般都會等客來齊了才會入席,而座位則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對著門口的位置為最高,其次以東為尊,而請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門口的位置。宣布開始入席時,會先叫一些位高權重、重要的人先開始,隨后主人才會開始。但在西方,飲食禮儀則與中國存在著很多不同。西方進餐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紳士風度,男性要對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與女性一起參加宴會時,面對門口的最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則座在女主人的對面,即門口的位置,顯示出對女性的尊敬。而在具體的進餐時,男士要起身先為女士拉開椅子,讓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時,男性并不能先進餐,必須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開始進餐后,男士才開始進餐。在進餐結束時,女主人離席之后,男性才能離席,而男士仍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紳士風度。

三、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國家的七倍,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種。中國人之所以將植物作為主菜,這與佛教對國家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佛教認為,動物是僅次于人的一種生靈,人們不可以將其殺死,也不能把他們的肉用來烹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中國就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內容。因此,有人將中國人的性格稱之為植物性格。中國人在進食時喜歡將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熱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菜如果涼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熱吃,菜的味道才真正發揮出來。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并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在烹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營養的均衡,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考慮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動物類居多,因而他們也被稱為是有動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歡熱食,他們喜歡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盤等,一直是西方大從所愛;他們在吃蔬菜時,也喜歡生食,如生菜、黃瓜等,并不將它們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校園視覺文化;隱形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9-146-1

前言

校園視覺文化是學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彰顯自身文化特點,還能夠對學校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校園視覺文化中的隱形教育已經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視,并加強了對視覺文化的研究,以良好的校園文化引導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日后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校園視覺文化

視覺主要是指人們的一種認知的方式,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交流和溝通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進步,逐步豐富了視覺內容,并出現視覺文化。視覺文化作為一種廣泛的概念,不僅是以美術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還深入到學校以及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圖畫、符號等都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賦予了視覺文化形象、直觀的特性。

校園視覺文化主要是在我國政策方針指導下,精心設計,為引導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其與環境文化一樣,是校園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們能夠真實地感受到的,例如:園林、建筑等實實在在的一切,囊括了整個校園所有物質載體。視覺文化作為校園的名片,不僅能夠體現師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還承擔著傳承我國悠久歷史的重擔,通過構建良好的校園視覺文化,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學校,從而激發學生們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二、校園視覺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

(一)指導功能

指導功能主要是指引導學校師生明確教學目標,并不斷努力實現。教育目標等單純依靠顯性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借助通過創建文化氛圍進行影響教育。學校通過構建良好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氛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某件事的看法和觀點,并將進行積極的引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高尚的品德。

(二)凝聚功能

校園視覺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隨處可見。師生耳濡目染接受著這些文化,對自身的價值觀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校園視覺文化能夠激發師生內心對學校的認同感,激發師生凝聚力,推動學校進一步發展[1]。

(三)約束功能

人們在思想等方面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當師生處于美麗的校園、整潔的宿舍等優美的環境中,能夠約束師生的行為,促使師生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并逐漸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氛圍,借助這種無形力量的約束,能夠更好地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激勵功能

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校園視覺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師生的精神、愿望等,學校通過精心設計的建筑物等,影響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等,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道德原則,并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勵學生積極進取。

三、促進校園視覺文化發揮隱性教育功能的有效對策

(一)完善校園指示系統

校園指示系統是校園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路、平面圖以及路口指示三大部分。現代校園占地面積較廣、功能齊全,學生在校園內活動需要道路指示才能夠準確找到目的地,尤其是一些新生,對校園不熟悉。因此,校園可以在道路指示牌的設計上花心思,用一些具有文化底蘊的名稱給道路命名,并用一些能夠彰顯校園風格的材質制作路牌,例如木質等,既能夠便于學生尋找道路,還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平面圖的設計主要是清晰、簡單,并將平面圖設置在校園的特點位置,例如校門口、食堂門口等;樓口指示牌能夠為學生指引道路,學校可以在設計的時候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人文氣息。

(二)規范宣傳平臺

宣傳平臺主要是指校園的宣傳欄、公告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聯系密切。因此,學校要規范宣傳平臺,避免一些社會廣告對學校文化的破壞,專門設計各類信息的平臺,便于學生信息,也能夠有效地避免亂貼廣告等不文明的現象;除此之外,宣傳欄作為校園文化表現的重要載體,學校要經常更新上面的內容,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并保持公告欄的清潔整潔,為學生營造一個整潔的校園環境[2]。

(三)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文化是一項綜合性學科,包括校園內的建筑、水景等多方面元素,學校設計建筑要結合地方特點,展現民族特色,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建筑,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優秀的雕塑藝術能夠影響學生們的精神生活,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學校要結合自身特點,選擇雕塑形象。除此之外,校園環境還包括校園綠化、水景等,學校應全面考慮校園各方面因素,為學生構建和諧校園。

四、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校園視覺文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特點,不僅僅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還重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等,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原則的具體表現。因此,學校管理者加強對校園視覺文化的建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直觀形象的實驗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感性認識的啟發下順利的進入理性的探究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在創設情景中,實驗是最好的素材,學生被鮮明的實驗現象所吸引,從而順利地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取新知、提升能力.例如在學習有關“氯水的性質”時,可以先讓學生對氯水的成份和性質進行猜想,學生們都一致認為有酸性,教師就可以順勢利用紫色石蕊試液進行檢驗,從而創設實驗情景,讓學生感到驚奇的是,學生不僅看到了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還會逐漸褪色,學生紛紛詢問:為什么會褪色?針對學生的這個疑問,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想,有的同學認為氯水中的氯氣具有漂白性;有的同學認為生成的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學生們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各持一詞各不相讓,這時就有同學提出利用實驗來進行驗證,轉而讓學生討論怎樣設計科學嚴謹的實驗來進行驗證.在學生們的積極討論下,學生細致的研究了實驗的各個環節,最終設計出先讓干燥的氯氣通如干燥的有色布條中,再接著通入濕潤的有色布條中,學生對這個實驗都認可,從而積極地進行了學生實驗,在鮮明的現象面前,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氯水的性質.通過這樣的情景建立,使學生在實驗情景中找到了“疑點”,順利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來進行思考探究,使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發揮實驗引導,滲透科學方法

學習的目的不單單是知識的掌握,更是方法的提煉和思想的領悟.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實驗進行引導,使學生在探究中逐步的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技巧,使學生的思維層面獲得提升,真正實現“啟發-探究”的教育價值.例如在學習有關“溴苯的制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規范認真地對實驗進行操作,在實驗獲得成功的情況下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激勵學生說出自己藏在心中的疑問,學生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來解釋實驗的各個環節,將自己無法解釋的問題表達出來:生成的溴苯中的溴單質如何除去?為什么說是取代反應而不是加成反應?針對這些問題的提出,教師就要進行分類整合,將其寫在黑板上,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在學生的逐級討論中,其思維得到了螺旋式的上升,認識到了溴苯中溴單質除去的方法和步驟:水洗、加氫氧化鈉溶液、水洗、分液、蒸發;學生對這個方法的掌握還可以延伸到硝基苯中二氧化氮的除去,使學生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在驗證反應的類型上,學生根據在導管口看到有“白霧”生成,而采用了驗證產物的方法,利用硝酸銀溶液來驗證生成的產物為溴化氫,得到了該反應為取代而不是加成.通過這樣的實驗引導,根據學生對實驗中問題的發現來誘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在學生深層的探究中獲取了學習化學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體驗實驗操作,發揮學生自主

實驗具有很強吸引力和說服力.在化學教學中,學生都非常喜歡實驗課,在操作中也會非常的積極主動,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優勢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進行體驗,使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發現問題、點出疑點,從而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例如在學習有關“銀鏡反應”的實驗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生實驗,利用學生的親手操作來思考實驗中細節的重要性,學生在經過了銀氨溶液的配制以后,了解到了其中的“沉淀恰好溶解”;然而在接下來的制備銀鏡中,有的學生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紛紛思考其中的為什么?在學生的逐漸討論中,了解到了“銀氨溶液要新制,不可久放”,同時還注意到了“試管要潔凈”、“實驗過程中試管不可震蕩”,正是學生對這些細節的思考和總結,學生才會看到自己制備出的光亮的銀鏡,學生們頓時歡呼了起來,紛紛相互擊掌慶賀.在實驗結束后,興奮的學生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做完銀鏡的試管怎么才能清洗干凈呢?學生就會從這是什么開始思考,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來討論怎么將銀單質除去,在學生的逐一排除和方法整合中,最后采用了稀硝酸來清洗試管.通過這樣的實驗,激發了學生想要成功的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討論每一個細節,使學生的操作更為準確規范,更深層地理解了實驗原理的內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改進實驗創新,實現能力升華

實驗的啟發往往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印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的實驗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方法和經驗,來對實驗進行改進,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時,傳統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時間太短,不能滿足學生的觀察要求,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怎樣才能觀察到持久的氫氧化亞鐵沉淀,誘導學生從原理進行探究,使學生了解到沉淀的關鍵在于:未被氧化的氯化亞鐵溶液和不溶有氧氣的氫氧化鈉溶液,并且在制備后也不要與氧氣接觸.學生在對原理有了深層的分析后,開始討論如何不讓氯化亞鐵溶液被氧化?如何除去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氧氣?如何巧妙地避免與氧氣接觸?學生積極地進行了討論交流,從而選擇了利用鐵粉和稀硫酸反應來制取硫酸亞鐵,利用生成的氣體將硫酸亞鐵壓進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試管上層用植物油液封.學生對實驗的創新,使得學生很直觀地看到了氫氧化亞鐵白色沉淀,每個學生都很興奮.通過這樣的實驗創新,加深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巧妙地利用了物質的性質,領悟到了實驗成功的精髓,是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創新的快樂,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實現了學生能力的飛躍.

五、結語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作者簡介:鄧曉慧,女,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介融合研究;宋波,女,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藝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藝術理論研究。

摘 要:從2012、2013年浙江衛視舉辦的中國大型專業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從開播到現在,一直備受觀眾矚目,本文借用費斯克關于電視文化的兩種經濟理論,來分析該節目從眾多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的內在成因,旨在揭示大眾文化語境中,受眾在參與電視文本交流中的顯著程度,以更好地俯瞰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準確把握電視經濟的命脈,做好節目的包裝宣傳。

關鍵詞:金融經濟;文化經濟;缺席的在場;生產者式文本;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091-03

一、引 言

在國內電視市場中,具有較高收視率的娛樂節目以“舶來品”居多。當前不少選秀類的娛樂節目,因同質化、低俗化和泛娛樂化而飽受詬病。大眾媒體如何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狀態化下,突破當前節目創意匱乏的瓶頸,獲得節目人氣和廣告收益的雙贏,成為媒體從業人員當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2012年暑期異軍突起的《中國好聲音》(以下簡稱《好聲音》),成為《傳媒》雜志評比的2012年度盤點十大事件之列。2013年暑假,這一節目再次以高標準的節目質量點燃了整個夏季的收視狂潮。這一舶來品本土化創新的成功,不單是由于頂級的制作團隊、制播分離的運營模式及高水準學員的美妙歌喉,還與其節目的選材、形式和受眾的參與有著極為重要的關聯。

節目的盈利與否取決于收視率的高低,而節目的收視率又與受眾是否買賬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只有洞悉了受眾在接收電視文本時的心理,才能準確把握電視節目的制作要領,贏得可觀的收視率。當代西方學術界著名的大眾文化理論家約翰?費斯克提出了關于電視文化的兩種經濟理論,結合《好聲音》的走紅內因,該理論做出了合理詮釋。

二、兩種經濟理論的提出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1939―),當代西方學術界著名的大眾文化理論家,在其撰寫的《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根據政治經濟學的商品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理論,提出了兩種電視經濟理論,即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這一大眾文化理論試圖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電視節目作為商品,在這兩種平行的、半自主的經濟中生產與銷售,而生產商品的經濟機構與受眾的利益之間存在著一種根本性的斷裂。

首先,電視節目在金融經濟系統中運行,“制片廠商(生產者)生產出電視節目(商品)然后賣給電視臺(消費);電視臺將節目(生產者)播出,相當于將電視觀眾作為商品賣給了廣告商(消費者)。這一過程注重的是電視的交換價值,流通的是金錢” [1]。緊銜而至的流通階段是文化經濟階段,電視商品的文化形式是形象、思想和符號,觀眾在收看節目的過程是消費的過程,對電視節目的解碼又是對意義、的生產過程。由此,在文化經濟階段,“觀眾構成了生產者跟消費者的雙重身份,這一階段注重的是電視的使用價值,流通的是‘意義、和社會認同’” [1]。由此可見,文化生產只有走出簡單的金融經濟領域,進入文化經濟領域,與大眾的利于趨于一致,才能實現可觀收益――要想擁有財富,必先生產意義和。他的兩種經濟模式理論,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為我們解讀《好聲音》的火爆走紅提供了很深刻的啟示。

三、金融經濟階段――《好聲音》的生產

(一)優越的制播模式

《中國好聲音》(以下簡稱《好聲音》)是席卷海外的荷蘭音樂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國版,“是由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制作公司推出的中國大型音樂真人秀節目,也是中國電視歷史上首次引入真正意義的制播分離的一檔節目” [2]。“該節目將利潤分配模式從以往的‘電視臺定利潤’變為‘市場開發利潤’,節目生產線也為之改變” [3]。該制作公司承擔了所有的版權費,并與播出平臺浙江衛視達成廣告分成協議,節目若達不到規定的收視標準,燦星制作公司將單方面擔負廣告商的損失。如果雙方投入的資源越大,節目越成功,得到的收益也越大。在利潤與風險的雙重刺激下,擁有著豐富制作經驗的燦星公司(曾制作過“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等節目),頂住巨大壓力,不惜成本與投入,成功打造出《好聲音》,“第一季中的收視率從1.5到最高6.5,高達400%的收視漲幅”[4]。最終,廣告費和版權費總計收入3億多元,電視臺、制作方和冠名商都賺了個盆滿缽滿,實現了真正的互利共贏。而在第二季中,好聲音也延續了第一季的強收視。

對于金融經濟來說,“電視工業首當其沖的要務便是生產商品化的受眾,節目需盡最大可能吸引觀眾,惟其如此,廣告商才會掏錢‘購買’他們” [1],才能實現資本的流通與增值,從而實現彼此的互利共贏。加多寶集團正是看中了《好聲音》可觀的商業利潤才高價冠名,而《好聲音》廣泛的社會關注度、令人眼紅的收視率也恰好肯定了加多寶集團明智的決策。

(二)優質的節目設計

一檔節目要想吸引人、有持續的觀眾,如果沒有好的內容,那根本就難以為繼。好聲音以音樂為本位,主持人成了“賣涼茶”的伙計,主角讓位給場上選手和更專業的評委。“這意味著中國電視娛樂進入‘后海選時代’:即依靠專業素質,精選優質資源,以資源為王”[5]。《好聲音》的節目設計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彰顯出優勢:

首先是選題上,《好聲音》的選題設計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口味。與燦星公司先前制作的《中國達人秀》這檔節目相比,學員從多樣化的特長(武術、雜技、街舞、唱歌等)簡化為唱歌這一樣。該節目秉承了原版《荷蘭之聲》的節目宗旨,即“聲音是節目的唯一要素”,只要你有一副好嗓子,都有登臺表演的機會。《好聲音》學員從普羅大眾中走向舞臺,這對觀眾而言,在心理上就感覺十分親近。 其次它在首期節目播出之前就已經有過一輪高水準的選拔,登上舞臺的學員都是些頗具實力的唱將,精湛的歌曲演繹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觀性。而對于每位選手也會進行非常詳細的介紹,這些信息在勾畫出參與者不同個性的同時,也增強了節目的故事性。 然后第三點,也是該節目最大的創新點,“盲聽”和“轉椅”。導師背對選手,僅憑歌手的聲音,通過按下輪椅按鈕,來遴選中意學員。這一節目形式打破了其他選秀節目中,靠評委的主觀感受(歌手的舞臺表現力,對歌曲的演繹契合度、長相、發展潛力等綜合考慮)來集體決定選手命運的模式。在選手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導師是否按鈕這一懸念同時牽動著選手、選手親友團和場內外觀眾的心;倘若有多位導師轉椅,學員的選擇又成為場內外觀眾的情緒沸點。節目后期,評判決定權在導師們和媒體團之間的博弈,使節目的情節跌宕起伏,收視率由此一路飆升。

四、文化經濟階段――化被動為主動的受眾

在電視商品被買的一刻,金融經濟的流通階段即告完成。作為商品的電視節目已經完成了它在經濟發行中的角色,開始充當文化角色的扮演。在這一階段,“電視是一個‘不生產產品的工業,而消費者也不消費產品’。其文化經濟產品的形式是形象、思想和符號” [1]。原來的電視節目變成了一個文本,一種具有潛在意義和的話語結構。

(一)缺席的在場――隱形交流對話

在《好聲音》這個電視文本中,導師、學員與受眾形成了如圖的交流模式:

(注:實箭頭表示顯流,虛箭頭表示隱流)

在節目播出時,熒幕上出現的是學員與導師間的兩種顯流――導師轉椅要學員,學員自主選導師。但受眾在觀看節目時,也作為一種缺席的在場參與了節目的交流。首先,在轉椅與選擇過程中,因為懸念的設置,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自主的也參與到選擇的過程。觀眾在觀賞表演的同時,也會在心里作下判斷,值不值得轉椅?應該選哪位導師?都成為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就成為他們與節目之間產生親密感與熟悉感的重要線索。其次參加比賽的學員本身就是生活中擁有歌唱特長的普通人,如美甲店老板黃勇、貨車司機曹寅、盲人歌手張玉霞等。學員進行表演,就如同受眾的替代性表演,滿足了生活中大部分人渴望登上舞臺引人注目的心理欲望。第三,兩季《好聲音》的導師――那英、庾澄慶、楊坤、劉歡、汪峰和張惠妹,都是流行樂壇頗有名望的領軍人物,因此,學員與導師的溝通和交流,就如同受眾也獲得了與導師親密接觸的機會。受眾仿佛在無形中也參與了訓練和表演的全過程,并獲得了一種滿足的補償性心理。總之,受眾觀看表演的過程,是與學員、導師隱形交流對話的過程,更是參與節目“全民造星”的過程。

(二)生產者式文本――參與意義建構

承上所言,受眾以“缺席的在場”身份閱讀電視文本,實際上也是一種對話的過程,是閱讀主體(即受眾)與文本期望的閱讀位置(商品的制作方)之間的對話過程。費斯克對電視節目文本的分類,不同于艾柯的開放性文本與封閉性文本,而是將其定義為生產者式文本:這個范疇是用來描述“大眾的作者式文本”的,即主動權傾向于受眾的一方,受眾可參與意義建構的文本。對于《好聲音》來說,受眾在觀看《好聲音》這一電視文本時,會因為把自己放在他們所塑造的不同的社會層面與文化效忠從屬關系中,而對這一人物形象有迥然不同的理解。當觀眾把吳莫愁當作一種“90后”形象的文化資源,來思考他們自己的社會體驗和意義時,吳莫愁的意義便會在年齡軸、性別軸或社會認可軸之間移動不止,從而形成對該人物的多義性解讀。

具體而言,觀眾大致會有三種解碼立場:1.支配性解讀;2.協商式解讀;3.對抗式解讀。例如對吳莫愁的解讀,有些觀眾認可吳莫愁對音樂的獨特領悟和個性的演唱技巧,支持她的音樂夢想,即傳受者雙方的立場趨于一致的支配式解讀;有些觀眾肯定哈林老師的評判,但是不認可吳莫愁的成功,這是觀眾對于節目接受的主導意識形態的適當調整,即協商式解讀;還有的觀眾完全不認同吳莫愁展現的才藝,也不贊同哈林老師對她的欣賞和指導,這是受眾根據自身利益與背景選擇解碼立場,即對抗式解讀。

由此可見,電視文本的意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從傳者到受者的直線傳播,而是在與受眾極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文化關系的互動中得到修正或產生,電視話語的意義不是被灌輸給受眾,而是受眾自己生產出來的。

(三)大眾的創造力――獲得釋放

“某種文化要想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須創造出抵抗式或規避式用途或讀法的機會,而這些機會的創造又源于商品的使用者在文化經濟中表現的大眾的創造力”[6]。在對真人秀節目進行解讀時,大眾的創造力主要表現在對文本意義的解讀上。傳統電視節目中,受眾的自主要體現在遙控器上,與這種單向傳輸編碼不同的是,《好聲音》節目的全民狂歡模式使得受眾得以較為自由地參與文本的解讀過程。這種主要源自兩方面:“1.生產出屬于自己的社會體驗的意義所帶來的。2.逃避權力集團的社會規訓所帶來的” [6]。前一種,可以體現在前文所提的大眾對“吳莫愁”這一形象的解讀上。第二種源于受眾在媒體這一載體中的狂歡行為。受眾在對《好聲音》節目元素進行解讀時,處于一種暫時的抽離現實處境的真空狀態,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身份和角色得到隱藏,導師的抉擇、選手的去留等情節都能讓受眾的情緒得到托盤的承載――“或惋惜,或感慨,或狂喜,從而獲得壓力的釋放,生產出一種‘解放的,創造性的,游牧式的’”[6]。此外,隨著導師椅子的轉動,權利反轉到學員手上,“選手第一次以主動選擇的姿態贏得了話語對等的機會,這是大眾對戰精英話語權力的一次勝利”[7],也是受眾無形中獲得抵抗式的重要節目元素。

金融經濟中,受眾處于無能為力的弱勢地位,而文化經濟階段,受眾一躍成為意義生產和消費的主體,基于不同文化代碼和文化能力的解讀,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在此,消費者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受眾對節目是否買賬,成為制作者和電視臺節目策劃時務必審慎考量的重要因素。

五、兩種經濟理論對真人秀節目創新的啟示

工業社會的大眾文化核心存在矛盾。需掌控好工業經濟與受眾的利益分野。隨著各電視臺真人秀節目的日益泛濫,屏幕前的受眾便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同時也提高了對欄目內容的審美要求。真人秀節目的制作難度由此加大,生存周期也變得越來越短,一檔新生節目若是在短期沒能獲得較好的口碑,贏得一定的市場收益,便有隨時被拿下的風險。“視節目一旦成為一種商品,就要服從市場行情與商業原則的調控,市場化的電視要面向市場、面向受眾,就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心理與審美期待”[8],需要處理好工業經濟利益與大眾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這就如同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在這個選秀審美疲勞的時代,《好聲音》異軍突起,以精益求精的節目內容和別具一格的節目形式征服了受眾。它的制勝點就在于,及時地引進了真人秀“盲聽”、“轉椅”、“導師學員互動”等節目元素,填補了市場空缺,滿足了受眾對真人秀節目心理期待的新需求,制播方的利益與受眾的利益達成了共識,從而實現了雙方的互利共贏。

另外文化商品想要流行,就必須滿足相互抵牾的需要。《中國好聲音》并不屬于國內原創節目,它之所以從眾多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在原版節目《荷蘭之聲》 的創意之上加以本土化創新和改造。然而流行的節目樣式受市場需要時,再復制(或抄襲)的幾率就越大。可是卻不一定能獲得長期的經濟回饋。《好聲音》的第一季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其他電視臺的其他歌唱節目也相繼涌現,如《我是歌手》、《中國夢之聲》等,這些節目在2013年都一定程度上分割了部分收視群體。此外,受第一季《好聲音》的熏陶,原有受眾對這一檔節目選手的期望值變高,節目組所面臨的制作壓力也相應增大。

向國外的優秀節目學習的確值得提倡,迫于生存壓力以克隆的手段降低節目研發成本也無可厚非,但切不可讓克隆成為制作節目的一種慣性。“安于追隨”的思維方式不利于跳出節目山寨的俗套,反思如何取長補短、增強真人秀節目的原創力問題才是關鍵。只有以受眾為本位,了解、收集他們新的節目體驗和文化需求,洞悉真人秀節目制作的空白點,使創意與大眾的審美取向相合拍,才能不落窠臼,突破節目創新匱乏的瓶頸,贏得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主戰場。

六、結 語

從費斯克的兩種經濟理論來看,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商品在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階段分別充當了不同的角色。盡管該理論對受眾主體性和生產性表現出過度的偏愛,遭到不少理論家的批評。但《好聲音》文本的成功生產,卻凸顯了費斯克理論在電視節目生產上的實踐價值。在受眾對媒體高呼“選秀已死”的時代,媒體工作者理應審時度勢,減慢收視率壓力下一味高效盲從的制作節奏,以受眾為本位,將費斯克“互動生產” 的理念植入創作,注重求新思變,避免急功近利,在電視欄目整體品牌發展格局下掌握“核心創意” 的主動權,才能使中國的娛樂節目煥發出更為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陸揚,.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 從中國好聲音開始,八一八那些牛氣的制作團隊[EB/OL].http:///whbm/20121016/0/87F73gI2acbbf3FF.shtml.

3 特別策劃:盤點2012十大事件[J].傳媒,2013(1).

4 吳瓊.2012中國電視:真正創新的,都火了[J].傳媒觀察,2013(2).

5 闞慶,冷淞.2012電視節目風向[J].視聽界,2013(1).

6 (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蛟河市| 松滋市| 杭锦旗| 浦城县| 柳江县| 富源县| 海兴县| 凤冈县| 呼和浩特市| 德昌县| 泽州县| 禹州市| 九龙城区| 洪湖市| 垫江县| 广宗县| 香港| 平和县| 汉中市| 岢岚县| 赫章县| 博客| 营口市| 余干县| 土默特右旗| 南岸区| 丹凤县| 左权县| 四子王旗| 淮北市| 正阳县| 北碚区| 万年县| 建平县| 泗洪县| 大田县| 修水县| 武汉市| 方山县|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