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分子生物學定義

分子生物學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分子生物學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分子生物學定義

分子生物學定義范文第1篇

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應用于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體的檢測及腫瘤的病因學、發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生物學定義: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活動規律的科學。據研究對象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等;依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等;從方法論分為實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等體系。

(來源:文章屋網 )

分子生物學定義范文第2篇

1對生命本質的不斷探索與生命的信息定義

生命究竟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概念。高中生物教材在緒論中借助于形形的生命形式列出了生命的六大基本特征,包括新陳代謝、生物體特有的組成與結構、應激性、生長發育與生殖、遺傳變異與進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等。這種對生命的描述性定義雖然容易理解,但是并不能真正體現出生命的最本質屬性。長期以來,許多哲學家、生命科學研究者都試圖給生命下一個更能反映其本質屬性的抽象性定義,當今許多生物哲學家都把生命本質問題作為其著述立說的主要論題之一。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更應當對生命的本質定義有所了解和認識。

近年來有人從信息論角度對生命進行了剖析,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生長和繁殖過程中信息的傳遞作用。該定義強調兩點:①強調生命的本質在于它是一個信息系統,是一個能夠通過自我復制與自我繁殖不斷地傳遞信息的系統;②強調生命的出發點不是個體,而是群體,生物群體具有無限度地不斷適應新環境的特征。該定義啟示我們,任何生命機體之所以表現出生命,其根源在于其系統中信息的不斷傳遞和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事實上,大量證據表明生命過程本質上就是信息傳遞過程。

2生命機體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網絡系統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在生物機體內部,細胞與細胞之間、細胞內部各大分子之間普遍存在著信息流動,這種信息流動與環境的信息流動相互協調,從而構成了機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穩態的形成。高等動物尤其是人類機體內的信息網絡系統主要是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構成,其信息傳遞過程大致如下所示。

首先是細胞外的信息分子,包括神經遞質、激素、細胞調節因子等,它們構成了第一信使,作用于細胞之間,傳遞各種信息,調節著機體發生、發展、生存和死亡;其次是受體系統,細胞接受信息具有選擇性及特異性,其關鍵在于細胞膜上與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的蛋白質,即受體;第三是第二信使,當第一信使與其相應受體結合之后,在細胞膜上各種酶的作用下產生出許多有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c―AMP、c―GMP、Ca2+、NO等,它們構成了專門在細胞內起調節作用的第二信使;接著第二信使將信息繼續輸送,逐級放大,引發一系列特異性反應,在細胞內激活一系列特異性激酶,每一個激酶又有多種底物,由此引發出千變萬化的生理效應。這些信號在傳遞過程中出現的信息量多少以及信息傳遞通道是否暢通等等,都直接影響調控的正常或失常,并與各種疾病的產生直接相關。

從信息角度看生物進化,進化實質就是生物遺傳信息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它同時體現出環境信息對于生物遺傳信息的選擇與協調。由于人們認識到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個體,因此從宏觀上看,物種的信息流以群體的形式向下傳遞,而生物群體具有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于是,種群的遺傳信息就以基因庫的形式存在并傳遞下去。

綜上所述,不僅生命機體本身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網絡,生命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也構成復雜的信息網絡。上述事實充分證明,生命的信息定義中所強調的生命本質屬性有助于我們從信息角度深刻認識生命。

3生命的信息定義對高中生物教學的啟示

分子生物學定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例定義;假說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

1.1重大傳染病疫情 短時間內發生,傳染范圍廣,出現大量的病死或死亡,其發病率超過往年水平。例如,青海市2004年發生的鼠疫疫情,上海1988年發生的大規模感染甲型肝炎。

1.2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事件 是指由于食物被污染或者職業危害的原因,導致人數眾多的傷亡中毒事件。2002年在保定市發生一起苯中毒事件,箱包生產的數名生產工人出現中毒癥狀,并有6例工人死亡,這就屬于職業中毒事件。2002年南京發生一起特大投毒事件,導致395例食物中毒,42例死亡。

1.3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某一區域內連續出現相同的臨床表現,短時間內不能明確診斷該疾病,同時病例人數逐漸增多,范圍也在擴大。我國2003年爆發的非典,發病之初并不明確病原體,非典傳播速度很快,很多患者都出現相同的臨床癥狀,這起事件就屬于群體不明原因疾病。

1.4新發傳染性疾病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新發生的、新變異的或新傳人的傳染病。世界上新發現的32種新傳染病中,有半數左右已經在我國出現,新出現的腸道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的潛在危險十分嚴重,處理的難度及復雜程度進一步加大[2-3]。

1.5群體性預防接種反應和群體性藥物反應 是指接種疫苗或者服用藥物以后出現異常反應,出現該事件可能是由于藥物疫苗存在質量問題,或者是人體自身生理過敏反應。

1.6重大環境污染事故 是指化學品在生產、運輸、使用、廢棄物處理等因管理不當,出現化學品污染環境造成人員的傷亡。

1.7自然災害 因為自然力引起的設施破壞、嚴重經濟損失、人員傷亡、人的健康狀況及社會衛生服務條件惡化超過了所發生地區的所能承受能力的狀況。

1.8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是指核泄露、放射物質泄露威脅到公眾的生命健康。

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調查步驟

2.1初步調查 首先要進行核實診斷,有些突發事件的臨床癥狀是以前未曾出現過的,情況較為特殊。事故發生后要第一時間到現場了解患者的情況,主要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還有現場的環境情況,本地的流行病史,患者的年齡、職業、人群預防接種情況,患者的各項檢查指標。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核實診斷的方法有差異,要根據具體情況做調整。同時對周圍居民、群眾進行調查,了解發病的情況,當地居民對環境比較熟悉有助于工作人員進一步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登記在現場群眾的個人資料,如果該事件屬于傳染性疾病,可以盡早對可疑患者進行診斷治療。突發事件一般比較突然,現場群眾和附近居民心理會恐慌,相關工作人員要對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有需要心理輔助的人員,同時在場有專業人士回答群眾的疑惑,避免群眾出現盲目的恐慌心理,群眾的積極配合有利于突發事件的控制。

2.2收集病例及相關資料 登記患者的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居住地、民族、聯系方式,重點了解患者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發病時間。還包括當地地區單位靜態人口資料,人口總數,對于流動人口較大的區域要了解爆發前的人口數。比較發病者和不發病者相關因素有何不同,從中可以尋找發病的原因。

2.3建立病例定義 通過前面的調查了解,可以比較清楚發病患者有何臨床特征,建立準確的病例定義有利于發現疑似患者,有利于疾病的控制。病例定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描述突發事件的信息,包括時間、人群、地區分布、具體的地理環境。另一個是描述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測指標。定義的語言盡可能的簡單、方便應用,對于不明原因的疾病要避免武斷的病例定義。建立病例定義是可以參考一下幾點:①臨床癥狀明顯和不明顯的比例是多少;②是否有比較明顯的臨床癥狀或體征,可以和其他疾病有區別的;③哪種診斷方法最簡單、實用,例如微生物學、化學分離鑒定、血清學方法等[3]。

2.4提出假說 根據事件資料的匯總,對患者的發病特征、現場的環境,再結合文獻回顧性分析,提出突發衛生事件的原因。例如該地區發生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可以假設這一傳染病是由某種微生物所引起的。經過初步調查對事件的發生還不是很深入了解,提出假說可以為進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2.5深入調查,驗證假說 觀察現場環境,對可以傳播的方式、傳播因素進行現場勘查,以了解疾病暴發的原因。分析患者的各項檢測指標如血清學、病原微生物。例如,假說提出本次突發衛生事件是由流感病毒傳染所引起的,研究員可以通過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樣本,對采集樣本進行病毒學實驗鑒定,最后可以判斷患者是否是感染流感病毒。

2.6采取控制措施 特別是針對傳染性疾病,要控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4]。對于化學污染等情況,要盡快的清楚污染物,保護水源,已經被污染的水源要實時監控禁止居民使用污染水,防治再次發生中毒事件。同時要加強群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識。

3 完善現場調查檢驗方法

為了完整、準確評價流行爆發的流行特征,需要尋找更多的病例,更加準確的評價一個新的檢驗方法的檢出病例的技術,提高病例鑒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后續,研發診斷試劑盒、檢測儀器,可以更加高效的診斷。新發傳染性疾病可能是由于病毒變異所引起的,根據臨床癥狀不能很準確的診斷疾病,近年來興起分子生物學診斷試劑盒。其原理是根據病毒特異性抗體,生產能特異性檢測該抗體的試劑盒,還有一種方法是根據病毒的特異性核酸序列,研發檢測序列的試劑盒。傳染病的流行是和季節有關的,下次疫情再次發生的時候診斷試劑可以及時對疾病進行監控,對感染患者盡早治療,控制疾病大流行。分子生物學診斷和臨床癥狀診斷想比較,分子生物學診斷特異性更好,診斷時間快,準確性高。

參考文獻:

[1]郭存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與應急處理[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4,38(1):65-67.

[2]谷亞紅,張智斌,李長紅.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綜述[J].疾病控制,2011,8(36):129-131.

分子生物學定義范文第4篇

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是區分新、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它為人類社會從蒙昧、野蠻邁向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般說來,農業革命主要包括栽培作物的產生和馴化動物的起源。系統探索家畜的起源,對于了解家畜發展史、揭示家畜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家豬SusScrofaDomesticus緣自野豬的馴化。目前,野豬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即分布于歐洲、北非和亞洲中部天山山脈的歐洲野豬,分布于中國大陸、臺灣、爪哇、蘇門答臘和新幾內亞的亞洲野豬。相比之下,家豬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幾乎遍及全世界,其品種也千差萬別、多種多樣。家豬與野豬在形態和習性上的差別明顯,家豬的下頜骨、頭骨和淚骨較短,犬齒退化,鼻部上移,顏面凹陷,面部加寬,后軀加長,體重增大,體幅變寬,胃腸發達,腹圍增大。它們一般白天活動,黑夜休息,性情也頗為溫順。人們不禁要問,兇猛的野豬是如何馴化為形態、習性迥然不同的家豬呢?家豬起源于何時、何地?系單一起源,抑或多個起源呢?諸如此類,皆為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孜孜以求地探索家豬的起源與馴化,業已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然而,諸如馴化之初,鑒別家豬和野豬等關鍵問題,至今仍茫然無緒。本文在評述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上述關鍵問題,嘗試提出新的思路,希望能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動物考古學的證據

考古學誕生以來,發掘成果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為探索家畜起源提供了頗為翔實的實物資料。當前,探索家畜起源主要借助于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一般說來,判斷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是否為家畜,主要依據以下三個原則:1、基于骨骼形態學的判斷,即通過觀察和測量,比較骨骼、牙齒的尺寸、形狀等特征信息,以區分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2、考古遺址中某些動物經過了古代人類有意識的處理,可認為屬于家養動物。3、把動物的年齡結構及骨骼形態上的反常現象與考古學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判斷。

據報道,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發現于安那托利亞東南部的Cayonu遺址土耳其之亞洲部分,其年代約距今9000年。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家豬,一般認為是距今約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這一認識的根據如下:即1、該遺址窖穴中發現有完整豬骨,在其上面堆積著小米;2、絕大多數豬的年齡介于1-2歲間;3、豬上下臼齒的測量數據,與新石器后期遺址出土豬的數據相近;4、穩定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豬以C4類植物為主要食物,表明與飼養相關。

關于新石器時代家豬飼養的前提條件,袁靖先生認為有以下三條:1、傳統狩獵獲得的肉食已顯不足,需要尋求新的肉食資源;2、居住環境周圍存在著一定量的野豬,容易獲得馴化對象;3、農產品有了一定的剩余,為家豬飼養提供了足夠的飼料。由此可見,出土了許多豬骨的廣西甑皮巖遺址距今約10000年,因不滿足上述條件,故不能認為是家豬的發源地。與此同時,有關專家正在積極探討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的出土豬骨,不久應有明確結論。

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借助分子生物學方法,是研究家豬起源的另一重要途徑。分子生物學理論指出,長期的進化道路上,生物的DNA分子既保持著基本穩定的遺傳,又容忍偶然變異的產生。顯然,DNA分子的遺傳穩定性,保證了親代與子代之間的遺傳連續性;而DNA的變異,又使得子代與親代出現差異,導致了物種的進化。研究表明:突變導致的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改變,與時間的累積成正比,即時間越長,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改變越大。這種變化的速率是恒定的,兩種生物分離的時間越長,其分子的差異則越大,這就是所謂的“分子鐘”(molecularclock。這樣,若探明現存物種DNA的核苷酸序列,便可望估計它們共同祖先的分離時間,即其物種的起源。由于動物體內的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DNA,簡寫為mtDNA具有母系遺傳、變異速率快、拷貝數目多的特點,故常將其作為研究物種系統進化的首選。

Watanabe等首先利用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簡稱RFLP分析了家豬包括亞洲豬和歐洲豬、日本野豬的mtDNA限制性酶切圖譜,結果發現亞洲豬和歐洲豬存在著很大的遺傳差異,表明兩者應有獨立的起源。Huang等對29個中國地方豬種、1個歐洲豬種以及野豬的mtDNA也進行了RFLP分析,除證實了Watanabe的研究成果之外,還發現中國野豬與中國家豬更為接近,暗示著中國地方豬可能只有一個單一起源。Giuffra等測定了來自歐洲和亞洲野豬、家豬中mtDNA細胞色素b的全編碼序列、mtDNA控制區的440堿基序列和三個核基因堿基序列,經系統發育分析后發現,一些家豬的mtDNA序列與歐洲野豬密切相關,而另外一些則與亞洲野豬密切相關,表明家豬應分別緣自歐洲和亞洲野豬的馴化。之后,蔣思文等對中國9個品種的140頭豬的線粒體控制區440bp和細胞色素b基因798bp的作了系統發育分析,而Kijas等對中國梅山豬、瑞典長白豬以及兩個歐洲野豬的mtDNA作了近全序列分析,其結果均證實了歐洲家豬和亞洲家豬分別起源于亞洲野豬和歐洲野豬,即現代家豬有著兩個母系起源。

此外,各學者還利用“分子鐘”理論估算了家豬的起源時間。Huang等首先根據哺乳類動物mtDNA每百萬年2%的進化速率,估算出歐洲家豬和中國家豬可能在280000年前來自同一祖先。Giuffra等則認為兩者分離的時間大約為500000年前。Jiang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國地方豬種和歐洲野豬的mtDNA序列變異發生在413000-875000年前,亞洲野豬的變異發生在7000-15600年以前,即亞洲家豬的馴化發生在7000-15600年前。Kijas等估計亞洲家豬與歐洲家豬的分離時間為90000年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利用分子生物學推斷出家豬的起源時間絕大多數遠早于考古實物資料,其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各項研究估算家豬起源時間的顯著差異,與分子標記及核苷酸序列的不同選擇密切相關。

中國國土遼闊,養豬歷史悠久,各地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形成了眾多的種。研究指出,若按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外形、生態特點來考慮,中國家豬可以分為: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六大類型。至于中國家豬的起源問題,蘭宏等利用RFLP技術,分析了我國西南地區家豬和野豬的mtDNA,發現西南地區的家豬與當地野豬極為相近。而常青等對華東地區家豬和野豬的隨機擴增多態DNARandomAmplifiedPolymophismDNA,簡稱RAPD作了分析,結果表明:長江下游江蘇地區家豬的品種或類群內,變異幅度相對較小,群體的遺傳趨異程度處于較低水平;而華東地區的家豬和野豬可能起源于一個共同的祖先。之后,Huang等和Jiang等的研究成果,均證實種的遺傳資源缺乏,其暗示著中國家豬的單一起源,而各地豬種的不同表型應為人工長期選擇的結果。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iseChainReaction,簡稱PCR技術的出現和成熟,使人們可望通過古代豬骨DNA的分析,更直接地探索家豬的起源與進化。2002年,Watanobe等根據mtDNA控制區域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復原了日本沖繩島考古遺址出土豬骨的DNA,并對其與現代野豬、琉球群島、日本島、亞洲大陸等地家豬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們指出,古代豬系東亞家豬血統,與琉球群島的本地野豬相關;清水貝丘(shellmidden)遺址彌生-和平時代,Yayoi-HeianPeriod出土的豬,出現一個獨特核苷酸的插入現象,表明其與琉球群島的現代野豬有所不同,反映了在彌生-和平時代早期或更早一些時候,亞洲大陸的家豬已被引入到沖繩島。綜上所述,不難預見,隨著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不斷成熟,利用古代DNA技術,探索家畜起源及發展的工作必將日益增多。

存在問題

無疑,家豬起源的研究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眾所周知,野豬經馴化演變為家豬,其過程極其緩慢。而在馴化初期,家豬和野豬間,形態上幾乎沒有差別,甚至完全沒有差別。欲鑒別這一時期的家豬和野豬,主要依賴于形態學研究的動物考古學顯得無能為力。即便利用古代DNA技術,原則上也同樣難顯其能。這一點是最令人困惑的。此外,就目前而言,分子生物學的工作還主要集中在mtDNA方面。而mtDNA是一個單位點的分子標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難以揭示父系血統對后代基因的作用和影響。實際上,已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

思考

袁靖先生認為,人類獲取肉食的模式,按時間先后可分為三種,即依賴型、初級開發型和開發型。早期,漁獵是肉食的主要來源,肉食的豐富程度與獲取的難易,完全受環境資源的制約,這種獲取肉食的模式稱為依賴型。之后,除漁獵外,人們學會了某些動物的馴化,開拓了獲取肉食的新資源。此時,肉食資源還主要以漁獵為主,原始畜牧業仍然居于輔助地位。這種模式被稱為初級開發型。隨著畜牧業的發展,漁獵的比例逐漸下降,人們的肉食來源發生了質的飛躍,即肉類的大部分來源于某種馴化家畜,周圍環境野生動物已下降成為肉食的次要來源,人們將這種模式稱為開發型。顯而易見,家豬的起源應當發生在初級開發型階段,即馴化的開始階段。

Price認為,所謂馴化,就是經過不同世代的變異積累和環境誘發產生的發育變異之后,一大群動物逐步適應人類需求和封閉環境的過程。Bruford等的馴化定義為:改變動物或植物的遺傳特征,使之更符合人類需求的過程。Diamond則認為,野生動物的馴化,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固定的食物來源;2、生長相當迅速;3、在封閉環境中繁殖;4、性格柔順;5、不易驚慌等。以上學者的意見,可將家畜的馴化條件歸納如下:1、動物在人類的干預下經過世代的積累;2、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其食物主要來自人類的供給。顯然,如何采用科學方法判斷這兩個條件是否形成,當是探索家畜起源的關鍵所在。具體說來,有如下四種方法:

1、食性分析。相對而言,家豬的棲息環境較為狹窄,其食物的來源也十分穩定,并與飼養者的食物基本一致。因此,若以考古遺址出土豬骨為對象,分析它們的穩定同位素C、N和微量元素,了解它們的食性及其變化,并與先民們的食譜相比較,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為家豬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2、古代DNA研究。馴化初期,交通極為不便,文化交流頗為困難,豬只能近交繁殖。這樣,利用RAPD、微衛星等多位點分子標記,可望捋清古代豬個體間的親緣關系,進而探明它們的世代和譜系關系。無疑,若發現有三代關系,即可推斷豬已馴化。

分子生物學定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基因表達載體 構件 繪制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b)-0128-01

1 載體的定義及其分類

載體是指運載外源DNA有效的進入受體細胞內的工具。載體同外源DNA在體外重組成DNA重組分子,在進入受體后形成一個復制子,即形成在細胞內能獨自進行自我復制的遺傳因子。作為載體必須滿足的條件:①有多種限制性內切酶的切點,但每一種酶最好只有一個切點;②外源DNA插入以后載體在受體細胞中自我復制;③有便于選擇的標記基因;④具有促進外源DNA表達的調控區。根據載體的用途,將載體分成三類,即克隆載體,主要用于擴增或保存 DNA 片段,是最簡單的載體;穿梭載體是指具有多個復制子能在兩個以上的不同宿主細胞復制和繁殖的載體;表達載體是指能將目的基因在人工控制下置于生物宿主中大量生產的載體。根據所在生物體的不同,分為原核表達載體和真核表達載體。

2 基因表達載體的構件及其作用

基因表達載體是由目的基因(插入基因)﹢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抗生素基因)等組成。其系統包括DNA復制及質粒DNA的篩選、目的基因的轉錄和蛋白質的翻譯三個部分。其中,DNA復制及質粒DNA的篩選有DNA復制起點ori、Amp和Tet抗性基因;目的基因的轉錄包括啟動子,抑制物基因和轉錄終止子,啟動子位于目的基因的上游,常用的如Placz等;蛋白質的翻譯包括核糖體識別位點SD,翻譯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啟動子(promoter)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段,位于基因的首端,作用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通過翻譯最終獲得所需要的蛋白質。終止子(terminater)位于基因的尾端,也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短片段,相當于一盞紅色信號燈,使轉錄停止下來。抗生素基因作為其標記基因,是為了鑒別受體細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從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細胞篩選出來。

3 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

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即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是實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來源的DNA重新組合的過程。如果以質粒作為運載體,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質粒,使質粒出現一個缺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后用同一種限制酶切斷目的基因,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部分限制性內切酶可切割出平末端,擁有相同效果)。將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質粒的切口處,首先堿基互補配對結合,兩個黏性末端吻合在一起,堿基之間形成氫鍵,再加入適量DNA連接酶,催化兩條DNA鏈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從而將相鄰的脫氧核糖核酸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重組DNA分子。如人的胰島素基因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與大腸桿菌中的質粒DNA分子結合,形成重組DNA分子(也叫重組質粒)。

4 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學軟件繪制基因表達載體圖

無論是制作幻燈片,還是發表文章,常常需要質粒圖。基因表達載體質粒圖譜的繪制軟件很多,這里用DNAMAN軟件對基因表達載體質粒作圖過程進行說明。DNAMAN 是一種常用的核酸序列分析軟件,其功能強大,使用方便,已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DNA 序列分析工具。它所提供強大的繪質粒圖功能,能滿足需要。繪制方法如下。

打開DNAMAN軟件,點擊Draw a new map進入質粒繪圖,雙擊圖形區創建圖譜,在General狀態下選擇線條粗細和直徑,雙擊質粒圖修改字體和字號,添加元素(Add element)進行色彩和元素類型的選擇即可。

5 基因表達載體的運用

基因表達載體構建成功后,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并且在受體細胞內維持穩定和表達的過程。導入植物細胞的方法有農桿菌轉化法、基因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入動物細胞的方法有顯微注射技術,此方法的受體細胞多是受精卵。重組細胞導入受體細胞后,篩選含有基因表達載體受體細胞的依據是標記基因是否表達。最后是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用DNA分子雜交技術檢測轉基因生物的染色體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用標記的目的基因作探針與mRNA雜交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最后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譯成蛋白質。有時還需進行個體生物學水平的鑒定。

參考文獻

[1] 朱正威,趙占良等.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教科書-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7.

[2] 趙曉剛.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研討—基因工程的教學構思[J].生物學通報,2008,43(2):26-28.

[3] 魏新元,丑敏霞等.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及其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32:44-46.

[4] 宮強,秦翠麗等.基因工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14:14-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江市| 柳林县| 金门县| 南川市| 方正县| 谢通门县| 南召县| 阿城市| 阿拉善右旗| 龙川县| 周口市| 读书| 灌南县| 临湘市| 大关县| 禄劝| 西安市| 丹凤县| 左权县| 霍林郭勒市| 南召县| 阿荣旗| 长岭县| 三河市| 隆林| 赞皇县| 乐东| 平安县| 临沧市| 礼泉县| 那曲县| 房产| 台南市| 北碚区| 井冈山市| 舟山市| 法库县| 安康市| 都江堰市| 通山县| 滁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