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幼師專題計劃

幼師專題計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師專題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幼師專題計劃

幼師專題計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審計專業 實訓教學體系 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11-02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深刻認識到審計的重要性,對審計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多,審計專業日趨成為各高校的熱門專業。但各高校審計專業教學普遍“重理論,輕實務”,忽略審計專業實踐性、操作性強的特點,造成畢業生不具備應有的審計技能,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求審計專業在教學中,不能僅僅依賴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審計實務能力的培養,引入實訓教學環節,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目前,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就要求各高校必須立足于審計專業的特點以及審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優化實訓教學體系,改進、完善現有的實訓教學模式。

1 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現狀

經過對部分院校審計專業實訓教學的調研和分析,筆者發現目前大多數高校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主要存在體系不完善、校內審計教學內容少、校外實訓效果差以及教師實訓能力欠缺等問題。

1.1 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大多數院校審計專業的實訓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相關課程實訓教學安排上沒有系統規劃,缺乏整體性和銜接性,致使實訓內容之間存在重復和缺漏的現象;同時實訓課教學仍停留在應試教育模式上,實訓資料簡單過時,與現代審計技術極不配套。這些都與審計專業培養目標及市場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2 校內實訓教學內容較少

審計專業對審計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在教學中運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內實訓都存在實訓內容少的問題。目前校內實訓主要有手工審計模擬實訓和審計軟件模擬實訓兩種方式,其中手工模擬實訓需要大量的企業真實賬證及報表等作為實訓資料,而學校能夠取得的實訓資料通常相對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一至兩套會計業務,會計期間也較短,一般僅為一個月。而企業真實會計業務往往復雜得多,舞弊手段也千變萬化。而在審計軟件模擬實訓中,教師往往只對軟件功能進行介紹,重視學生對軟件的操作,忽視運用軟件進行審計的教學。

學校實訓教學內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首先,審計實訓資料的獲取具有一定難度。審計資料一般需要企業一個會計年度的全部財務資料,但企業往往出于保護商業秘密等原因,不愿為學校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從企業獲取的財務資料還要經過老師的篩選、補充,要保證資料連續、相關以及數據的勾稽關系,難度很大。其次,高校實訓教學研究及開發能力不足。實訓過程中收集審計資料要通過審計軟件平臺提供給學生操作,需要建立數據模型。而當前的審計教師實踐經驗普通不足,很難為審計實訓教學提出有力的教學研究、開發和實施的技術支持。最后,高校的審計專業實訓教學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高校對審計專業實訓設施建設和軟件開發起步軟晚,要改善實訓教學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高。

1.3 校外審計實訓效果甚微

到實習基地進行校外實訓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審計工作環境,掌握審計理論和方法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將審計校外實訓列入教學計劃,并且制定了相關實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從效果上看,審計專業的校外實訓與預期普通相差甚遠,多數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學生對校外實訓不重視,不能真正參與實習單位實際操作。加之校外實訓基地一般較為分散,指導老師很難系統地指導和參與整實習過程。部分實習單位出于項目保密原因或者項目規模大、時間長,以及學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將學生安排到主要業務崗位,使學生不能真正接觸審計操作,無法了解審計過程,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還有部分實習單位規模過小,相關資料不全,無法達到預期的實習目的。配合相對較好的實習單位,也只是為學生提供崗位和資料,不給予必要的指導,致使實習效果不容樂觀。

1.4 教師的實訓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與理論教學不同,教訓教學要求老師即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精通審計實務、計算機和會計電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審計屬于新興專業,目前多數老師都是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雖然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沒有從事過審計工作,不熟悉審計工作的實際運作,又缺乏必要的調研,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很難真正指導學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這種現狀嚴重影響了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導致審計專業實訓教學效果欠佳,達不到預期目標。總體上看,真正具備一套完整的現代審計理論體系并具有實踐經驗的審計教師還十分缺乏。

2 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優化

審計專業實訓教學要始終體現審計活動的特點,將實訓教學和審計實踐聯系起來,實現實訓體系的仿真性優化。

2.1 構建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

學校應根據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認真制定審計專業實訓課教學計劃的前提下,以“即鞏固理論知識,又增加實際能力”為基本原則,建立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在實訓體系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不同課程的銜接性和系統性,注重前沿審計技術的吸收和運用,將綜合案例分析、各課程的同步實訓與校內綜合模擬實訓和校外基地實訓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從知識結構到實踐能力全面合格的審計人員。

實訓中增加設計性內容,增加仿真內容比重。

在審計專業實驗課程設計中,應注意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審計業務,還應涉及特殊業務和事項的處理,如資產評估、風險的評價和控制等等;廣度方面,不僅局限于審計專業知識,還應將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稅法、企業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針對實際狀況的設計性實訓教學內容,例如,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會計資料進行模擬審計,讓學生親自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制定審計計劃、執行審計程序最終完成審計報告;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優化方案;對具體企業,根據實際管理和財務狀況確定內部審計重點,執行內部審計等。這些研究性實訓內容的加入,使教學內容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實際審計過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認為實訓只是簡單的驗證性練習的錯誤觀點,同時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參與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實訓內容的設置必須以學生親身參加實踐為主,教師指導為輔,讓學生去體會真實審計環境。

適當加大實訓學時的比重,但是不可過多的強調實踐學時而忽略理論教育,加強對學生實訓課程的考核,提高學生對仿真實訓課的重視程度。考核時要重點關注學生對審計過程的理解和處理過程是否合理、正確。

2.2 改善校內、外仿真實踐環境

在校內建立專門的審計仿真實驗室進行實訓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當務之急。仿真實訓過程可以簡單再現的真實場景,這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實驗室建設方面,有很多軟件供應商和高校聯合,共建實驗室。這種校企聯合的方式無論從實驗室的軟、硬件配置,還是關于實驗室整體規劃設計,企業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學資源達到最優配置。另外,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也是解決實訓內容缺乏的渠道之一。

校內實習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仿真的結果畢竟與現實的復雜工作環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實訓結束后,深入事務所和企業進行校外實訓還是實踐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校外實訓環節,可以進一步鞏固仿真實驗的效果,同時在校外實訓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實際審計過程。同時在實訓中可以請企業相關人員向學生介紹實際操作各程序中應注意的問題,亦可讓學生通過翻閱資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認識。在校外實訓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學生的重視,同時要與實習單位充分溝通,使實訓落到實處。

2.3 提升實訓導教師的實踐能力

優化實訓教學環節,首要任務是提高實訓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加強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保證仿真實訓教學正常進行的必備條件。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對現有實習實訓教師的培養,并為教師提供各種機會參加培訓、進修、考察、交流等活動,并制定相應獎勵辦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與審計人員可以互相兼職。高校可根據課程需要聘用注冊會計師和內部審計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定期到學校授課或進行指導,給學生答疑解惑,并可以適當開展案例教學;同時高校中的專業教師也可以定期到企業內進行調研或參與審計工作。這樣,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所設計的實訓教學環節將更加具有實際意義,實訓過程才能更加貼近、再現真實過程。

審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教育應貫穿該專業教育的全過程。而實訓教學是提高實驗效果鞏固理論知識的有效手段,在設計出仿真實訓課程基礎上,教師應著重進一步研究每一項訓練中基于市場基礎的資料、實驗程序、實驗考察方式等環節,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優化措施,使之更加貼近實際,這樣才能推動審計專業實訓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整個教學過程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劉杰.淺談審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中東方企業文,2012(5):213-214

[2] 馬志娟.審計實踐教學改革思路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2012(10):80-82.

[3] 龐卉.審計實踐教學平臺構建與應用探討[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7):103-108.

幼師專題計劃范文第2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與完善

一、研究意義

目前絕大多數獨立學院都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完善極具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1.對于獨立學院探索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路徑具有重要作用。為實現培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較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根據企業對會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具體要求,并以此為根據構建系統化的實踐課程體系,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2.有利于促進會計學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將會計學專業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等實踐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嵌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改變現有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訓的傾向,也解決實訓缺乏系統性、連貫性的問題,體現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真正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3.提高培養學生會計實操能力與創新能力,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能從整體上構建會計學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專業學習期間的實踐教學體系,聚焦于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不斷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二、存在問題

(一)實踐教學文件不完善

目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文件缺乏對實務問題的探究。在實踐教材選擇性小,現有教材敘1述案例大多采用文字形式,與實務脫節較嚴重,造成學生不能靈活把握實際問題,使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在實踐內容設置上,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較多僅圍繞實踐教材的要求簡單安排相應內容,直接導致實踐內容不規范,學生知識掌握度低。

(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師資緊張,學生人數較多,導致配備的實踐指導教師無任何會計實際工作經驗或從未接觸過會計專業實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目前獨立學院對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卻沒有明確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師忙于日常教學工作,沒有多余時間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

(三)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

目前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僅局限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會計綜合實訓兩門課程實訓和畢業論文,該體系過于簡單,而審計學、成本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沒配備實踐教學。同時,將會計綜合實訓安排在大四,造成學生在做實訓時把之前學過的知識遺忘了,綜合實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完善對策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基本結構完善

為實現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完善,可根據學生在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優先順序,建立全過程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可將學生在校期間的時間有效銜接,將實踐與理論知識把握相得益彰。全過程的會計學專業教學實踐體系體現在兩階段分別為:認知階段、專業課程實踐階段。⑴認知階段。認知階段的目標是讓會計學專業學生對專業有初步認識,為之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該階段可分四個環節:會計學專業介紹、會計學專業導論課程、會計學專業認識實習、會計學相關學術講座。⑵專業課程實踐階段。該階段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主要專業實踐課程,使得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該階段主要由課程實訓、綜合仿真實訓等環節組成,且與上階段的專業認知實習和導論課程有機銜接。會計學專業可開設的獨立專業課程實訓體系主要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共6門課程,實訓體系根據難易度和專業判斷能力的不同要求,由簡單到復雜分層次構建。之后設置擴展式綜合實訓系統,即依托會計學專業相關課程,擴展會計學仿真式綜合模擬實踐的內涵與外延,是學完所有專業課后的綜合實踐環節,使用計算機軟件模擬企業實際賬務操作全過程。

(二)規范性文件的編寫及選用

針對現有優化完善過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則必須將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實訓講義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進行編寫。主要包括:①獨立專業課程實訓體系中,設置“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等課程設置相關的實訓課程,并建立配套的實訓大綱、實訓講義、實訓指導書、實訓報告等一系列規范文件;②擴展式綜合實訓系統中,設置“會計學仿真綜合模擬實訓”的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等;③社會實踐與專業實習系統,設置“企業會計認知實踐”的會計實踐報告和“實踐基地實習、畢業實習”的專業調研報告。

(三)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可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如“訪問工程師“項目,鼓勵教師在保證正常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積極去某個單位兼職學習會計實務操作。另一方面學校在聘用會計學專業教師時,優先考慮符合“雙師型”資格的教師。

參考文獻:

[1]李國彥.從能力提升角度探討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設[J].科技視界,2013(11)

[2]李紅艷.工業工程全過程式實踐教學模式設計及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3(03)

[3]蔣希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綜合實踐教學體系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

幼師專題計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轉向器; 斷裂;有限元;強度

中圖分類號:TH137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某車型在試驗中出現轉向器殼體斷裂(圖1)的問題。據對故障件分析,發生部位在轉向器殼體安裝位置附近。為了查明原因,從殼體本身的強度、轉向器的工作環境和受力狀況、轉向器安裝姿態等方面進行查找。

2 原因分析

從殼體本身強度、轉向器工作環境和受力狀況、轉向器安裝姿態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然后通過相關的驗證試驗進行排除,得出最終的結論。

2.1 可能原因之一:殼體本身強度問題

(1)殼體設計強度不夠;

(2)材料不符合設計要求導致殼體強度不滿足要求;

2.2 可能原因之二:轉向器受到超出設計要求的力

(1)殼體受到路面突出物的直接撞擊;

(2)路面對車輪的沖擊力過大,傳遞到殼體。

2.3 可能原因之三:轉向器安裝姿態問題

(1)轉向器安裝孔位置偏差,導致轉向器安裝到車架上產生了內應力;

(2)車架安裝孔位置偏差,導致轉向器安裝到車架時產生了內應力。

3 原因排查

3.1 殼體的設計強度

(1)正常轉向工況受力分析

斷裂截面受到的最大力:F=P×A=11×π(232-152)=10500N

P:轉向器最大工作壓力

A:油缸有效工作面積,油缸內徑Φ46mm,齒條直徑Φ30mm

則斷裂截面處的應力為:σ=10500÷π(222-15.92)=14.5MPa

殼體抗拉強度σb240MPa

則安全系數為S= σb/σ=240/14.5 =16.5

許用安全系數為[S]=1.5―1.8

分析結論:S>>[S],故理論上殼體強度滿足設計要求,正常轉向工況下,殼體不可能出現斷裂的情況.

(2)失效件的材料化驗結果(表1)

3.2 轉向器非正常受力狀況分析

(1)轉向器受到來至路面突出物的直接撞擊

從失效件外表面來判斷,表面上沒有受到直接撞擊的痕跡,因此可以排除這個可能的原因。

(2)汽車車輪受到來至路面沖擊后,將沖擊力傳遞給殼體

通過對車輪及車架外觀檢查,車架無變形,車輪也沒有留下明顯的撞擊痕跡。因此即使看不到痕跡,也不能排除受到路面沖擊的可能性。由此,我們認為車輪受到路面沖擊,再將沖擊力傳遞給殼體,這個原因不能排除。為了驗證轉向器在受到沖擊時損壞情況,進行了沖擊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

試驗結論:失效部位與整車狀態下失效部位吻合,根據PSA經驗公式計算,殼體沖擊能量270J,從模擬沖擊試驗來看,沖擊能量遠遠大于設計標準。

4 有限元強度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在前處理軟件ANSA實體網格劃分,通過標準.inp格式導入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中,建立有限元計算模型。

4.2 材料屬性

殼體材料為鋁合金和steel,鋁合金密度2.7×10-6kg/mm3,楊氏模量72000MPa,泊松比0.33,屈服極限200MPa;steel密度7.85×10-6kg/mm3,楊氏模量210000MPa,泊松比0.3,屈服極限320MPa。

4.3 邊界條件

約束安裝處所有自由度;

約束輸入小齒輪旋轉自由度;

殼體限位面處施加三倍齒條力。

4.4 計算結果分析

通過Abaqus軟件計算,由后處理Hyperview軟件得到結果如圖2所示。

通過以上分析結果得出最大應力在安裝位置處,與失效件斷裂位置一致。最大應力值為215MPa,超過材料屈服強度,不滿足強度要求。

5 結構優化

通過分析得出轉向器在受到極限加載后,在安裝位置處出現應力集中區域,且最大應力值超過材料本身的屈服極限。對結構加強優化,優化結果如圖3所示。

6、優化后結果分析

有限元模型前處理、材料屬性、邊界條件與上面分析一致。優化后應力如圖4所示。

殼體最大應力值為171MPa,小于材料的屈服極限。優化后殼體滿足強度要求。

7 斷口分析

用掃描電鏡觀察斷口,裂源部位有明顯的撞擊痕跡并伴有開裂現象,該部位放大后有擦傷痕和裂紋,其微觀形貌為材料組織和劃痕,如圖5所示。

分析結論:殼體屬于外應力作用下引起的過載斷裂,斷裂后裂源部位有撞擊和擦傷現象。

結語

本文通過殼體強度理論計算以及試驗驗證、斷面科學分析方法,對轉向器殼體失效排查,并結合仿真分析手段,確定殼體失效原因為結構在極限載荷作用下不滿足強度要求。以此對零部件結構做出優化,后對優化后零部件裝車驗證,滿足整車使用要求。

幼師專題計劃范文第4篇

高的仿真性一直是實訓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因此,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如何體現仿真性是設置該課程考慮的重點問題。一直以來,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設置都依附于會計專業,在會計準則下設置而成的財務管理實訓課程被限制在一定框架下,缺少創新性,以致于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滿足應用型人才要求,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基于仿真性分析實訓課程優措施,提高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設置的真實性。

財務管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應用現狀

教育改革制度實行后對實訓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加強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并高度重視實踐環節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明確提出了實訓課程改革方向與設置目標。就目前情況來看,各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設置并沒有安全達到教育改革目標,改革與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優化與完善。

一些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體系設置并未以市場為基礎,課堂基本安全常規流程運行,例如,虛擬地給學生列舉銀行貸款程序,學生對一個虛擬的項目很難進行推敲和分析,且這個項目活動也難以扛得起推敲。學生在這樣的實訓環境中進行鍛煉并不是具有重大意義,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是一些機械化管理人員,缺少實踐性和創造性。財務管理本身屬于一種環境產物,是基于資本市場活動而誕生的,不能關起門培養機械化人才,用以市場為基礎,可是從目前情況分析大多高校都打不到這一點。主要在于在此目標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基本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并未真正做到培養出“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無法真正做到與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需求相銜接。

通過以上分析內容,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體系中的主要問題,為了有效應多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怎樣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實訓教學課程體系,使他們真正成為具備財務管理及相關管理、經濟、法律、會計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二是如何優化仿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基于高仿真的財務管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優化策略

為了提高仿真性,只能盡最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真實性,但是不可能在課堂上做到完全真實,只能說越逼近真實越好。因此,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定位實踐教學體系中的“真實性”。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的“真實性”應該體現財務管理活動的特點,尤其是基于市場下的創造性價值管理的特點,將實訓課程設置盡量與市場、企事業實際需求連接在一起,進而優化仿真性。

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體系設置原則

體現實踐性、前瞻性和創造性。財務管理專業本身是一個應用型專業,毋庸置疑地要體現實踐性,實踐必須基于資本市場進行。前瞻性是指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企業財務管理的工具日新月異。當前,理財實踐正從內部財務管理向外部財務管理轉變,實訓課程設置必須充分考慮未來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推進財務管理中作發展。

增強參與性。實訓課程既然以實踐為基礎,有必須以學生親身參與為基礎,從各個方面提高課程的參與性,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

盡量設置個性發展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的實踐課程。現代企業需求的人才既要具有個性化又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因此,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設置也需要盡量考慮這兩點因素。

基于仿真性設置財務管理專業實訓教學課程體系。基于提高課堂教學真實性為目的,可以在課堂上簡單地進行一些實驗課程,實驗課程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過程控制最重要。現在,準備運行一個融資流程模擬實驗。為了做好這個實驗,可以從目前我國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著手,主要用國內外銀行貸款流程和上市融資流程實驗,實驗中包含標準化流程,如準備提供國內外銀行要求的資料,也要在熟悉標準化流程的同時提供某企業資料要求,學生則需要根據當前國際國內金融環境和財政政策分析獲得貸款。

加強校內實驗室、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內模擬訓練、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此,應加大實驗室投入力度,保證財務基礎實驗、單項實驗和綜合實驗的順利實施和充分開展。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投資的持續性,確保滿足場地、設備、教學軟件等各個方面需要。與此同時,要保證與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部門第一線需求相一致,建設仿真的企業財務管理實驗環境。

教師要精心設計與組織案例教學,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實訓課程的最大魅力在于與實際案例相結合,能夠有效消除課程教學的枯燥感,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課堂講解內容不同,案例設計和組織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有的案例在學習某章節的內容之前給出并提出思考問題,內容學習之后再討論講評;有的案例在學習某章節的內容之后給出講評;有的案例在學習某章節的內容之中給出結合案例講解內容。比如在學習“籌資管理”這部分內容之前,首先給出“浙江正泰集團的傳奇之旅”的籌資案例,給學生提出幾個思考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解決疑問的渴望,學習過程中會主動查找有關籌資的更多信息,并會帶著問題學習籌資決策的內容,扮演了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主動思考;當該部分內容學習完以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分析總結,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與人打交道的技巧,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經營杠桿收益與風險”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學習了基本理論之后又運用秦池酒廠“天價”廣告費導致秦池酒廠由盛到衰的案例來說明,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既生動又易于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展開想象,提出如何更好地運用杠桿控制風險的措施。

財務管理是一項創造性的資本市場活動,實訓教育應貫穿該專業教育的全過程。為了給社會、企事業單位培養應用型人才,應基于仿真性設置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體系,以盡量提高課堂教學的“真實性”,進而實現優化仿真。

[1]張月玲,李繼良,李 芳,賈振超,張慧鑫.“職能滲透式”財務管理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02

[2]劉錦鳳.多層次、多元化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構建[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05

幼師專題計劃范文第5篇

面對完善體制、構建和諧、轉型升級、國際競爭的新挑戰,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順應國家經濟發展總體轉型的環境,積極構建企業軟實力,提升綜合實力,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保持健康持續發展,成為國企人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國有企業的時代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國有企業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革實踐,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都得到大幅提高。較好地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系,破解了發展難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較長時期存在的企業結構散、市場秩序亂、管理水平低、經營效益差的狀況。但是,認真分析國有企業發展現狀,在保持平穩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從歷史層面來看,由于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在穩增長、促就業方面的特殊要求,政府長期給予大力扶持,甚至賦予相當的壟斷地位。因此應清醒的認識到,現在國有企業的良好發展不完全是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家壟斷、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從現實層面來看,同樣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在國際競爭中,除為數不多的企業靠整個行業的龐大資產積攢國際影響力、或靠國家背景走出去以外,真正靠技術和管理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屈指可數。另一方面,在自身發展中,科技運用率不高、勞動力投入大、生產力低下,因管理和技術水平落后,靠資金的大量投入和資源的過渡開發換取效益,導致產能過剩,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趨突出。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作為經濟調控主要任務。在國家經濟轉型的歷史背景下,如可提高國有企業發展的質量,保持健康持續發展,已經不能再沿用傳統的模式。必須深化企業體制改革,主動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優化升級,推動技術進步,努力提質增效,創建創新型企業,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的經營效率,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才能促進企業基業長青。

二、企業軟實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生動力

企業軟實力主要指運用和整合硬實力的能力,“是企業主體通過對企業特定資源的占有、轉化和傳播,以吸引企業利益相關者等客體,獲取他們的價值認同,使他們產生企業所預期的行為,最終達到企業目的的一種能力”,其構成要素或外部表現為誠信、知識、創新、品牌、形象、服務、文化、價值觀等。

企業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包含經濟增長、規模擴張,而且包括結構調整、運行質量、收入分配、管理模式、現代化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實現經濟的數量規模型擴張向質量效益型發展的理念升華,不僅要突出經濟領域中“數量”的變化,更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

在后現代社會,商標、知識、文化等不斷地充實為企業戰略性資源,企業能力也從獲取資金、規模等有形資源向開發文化、價值觀等無形資源轉化。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指引下,企業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受到認可和重視。“企業軟實力通過新的戰略性無形資源的開發,并強調企業行為方式的轉變,能夠幫助企業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建立起品牌、聲譽等新的競爭壁壘,使企業競爭優勢逐漸從有形向無形轉變。”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企業產品的市場飽和、甚至產能過剩,單純依靠注入資金和擴大規模等硬實力提升,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企業必須著力變革與創新,努力構建軟實力,對內提高凝聚力、完善創新機制、充分發揮硬件優勢,對外拓展企業聲譽、提高企業的社會認同度,使軟實力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作用于企業硬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國有企業已經具備了充足的硬實力條件,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也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靠物質投入、外延擴張已經不可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要在現有基礎上保持長足發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必須加強基于文化引領的企業軟實力建設,使增強軟實力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軟硬兼施”,促進企業能力體系和結構的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三、企業文化是提升企業軟實力的重要引擎

在理論上,企業軟實力和企業文化都是一種無形力量,那么企業軟實力和企業文化怎么理解?企業軟實力就是企業文化嗎?軟實力概念源于對文化影響力的研究,但軟實力的內涵比文化要豐富得多,企業文化只是企業軟實力資源中的一項。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并不都具備較強的軟實力。同樣,企業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和較強硬實力,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卻不一樣,根本原因還是資源的整合能力,是企業文化沒有上升為企業軟實力。企業文化能不能提升企業績效,要看資源利用的效果,也就是要看企業文化能否上升為軟實力,整合企業資源的過程和能力如何。企業文化建設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企業軟實力,只有為企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凝聚力、吸引力、滲透力、影響力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才上升為企業軟實力。

企業文化能為企業提供精神支柱,共同的價值觀念規定了企業的價值取向,使員工對事物的評判形成共識,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才能將全體員工的心與企業改革發展緊緊連在一起,才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凝聚員工的歸屬感、加強員工的責任感、賦予員工的榮譽感、實現員工的成就感;沒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就不能培育對企業的認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執行力。

國有企業在提升企業軟實力過程中,需要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凝聚力、樹立良發好企業形象,加強企業執行力、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質量,增強創新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大力弘揚企業精神,發揮精神超越物質的力量,構筑科學和諧、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通過企業文化的不斷積淀、提煉和升華,促進企業軟實力提升,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能力和發展質量。

四、文化引領企業軟實力提升的路徑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仁寿县| 富源县| 龙江县| 连平县| 巴塘县| 麟游县| 延寿县| 和田市| 洛南县| 卢龙县| 永清县| 南华县| 读书| 玛多县| 鄂托克旗| 新宁县| 瑞金市| 柳河县| 昂仁县| 佛坪县| 青龙| 武乡县| 铜鼓县| 扎鲁特旗| 古交市| 鱼台县| 兖州市| 五原县| 比如县| 姜堰市| 延津县| 乌恰县| 怀宁县| 深圳市| 邵阳县| 平塘县| 新宾| 高要市| 孟连|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