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主題思想論文

主題思想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題思想論文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主體;主體性;實踐

古希臘以來,人們對于主體性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從來沒有終止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問題,人本身成了人們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人開始關注自身的需要、使命、本性、能力等,關注對自身行為的調控及其行為后果的預見,關注對自然和社會的把握,這一系列關注都是以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的認識和發揮為基礎的。主體和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它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暴露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主體和人的主體性以生成性的內涵,科學地揭示了主體性的本質,實現了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根本變革。

一、對馬克思之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歷史考察

(一)古希臘哲學中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實體主體論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一狀態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律,發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康德把人的本質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1]。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為“理性的人”,將人唯一化、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2]。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現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主體與人統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3]同時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4]人與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境的原本統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不斷創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中實現和發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具體實施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一)學生自由選擇課堂和任課教師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沒有選擇課堂和教師的自由,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和任課教師都是由教務部門事先統一安排確定,學生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地點,去接受規定的教師授課。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則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自主性,對課程的講授人、時間和地點都可以進行自主選擇,也就是給予學生選課堂和選教師的自由。選課堂和選教師的自主性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覺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安排個人學習的機會,也讓教師在壓力狀態下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授課質量,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在實踐操作中,學生選課堂、選教師的自由,并不是盲目和毫無邊際的選擇,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的。首先,選課堂、選教師是建立在有課可選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承擔課程的學院和教務部門,要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總體安排,提前確立并在教務網公布下一學期所要開設的相關課程和年級。第二,設定課堂的規模人數、上課地點和任課教師,并把教師的相關信息在教務網上公示,供學生理性選擇。第三,設定選課的最后時間,下達教學任務。在選課堂、選教師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因故漏選的學生,以及沒有達到選課學生最低人數的課堂和教師的調劑工作。比如,在實踐中,對于學生很少選擇的教師,學院應當派督導組聽課,了解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二)學生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它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肩負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的重任,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體系、課時和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統一性。在實踐中,則是由教育部統一規定和組織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使命決定了其體系和教材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滯后于現實的特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又需要時時更新:一方面,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和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新鮮經驗和鮮活實例有必要及時充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中;另一方面,要增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把教材內容與教材以外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即把大學生不知道卻又想知道、弄不清楚卻又想弄清楚的問題穿插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一些教學內容,教師結合課程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使課程教學真正深入學生的心坎,產生共鳴,解決其思想深處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的操作辦法有很多。比如,每次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出1~5個自己最關心、最關注、最想弄明白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分類,選擇共同關注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或者由教師進行專門解答。這種解答式教學法在實踐中效果較好:首先,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思考問題的過程。其次,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學生理想、信念以及思想上的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社會主義信仰信念,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解答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再次,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教學氛圍。讓學生選擇部分教學內容,通過課堂討論和師生互動等形式,在師與生、教與學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產生思想的共鳴,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自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通過學生的提問,將許多教材來不及涵蓋、教師疏于關注的內容添加進課堂,更新和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選擇部分教學內容前要有引導。由于課堂學生多,學生關注的問題也很多,因此,在學生提問的環節,需要引導學生提出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具有重要價值且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質量。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使學生選擇的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符合,起到教材與自主選擇內容相互補充的效果。二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進行整理,選擇其中有價值的內容,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并進行正面引導和解答。三是對個別學生提出的偏激極端的問題,不宜在課堂上公開批評,而應該在私下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客觀思考分析問題的方式。對一些有嚴重思想和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必要時要與其所在院系輔導員進行溝通。

(三)學生自動參與教學活動

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課堂紀律、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是核心環節。通過學生自動參與到這些教學環節,能充分發揮其能動性。首先,遵守課堂紀律的能動性。課堂紀律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課堂紀律不好不僅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影響教師和部分學生的情緒。曠課、遲到、早退、講話和玩手機等,是當前課堂紀律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傳統的維持紀律的方式主要靠點名、叫學生回答問題和批評等,不僅加速了師生間的不信任感,也影響了教學進度。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強調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能動性,如通過排列位置等他律措施與學生自律相結合,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其次,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能動性。針對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個人表現欲和張揚個性的特點,在課堂中多開展一些討論、演講和辯論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選題、內容、形式和規章等,全部由學生自己商定。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能動性能夠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第三,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動性。實踐教學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方式。目前由于經費、場地、交通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絕大多數學校和課程只能選擇大實踐的方式,即把外出參觀、假期調查、聽學術報告、參加社會活動以及第二課堂等都納入實踐教學活動的范圍。盡管如此,這種開放式的實踐教學,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了其能動性。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課程教學內容選擇實踐的內容和方式,強調實踐活動目標的實現,同時還要有評價和考核的機制,包括榮譽獎勵或者課堂表揚,使學生們在此過程中有成就感,激勵更多的學生參加。

(四)學生自覺進行教學考核考評

考核考評是教學的一個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成效的一種方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雖然考核考評的具體方式可以多樣化,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教師主導、學生被動參與的方式。這種考核考評方式,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對考試,很難使學生養成自覺能動的學習習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強調自覺進行考核考評,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發揮學生在考核考評中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考試,自覺地進行考核考評。首先,考試紀律上的自律。在許多課程的考試中,無論是開卷考查,還是閉卷考試,總是安排監考教師,并動用監控手段,以保證考試的紀律。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實行無監考化考試,讓學生通過平時學習奠定的實力和充分備考的信心,以及道德的自我約束,在沒有任何監督的環境中完成考試。其次,自覺選擇考試內容和方式。在傳統教學模式的考試評價中,一般都是由教師確定考試方式、題型和內容,并嚴格保密,學生無選擇性。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全校學生在同一學期、由眾多教師同時授課并參加統一的考試,所以即便是任課教師在考試的內容上也無選擇性。這種模式固然保證了公平公正,可也養成了學生為了應試被動學習的心理和行為。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強調考試自覺性,就是打破統一的命題和組織考試,由教師主導考試范圍,由學生自覺選擇考試的內容和方式。在操作中,不再是一次性的考試,而是多次考試;不再是統一命題,而是讓學生選擇題目。比如,對期中考查作業、期末考試或平時作業,不設定統一的題目,只劃定考核的范圍,讓學生自主命題并自主完成。再次,自覺進行考試成績評定。在傳統的考試制度下,平時、期中和期末成績由教師統一評分。這種做法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且不能保證公平。比如,由于學生數量多,教師在評定平時成績時,很可能對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情況并沒有真正了解,導致評價的公正性無法得到保證。同時,少數同學向老師要高分的事情常有發生。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強調考試成績評定的自覺性,就是不由教師評定而是由學生自我評定成績。在操作上,平時成績由學生自己打分,同學互相打分,或者學生干部組織的評分小組打分;而試卷的成績評定,由教師公布標準答案,學生自己改卷、同學交叉改卷和教師進行抽查復查等方式來完成。強調讓學生自覺進行教學考核考評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推卸教師責任,反而要求教師提前縝密設定考試內容,讓學生在設定的范圍內進行考核評定。在考核方式上,在有利于測出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大膽創新,通過組合成績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如筆試和面試、討論和實踐成績、理論和實踐成績、平時和期末成績。但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其自覺性,教師則起發揮主導和監督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近些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涌現出了案例教學、研討性教學、實踐教學和情景教學等教學模式,應該承認這些教學模式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但它們往往側重單一方面的教學方法改革,受課程性質、內容體系、教學重點、課時的限制,有些教學模式不能適用于所有的課程。比如案例教學,基礎課、概論課可以實施,但對理論性、邏輯性很強的原理課程,就難以實施,或者難以有好的效果。又如,問題切入式或討論式的教學,對課時有限、大班教學的課堂,也不具有實施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遵循總體改進的理念,才能保證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課程、不同班級的廣泛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則是一種不同于上述教學模式的新的教學模式,它從根本上打破了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全新的教學模式。與任何其他新生事物一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仍處于探索的初始階段,其成熟建立和廣泛推行,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探索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比如教師主體性喪失的問題、學生的選擇偏離課程內容的問題等。針對在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特提出以下應當注意的事項。

(一)正確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

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把握好學生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一弊端提出的”,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選課、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各個環節的組織實施,應以學生主體地位為基本,要想盡辦法維持這種自主、自由、自覺、自動性。另一方面,也要確定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和作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在糾正傳統教學模式忽略學生主體性的偏頗的同時,往往又會忽視或抑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教師的作用。其實,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進行引導、組織和鼓勵,“雖然受教育者的主動性不單取決于教育者的影響,就教育過程而論,調動學生主動性實是衡量教師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開展得是否成功,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得如何,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和設計。因此,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不是降低了對教師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要求教師在高屋建瓴地把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與學生深度溝通,激發起學生的主體性,嫻熟駕馭互動式課堂的素質。因此,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關系。

(二)正確處理好“四位一體”的關系

任何教學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四位一體”的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也是如此。自由選擇課堂和教師、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自動參與教學活動和自覺進行教學考核考評是一個整體的要求,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的目標,“四位”要緊緊圍繞著“一體”來展開和進行,而不能游離于這一目標之外,為了改革而改革。

(三)正確處理好中心和補充的關系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備課環節 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印象不佳,對這門課的認同程度不高。“選而不來,來而不聽,聽而不專”仍舊是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一種常態,大學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這門課對其成長所蘊含的重要意義。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除了歷史和社會層面的原因外,教學缺少實效性和針對性是關鍵的原因。在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基礎性的環節。要想改善這門課的教學,改善其備課是首要的環節。而高校思想政治課之所以存在著教學效果不佳,與備課環節存在著的問題也有莫大的關系。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眾所周知,備課主要是從備學生、備教材、備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學情的分析

之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人生觀,具有正確的政治理念、高尚的道德素養和民主法治觀念,成為既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充分發展自我的人。而這些觀念的培養和形成,不是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所能成的,而是其主動接受、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受教育者才是關鍵因素。必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這里即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觀念、心理需求等各方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我們所要教授的內容與學生的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學生覺得這門課程對自己沒有用處,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是覺得自己被迫上這門課。很顯然,出現這種狀況,不是因為這門課對學生沒有用,而是當前大多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號準學生的脈,沒弄清楚學生需要什么,沒有搞好學情分析。正是因為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思想狀況、思維方式,對于學生的研究不到位。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并不合學生的胃口,這才會出現“老師講的費勁,學生聽得沒勁”的情況,老師講授的內容不是學生想聽的。

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首先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真正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而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其次,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信息的搜集、統計和分析等工作為核心的基礎性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結合學生政治思想的實際狀況和時事形勢的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影響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或調整教學內容,解決學生現實的思想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和提高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而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沒有走入學生中間來,與學生很少有直接的交流和溝通,基本上是老師上完課就走,課上課下都沒有交流的機會,甚至有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老師的姓名,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難以相互了解和溝通。同時,教師在備課時也往往忽視甚至根本看不到對來自學生的有關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的搜集和統計分析工作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過程中的前提性、基礎性地位。這些都導致了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不了解,自然也就難以摸清學生的需要,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學內容的處理

教學內容的處理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它要求教師能夠摸清教材的知識結構、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要搞好教學,既要深蘊的基本原理,又要對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并能夠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統編教材,這個教材的權威性、理論性和思想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個教材并不能全面反映各個地方發展的具體情況,它更像一個教學大綱。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時事形勢發展的情況、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等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當前,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仍存在著這樣幾種不好的狀況:有的老師只是空洞地宣講教材上的理論,沒有與實際結合起來,讓人覺得枯燥無味;有的老師則只是一味地批判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不能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完全忘記了自己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有的任務,使學生對這門課更加反感;有的老師則是泛泛而談,僅列舉一些數據,缺少有血有肉的情節,教學上缺少說服力和感染力。這些情況都是應該避免的。

對于教學內容的處理,筆者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可以把宏大的理論和細小的生活情節結合起來,每個人生活的變化都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則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選取身邊的典型事例能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第二,可以引入更多的學理分析。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論修養。他們不僅僅滿足于事情的描述和淺層次的分析,更希望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為學生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既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對這門課的認識和感情。第三,要以開放的姿態宣傳,要有理論自信。當前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各種思潮相互激蕩,而每一種思想之所以能夠傳播、流行,顯然都有其合理、科學之處,當然也有其片面之處。不應該片面封殺或者是一味地批判、否定,而是應該加以引導,增強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既看到其科學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不應把與其他思想流派對立起來,唯我獨尊,過于自大的姿態只能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學生對于基本原理的學習和掌握。第四,既不回避現實問題,又要加以正確引導。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方面仍舊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比如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加劇、彌漫著全社會的腐敗風氣、政治上的不夠民主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導致民眾對黨和政府不滿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問題又是民眾高度關注的,也是廣大青年學子極為關心的,針對這些問題,課堂不能回避,不能一味地宣揚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好的一面,而是要直面這些問題。當然直面這些問題并不是說一味地批判黨和政府,而是要分析出產生的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讓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是在認真解決這些問題的,這些問題的產生不是社會主義帶來的,不是帶來的,而是與我國的歷史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等有極大關系。

正如前面所言,要想處理好教學內容,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這需要教師要深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謂“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只有教師首先能深刻認識和理解的科學性,才能增強自己教學的說服力。其次,需要教師能對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有許多教師對于基本理論研究不深,難以深入淺出地闡釋理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體驗和感受也比較缺乏,比如,就連很多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課的教師,也很少到過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師到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等去參觀考察過。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不能給學生一種現場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課堂注入一種個人親身體驗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課堂教學成為純粹的知識性教學,而不是富有豐富情感的教學活動。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進行科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我們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課堂討論法、問題教學法、練習法和讀書指導法等方法,這些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點。而我們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的特點等,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

但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是采用大課的方式,一起上課的學生人數較多,甚至幾百人在一起上課,這讓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余地比較小,不太適合除講授法以外的其他教學方法。講授法有其優點,但同時因為這種方法難以實現教與學雙方的互動,也難以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因而缺少思想的碰撞,灌輸意味很濃。當然,老師們也在教學方法上不斷進行著改進,但是這種改進更多地體現在制作精美的課件等方面,力度有限。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上課場景就是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授。這種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四、小結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依舊面臨著認同程度不高的問題,對我們每一位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來說這仍是一個嚴峻的事實,這涉及到我們工作的意義和成效的問題,因而扭轉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極為迫切,這需要我們每位從業者認真對待,不斷提高和改善我們的教學質量。所謂“功夫在課外”,改善我們的教學,就需要我們從備好每堂課做起,注重每一個環節,扎實而有序地推進我們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志榮,薛忠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工作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9):171-174.

[2]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58.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劇的典型代表,其詞章的風韻、人物的典型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本文從劇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變等方面對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研究狀況進行概述。

關鍵詞 :《西廂記》 研究 綜述

關于《西廂記》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廂記》評點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紀以來學術界對《西廂記》的研究日漸豐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斷更新。據不完全統計,21世紀以來關于《西廂記》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對《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研究占多數,對建國以來《西廂記》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對近十多年《西廂記》的研究狀況進行一下簡要梳理。

一、關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學術界基本認為《西廂記》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鄒尤《發乎情,止乎禮儀——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貴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認為《西廂記》是“情、禮、義”的沖突,通過崔鶯鶯和張珙的戀愛過程,展示了“發乎情、止乎禮儀”的主題思想。陳興從歷史入手,來分析《西廂記》的情節,進而突出作品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深刻的主題,此觀點繼承了戲劇正統思想觀的發展。劉健《男權視角下的女性話語——<西廂記>主題思想的深層探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S1期)和黃一璜《<西廂記>意蘊新解》(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碩士學位論文)都是從內容和文化意蘊角度進行分析。

從對封建的妥協性來揭示《西廂記》主題思想的雙重性,是近些年來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廂記>主題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學教育》2013年第6期)圍繞崔張婚姻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結局的處理,來剖析人物的軟弱性和作者對封建禮教的妥協,進而引出《西廂記》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廂記>主題思想復雜性研究》(《劍南文學》2012年09期)從人物和辭藻,對反叛、矛盾、進步的主題思想進行詳細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這一主題思想的復雜性。

二、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人物對比研究;第二個領域是人物形象的單論分析;第三個領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氣質、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陽的《論崔鶯鶯與杜麗娘形象的差異》(《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第5期)分別從她們的生活環境、性格特征、對愛情進行地不懈追求這幾方面來論析其形象的差異。王穎卓《紫鵑和紅娘比較談》(《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徹,認為婢女用智慧促進了主人的婚姻。

當然也有與一些外國的人物形象的比較,例如崔鶯鶯和朱麗葉、沙恭達羅的對比。在中外人物對比中,他們研究的領域大多是通過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腳點是人物共同的主觀態度和情感傾向,贊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愛情美。例如張敏的《朱麗葉和崔鶯鶯形象之比較研究》(《零陵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東方劇苑兩佳麗——沙恭達羅與崔鶯鶯形象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這個模式進行研究的。

在第二個領域,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不同角度的剖析來揭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孫鴻鈞的《論<西廂記>張生形象特征之“志誠”》(《華章》2012年07期)通過對張生“志誠”的分析,來討論這一人物形象的價值所在。羅冠華《紅娘的形象何以變化多端》(《四川戲劇》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戲曲的審美,宋劍華《論“紅娘”現象的現代演繹》(《晉陽學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歷史文化來展示紅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個領域,對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熱點和趨勢。王兆才《<西廂記>:寫出人物靈魂的深——崔鶯鶯心靈世界解讀》(《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6期)和牛曉霞《<西廂記>中崔鶯鶯叛逆心理剖析》(《中國古代小說戲劇叢刊》2005年第9期)都寫到了崔鶯鶯的心理是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正是長期的封建禁錮迫使她沖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籬。江奎等人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人物心理行為的論證。而作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鶯鶯的研究者近些年來打開了這一渠道,把她的這種心理和歷史和作品聯系起來,丁峰山的《崔鶯鶯性心理探賾》(《寧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從性心理角度考察《鶯鶯傳》中鶯鶯“先拒后奔”行為的研究成果。李雙軍《“忍情”與“志誠”——從張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歲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張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聯合在一起。

三、關于《西廂記》故事流變的研究

《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西廂記》是一脈相承的,其中個別故事和情節又有所變化。在《西廂記》的演變史中,學者們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蔣佳青《淺析從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發展變化》(《安徽文學》2010年第8期)著眼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遣詞造句和結局的改變。其次,楊文榜《從<鶯鶯傳>到<西廂記>: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瓊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從劇本的改編突出人性化的發展。最后,在故事流變的歷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證也是一個新方向,例如崔鶯鶯身世的研究主要圍繞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證。王悅《談崔鶯鶯的“胡女”身份》(《語文建設》2012年第9期)從作者的胡人血統、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發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個方面,認為崔鶯鶯的原型應是胡女。葛承雍《談崔鶯鶯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報》2003年10月8日)也是對其進行論證。許總《崔鶯鶯家世及行蹤辯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主要通過關于崔鶯鶯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證崔鶯鶯確系崔鵬之女,與元稹為姨表兄妹。其與元稹相遇之事,是隨母扶夫柩歸葬博陵并服喪三年后再返長安途經蒲州之時發生的。

四、關于《西廂記》唱詞的研究

《西廂記》的曲詞優美,歷來贊譽的人都很多。關于曲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修辭、典故、風格上。高吉利《<西廂記>詞匯研究》(廣州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統計了劇本中詞匯,并分為13類,重點分析了方言詞和語氣詞等突出的詞匯。李號《<西廂記>修辭格研究》(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從對《西廂記》修辭格的分析得出其種類齊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氣”。王日紅《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廂記語言美探析》(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是通過《西廂記》的語言美來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賞。而王曉寧、鮑麗雯和徐榮生等人是從典故入手,來揭示劇作曲詞的優美,進一步說出用典是“天下奪魁”的重要因素。對于唱詞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圍繞詞性、詞義和詞采三個方面進行,是對建國以來《西廂記》唱詞研究的一種深化。

五、關于《西廂記》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對于王實甫的記載很少,關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謝美生和王華之在《王實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則)》(《河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根據孫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訂出王實甫居家定州,并進一步確定兩個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實甫。而后,劉純斌在《王實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資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實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寫、思想與時代不符這三個原因,沒能進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關于王實甫的已知情況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問題,鄧紹基在《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文學遺產》2012年第4期)中做了詳細的介紹和總結。

參考文獻:

[1]鄒尤.發乎情,止乎禮儀——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J].貴州大學學報,2007,(06).

[2]王穎卓.紫鵑和紅娘比較談[J].紅樓夢學刊,2003,(01).

[3]丁峰山.崔鶯鶯性心理探賾[J].寧夏大學學報,2008,(01).

[4]蔣佳青.淺析從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發展變化[J].安徽文學,2010,(08).

[5]鄧紹基.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J].文學遺產,2012,(04).

[6]高吉利.《西廂記》詞匯研究[D].廣州大學,2013.

[7]黃一璜.《西廂記》意蘊新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0.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作者通過文章表達某種態度或觀點,有的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有的含蓄委婉,旁敲側擊;有的通過用詞的褒貶來體現;有的則需通讀全文,反復揣摩主旨才能領會。考生要從作者的措詞、語氣或對某個細節的把握來推斷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寫作意圖,以及對事物的評價。

此類問題在題干中一般都含有think of/about,attitude,opinion,believe,consider,tone等詞語。態度題的選項一般是形容詞,按照作者對所闡述問題的態度進行分類,可以分為:

積極類:favorable(贊成的),helpful(有幫助的),positive(正確的),supportive(支持的),concerned(關心的),confident(自信的),impressive(給人印象深刻的),optimistic(樂觀的)等;

中立類:objective(客觀的),neutral(中立的),cautious(謹慎的),uncertain等;

消極類:disgusting(令人厭惡的),critical(批評的),negative(否定的),disappointed(失望的),subjective(主觀的),doubtful(懷疑的),worried(擔心的),pessimistic(悲觀的),indifferent(冷漠的)等。

二、觀點態度類題解題策略

策略一:不武斷,不臆斷

作者表達人物的情感、觀點、意圖既可能隱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也可能流露于修飾的詞語之中,考生應學會揣測和體會。在判斷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表達感彩的形容詞,首段、尾段的中心思想,以及句子、段落間轉折詞的使用。千萬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想象、隨意揣測。在進行答案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在行文中找到較為充分的信息支撐,不要把自己的態度夾雜其中,能正確區分是作者的態度還是作者引用別人的態度。

根據文章的主題,考生也可進行大方向的判斷。故事類記敘文的目的通常是娛樂讀者(to entertain);廣告類應用文的目的一般是推銷產品或服務(to persuade或to advertise );議論文的目的要闡述論點(to argue);科普、文化類說明文的目的大多是介紹知識,使大家廣聞博見(to inform)。

策略二:真正“讀懂”作者

要提高做此類題的正確率,一定要真正讀懂作者,而不是只浮于表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選擇。抓全文,還是細節?是單詞堆砌的字面意思還是蘊含意義?有時閱讀理解材料很簡單,但設題很具有迷惑性,考生正確率反而不高。其原因是:考生只從字面意義上解題,沒有真正領悟其蘊含意義,從而無法避開選項設置上的一些陷阱。對于閱讀材料簡單的題,考生不能掉以輕心,要認真讀懂文章,掌握其主要內容,這樣才能正確解題。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都主張把“三主一問”作為考生做閱讀理解題的解題思路。所謂“三主”(主題、主線、主謂),即抓文章的主題思想、文章結構的主線以及各關鍵句子的主謂結構;“一問”,即根據文章后面所設問題來發問:此題的考點在哪里?抓住了全文的主題思想,領會了貫穿全文結構的主線,把握了關鍵句的主謂結構,做題準確率低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典例】Now, as the U.S. recovers from the biggest housing bust (破產)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t is time to rethink how realistic our expectations of home ownership are and how much money we want to spend chasing them. Many argue that home ownership should not be a goal pursued at all costs.(2013,河北省四市四月聯考)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home ownership?

A.Cautious B.Ambiguous C.Favorable D.Optimistic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津南区| 宁海县| 东港市| 津南区| 平顺县| 城市| 得荣县| 于田县| 龙江县| 贵溪市| 昌都县| 青浦区| 沂南县| 惠东县| 南阳市| 修水县| 南漳县| 平阴县| 怀宁县| 宜良县| 北安市| 兴山县| 丹巴县| 电白县| 自贡市| 修武县| 彭阳县| 望江县| 图片| 高密市| 佛冈县| 鹤山市| 衡东县| 夏津县| 孝感市| 铜梁县| 会东县| 麻阳| 曲周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