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1篇

海南康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兒童藥為主業的上市企業,主要從事兒童藥領域的研究和開發以及制造與經營業務。康芝藥業現擁有海南、北京、河北、沈陽四個生產基地,經過多年的精心打造和加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康芝”為主品牌推動的兒童藥產品集群,2013年,康芝藥業完成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上升13.18%,成功入選亞洲品牌五百強企業。現有醫藥產品100多種,目前,康芝藥業在兒童用藥領域的研發能力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哈佛分析框架從戰略的高度分析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存在的機會和威脅,分析企業內部條件的優勢和不足,在科學的預測上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指出方向。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三位學者提出的財務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和等,分析框架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結合,能夠有效把握財務分析方向。

二、戰略分析

1.競爭戰略分析

一般性的競爭戰略主要有兩種:一是成本領先戰略,二是差異化戰略。康芝藥業采用的主要是差異化戰略,專業從事兒童藥研發生產和銷售。康芝藥業之所以采取差異化戰略原因及優勢如下:首先,藥品能夠充分實現差異化。其次,差異化產品,即兒童藥品的需求巨大。再次,康芝藥業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最后,康芝藥業有較強的市場營銷和銷售能力。。

總之,康芝藥業通過增加兒童用藥種類、改善兒童藥品的內外包裝以及不斷向研究開發、品牌形象及商譽等進行投資,以取得并保持其競爭優勢。

(1)產品差別競爭

藥業的競爭方式與藥品的分類有很大關系。專利名藥具有市場獨占性, 可以通過高價格和擴大市場銷售來保證收回投入,獲取一定甚至高額利潤;康芝藥業市場構成是以兒童藥為主的市場和渠道,公司主要從事兒童用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涵蓋當前兒童用藥中銷量最大的解熱鎮痛類、感冒類、抗生素類、呼吸系統類、消食定驚類和營養類等六大類的西藥和中成藥,此外還擁有17個成人藥品種。

(2)相對壟斷競爭

專利新藥是藥業競爭的制高點,世界藥業市場表現為新藥的局部性、暫時性壟斷。由于疾病的

復雜性,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藥物治療,即使針對同一疾病的各個藥物的作用范圍也有差異,這使藥品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一個企業可以壟斷某個專利新藥市場,但不可能壟斷整個藥品市場,也不可能壟斷某一類藥品市場。同時,由于專利新藥具有時效性,專利期滿后將面臨仿制品的競爭。康芝藥業目前生產經營5種劑型11個兒童藥品種,涵蓋了我國當前兒童用藥中銷量最大的解熱鎮痛類、感冒類、抗生素類、呼吸系統類、消食定驚類和營養類等六大類的西藥和中成藥。目前很多藥物在全國同類產品與兒童解熱鎮痛類產品中銷量第一。可以看出,康芝藥業制藥的一定領域實現了壟斷。

(3)規模優勢競爭

藥業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融合了各個學科的先進技術和手段。新藥研究開發過程耗資大、耗時長、難度高,并且成功率很低,所以企業需要相當的規模和實力才有能力從事新藥開發,才能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而普藥特別是原料藥,需要靠規模經營才能獲得成本優勢。由此可見,藥業資本表現為一種集中化趨勢。康芝藥業主要從事兒童藥為主的產品生產,從醫藥市場的大格局來講,兒童藥份額僅占整體藥品市場的25%左右,因此,拓展剩下的75%市場份額,擁有完整的藥品市場的產品結構是很有必要的。2011年6月,公司以超募資金約8000萬元并連續追加投資天合制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這是合理市場結構調整的必要,同時逐漸實現規模競爭。

2.企業整體戰略分析

由公司財務年報可見,康芝藥業雖然專業從事兒童藥研發生產和銷售,但其有約四成的收入比例及五分之一的利潤比例來自于成人藥,此外還涉及食品行業。在藥業中屬于多元化經營。

康芝藥業采用多元化經營原因及優勢,一方面,康芝藥業有一些資源,例如品牌、專有技術、稀有分銷渠道等,其在組織內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康芝藥業的專有資源與其經營的業務組合能夠較好地匹配。例如,2011年7月,康芝藥業使用超募資金1.8億元收購并后續增資延風制藥(100%),延風制藥擁有多個兒童用藥,同時延風制藥還擁有小兒硫酸亞鐵糖漿等兒童藥品制劑,在兒童補鐵及兒童咳嗽的治療領域對康芝藥業現有的兒童系列品種進行補充,彌補其在該劑型上的空白。

三、財務分析

1.衡量整體盈利能力

根據康芝藥業的2012年報顯示,康芝藥業2012年比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66億元,同比上升19.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60萬元,同比增加540.23%。

2.盈利能力分解:替代方法

分解凈資產收益率時,對經營要素和融資要素的分解如下(數據采取比率形式):2012年度中,經營凈利潤率為6.17%,凈經營資產周轉率為19.47%,同時,經營資產收益率=經營凈利潤率×凈經營資產周轉率,得出經營資產收益率為1.2%;息差為10.2%,凈財務杠桿為4.59%,財務杠桿利得=息差×凈財務杠桿,得財務杠桿利得為0.47%;而凈資產收益率=經營資產收益率+財務杠桿利得,得出凈資產收益率為1.67%。同時得出2011年度數據,經營凈利潤率為1.15%,凈經營資產周轉率為16.51%,經營資產收益率為0.19%,息差為9.34%,凈財務杠桿為5.69%,財務杠桿利得為0.53%,凈資產收益率為0.72%。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 盈利能力 評價指標

一、引言

盈利能力就是企業資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體現為企業收益數額的大小與水平的高低。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評價問題,學者們往往是基于各種模型和方法進行研究評論的,而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直接研究企業盈利能力的文章并不多見。師萍(1997)運用層析分析法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發現企業的償債能力對總體財務狀況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盈利能力。蔣麟鳳(2007)運用層次分析法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企業的盈利能力對財務狀況的影響最大,償債能力次之。這些研究都是運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對企業整體財務狀況進行分析,但都沒有直接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具體分析與評價,文章基于層次分析法,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了徹底剖析,從經營盈利能力、資產盈利能力、資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質量這四個方面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并對各盈利指標的權重進行科學的設置,以此來衡量與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實踐價值。

二、研究設計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著名數學家 T. L. Sat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是將評價對象視為一個系統,通過分析該對象的性質、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按照要素間相互關聯程度將要素組合為不同層次,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系統。在每一層次按照一定準則,通過兩兩比較判斷的方式標度定量化,形成判斷矩陣。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對應的正交化特征向量計算要素的權重,確定每一層次中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總目標層次的總排序。

(二)盈利能力分析指標的選擇

盈利能力分析體系包括經營盈利能力分析、資產盈利能力分析、資本盈利能力分析和收益質量分析,具體由一系列反映企業盈利指標構成。

三、構建盈利能力分析指標體系

(一)構建層次結構圖

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由總目標層(A)、子目標層(B)、具體指標層(C) 構成(見表1)。

(二)建立判斷矩陣

請財務管理專家對兩兩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比較賦值構造判斷矩陣。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數的評定標度來描述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見表2。

(三)計算各指標權重系數

在使用層次分析法的過程中普遍采用特征向量法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排序向量,以確定判斷矩陣各因素的權重。各指標權重系數計算過程及結果,見表3。

(四)進行一致性檢驗

首先,計算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其次,計算CI的值,CI = (λmax - n ) / ( n - 1) , CR = CI /R I(如果CR

由以上結果可得企業綜合盈利能力評價模型:

Y=0.1254X1+0.3543X2+0.0654X3+0.1351X4+0.0303X5+0.0536X6+0.014X7+0.0152X8+0.08X9+0.0427X10+0.084X11

從該模型可以看出影響企業盈利能力最明顯的因素是營業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毛利率。

四、案例分析

通過計算中國石油公司2007-2011年的相關財務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其盈利能力做出評析。相關財務指標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見表5。

從上例可以看出,中國石油公司在2007-2011年這5年中,2007年盈利能力最強,2011年盈利能力最弱。影響企業盈利能力最明顯的因素是營業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毛利率,從表中數據可知,企業的營業凈利率和營業毛利率逐年遞減,凈資產收益率總體上呈下降趨勢,成本費用利潤率也逐年遞減,說明該企業的成本費用逐年上升,而利潤卻逐年減少。說明該企業的盈利能力總體趨勢是下降的,企業管理層應積極采取措施改善財務現狀,擴寬產品銷售渠道,提高銷售收入,盡量縮減不必要的開支,開源節流,以此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避免企業陷入財務危機。

五、結論

基于層次分析法,文章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了徹底剖析,從經營盈利能力、資產盈利能力、資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質量這四個方面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并對各盈利指標的權重進行科學的設置,以此來衡量與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實踐價值,但不足之處在于現有層次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專家的主觀評價,這將導致結果不完全可信。因此對于現有層次分析法的改進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蔣麟鳳,王紅英,黃小梅.層次分析法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97-103.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工業企業 可持續經營能力 因子分析 業績

一、引言

為了綜合地評價工業企業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經營能力,我們需要考慮多個指標。雖然較大的樣本和多個變量會提供比較充分的信息,但會使分析變得更為復雜。而且,有些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樣會在給各指標賦權重時出現一定的偏差。針對上述情況,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目的在于用少數幾個隨機變量來描述眾多變量間的協方差關系,這里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是不可觀測的,通常被稱為因子。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的大小將原始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變量間的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之間的變量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因子),它們可以反映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說一個維度。通過幾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來構造綜合評價函數,能夠簡化眾多原始變量及有效處理指標間的重復信息,所以評價結果具有很強的客觀合理性。

本文針對2005年四個行業二十家上市公司的主要經濟經營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分析評價。

二、工業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實證分析

1、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設有n個樣品,每個樣品觀測p個指標,這p個指標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要求p個指標相關性較強的理由是很明確的,只有相關性較強才能從原始變量中提取“公共”因子)。

設X=(X1,X2,…,Xp)'為可觀測隨機變量,其均值E(X)=0,協方差矩陣cov(X)=∑。

2、樣本的選取范圍

本文選用了四個行業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其公司價值得到了市場的認同,代表了中國企業的整體素質,同時也能較客觀的反映其所在行業目前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依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標準》,主要選取了電力、鋼鐵、紡織、港口4大行業的上市公司。進行因子分析的第一步重要工作就是選取恰當的變量指標。指標選得過少,會使提取后的因子不能真實反映眾多變量之間的關系,選得過多會出現一個因子在多個指標上出現較高載荷,因而失去該因子顯著意義的情況。因此,應該按照系統性、典型性的原則選取盡可能反映了樣本信息的指標。

本文根據金融界網站提供的數據,選取了15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標,即:總資產收益率(X1)、凈資產收益率(X2)、銷售凈利率(X3)、資產利潤率(X4)、資產負債率(X5)、流動比率(X6)、速動比率(X7)、利息保障倍數(X8)、應收賬款周轉率(X9)、存貨周轉率(X10)、總資產周轉率(X11)、固定資產周轉率(X12)、主營收入增長率(X13)、凈利潤增長率(X14)、總資產增長率(X15)。

3、因子分析的步驟

對樣本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因子分析步驟包括:構造原始數據矩陣;對原始變量進行標準化并求其相關陣,分析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求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用主成分法根據因子貢獻率選取主因子;求最大方差正交旋轉矩陣、特征值、累計貢獻率。

4、因子分析的結果

(1)求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與貢獻率。通過SPSS軟件計算,可以得到經標準化處理后的各項財務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與貢獻率。

(2)建立因子載荷矩陣。首先對提取的四個主因子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載荷矩陣,然后對其進行結構調整簡化,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矩陣。這是經標準化處理后的前四個主成分的載荷矩陣。第一個主因子是我們工業企業上市公司綜合業績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第二個主因子在資產負債率上有較大的載荷。按照一般的財務比率分析方法,在這5個指標中,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是度量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核心指標,資產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則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三個主因子應收賬款周轉率上具有較高的載荷,而這三個指標又是傳統的評價上市公司營運能力的指標,代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資金運作和周轉能力,用來衡量企業資金利用效率和管理運用資金的能力。第四個主因子是用來衡量企業未來資產擴張與規模壯大的能力。

(3)樣本因子得分(見表3)。在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體系中,將正交因子解的轉置矩陣與變量相關系數的逆矩陣相乘便得到各個因子得分系數,進而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再將原始指標值代入因子得分模型,得到每個樣本的主因子得分。

三、分析與討論

由于每個主因子只反映了工業企業上市公司可持續經營某個方面的能力,為此,本文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貢獻率為權重來加權計算各公司綜合業績的因子總得分,計算方法如下:

F=(0.369F1+0.249F2+0.149F3+0.088F4)/0.854

表3給出了本文樣本中20家工業企業上市公司在每個因子上的得分情況,據此,我們可以對這些企業的綜合業績進行相關的分析。從20家工業企業上市公司綜合業績因子得分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公司在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成長能力方面各不相同,決策者可以從不同的側重點做出不同決策。

我們以0為參考基準,綜合得分大于0的公司的綜合業績相對好一些,綜合得分小于0的相對差一些,依此可對這些公司的綜合業績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由于這20家企業分處于4個行業,在單個指標之間不是具有很強的可比性,所以因子分析法從工業企業上市公司綜合業績評價的角度來解釋它們的業績得分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

四、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從錯綜復雜的眾多數據中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結構,找到對工業企業上市公司綜合業績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據公司因子得分的結果對其綜合業績有一個總的印象。當然,除了按照因子得分對各公司的業績排名外,還可根據不同群體所關心的那個因子進行排名。例如,可以單獨按照償債和盈利能力將各公司排名。

上述分析是對上市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的一次探索性研究,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顯,最終歸納的4個成分因子的累計貢獻率為85.47%,這說明在影響工業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因素中還有接近20%的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歸納。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這20%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本因素,公共關系能力因素,技術、知識和創新能力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等方面。由于這些影響因素一是很難獲得第一手數據,二是由于其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難以量化考察,因而為將其納入分析范圍,這也將是深入研究的方面。

【參考文獻】

[1] 何曉群、劉文昌: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尹子民:因子分析在企業競爭力評價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4(5).

[3] 賴國毅:工業企業上市公司成長性的歸因分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

[4] 陳振宇、陳新強:我國上市公司業績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師,2007(3).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4篇

一、上海民營企業百強創新能力的相關數據

上海百強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相關數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研發費用民營制造業50強中的35家企業2013年的研發費用平均值為0.9446億元(15家企業沒有數據)。而民營服務業50強中僅14家企業填報了該項指標,其平均值為0.1373億元。總體來看,制造業企業平均研發費用是服務業的6.88倍,服務業整體研發投入遠低于制造業。

(二)專利發明民民營制造業50強2013年的專利總量為3975項(37家企業數據),平均每家企業擁有專利107.4項;發明專利共1298項(35家企業數據),平均每家企業38.17項。制造業50強中的上市公司擁有的專利,平均每家企業為114.67項,技術人員人均占有專利0.36項,碩博士員工人均占有專利1.75項,本碩博員工人均占有專利0.28項;制造業50強中上市公司的發明專利,平均每家企業47.38項,技術人員人均占有發明專利5.35項,碩博士員工人均占有發明專利0.31項,本碩博員工人均占有發明專利0.06項.民營服務業50強擁有專利總量僅76項(28家企業數據),發明專利僅13項,2項指標都比2012年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反映由于行業特點、企業經營模式、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上海民營制造業企業的擁有專利及發明專利數量遠大于服務業。

(三)人才質量及規模企業擁有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可以說是企業創新能力的支柱。2014上海民企百強有不少上市公司,我們通過查閱民企百強中的上市公司年報,計算整理得出以下相關數據:民營制造業50強中的20家上市公司擁有技術人員平均為523人,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107人,本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604人。民營服務業50強中的11家上市公司的技術人員平均為321人,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47人,本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350人。同樣可以看出民營制造業企業的人才質量及數量規模都要大大優于民營服務業企業。

(四)民營制造業與民營服務業創新能力比較分析總體來看,民營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優于服務業企業,2013年制造業企業平均研發費用是服務業的14.73倍,制造業50強企業擁有專利數是服務業企業52.3倍,同時制造業企業上市公司的技術人員和高學歷專業人才的規模也要大于服務業企業。服務業企業的整體研發費用投入較少且高度集中,服務業也較少擁有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而且服務業企業自身擁有人才數量、質量及規模的限制也會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廣大服務業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不利于其轉型升級與良性發展。

二、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比較

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上海國有企業更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發展壯大,目前在資產規模、技術基礎與人才擁有的數量和質量方面均實力雄厚,與民營企業相比仍具有較大優勢。同樣根據上海企業百強榜單數據,我們將國企50強與民企50強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如下:

(一)研發費用與專利根據上海企業百強榜單數據,國有企業50強2013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總額為1020億元,與上年相比的增幅為270.91%,增幅巨大;而民企50強投入研發費用26億元,同比下降3.70%。國有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要遠遠大于民營企業,且有較大增幅;國有企業50強2013年擁有專利26526項,同比增長20.35%,其中發明專利3153項,同比下跌19.38%;民企50強2013年擁有專利2258項,同比增長38.78%,其中發明專利1084項,同比增長613.16%。國有企業擁有專利與發明專利的數量也都遠遠高于民營企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發明專利的年增長率達到613.16%,而國有企業的這一指標卻下降了19.38%,說明民營企業在發明專利方面,已經顯露了更好的發展勢頭。

(二)技術人員和高學歷人才的占比情況人才是企業創新的基礎,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民營企業人才的數量和結構情況,我們通過對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和服務業50強以及國企50強中的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進行分析,計算整理得出以下數據:根據上述數據,民營制造業企業(20家上市公司)平均擁有技術人員523人,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平均為22.26%,民營服務業企業(11家上市公司)平均擁有技術人員321人,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18.42%;而國有企業(10家上市公司)平均擁有技術人員8883人,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23.52%。由此可以看出,國有企業擁有技術人員的規模遠高于民營企業,技術人員比例優勢略高于民營企業。技術人員的實力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企業的科技實力,直接關系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企業自身專利發明的創造,從而進一步影響到企業發展的動力和企業效益實現的途徑。另外從反映企業職工素質的學歷狀況來看,20家制造業民企本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604人,本碩博學歷人才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29.35%,其中碩博學歷人才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5.02%;11家服務業民企本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350人,本碩博學歷人才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27.54%,其中碩博學歷人才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5.09%;而10家國企本碩博學歷人才平均為18447人,本碩博學歷人才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45.16%,其中碩博學歷人才占員工總數比例平均為9.61%。可以看出國有企業的高學歷人才的規模和比例優勢都遠高于民營企業。這種局面的形成可能與民營企業家自身素質、經營理念以及經濟實力的局限有關,民營企業對于人才吸引和人才激勵制度的關注度不夠,而人才實力的不足相當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提升上海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但相較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自身經濟實力還相對薄弱,導致其用于研究開發的資金較少,研發投入較低,擁有專利和發明專利都遠低于國有企業;其創新能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營企業相比更有不小差距。同時民營企業在經營中較為依賴廉價勞動力競爭優勢,使得民營企業內部的人才質量和規模也顯不足,導致大多數民營企業對于現代科技知識吸收緩慢,從而影響到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競爭力下降又會造成人才流失。因此總體上來說,上海民營企業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和完善,具體建議如下:

(一)維護民營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產學研結合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無論是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企業都是創新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和成果占有者。因此要積極維護企業的主體地位,保證企業始終能在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發揮主要作用。而高等院校是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同時也具有豐富的科技發明資源和創新基礎設施,要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高校的教學科技資源,加強高校與企業和社會的銜接,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實現多方共贏。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美國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途徑一般并不是自己辦企業,而是將技術發明轉讓給企業來實現商業化。如斯坦福大學的“技術和商標許可辦公室”模式,就是高校通過專利保護和許可方式,把科研成果轉讓給企業,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推廣是由企業來完成的,從而使得高校、發明者、創業企業、國家各方面都能從科技創新中實現“共贏”。隨著當前技術創新的難度和復雜度的逐步提高,民營企業單獨進行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成本都十分巨大,因此要有效利用外生資源,積極尋求技術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研發風險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通過產學研結合創新,共同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可以為企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提高民營企業的競爭實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應用水平,加快高校研究成果的轉化。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發揮科技中介機構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中的作用。

(二)完善企業激勵機制,推動民營企業制度創新要真正實現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就要做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并重,要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產權結構的合理化和多元化,還要有效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從而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提高對人才的重視度,完善民營企業內部人才培養和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企業的智力和人力資本。而深化企業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吸收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優秀人才投身到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去。健全的企業激勵機制也有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加快科技成果商業化的進程。

(三)加強民營企業家創新理念的培育民營企業的企業家素質往往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企業進行創新活動首先依賴于企業家,企業家本身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能否具備創新能力。因此要加強企業家創新理念的培養,使其樹立積極學習的目標,不斷學習并掌握當代新知識和新技術,與時俱進,順應企業產品的發展趨勢,把握前沿技術和研究方向,并充分認識到人才吸收和培養機制的重要性,積極引進適應企業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加大創新要素的投入創新要素投入是指企業擁有能夠投入到創新過程中的各類生產技術要素,包括資金、技術、工藝、設備和人員等。創新要素的投入是技術創新的必要保障,充足的資金人才資源和設備供應可以為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進步提供強大的物質和智力支持。資金技術資源不足的民營企業,可以爭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展開合作,充分利用其先進的教學資源,先進儀器等進行創新研究與發展。

(五)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隨著知識經濟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民營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要求是迫切的。針對當前上海民營企業發展現狀以及創新需求,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可以通過設立和實施相應的科技創新計劃,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進行創新活動;同時要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公平的創新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加強監督管理力度,進一步規范科技市場行為,在維護民營企業利益的同時有效保護其進行科技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

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創新績效;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1)05-0018-07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of Small-and Medium Firms

ZHANG Fang-hua, WU Jian

(School of Dongwu Busines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key method to impro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some relevant literatue,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 conceptual model from information, knowledge,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strategic integration capability. Furthermore, it checks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by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it pu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w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small-and medium firms.

Key words:small-and medium firms; integration capability;innovation performance; empirical study

1 研究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交叉和融合,傳統的依靠自身資源的“封閉型”創新模式開始向有效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的“開放型”創新模式發展,集成創新已成為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關鍵路徑。集成創新以豐富的知識環境為背景,它強調對外部資源的選擇和利用,側重于對資源和能力的評估、選擇和整合,強調技術供需之間的匹配和優勢互補以突破單一組織資源和技術的瓶頸[1]。這種創新模式可以通過有效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促進各種相關知識和技術等要素的有機融合,從而開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技術或新產品。由于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技術瓶頸較多、擁有的資源有限,集成創新因此成為中小企業突破技術資源瓶頸的有效途徑。

本文以集成創新為視角,探討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尤其是通過對蘇南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影響創新績效的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深入分析各種集成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程度,試圖為中小企業如何通過提高集成能力改善創新績效和獲取國際競爭優勢提供對策建議。

2 中小企業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綜述

隨著知識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和產品復雜程度的不斷增加,單個中小企業僅僅依賴自身擁有的有限資源進行復雜的產品或技術創新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為突破這一現實困境,以便更好地指導企業的創新實踐,學術界對集成創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Gomes等人從功能集成的角度,通過對英國和荷蘭的40家不同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和分析,結果表明:集成能力和績效之間的聯系主要取決于該項目的階段和產品的新穎程度,不同產品項目階段創新績效對集成能力的需要有所不同,集成能力與創新程度高的產品之間的聯系比微小變化的產品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2];Yang通過對中國高科技企業新產品績效的研究后發現,知識集成和創新在新產品績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知識集成和創新績效之間存在固有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受到營銷和生產能力、知識獲取和知識傳播等方面的影響[3];趙建華等人認為,技術集成能力在新產品不同開發階段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是對于創新績效都具有積極的影響[4];郁培麗等研究了集成創新階段的知識粘性問題,她通過分析新科電子集團克服知識粘性方面的經驗,提出了集成創新三個階段中知識粘性問題的不同表現,并且針對這些表現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后得出結論:提高知識集成能力是解決知識粘性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創新效率和效益的主要方法[5];王巧等構建了集成創新的三維模式,并將能力作為集成創新的一個方面,通過南京中網通信的個案分析,闡述了企業在集成創新實踐過程中,集成能力是改善創新績效的重要保證[6]。

總結以上文獻可以發現,企業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國內外相應的研究還遠遠不夠,而且大多數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分析階段,缺乏必要的實證分析。因此,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研究中小企業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對我國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而言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

3 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影響創新績效的概念模型與理論假設

3.1 概念模型

根據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不同學者在研究企業的集成能力時都進行了不同維度的劃分,其中包括:集成創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技術集成、知識集成和組織集成[7];集成的對象主要包括戰略、資源、知識、時間和能力[8];集成的過程模式包含信息集成、知識集成、技術集成和組織集成,并且是一個不斷反饋和調整的過程,每一個特定的階段都要根據前后階段的變化做相應的調整來適應各種變化[9],等等。

借助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根據研究的需要,將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分為信息集成能力、知識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組織集成能力和戰略集成能力五個維度,創新績效分為創新效率和創新效益兩個維度,構建出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影響創新績效的概念模型(見圖1)。

3.2 理論假設

根據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從集成能力的五個維度出發,構建其影響創新績效的關系模型。而在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上,本文采用了創新效益和創新效率兩個維度進行衡量。因為,創新效率和效益代表了兩個不同的評價方式。而中小企業應該追求效率和效益的雙豐收,但是各種集成能力對效率和效益兩者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為此,本文分別對創新效率和創新效益進行實證分析,以便中小企業可以更好地通過改善各種集成能力來提高創新績效。

(1)信息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

企業的創新過程是一項高度依賴創新信息的活動,對創新信息的準確了解與把握不僅可以使企業及時掌握市場需求變化和客戶的多樣性需求,而且還可以及時獲取政府有關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信息,通過信息的交流還可以及時掌握技術發展動態和趨勢,從而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思路和方法。組織間信息的分享、集成和關系的協調對新產品或新技術的開發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10]。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a 企業信息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有顯著正向影響。

H1b 企業信息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

(2)知識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

知識是企業創新中最重要的資源。面對急劇變化的市場競爭環境,在加強企業內部研發的同時,如何將外部知識的獲取與內部知識的創造有效結合起來,從而改善企業的創新績效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的知識創造與積累是企業內外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所以知識集成能力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前期準備。知識集成是解決知識粘性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創新績效的關鍵步驟[5]。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2a 企業知識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有顯著正向影響。

H2b 企業知識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

(3)技術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

隨著我國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第三方供應源的不斷發展,這為我國企業整合外部技術資源,實現技術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在技術來源多樣化的條件下,通過技術集成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在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技術集成能力是企業進行集成創新的一個重要源泉,技術集成能力雖然在產品創新各個階段表現不同,但對創新績效具有積極影響[4]。將外部技術與自身技術進行有效的整合能極大地提高產品集成創新的績效[11]。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3a 企業技術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有顯著正向影響。

H3b 企業技術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

(4)組織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

企業的創新是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企業內部與外部組織之間相互影響、互動和作用的結果。因此,組織集成能力是保證集成創新能夠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在企業集成創新能力中主要起保障作用,其高低直接影響企業集成創新的成果。組織集成是產品整個技術創新過程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9]。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4a 企業組織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有顯著正向影響。

H4b 企業組織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

(5)戰略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

戰略集成能力是企業進行集成創新必須具備的要素之一。戰略代表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而戰略集成要求企業內部各種戰略必須協調,同時還必須與外部的市場情況保持一致。戰略集成能力體現了企業的核心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要求。企業戰略集成能力一方面要保證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核心能力發展戰略相一致,體現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要注意市場范圍的選擇,實現企業的現實競爭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是企業有意識的創新活動的結果,而有意識的創新活動必須通過戰略集成加以實現,所以戰略集成能力是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獲取創新績效和競爭優勢的保證[12]。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5a 企業戰略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有顯著正向影響。

H5b 企業戰略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

4 實證分析

4.1 樣本與數據

本次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蘇南地區的中小企業,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03份,刪除部分無效問卷,有效問卷87份,有效回收率為84.5%。其中IT業22份,占25.3%;生物制藥企業14份,占16.1%;機械設備20份,占23.0%;新能源12份,占13.38%,電器業19份,占21.8%。企業規模絕大多數處于200~1000人之間,占總調查對象的比例為60.9%,這也符合蘇南中小企業的特點。從調查對象的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上來看,在3%以上的企業占總數的64.4%。

從被調查者的性質來看,被調查者工作性質的分布也比較均勻,基本涵蓋了中小企業中的主要職位,而且大多數職位與企業的研發部門和財務部門比較相關(約占52.9%),這些職位人員對企業創新非常敏感而且對我們的問卷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問卷數據的有效性;從被調查者的學歷上看,主要以本科及以上為主(約占66.7%)。

4.2 變量與測度

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type)7級度量方法,針對不同的題項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分別從1~7選擇打分,例如:7分表示非常好或非常滿意,6分表示好或滿意,5分表示比較好或比較滿意,4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較差或較不滿意,2分表示不好或不滿意,1分則表示極差或極不滿意。本研究的各個變量的度量分述如下:

(1)信息集成能力。信息集成能力是企業通過掌握市場和客戶多樣性需求、獲取最新的技術發展信息和政府政策變化信息,最后將這些信息與企業自身條件結合起來,整合出對企業有用信息的能力,為企業的創新構思提供依據。本文用是否經常研究市場發展機會、是否經常研究產品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是否經常研究政府的政策信息三個指標表示。

(2)知識集成能力。知識集成能力是指企業在集成創新過程中對技術創新所需的技術研發等方面知識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實現知識創新,并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技術創新項目中,實現企業技術集成創新的能力。本文用“T’型人才充足度、有先期項目經驗的項目人員數占項目人員總數比、技術帶頭人或項目負責人的技術開發項目年限長短、技術文檔充足度、技術文檔使用程度、項目正式研討的每月頻度高低、非正式研討的種類多等指標表示。

(3)技術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是指企業根據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產品的市場信息,引進外部的成熟技術,然后根據產品的特性,使各項分散的技術在產品中高度融合,在短時間內進行集成創新,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以最快的時間領先進入市場,獲取經濟效益。本研究的技術集成能力用集成后系統中各個分支技術匹配度、技術系統冗余度、技術系統中自有核心技術、對世界領先水平產品的技術選擇水平、與同行業比的成本水平和產品主要功能與輔助功能所占比例等指標表示。

(4)組織集成能力。組織集成能力是指企業通過對組織的研究,實現不同創新主體的溝通和交流,保證各項資源之間的密切配合,提高集成創新的成功率。本研究用個人日常交流程度、企業部門間交流程度和企業與外部交流程度等指標表示企業的組織集成能力。

(5)戰略集成能力。戰略集成能力是指企業在全面分析外部環境與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明確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以及與此方向相符合的資源分配方案,并將企業的研發和技術發展戰略與總體發展戰略相整合的能力。本研究用項目選擇與項目方向一致性、技術選擇與市場需求一致性和R&D費用高低來表示。

(6)創新績效。技術創新是指一項技術或產品從創新思路的產生,到研究開發、試制和實現首次商業化的整個過程。本研究用創新效率與效益兩個指標表示創新績效,其中創新效率用新產品的開發速度、年新產品數和年申請的專利數三個指標表示;創新效益用創新產品的成功率、新產品銷售額占銷售總額的比重和新產品利潤額占利潤總額的比重三個指標表示。

5 實證結果分析

5.1 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數(α值)進行信度檢驗,通常測度變量的Cronbach’α值在0.7以上就能滿足問卷的信度要求;效度檢驗則通過主成分方差的貢獻率進行,一般而言,在進行主成分分析時,各分指標的因子載荷系數在0.7以上,主成分方差的貢獻率在50%以上即通過效度檢驗。本研究問卷7個變量(信息集成能力、知識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組織集成能力、戰略集成能力、創新效率和創新效益)的Cronbach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10、0.903、0.774、0.897、0.824、0.746和0.831,滿足問卷的信度要求;各分指標的因子載荷系數均大于0.7,7個指標的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分別達到72.56%、63.48%、53.19%、83.31%、74.01%、73.58%和73.58%,表明本研究具有較高的效度。

5.2 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各因子和創新績效各因子之間的相關關系,即對本研究的各個假設進行初步驗證。從表1的分析結果可知,中小企業集成能力的五個維度對創新效益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假設H1b、H2b、H3b、H4b和H5b得到了初步的驗證;中小企業知識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和戰略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在0.01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假設H2a、H3a、H5a得到了初步的驗證。從表1還可以發現,知識集成能力和技術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益的相關性較強,而信息、組織和戰略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益的相關性相對要低一點,這說明了中小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知識和技術集成能力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三種集成能力。知識和技術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率的相關性要小于與創新效益的相關性,這正好說明了中小企業更為關注企業的創新效益,使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知識和技術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的影響要明顯大于對創新效率的影響。另外,中小企業信息集成能力和組織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在0.05水平上相關,但是他們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小,且顯著性水平較低,所以本研究認為其相關性不顯著,假設H1a和H4a不能成立。

5.3 回歸分析

(1)知識、技術和戰略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率的關系分析

以創新效率作為因變量,以知識、技術和戰略集成能力作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ANOVA)的方法,集成能力的三個維度全部進入模型。結果顯示:F值為6.904,該回歸模型F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該模型回歸效果非常顯著,模型具有很大的統計意義。

該回歸模型t值的顯著性水平均低于0.05,說明該回歸方程的線性關系顯著,具有統計意義;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在3以內,符合管理學中對多重共線性的要求(VIF≤3表明不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表明進入該模型的知識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和戰略集成能力和創新效率之間不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問題;該回歸方程的調整R2為0.225,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集成能力的三個維度能解釋創新效率22.5%的變異;最后,該回歸模型的DW值等于2.073(2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知識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的影響是最大的(0.486),其次是技術集成能力(0.252),最后是戰略集成能力(0.140),但是三者都對創新效率產生正相關的影響,這與前面相關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進一步驗證了假設H2a、H3a和H5a。

(2)信息、知識、技術、組織和戰略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益的關系分析

以創新效益作為因變量,以信息、知識、技術、組織和戰略集成能力作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集成能力的五個維度全部進入模型,F值為4.147,該模型F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003,小于0.01,表明回歸的效果極為顯著,模型具有統計意義。

該回歸模型t值的顯著性水平均低于0.05,說明該回歸方程的線性關系顯著,具有統計意義;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在3以內,符合管理學中對多重共線性的判斷,表明進入該模型的信息集成能力、知識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組織集成能力和戰略集成能力和創新效益之間不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問題;該回歸方程的調整R2為0.505,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集成能力的五個維度能解釋創新效率50.5%的變異;該回歸模型的DW值等于2.326,表明該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知識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的影響是最大的(0.316),第二是技術集成能力(0276),第三是組織集成能力(0.239),第四是信息集成能力(0.156),最后是戰略集成能力(0.084)。這五者都對創新效益產生正相關的影響,這與前面相關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同時進一步驗證了假設H1b、H2b、H3b、H4b和H5b。

6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本文在研究國內外關于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的基礎上,結合蘇南企業的實際數據,通過實證分析探討中小企業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及其影響程度。通過上述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中小企業知識集成能力、技術集成能力和戰略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相關性。中小企業知識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率影響程度最大,其次是技術集成能力,最后是戰略集成能力。

(2)信息、組織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率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主要是受到知識、技術和創新戰略的影響,而與信息、組織關系不大,這主要是受到中小企業規模的限制以及對風險態度的影響。中小企業由于實力較弱,一般處于微笑曲線的中間環節,利潤率較低,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弱,風險意識較強。所以當企業對信息和組織的集成能力更強時,其對創新產品的未來前景會有更明顯的思路,使得企業會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而不敢盲目進行技術創新,但是一旦創新則成功率較高。

(3)中小企業信息、知識、技術、組織和戰略集成能力與創新效益有顯著相關性。中小企業知識、技術集成能力對創新效益的影響程度最為明顯,其次是組織、信息集成能力,最后是戰略集成能力。該結論符合蘇南中小企業目前迫切需要技術升級,提高自身的技術實力和產品的知識含量的愿望。

6.2 對策建議

從實證分析得知,集成能力與創新績效存在密切的關系,集成能力的提高對于企業提高技術創新績效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為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績效,獲得最佳的投入產出比,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創新績效作為產出,與投入息息相關,但是投入如何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結合蘇南中小企業的實證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技術管理,提高知識和技術集成能力。眾所周知,知識的來源是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而人才的獲取不單要從外部選人,更要注重在企業內部挖掘和培養。從蘇南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人才結構都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企業的普通員工較多,真正懂經營會管理,同時掌握技術的人才較為缺乏。對于一些懂技術的人才而言,往往知識面很窄,缺乏懂得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另外,目前許多中小企業往往忽視終生教育,只關注一次學歷教育,這就導致了引進的人才往往在一段時間之后不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導致企業技術發展止步不前。所以針對這些問題,中小企業要實現技術創新目標,就必須加強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提高企業內部的知識集成能力,建立起人力資源開發的長效機制。

(2)注重研究企業外部信息,加強企業組織內部協調和溝通機制建設。信息和組織集成能力對提高創新效率的影響不明顯,而對創新效益影響明顯,這說明信息和組織集成能力對幫助企業減少發展失誤,提高創新的成功率作用明顯,因此,研究企業的內外部信息和加強企業內部的組織集成是企業提高創新績效的前提。這就要求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要經常關注市場發展的最新信息和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研究國家的有關產業政策,加強員工在工作、生活中的互動,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為外部信息在企業內部的流通提供有利環境。

(3)要重視并實施合作創新,注重吸收內外資源。從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中可以發現,集成創新是中小企業突破技術障礙的有效途徑。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資源的有限性,單獨完成一項創新的難度較大,所以實施合作創新有著積極的意義。合作創新有三種模式:一是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鼓勵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發揮三方在人才、資金和設備上的優勢,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技術創新合作,提高創新產品商業化運作的成功率;二是針對具體項目,成立股份合資公司,用中小企業各自的人才、資源優勢入股,開展合作經營,加強自身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創新;三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這種模式要求企業必須有良好的技術集成能力,在創新的系統中保持各項技術子系統的匹配,同時要盡量減少系統中各項分技術系統的重復性。所以中小企業必須加強技術集成能力培養,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培育自己的核心技術。

(4)強調與市場結合,提高創新產品商業化的成功率。一項創新是否成功,只有經過市場的檢驗之后才能確定。因為創新產品只有經過市場之后才能為企業獲取經濟效益,市場化運作成功了,才能認為真正實現了技術創新,因此開發出創新產品是獲得技術創新績效的前提。

(5)加強戰略集成能力建設,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從研究結論可知,戰略集成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程度較小,這也說明目前中小企業對戰略集成能力沒有足夠的重視。但是,戰略集成能力是決定企業后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中,要強化戰略制定,對企業未來5年、10年的發展要有總體的認識和規劃,隨后再根據現實的情況做出輕微的調整,保證企業能夠合理地分配各項資源。在技術創新方面,必須要加強技術創新戰略和企業經營戰略的集成,項目的選擇要體現企業戰略方向,保證企業的發展按照正確的路徑進行。同時,要將項目本身與總體戰略結合起來,把握技術研究方向與市場需求統一。另外,研發資源的分配必須配合戰略上先后順序,突出戰略重點,優化資源結構,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參 考 文 獻:

[1]陳鈺芬,陳勁.開放式創新:機理與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Gomes W N, Pearson C. Is more always better? An explor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Technovation, 2003, (3): 185-191.

[3]Yang Ji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ecuring new product advantage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 (35): 105-120.

[4]趙建華,焦晗.裝備制造業企業技術集成能力及其構成因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7,(6):75-80.

[5]郁培麗,范忠宏.集成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粘性表現及對策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8):75-80.

[6]王巧,王欽.企業集成創新的三維分析框架及實證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9,(3):130-133.

[7]江輝,陳勁.集成創新:一類新的創新模式[J].科研管理,2000,(9):31-36.

[8]張華勝,薛瀾.技術創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創新[J].中國軟科學,2002,(12):6-22.

[9]張方華.企業集成創新的過程模式與運用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10):118-140.

[10]吳家喜,吳貴生.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關系實證研究:以產品創新程度為調節變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2):58-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通山县| 石棉县| 抚远县| 台南市| 西丰县| 商南县| 新民市| 张掖市| 盐津县| 老河口市| 灵石县| 淮安市| 漠河县| 贞丰县| 虹口区| 子洲县| 香河县| 南丹县| 上思县| 兴文县| 湘阴县| 新丰县| 廊坊市| 高州市| 称多县| 浠水县| 伊吾县| 出国| 吕梁市| 葵青区| 姜堰市| 本溪市| 蓬溪县| 宽甸| 毕节市| 高邮市| 墨玉县| 紫阳县| 丁青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