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

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

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范文第1篇

陳勝良:醫學和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擅長診治胃食管返流、胃炎、胃腸粘膜病變、便秘、腹瀉。

門診時間:仁濟西院特需:周二上午 仁濟東院特需:周四下午

仁濟南院專家:周一、周三上午

胃腸動力紊亂性疾病的危害

胃腸動力紊亂性疾病,是指胃腸運動等功能紊亂引起臨床癥狀影響消化功能和患者生活質量的一類疾病。近年來也被稱為功能性胃腸病。這類疾病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發病率高,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個體曾有胃腸道不適的經歷,消化科專科門診中,功能性胃腸病的比例占50%~70%。二是療效不理想,由于影響發病的因素很多,癥狀多樣化,導致癥狀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明確,目前缺乏根治的藥物或方法。三是反復發作,對生活質量影響較明顯,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態。四是患者反復就醫,占用大量社會經濟和衛生資源。因此,普及這類疾病的科普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消化科門診常見功能性胃腸病表現之一:燒心和反流。

消化科門診常見的此類疾病有三類。一是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表現,典型的表現是燒心和反流。燒心是指起于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熱感或疼痛感。反流時感到胃內容物進入食道內甚至咽部和口腔。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

臨床上給醫生和患者造成困惑的是非典型癥狀,如嗓子干癢、口腔異味、聲音嘶啞、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甚至哮喘等食管外癥狀,還有就是容易誤診為心臟疾病的胸痛等。有些研究者報告胃食管反流病與頸椎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以及肺部疾病都可能有較多的合并癥狀。使得該病的診斷對于消化專科醫生或者相關科室醫生均具有一定挑戰性。

胃食管反流疾病診斷方法

綜合運用相關的檢查手段有助于明確診斷。如食管壓力測定和食管內pH動態監測,甚至聯合膽紅素檢測、電阻抗檢測等,能夠明確診斷是否存在反流,以及反流的類型(酸反流、膽汁反流、氣體反流等)。更重要的是考察反流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系。明確癥狀是否由反流事件而引起,從而指導針對性治療。

內窺鏡檢查對于胃食管反流的診斷意義有限,主要是排除食管腫瘤等疾病,明確有無食管黏膜的破壞,及有沒有反流性食管炎。在整個胃食管反流病人群中只有約1/10的患者會有食管粘膜的破壞,其余胃內鏡陰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尚有不足1%的患者被告知可能存在巴瑞特綜合征。巴瑞特綜合征是以外國人巴瑞特名字命名的一種食管下段本來的鱗狀上皮被屬于胃腸粘膜的柱狀上皮所替代的疾病。理論上講,巴瑞特綜合征患者發生食管腺癌的幾率高于正常人。這樣的信息往往造成患者的疑慮和恐懼。事實上,我國人群食管癌的類型絕大多數是鱗狀上皮癌,與巴瑞特綜合征無關。即便是巴瑞特綜合征,發生腺癌的幾率也是不足1%。越來越多的文獻報道顯示,對于沒有反流癥狀(或者輕微)的患者來講,其巴瑞特上皮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只要做1~2年的內鏡隨訪,就是安全的。

建議年齡大于45歲有食管源性癥狀者,或者任何年齡出現所謂的食管報警癥狀的患者接受食管和胃的內鏡檢查。

三大消化科門診常見功能性胃腸病表現之二:惡心、嘔吐、噯氣、打嗝、早飽等不適癥狀

功能性胃腸病常見的是第二種情況是惡心、嘔吐、噯氣、打嗝、早飽、飽脹、上腹部隱痛、嘈雜、灼熱感、饑餓痛、夜間痛等胃部癥狀。這些患者內鏡檢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誤區

患者往往從個別醫生或者一些科普文章中獲得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疾病的信息,便擔心害怕起來。這里特向廣大讀者傳遞兩個信息。一是上述胃部癥狀與慢性胃炎的內鏡檢查結果關聯性很小,甚至沒有關聯性。患者遇到的只是功能性胃腸病中的消化不良。消除癥狀是主要的治療目標。二是面對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要有正確的認識。任何人都有輕度的胃黏膜炎癥,胃腸黏膜與食物接觸的部位是消化吸收的場所,正常狀態下胃腸黏膜均有輕度炎癥反應。

需要針對胃黏膜炎癥治療的情況分兩類。一類是胃黏膜嚴重的不連續,即明顯和較重的糜爛,不治療將有形成潰瘍的可能。另外一類是胃黏膜不穩定修復,伴有不完全性腸化生甚至不典型的增生。后者惡變可能性增加,需要積極治療和隨訪。胃的上部(通常所說的胃底和胃體)是分泌胃酸的區域,這些部分如果出現萎縮性炎癥改變,才是癌前潛質的疾病表現。通常內鏡檢查是在炎癥較明顯的胃下部(胃竇)取材活檢,所以胃竇活檢診斷的萎縮性胃竇炎并不提示癌變的風險會

增加。

對于出現胃部癥狀的患者,內鏡檢查是排除明顯器質性疾病以及惡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胃部癥狀的患者如果年齡大于45歲,或者任何年齡段出現胃部報警癥狀(嘔血、黑糞、消瘦、慢性貧血、胃部劇痛、胃癌家族史等)均應接受胃鏡檢查。如胃鏡檢查提示只是普通的慢性胃炎,相關的常規血液檢查結果也不能解釋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就可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大消化科門診常見功能性胃腸病表現之三:脹氣、排氣增多或不暢、絞痛等腹部不適或伴有便秘腹瀉等表現的功能性腸病

這類疾病的確診也依賴于內鏡檢查和常規的生化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男性年齡大于40歲(女性45歲)有腸道癥狀或大便頻率或性狀異常者建議接受結腸鏡檢查。或者任何年齡出現大便帶血、潛血實驗陽性(一種隱性出血的糞便檢查)、大便異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結腸鏡檢查。如內鏡檢查和血液化驗等不能檢測出腸道癥狀,就認為是功能性腸病的表現,醫生會針對癥狀治療。

誘發或加重功能性胃腸病的因素

了解功能性胃腸病的致病因素和癥狀產生機制是有效預防和改善治療效果的基礎。研究顯示誘發或加重功能性胃腸病的因素分三類。

一是心理和精神因素。神經胃腸病學關于腦腸軸的研究進展顯示,大腦中掌管情緒的腦區(如扣帶回、島葉、海馬和杏仁核等)異常興奮會使胃腸不適的感覺放大,及出現所謂內臟高敏感。另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引發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排泌異常,引起胃腸運動不協調,出現消化不良癥狀。隨著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人際關系的改變,人們遭遇的精神應激因素增多,是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維持良好的情緒是預防和改善胃腸道癥狀的重要一環。這里提供給讀者判斷自己有否情緒或心理異常的方法。睡眠質量的下降(入睡困難提示焦慮情緒,易醒提示抑郁情緒)。興趣愛好改變(興趣減少或喪失,常提示情緒低落或抑郁)。全身多個系統癥狀或不適常提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與情緒問題有關。

第二種導致胃腸道功能出現不適的是飲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濃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發饑餓痛、嘈雜、灼熱感等胃酸相關癥狀,粗糧、豆制品、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往往容易引發脹氣、絞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相關癥狀。

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個體牙醫診所;衛生監管;對策

1 現狀

11 基本情況 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市共有個體牙醫診所87家,其中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診所多達27家(31%),且這些無證個體診所都位于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1]。

12 無證從業現象嚴重 有的個體牙醫診所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從事診療活動;有的診所即使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但使用非衛技人員執業。

13 布局流程不合理,設備設施不完備 大多數個體牙醫診所都是農民自己的房子,生活區與工作區不分,有的只有一間房子,設施簡陋,環境衛生差,只有一臺破舊的治療椅。

14 口腔器械等公用具的消毒不規范 在檢查中發現沾有患者血液、牙體切割組織的牙鉗、牙鑷等口腔器械未及時消毒、浸泡,而是隨意擺放在無任何標識的盒子內、桌子上,極易造成交叉感染。

2 衛生監管難點

21 醫療衛生監督服務職能界定不清 目前我市各級衛生監督機構除打擊非法行醫職能明確職責外,其他醫療衛生監督服務職能尚界定不清[2]。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初審、效驗工作未明確要求衛生監督機構參與,使得醫療衛生監督工作存在“脫節”現象,現場衛生監督執法人員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不便于醫療衛生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

22 存在執法風險 由于這類個體牙醫診所多數都是以民房為診療場所,有的沒有任何標志,外觀看不出是一個診所,如若進入檢查未發現其開展任何診療,會面臨“非法搜查罪”的指控;有的基層監督機構對待無證行醫的情況,僅以“以罰代管”來處理,一旦日后出事,又會面臨“罪”的指控。

23 部門間的協調配合不夠 目前我市部分地區的醫療衛生監督工作中存在衛生部門唱獨角戲的情況,與公安、工商、計生、藥監等部門的綜合協調不夠,未與相關部門建立應有的聯動機制。使得“打擊非法行醫”等醫療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存在“進門難、取證難、收繳難、執行難”等問題。

24 醫療衛生監督力量薄弱,方式落后 目前全市各級衛生監督部門從事醫療衛生監督的衛生監督人員共計20余人,而且缺少專職醫療衛生監督人員。大部分監督機構的現場監督方式方法落后,停留于“用眼看、用筆寫”的階段,缺少必要的取證工具,難以將醫療衛生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徹底查清。

25 新聞媒體宣傳不到位正面宣傳不到位,部分群眾就醫安全意識不強。近年來,我國雖然在《刑法》中設立了非法行醫的罪名,并相繼頒布了《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強調依法行醫的重要性,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我市部分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并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沒有意識到非法行醫的危害性;部分群眾科普知識缺乏,存在貪圖方便、省錢、省事的思想,甚至特意到無證的牙醫診所就診。

3 對策與措施

31 標本兼治,建立完善打擊非法行醫市場的長效監管機制 按照打擊與建設結合、整頓與規范結合、日常監督與集中檢查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根源,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完善監督管理措施[3]。針對不同的情況分幾類處理,從行政管理模式向法制管理模式轉變。

311 具備了良好的診療場所以及能在各方面規范操作又能在當地滿足患者需求的個體診所應該加大指導和日常監督的力度,以定期培訓和考核的形式幫助他們提高執業水平和自身素質。

312 既無證照又不具備相應消毒措施和診療場所的個體牙醫診所可以先限期整改,若能在規定的時限內整改到位,就按照第一類情況管理。

313 對無符合規定的診療場所且各方面要求都不符合規定的,對人民群眾的健康會產生危害的個體牙醫堅決取締。

32 加強醫學知識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科學就醫和自我防范意識 加強宣傳力度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充分利用媒體,通過報紙、電視等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法律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發動群眾積極向有關部門提供非法行醫線索,以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衛生監管部門要加強醫學知識的宣傳力度,使農民了解醫療、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知識,提高農民的就醫和自我防范意識,使江湖游醫、冒牌名醫失去其存在的市場。

33 全領域管理 根據鎮江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相關規定,適當降低在農村或城郊結合部開展個體牙醫診療活動的醫生取得執業資格的門檻,使其合法化,便于納入衛生行政部門管理和指導。

34 實施記分管理 組織對管轄的所有個體牙醫診所相關人員進行法律、法規、規范的培訓,并認真執行《江蘇省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辦法(試行)》,將其在醫療執業活動中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行為載入“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檔案”,實行年度記分和校驗周期內累計積分制度并將記分情況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

35 加強隊伍建設 新時期的醫療衛生監督需要集法律、臨床、公共衛生管理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業務精湛的醫療衛生監督執法隊伍,是搞好醫療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的關鍵。定期對衛生執法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監督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要加強能力建設,做一項學一項,通過專項整治加強學習,提升執法能力,總結經驗,再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促進衛生監督工作進一步向前發展。

36 加大執法力度 采用日常衛生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衛生行政執法力度,加大案件查辦力度,依法及時查辦案件,提高辦案效率。對重大案件,實行掛牌督辦,落實責任人。認真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對涉嫌犯罪的案件,依據《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及時移送公安機關,決不 “以罰代刑”。同時,要建立案件信息通報制度,建立健全《無證行醫查處情況數據庫》,加強信息溝通,及時上報案件查處的基本信息。

37 增進部門協作 建立健全打非等醫療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的聯席會議制度,增進與公安、工商、城管、計劃生育委員會、藥監等部門配合,互通信息,加強聯合執法。嚴格控制和監管黑診所的藥品來源等。由市衛生行政部門牽頭盡快與公安部門聯合起草并下發《鎮江市衛生、公安部門聯合打擊非法行醫工作聯動機制》。

38 加強媒體宣傳[8] 規范個體牙醫診所依法行醫,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轉變違法行醫對社會不會產生危害、無關緊要的錯誤觀念。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大宣傳力度,著重宣傳規范依法行醫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和違法行醫對社會的危害性,使廣大群眾的思想能夠真正被觸動,不再做違法診所的消費群。

參 考 文 獻

[1] 甘和平口腔診療醫院感染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上海預防醫學雜,2009,21(8):390392

[2] 顧怡勤,俞淑華,達慶東上海市閩行區民營醫院執業情況及監管對策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8,20(12):609611

關于口腔的科普知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醫改 基層醫療機構 繼續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R 193.8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on serving primary medical staff

Cao Ru1,Wang Yan2(The Fourth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 Academic Affairs Offic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66 China)

Abstract:Primary medical industry’s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profession level of medical staff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relie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is thesis,by conduct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jects applied by Jiangsu Medical Association from 2013 to 2015 and data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grams carried out at grassroots level,points out releva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ew medical reform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新醫改以來,國家在“強基層、建機制”總體思路下,特別提出了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并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1]。根據2015年5月江蘇省衛生廳的《2014年江蘇省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止到2014年末,江蘇省醫療衛生機構總數3200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8921個,基層醫務人員執業水平的提升對基層醫療發展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江蘇作為新醫改試點省,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在服務基層醫療上將起重要作用。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本調查以2013-2015年江蘇省醫學會繼續教育項目數據為依據。

(二)調查方法

通過江蘇省醫學會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管理平臺(數據來源為2013年至2015年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統計數據),主要分為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及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其中省級項目分為普通項目、適宜技術、遠程項目,在廣泛瀏覽統計數據基礎上對欄目記錄歸類。

(三)統計方法

對所收集的2013-2015年江蘇省醫學會繼續教育項目申報及針對基層開展的項目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包括具體學科、舉辦方式、舉辦期限、授予學分、考核方式、教學對象、教學總時數(講授理論時數、技術示范時數)、擬招生人數等,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結果

江蘇省繼續醫學教育事務由江蘇省醫學會繼續醫學教育部具體負責,該部門管理各專科分會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申報、實施、管理和評估工作,以及省衛生廳委托的有關繼續醫學教育的工作,對基層繼續醫學教育扶持力度較大。

(一)近三年江蘇省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江蘇省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包括臨床內外科等16個二級學科。如表1所示,2013-2015年三年間,合計申請獲批2180項,且獲批數目逐年明顯提升。其中,基礎形態、基礎機能三年共申請獲批20項,僅占總數的0.9%;臨床內科學三年申請獲批526項,占24.1%;臨床外科學申請獲批489項,占22.4%;臨床內外科兩項就占全部項目的近半數;婦產科學52項,占2.4%;兒科學92項,占總數4.2%;眼耳鼻喉學科56項,占總數的2.7%;口腔醫學學科76項,占總數3.5%;影像醫學學科132項,占總數6.1%;急診學40項,占總數1.8%;醫學檢驗學45項,占總數2.1%;醫學教育與衛生事業管理85項,占總數3.9%;全科醫學與康復醫學71項,占總數3.3%;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79項,占總數3.6%;藥學150項,占總數6.9%;護理學三年申請341項,占總數15.6%。

可以說,2013-2015年間,除了醫學檢驗學學科,其余所有學科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年申請獲批數都逐年上升,這與江蘇省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也與相關學科對于繼續醫學教育的日益重視相關,而作為必須取得的I類學分,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數的提升,必然意味著更多的基層醫務人員能夠有機會接受到培訓,加強與上級醫院之間的業務交流,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見表1。

申報量前5的學科分別是臨床內科學、臨床外科學、護理學、藥學和影像醫學。可見,臨床科室繼續教育是整個繼續醫學教育的“主力軍”,這與當前醫院學科發展情況基本匹配,說明江蘇省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提升相關學科醫務人員技術水平。

內外婦兒這些傳統的醫學繼續教育項目數量逐年穩定增加,同時一些其他和醫學有關的繼續教育也在逐年增長,而醫學教育與衛生事業管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較“冷門”的專業項目的增加,也是與社會發展對醫學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有關的,這也是符合基層醫療衛生發展要求的,與本研究中對基層醫務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需求調查訴求相符。

(二)江蘇省針對基層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開展情況

江蘇省針對基層開展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主要可歸為:送教到基層、巡回講學、學術報告會、培訓班等類別,主要通過介紹學科診治預防進展、常見疾病規范培訓、臨床基礎知識與技能培訓等,皆為基層實用知識。通過邀請省內知名專家授課、答疑,通過專題授課、病例討論等形式,內容實用性強,側重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意在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臨床診療水平,規范診療行為。

針對基層繼續教育培訓項目從2013~2015年,送教到基層一共有44項,巡回講學有12項,學術報告會有7項,培訓班有21項,學術大篷車等其他形式的基層醫學教育培訓一共5項。培訓項目主題涉及到:內分泌、糖尿病診治、兒科疾病診治、神經病診治、腎臟病診治等多個方面。培訓辦班時間多為1天,培訓本身不收取任何費用;其中學術大篷車雖較少,但受教人數眾多,受教面廣。從2013-2015年送教到基層一共舉辦了331個專題,涉及主題全面豐富,多為臨床常見病診治規范培訓,實用性強;巡回講學共舉辦了64個專題,學術報告會共舉辦了36個專題,培訓班共舉辦了175個專題,其他基層醫學教育專題共20個。從2013-2015年送教到基層受教人數共有7009名,巡回講學受教人數共有1685名,學術報告會受教人數共有236名,培訓班受教人數共有2028名,其他方式的繼續醫學教育受教人數共有1200名。

三、討論及建議

綜合調查結果看,江蘇省基層繼續醫學教育在數量及內容上相對水平較高,這與江蘇省衛計委重視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有很大的關系,但同時,在繼續醫學教育的數字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結合新醫改重點,抓基層配套政策貫徹落實

新醫改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強化繼續醫學教育,江蘇省衛計委等6部門《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應重點抓基層醫改配套政策貫徹落實,擴大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以及適宜技術的推廣,從配套的政策層面,鼓勵更多的基層醫務人員積極主動地參與繼續醫學教育,從而達到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的目標。

(二)立足強基層基本原則,建立開放與共享機制

將相關培訓、職位晉升等激勵措施與繼續醫學教育緊密關聯起來,對目前繼教培訓有關制度與細則進行修改和完善,充分發揮特色醫院、特色專科的優勢,促進特殊技術的普及,及時跟蹤國內外醫學新進展和江蘇省科教興衛工程涌現出的科研成果,舉辦“適宜技術”推廣學習班,促進“適宜技術”的應用,建立全科或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制定和完善臨床診療標準,提高基層醫務人員臨床診療水平,將創新、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繼續醫學教育中來,建立開放與共享的繼續醫學教育機制,為“強基層”服務。

(三)拓寬教育渠道,增強可及性與實用性

一方面,應考慮到基層醫務人員的實際需求,堅持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以臨床實際需要為目的。另一方面,要根據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需求和工作特點,篩選成熟的、適合基層開展的“適宜技術”,進行廣普培訓。拓寬繼續醫學教育渠道,安排基層醫務人員參加國家級或省級繼續教育學習班以加強理論學習,選派優秀人員到三級綜合性醫院進修,還可邀請退休專家到基層支援,切實為“保基本、強基層”服務,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四)搭建遠程教育平臺,豐富基層繼續教育形式

改革基層繼續醫學教育,改變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現狀,充分利用計算機、智能移動設備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遠程教育平臺,推進各培訓基地、醫療單位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推進優質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與共享。同時,要不斷更新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內容,根據江蘇省醫師的實際需要,更新專項技能培訓、專題講座、知識講堂、學術報告等教學資源,滿足醫務人員對新技術、新方法、新知識的不同需求。

(五)探索繼教培訓多元模式,兼顧內容應用性與針對性

繼續醫學教育培訓要加入基層醫務人員所需的衛生法律法規知識、衛生保健知識、健康教育知識、心理疏導知識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在病案討論中,精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專題研究,探索并提出繼教培訓發展的多元模式,滿足不同群體的工作需要。克服為學分而培訓的傾向,使廣大醫務人員通過繼教培訓更新知識、提高素質、提升能力,自覺養成終身學習意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衡山县| 裕民县| 奇台县| 图片| 德庆县| 九龙坡区| 西昌市| 易门县| 凌云县| 巨野县| 焦作市| 北票市| 夏河县| 宝兴县| 清水河县| 清水县| 昌邑市| 广德县| 泽库县| 即墨市| 兴仁县| 黑龙江省| 江津市| 宁远县| 清涧县| 高碑店市| 西峡县| 防城港市| 双柏县| 三穗县| 屯昌县| 平南县| 遂平县| 凤城市| 新沂市| 镇宁| 榆林市| 荃湾区| 府谷县|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