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循環形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環保型 鉗工 實訓臺 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4-0177-02
在現代機械制造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雖然有數控加工等各種先進的加工方法,然而,一直以來鉗工仍是機械制造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工種。鉗工技能是職業院校機電專業學生必備的專業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工種之一,而作為此項實訓的主要設備之一的鉗工實訓臺一直處于陳舊的狀態,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人性化”需求的不斷深入,傳統型臺虎鉗無法根據不同人群的身高來調節臺虎鉗高低等弊病已凸顯出來。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新型的鉗工實訓臺。
一 現用鉗工技能實訓臺的不足
由于鉗工大多是在臺虎鉗上用手工操作方法進行工作,那是因為一些采用機械方法不適宜或不能解決的加工,都可由鉗工來完成。鉗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有劃線、鋸割、銼削、鏨削、鉆孔、擴孔鉸孔、攻絲等,其中的鋸割、鏨削和銼削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其操作技能都是在鉗工實訓臺上用手工工具操作,對工件進行加工的。鉗工實訓臺的主要設備是一臺虎鉗裝在一張桌子上,這可能是職業院校實訓室中最容易建的一個實訓室,一是必需,二是簡單,三是投資少。
一直以來,無論是我們的教材上,還是在鉗工實訓基本操作技能的掛圖上都對鉗工實訓臺的高度有所要求。一般鉗臺高度約為800~900mm,裝上臺虎鉗后,將手肘放在鉗臺口上,手握成拳可以頂在人下巴處,這時的人自然站直,這時的鉗臺高度就基本合適。那么如果不合適呢?這一問題我們卻沒有加以思考,分析后發現目前鉗工實訓臺的不足之處主要是:鉗臺高度為一固定值。
實訓臺的高度固定造成學生訓練時基本功動作不規范。當今職業院校學生的身高,有的女生還不到1.5米,而有的男生會在1.8米以上,操作者的身高與我們提供的實訓臺相差甚遠。而現行的鉗工實訓臺,不管是院校自己制作還是從商家定制,從安裝臺虎鉗用的鉗桌到臺虎鉗本身,其尺寸都是固定的值,高度也不會有所變化。對于高個子的學生來說,實訓臺過低,學生的脊椎會過度前曲甚至駝背。長時間彎著身子,還會影響肺部發育、肺的換氣功能以及心肺功能,導致胸廓小、肺活量小,容易疲勞,疾病抵抗能力減弱等不良影響。
二 環保型鉗工技能實訓臺的開發
在國外,一些職業教育先進的國家,對鉗工實訓臺已早有研究,將“氣彈簧升降臺虎鉗”作為一種定型產品用于實訓和生產中,適應了學生不同身高的需要。氣彈簧升降臺虎鉗的優點是升降速度快,不足之處是往下降低高度時需要較大的力,方可壓下。綜合德國和瑞典等國外有關鉗工實訓臺的優點,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經多次研究、試制和改進,一種“環保型鉗工技能實訓臺”已獲得成功,其主要創新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臺虎鉗的高度可輕松地調整
要解決不同身高學生在實訓中都能有合適的高度的問題,只有在臺虎鉗的高度可調上想辦法,提升與下降省力是關鍵,在機械傳動中,我們采用的是蝸輪絲杠升降機構,將蝸輪減速機和絲杠螺母副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運動單元,實現臺虎鉗的升降。蝸輪絲杠升降機構作為一種功能部件已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例如:機械行業的傳動裝置、數控執行裝置;冶金行業的軋輥運動裝置、煉鋼廠鋼包提升和翻轉裝置以及人所不能及的場所的運動傳遞裝置;鐵路車輛行業的車輛舉升架,大型柔性夾緊、轉位工裝、焊接機器人等;建筑行業的舉升裝置、大型門窗自動或遙控開啟裝置;水利等行業用閘門的開啟裝置、雷達及太陽能遙感裝置;醫療器械、升降舞臺及汽車制造業的舉升裝置;以及航空航天、國防軍事的傳動裝置等。事實上,蝸輪絲杠升降機構幾乎可以在任何需要實現機械位移傳動的地方使用。
2.將環保理念落實到實訓教學中
將環保理念落實到實訓教學中,建設生態文明從我做起,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高度發展之后的覺醒,是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相博弈后的權衡。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比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要大、都要嚴峻。因此,只有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我們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才能得到有效改善,科學發展才能落到實處,可持續發展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鉗工技能實訓不像機械加工那樣會產生大量的鐵屑,所以學生每天實際操作后產生的鐵屑并沒有引起重視,往往是將鐵屑當垃圾處理。環保型鉗工技能實訓臺,節能化設計,將學生在鏨削、銼削和鋸削中產生的鐵屑設計成收集箱,做到節能環保不分家,本項目的開發是通過一個小抽屜的設置,達到了環保和節能的雙贏。
3.工具和量具有固定的存放箱
鉗工實訓臺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有鋸、銼、鏨等。鉗工常用量具與工具有帶測深桿的游標卡尺、銼刀、可調節式鋸弓、手錘、角尺、普通劃規、臺虎鉗、劃線盤、開口扳手(雙頭)、開口扳手(單頭)、活動扳手、方形整體扳手、六方形整體扳手、內六角扳手、鋼尺、卡規。這些工具和量具以往都是放在抽屜內,用時才找出,極為不便。
環保型鉗工技能實訓臺一改過去將使用的工具、量具放在抽屜里的做法,設計了便于存放和拿取的工具量具箱,實訓結束后老師檢查時能一目了然。
4.多種工作平臺合一,方便實用
鉗工臺按用途分:(1)鉗工裝配平臺:上面加工有T型槽或裝有虎鉗,主要用于固定工件,是鉗工工人用來調試設備、裝配設備、維修設備的基礎平臺。(2)鉗工檢驗平臺:適用于各種檢驗工作,精度測量用的基準平面,用于機床機械檢驗測量基準,檢查零件的尺寸精度或行為偏差,并作精密劃線,在機械制造檢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3)鉗工劃線平臺:平臺平面上劃有標志線,是鉗工工人用來檢驗工件,對工件劃線時使用的基準標志線,標志線由用戶按其使用情況,作出標志線的具體尺寸。
環保型鉗工技能實訓臺還從節省實訓室空間,省去設備搬運,方便使用等方面加以考慮,將劃線平臺、檢驗平臺、平時操作用的工作臺三臺合一。從集約化設計考慮主要采用了三面同軸翻板裝置:三面同軸翻板裝置是根據等邊三角形三邊距重心的距離相等這一原理制作的,通過這一裝置,可以實現不同工作平面的轉換。
該實訓臺的研究與開發,真正考慮到了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能夠讓不同身高的學生在實訓中都能按標準的姿勢操作,完全避免了職業病的產生。
該技術的推廣不需投入大量的資金,可以在原有實訓臺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但其功效大大得到改善。如果是新建鉗工實訓室,職業院校的機械實訓中心就能自己加工。
三 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顯風采
2011年10月13日至15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主辦的“第二屆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金雞嶺校區隆重舉行,大賽結果是“環保型鉗工技能實訓臺”以“立足教學實訓的需求研究創新,技術含量、實用價值高,值得推廣”榮獲一等獎。在大賽現場,老師、學生參觀后都一致認為非常實用,有位老師前來看到作品時說:“我們學院實訓室的老師也一直在研究這個難題,沒想到你們已有了結果。”在兩天的展示中有許多參賽的老師紛紛前來索要名片,以便賽后組織其他老師到學院學習,也有詢問單價的,回去后做采購計劃,還有位老師說:“你們的作品國內沒有第二家,如果我是評委,第一名非你們莫屬。”還有一位老師在看到作品后,馬上通知他們學校任鉗工課的老師專程從單位來到現場,當這位老師親自進行操作后說道:“這作品實在是太完美了”。
參考文獻
摘要:新型循環林業發展模式在彌補了傳統林業發展模式不足的基礎上,突出了新的發展優勢。本文主要對新型循環林業發展模式進行論述,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 循環 林業發展
傳統的林業體系主要目的足木材利用。而忽視森林的環境、生態功能,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壞境逐漸惡化。而循環林業的出現,則為林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循環林業是通過循環森林資源,將林業服務業、工業、種植業有效的聯結,以促進森林資源的循環利用。
一、循環林業的含義
循環林業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林業生產體系,實現林業產業鏈物質、能量梯次的閉路高效循環使用。同時,林業循環產業鏈活動能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根本上協調人類和自然的關系,轉變林業增長方式和林產品消費方式,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循環林業建立了一種具有互生的生態食物鏈(網),安全綠色無污染的林產和林副產品,生產消費過程中保證生態建設,無污染廢棄物,延長生產鏈等特征的可持續的林業模式。林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是構成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的森林,森林資源屬可再生資源,因此,林業生產不僅是滿足當代人們生活需要的一種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過程,而且肩負著子孫萬代的生存與生活條件重大責任。它所構成的復雜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和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從林業生產的主體森林生態系統看,在自然狀態下,森林生態系統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循環系統。系統內的物質交換、能源流動完全與外界環境相和諧,而林業生產的內容主要是適當的“取”和合適的“予”的過程,這是循環林業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另外,林業產業系統是農業系統、漁業系統、牧業系統及其延伸的林產品、副產品生產加工業系統,林產品、副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系統,林產品、副產品消費系統之間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藕合體。循環林業是以可循環資源為基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把林業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過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消除環境不安全因素的環境危機。
二、循環林業的理念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而循林業則是基于其基礎上的一種生態經濟林業。它是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林業經濟活動,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林業為工業化以來傳統林業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模式,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1.經濟和環境的關系。發展是前提和手段,可持續是保證和要求,二者相互依存。非持續的發展可能是導致發展的畸形和停滯。只有發展中的可持續才代表了人類社會性的真正進步。
2.注重林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由于林業本身的生態特征決定了林業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需要環境與資源系統、生產與管理系統、經濟與市場系統、技術與信息系統、政策與法律系統和社會與倫理系統等等的支持。而林業系統作為社會大系統內的子系統,其發展受到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其自身也必須與其它子系統協調有序發展。
3.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循環林業要求把保護物種多樣性援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作為全球環境保護、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針對我國人口眾多、森林資源貧乏、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現狀援保護日益稀缺的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資源的配置效率援把過去那種單純地林業生態系統當作是生產林產品的單一功能,轉變為生產、環保、保護人類健康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多功能實體,最終達到人類社會健康幸福的目的。
三、循環林業的形式
林業產業內部包含了三個產業層次,即以森林資源培育與采伐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以木材加工工業和林產化學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以及以森林旅游業為主的第二三產業。基于此,林業可以在三個層面上實現循環發展。
1.林業三個產業內的自循環
構建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首先從林業三個產業內部自循環開始。其中,林業第一產業自循環包括森林培育系統的物質循環和森林采運系統的物質循環;林業第二產業的自循環主要是指林產工業企業之間的資源循環利朋;林業第三產業的自循環包括林業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階段旅游資源的利用,以及經營管理階段旅游資源的修復與清潔生產等。以林業第二產業為例,可構建以造紙企業和人造板加工企、翼為網絡組織鏈核,通過它們強大的資源輻射能力,前向、后向、旁側與大量其它第二產業內的企業發生相互關聯和協同作用,帶動林業第二產業內資源循環利用。
2.林業產業間循環發展模式
林業產業間循環發展模式由不同種類的原材料、廢棄物或副產品流動而形成的多條產業鏈構成,林業第一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可作為第二產業的原料,如枝丫、樹葉、樹皮和樹根等可作為林業第二產業中造紙食業、纖維板和刨花板企業的原料。林產工業食業產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經過回收加工可以回用于林業第一產業。如造紙企業廣泛采用的堿法造紙工藝所產生的制漿黑液中含有大量的木素,木素可以配置植物生長刺激劑,生產氮肥和土壤改良劑,廣泛用于農林種植業。林業第一產業與第三之間關系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林業第一產業為以森林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提供景觀資源基礎;(2)森林旅游景點的建筑、娛樂設施的建設、旅游車輛及游客排放的“三廢”又會對森林景觀的土壤、植物、動物、水景、空氣等資源產生干擾,影響森林整體景觀資源的營造,進而影響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林業第一產業與森林旅游業之間關系的協調發展,應從改善人為旅游活動對森林資源的下擾為切入點。
3.林業與其他產業間的循環發展模式
林業產業與林業外其他產業鏈接主要體現在林業第一產業中采伐剩余物的利用和第二產業中廢棄物或副產品的利用。以林業第一產業為例,采伐剩余物可用于生產燃料、飼料、食品等。如利用樹皮中大量的纖維素,經水解分離出葡萄糖后發酵制成單細胞蛋白,它是動物的最佳營養飼料;木制剩余物還能用于生產菜板、牙簽、本珠、棋子等木質雜件。此外,林業其他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也可以為林業產業提供原料或中間產品。例如,皮革工業廢棄物經過物化處理,將其中的膠原纖維與植物纖維混合可用于造紙工業進行抄片。
參考文獻:
[1]王叔建,農村生態環境形勢及生態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導入,安徽農業科學,2010
關鍵詞:皮膚微循環;血管形態;顯示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R54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47-02
皮膚是與外界接觸最多的組織系統,在維持身體平衡機穩定性能上有重要作用。探索人皮膚微循環血管形態顯示方法,能為人體皮膚移植以及治療皮膚損傷等多有很大的臨床價值和意義。現將方法探討的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在人體皮膚微循環血管形態顯示方法的實驗素材上,選取新鮮成人及兒童尸體的上、下肢各5側。其中各兩側上肢及下肢用含10%福爾馬林的印度墨汁灌注血管。剩余的各3側上肢及下肢用A.B.S丁酮溶液做皮膚血管鑄型、鉛丹乳膠灌注方法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灌注方法。
1.2 方法:灌注液采用70%印度墨汁右旋糖酐混合液,即70ml印度墨汁+3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利用這種墨汁流動性好,容易注入的特點。印度墨汁顆粒細小,能夠進入網狀毛細血管,國產北京牌墨汁亦可選用,但使用前宜先經定性濾紙過濾,以去除其中較大的顆粒及雜質[1]。麻醉生效后,用8%硫化鈉脫毛后,作腹正中切口,牽開臟器,分離出腹主動、靜脈;將兩血管近心端結扎,作離心向插管。分別由肽動脈和胭動脈灌注印度墨汁,壓力120~200mmHg,固定48小時后取材,切取手、足、前臂、小腿、上臂、大腿等各部皮膚及淺、深筋膜,組織切片厚150~250um,常規伊紅染色,光鏡觀察。血管鑄型劑用 A.B.S.濃度從5-20%,由低到高,隔日注射一次,補充注射用的A.B.S濃度為30%,然后切取手、足、小腿等皮膚及淺、深筋膜組織,放入50-100%的鹽酸中腐蝕7-10天,然后經沖洗、選塊、干燥,噴金,鑄型塊在日立S-450掃描電鏡下觀察。
2 結果
用于顯示血管密度,墨汁灌注石蠟切片仍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而用A.B.S和甲基丙烯酸甲酯這兩種充填劑進行血管鑄型則各有優缺點。通過對墨汁灌注方法采用圖像分析儀比較組織工程骨與正常骨橫切面磨片上血管相對面積,分別為(763.89±47.38)U/10萬U與(788.00±65.83)U/10萬U,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90,P>0.05)。見表1
3 討論
人皮膚微循環血管形態顯示方法,為皮膚微循環血管理論為發現和制作新型皮瓣奠定了基礎。根據人皮膚血管分支特點,可以取帶血管的深筋膜做為移植體來修
復骨膜的缺損;又可用帶真皮下血管網的厚皮區超薄皮瓣游離移植手術去修復身體某些部位的損傷[2]。理論上,采用組織工程的方法用自體細胞和支架材料培養成復合體來修復骨缺損成為一種最為有效的方法。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其中血管化是組織工程骨成活的關鍵,目前組織工程骨血管化的方法有許多,如筋膜包裹、血管束植入、血管生長因子復合等,這些方法血管化是否成功、血管化的效果尚不確定,血管化后的組織工程骨血管供血及分布的檢測還沒有有效的方法。現在常用的檢測血管的方法很多,如B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顯像(ECT)及CT、MRI等,這些方法都能根據血流灌注的程度等從某些方面反映血管的生長及分布[3]。但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且不能提供確切的直接證據。墨汁灌注是一種目前常用的血管檢測方法,從需要觀察的組織器官的主要供血血管插管,將血管沖洗干凈后灌入配好的復合墨汁,制作切片或者磨片后在光鏡下觀察,具有很好臨床效果。
骨橫切面磨片血管相對面積
工程骨(U/10萬U)正常骨橫切面磨片(U/10萬U) 面積763.89±47.38788.00±65.83 t0.390 p>0.05
從不同地方分析皮膚微循環血管材的血管來源,探討皮膚動脈的肌間隔或肌間隙發出的間接,以及由肌肉的供應血管發出的,穿過肌纖維間隙和肌被膜進入皮膚內的肌皮動脈[4]。從皮膚微循環血管材的基本形態學構筑特點來看,皮膚微循環血管材在穿過深筋膜進入皮膚各層組織時,通常形成五級血管分支,各級分支以其特殊的形態學特點可以彼此互相鑒別。血管樹的第一級分支為深筋膜層血管分支;第二級分支為淺筋膜層血管分支;第三級分支為真皮網狀層內的血管分支;第四級分支為真皮基底部的血管分支;第五級分支為真皮內的血管分支[5]。
參考文獻
[1] 唐光輝.墨汁灌注和血管鑄型方法在組織工程骨血管化檢測中的應用.第一軍醫大學;2006年
[2] Anderson BG et al: Renal vasculature of the trout demonstr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mpared with canine glomerular vessels. Am.J Anat l976, 145: 443
[3] 武延格,楊林,孫學峰.血管鑄型技術檢測組織工程多孔支架血管化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1年01期
關鍵詞:循環經濟 生態城市 制約條件 建議
中圖分類號: F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城市不斷增多的人口與日益減少的資源之間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時,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又不得不注重其環境的發展,所以既要合理利用資源又要進行生態城市的建設,就必須利用循環經濟理論,最終促進城市的建設。
1、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及步驟
1.1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城市類型的高級階段、高級形式。具體的說,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公平承載系統份額的可持續發展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一個城市不管貧窮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資源,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和諧的生態關系,城市擁有充沛的活力,這個城市就處于健康狀態,即生態城市。由于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充分和諧,因此,根據現代化進程,生態城市可以被分為工業型生態城市、人文型生態城市。
1.2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
國內外研究認為,生態城市應是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和諧、發展持續的社會——自然——經濟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類居住區,而良好的生態城市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1984年,聯合國在其“人與生物圈”(MBA)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五大原則,其實也就是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五大條件:第一,生態保護戰略。就是把整個生態城市建立成為田園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無污染城市、綠色城市和風景城市的綜合體。第二,生態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可以包括污染凈化處理設備、能源基礎設施、資源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市政服務體系、社會基礎設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標準。作為生態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綠化、完善的資源利用體系、舒適清潔的環境、齊全的區域生態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態基礎、可恢復的生態系統。第四,文化歷史的保護。就是要建立一個高素質的社會人文生態文明體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第五,將自然融入城市。在發展高效增長的城市經濟體系中,優化投入產出的生產系統,布置合理的經濟產業格局,發展綠色產業體系,不會因為城市發展而破壞環境。
1.3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步驟
目前,在實際建設中,人們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態系統和整齊劃一的城市規劃,沒有以循環經濟模式來估量生態城市的系統,即包含基礎設施、農業、工業、人文、消費等各方面的設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應遵循的原則和步驟是:首先,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體系的物質消耗量;其次,通過精良的售后服務等手段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和服務時間;最后,通過工業凈化等人為或自然凈化的手段來將廢棄物重新變成資源后再次循環利用。經過循環經濟的實施,就可以將工業廢料或半成品用于農業,把凈化后的城市廢水用于農業灌溉,把種養的動植物作為工業原料、消費產品,從而將工業、農業、消費連接成為大的循環圈。
2、對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幾點建議
2.1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的發展(1)發展生態農業。要積極開發生態種植業、生態畜牧業,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使農業廢物無害化、資源化,減少農業的白色污染,還原土地原始狀態,形成生態大農業的良性循環。
(2)發展生態工業。工業發展要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原則。在產業方向上,關、停、并、轉一些有污染的工業企業,對新上工業項目特別是化工項目,實行集中布點或將其放在非城區的下風方向,避免空氣污染物對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潔能源,恒久保持清潔生產,以符合國家的需求。
(3)發展生態旅游業。良好的環境和自然生態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4)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途徑,2002年l0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向社會公布了處理城市垃圾的《國家行動方案》,在方案中規定,今后中國的城市垃圾將進行填埋處理,并把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收集起來發電。未來5年內,中國將建30家垃圾氣體回收填埋場,計劃到2015年,建立300家這樣的垃圾處理場,年處理垃圾l億噸。利用垃圾等廢棄物發電不僅無污染而且能解決大部分城市的供電不足,是循環經濟理論的較好運用。
2.2 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從宏觀上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環境優美、宜人是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標志,良好的城市環境能帶來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了鼓勵個人、企業和城市建設者們提高環境保護的綜合能力,應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從宏觀上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對個人,應賦予原先“誰污染,誰付費”條例新的內容,提高個人污染的罰款力度;對企業作到優惠政策引導,從價格、稅收、資金、水電等方面優惠那些通過資源綜合利用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對于城市建設者而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關鍵,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深度,鼓勵節約用水,為此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如涉及到籌建污水處理廠以及鋪設相應的管網項目,應盡量參考國際慣例將廠、網分開,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全部進入市場,而污水管網投資則仍主要由政府承擔。
2.3 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
綠色消費應包括綠色產品、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其不僅應涵蓋生產過程,還應和人們生活消費過程息息相關。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和價值觀,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規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如加大罰款力度和強制實施IS0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加強“道德”、“意識”方面的宣傳和社會輿論來自覺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充分意識到環境和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以及循環經濟模式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大多數消費者已經逐步認識到,環境的破壞,必將危及到人類的生存,所以帶有“環保標志”的產品和綠色食品特別暢銷。
總的來說,只有利用好了循環經濟理論,才能夠使相關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促進人類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促使我國國家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1-0093-02
在人體龐大而復雜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中,睡眠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隨著生活、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由此造成的失眠也越來越普遍,失眠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危害著人類健康。一般成年人睡眠時間不足6 h,就會出現反應能力減慢、注意力下降、抑郁、焦慮等一系列神經心理異常[1],而此類神經心理異常又會進一步加重其失眠的程度,形成無法超越的失眠惡性循環。因此,改善失眠引起的神經心理異常正是打破“失眠惡性循環”的核心環節所在。部分學者在治療失眠癥時以改善“失眠惡性循環”為目標[2-3],選擇關鍵環節“失眠繼發的神經心理異常”為切入點,構建失眠“重構身心平衡”的研究框架。有研究顯示,四逆散對失眠導致的記憶能力下降有顯著的改善作用[4]。筆者現就相關機理作一探討。
1 “失眠惡性循環”神經生物學機制
睡眠可以保護大腦的功能。一般認為,睡眠參與了“記憶痕跡”的轉化,即在睡眠時短時記憶被再次激活、分析并逐漸融合為長時記憶,失眠患者則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等神經心理異常。研究表明,約50%的失眠伴有各種神經心理疾病[2]。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睡眠剝奪24 h內,大腦興奮性下降、正確反應率降低、學習記憶能力明顯下降[3]。另外,失眠也是抑郁障礙發病的一種前驅癥狀或者危險因素,可導致抑郁的發生,其重度抑郁癥的患病率約為6%,有重度抑郁癥終生危險的幾率為15%~20%[5]。而失眠繼發的各種神經心理的異常或疾病又可進一步加重失眠。研究表明,焦慮、抑郁可成為加重失眠的誘因,主要表現為患者繼發的焦慮狀態使其入睡更為困難,而白天精力減退、工作動機下降、效率降低[6]。總之,失眠是引起和加重各種精神心理問題最為重要的誘因,而各種神經心理的異常或疾病又可進一步加重失眠。可見,精神心理疾病是失眠惡性循環的重要環節。因此,調節“神經心理異常”環節可改善失眠惡性循環。
2 中醫相關認識
中醫強調情志失調是引起不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傷寒論?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中有“悵怏不得眠”的記述,所提及的“悵怏”,就是一種郁郁而不樂的精神癥狀。宋代陳無鐸也認為:“七情之為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于肢體為內所因。”現代醫家對此也有深刻認識。盧化平教授認為,現代人面臨學習、生活壓力,易出現情緒焦躁、浮動不安、驚恐不定等異常情緒,而其不能宣泄是造成不寐的主要誘因[7]。燕氏等[8]認為,惱怒、喜極、思慮、悲憂、驚恐5種因素過于激烈或持續時間長久,就會導致情緒失調,從而引起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常而產生不寐。曹曉嵐教授認為,暴怒、思慮、憂郁等傷及臟腑,精血內耗,相互受累,多可形成頑固性不寐[9]。張氏[10]認為,老年人不寐,常以思慮過度,情志過激為誘因,導致“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思則氣結”,不僅使不寐難以糾正,且容易合并心悸、眩暈、中風等。若患者不寐遷延不愈,必有心情不暢,氣機不調,從而形成“肝郁-不寐-肝郁”的惡性循環[11]。
3 四逆散對“失眠惡性循環”的干預效應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由柴胡、白芍、枳實、甘草4味藥組成,是疏肝解郁、調和肝脾的基礎方。臨床觀察結果對四逆散治療失眠的療效進行了充分的肯定[12-13]。實驗研究也對四逆散改善失眠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劉氏等[14]以四逆散對失眠大鼠睡眠時相進行分析,發現四逆散水煎液可延長失眠大鼠的總睡眠時間,使慢波睡眠Ⅱ期接近正常,并使覺醒時間明顯減少,提示四逆散具有較好地改善睡眠作用。張氏等[15]發現,四逆散有較好調節腦部海馬及紋狀體區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受體蛋白的作用,其對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1受體含量的上調作用最好,并可調節升高的γ-氨基丁酸α1受體表達水平,使之下降至趨于正常。北京中醫藥大學失眠課題組發現,四逆散對失眠導致的記憶能力下降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同時對失眠所致焦慮、狂躁等精神心理異常的調節作用也非常值得關注[4]。
4 小結
上述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失眠惡性循環”治療失眠是有效的,而這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四逆散治療失眠癥的可行性。從這一理論出發,臨證選方用藥的切入點為“調節失眠引起的
神經心理異常,打破失眠惡性循環”,治療目標在于“重構身心平衡”,將對臨床應用催眠的單一治療方案進行完善。因此,四逆散的臨床應用在神經心理領域具有極大的推廣潛力;同時也為失眠繼發神經心理異常疾病的有癥可據、有證可辨、有機可察、有藥可治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Bolge SC, Joish VN, Balkrishnan R, et al. Burden of chronic sleep maintenance insomnia characterized by nighttime awakenings[J]. Popul Health Manag,2010,13(1):15-20.
[2] Monteleone P, Me? M. Disturbed sleep as a core symptom of depression[J]. Medicographia,2008,30(1):17.
[3] Chevreuil C, Polard E, Gicquel G, et al.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insomn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J]. Therapie,2010,65(1):11-12.
[4] 李維,孔烈,于爽,等.四逆散對運動性疲勞大鼠海馬突觸素的調節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8):739-741.
[5] Szklo-Coxe M, Young T, Peppard PE, et al.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insomnia markers and symptoms with depression[J]. Am J Epidemiol,2010,171(6):709-720.
[6] Breslau N, Roth T, Rosenthal L, et al. Sleep disturbanc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a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young adults[J]. Biol Psychiatry,1996,39(6):411-418.
[7] 李淑芳,朱文斌,盧化平.盧化平辨治不寐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 2004,31(11):897-898.
[8] 燕燕,鄭洪新,李睿.情志“致”不寐與情志“治”不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9):58-59.
[9] 王術鳳,胡翔燕.曹曉嵐調氣活血法治療不寐經驗[J].山東中醫雜志, 2007,26(7):486-487.
[10] 張士金.淺談營衛不和與老人不寐的關系[J].河南中醫,2003,23(8):5-6.
[11] 王維偉,陳建杰.試談肝性不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2):25-26.
[12] 陳曉蓉,徐瑛,王江蓉,等.張云鵬論不寐治法[J].中醫研究,2005, 18(7):56-57.
[13] 劉敏,陳孝銀.經方治療難治性消渴不寐[J].遼寧中醫雜志,2001, 28(11):696-697.
[14] 劉珊珊,李廷利,朱維莉.四逆散對失眠大鼠睡眠時相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8,4(1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