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數字化技術概念

數字化技術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字化技術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字化技術概念

數字化技術概念范文第1篇

>> 數字化閱讀的概念紛爭與統整:一個分類學框架及其研究線索 《植物分類學》教學課件的研制及其應用 關于有線電視數字化整轉的一些經驗與思考 內部控制研究:一個基于經濟學視角的框架 數量分類學在昆蟲學中的生物地理學研究 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的研究 論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馬氏理論”對“布氏框架”的超越 一園兩地的統整化管理 栽培金銀花農藝性狀的數量分類學研究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學研究的元分析 農地產權模糊化:一個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釋 數字化閱讀存在的問題與圖書館的對策研究 農村金融生態研究: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草酸鈣結晶在幾種鳳仙花屬植物中的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 教育目標分類學面臨的挑戰與轉型 國內數字化閱讀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 上勝町的垃圾分類學 報紙數字化的一個方向 構建一個數字化的福建 淺談數字化檔案的形成與分類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王佑鎂.Web2.0時代閱讀方式的傳承與嬗變[J].中國信息界,2011,(11):39-41.

[3]吳旭君.網絡閱讀和其他[J].出版與印刷,2000,(1):9.

[4][美]尼古拉·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

[5]徐彬.電子閱讀新選擇[J].軟件,2000,(10):40-43.

[6]曾敏靈.電子閱讀發展與圖書館建設的對策[J].圖書館論壇,2008,(3):55-57.

[7]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04,(3):91-93.

[8]朱原諒.基于元認知的網絡閱讀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2):59-61.

[9]張嵐.大學生網絡閱讀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3):81-84.

[10]畢靜.圖書館Web2.0背景下的數字閱讀[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2):249-251.

[11]樓向英,高春玲.Mobile2.0背景下的手機閱讀[J].圖書館雜志,2009,(10):53-57.

[12]倪圣,袁順波.我國手機閱讀研究現狀述評[J].現代情報,2012,(6):17-20.

[13]茆意宏.論手機移動閱讀[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6):5-11.

[14]葉鳳云.移動閱讀國內外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2,(11):142-145.

[15]王子舟.隨電紙書洪流走人數字閱讀時代[J].圖書館建設,2010,(6):7-9.

[16]張學軍.“數字化”引領時代“云閱讀”改變生活[J].圖書館建設,2012,(8):62-64.

[17]王筱萌.“云閱讀”時代到來[J].出版參考,2013,(3):16.

[18]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04,(3):91-93.

[19]鄧大才.概念建構與概念化:知識再生產的基礎[J].社會科學研究,2011,(4):90-95.

[20]俞立君,陳樹年.文獻分類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8-10.

[21]徐克學.數量分類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6-8.

[22]余金香.Folksonomy及其國外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7,(7):38-40.

[23]梁桂英,1997-2007年國內網絡閱讀研究綜述[J].圖書館雜志,2008,(4):7-11.

[24]劉元榮.2000-2010年網絡閱讀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1,(6):2-6.

[25]曾克宇.網絡時代的大眾閱讀——“網絡閱讀”研究綜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2):23-28.

[26][美]羅伯特·達恩頓.閱讀的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

[27]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8]尹中艷.泛在知識環境下數字圖書館服務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29]曾克宇.網絡時代的大眾閱讀——“網絡閱讀”研究綜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2):23-28.

[作者簡介]

數字化技術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檔案數字化;數字化檔案;數字檔案;概念;辨析

1 涉及檔案數字化、數字化檔案和數字檔案概念文獻數量情況

檔案數字化、數字化檔案和數字檔案,是近些年來檔案界使用頻率很高的三個概念。在許多文章中更是同時出現。筆者對中國知網的文獻進行了檢索(以下文獻數據也均來自知網),表1是1997年至2012年涉及這三個概念的文獻數量檢索統計。由表1可見,近15年來,期刊文獻中涉及這三個概念(不論是單獨使用,還是組合使用)的文獻數量均呈不斷上升趨勢。值得關注的是這三個概念在同一文獻中同時或兩兩同時出現的頻率也在上升,這其中難免會出現將三者混淆使用或概念混淆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辨析。

2 檔案數字化的概念

國內最早提及“檔案數字化”的文獻是1993年賈惠波在《檔案學研究》上發表的《光盤在檔案存貯管理應用中的可靠性和壽命問題》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1115篇文獻涉及“檔案數字化”概念。

國內最早對“檔案數字化”下定義的是李筱春。2002年,他將“檔案數字化”定義為:“檔案數字化是指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在檔案信息領域的應用。檔案數字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把傳統的檔案信息,如文字、數值、(單色的和彩色的)圖形、(靜止的和活動的)圖像、聲音等的檔案信息數字化,另一個是把數字化的檔案信息還原成文字、數值、圖形、圖像、聲音等傳統的檔案信息。前者是為了將傳統的檔案信息輸入計算機,后者是將數字化的檔案信息由計算機輸出給用戶。”[1]

之后有122篇文獻對“檔案數字化”下過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屠躍明、翟瑤認為:“檔案數字化是指利用計算機等技術手段將經過鑒選、原本存儲于傳統載體上的檔案信息進行數字化轉換并加以存儲、保護、檢索利用的系統工程。”[2]

對檔案數字化的定義有兩點共性:一是與計算機技術有關;二是將其他載體的檔案轉化為數字化信息。不同之處:一是數字化過程是否可逆;二是單一轉換與綜合利用的區別。

3 數字化檔案的概念

國內最早提及“數字化檔案”的文獻是1986年洛克里奇、張春艷在《國際地震動態》上發表的《美國全國地球物理資料中心的自然災害活動》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5228篇文獻涉及“數字化檔案”概念。與檔案數字化不同的是,在這5228篇文獻中,只有4篇對“數字化檔案”下過定義。

國內最早對“數字化檔案”下定義的是鄒悅,2005年,他在《數字檔案資源建設中的著作權問題研究》一文中認為:“數字化檔案指的是傳統檔案數字化后形成的數字化形式的檔案。”[3]鄭重認為:“數字化檔案是指由辦公自動化形成的電子文件歸檔后形成的電子檔案。”并指出:“它從形成開始,就是數字形式。”[4]李殿環認為:“數字化檔案來源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隨著政府信息化的進程,網絡化辦公與無紙化辦公的出現,各機構生成大量的電子文件,電子文件歸檔后作為電子檔案存儲在檔案館。另一部分就是館藏的紙質檔案、照片、膠片等傳統檔案利用數據庫技術、數據壓縮技術、高速掃描技術等技術手段轉化為數字化的信息。”[5]

對于數字化檔案的定義差別比較大,有認為是“電子文件歸檔”后的產物;有認為是“傳統檔案數字化后形成的數字化形式的檔案”;還有認為前兩者都是的。

4 數字檔案的概念

國內最早提及“數字檔案”的文獻是1979年李志豪在《經濟管理》上發表的《談談商業一級站會計統計結合的實踐》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7558篇文獻涉及“數字檔案”概念。而對“數字檔案”下過定義的只有13篇。

國內最早對“數字檔案”下定義的是宋巖。2005年,他首次將“數字檔案”定義為:“數字檔案是指用計算機等工具對歷史記錄進行數字編碼,并將所得數據記錄保留在盤、片等載體上的一種檔案。從記錄方式來說,數字檔案是用計算機語言,將歷史記錄數據化的形式來記錄的。……從載體來說,它摒棄了人們常用的紙張等常用的載體,而用磁盤、光盤等載體。”[6]

何貞健將“數字檔案”定義為:在“工作中形成的歸檔電子文件以及與其相關的元數據、背景信息”。[7]趙麗榮認為:“數字檔案是指館藏檔案的數字化信息與移交進館的電子文件信息的總稱。”[8]

對于數字檔案的定義同樣差別比較大,有認為是“歸檔電子文件”的;有認為是“館藏檔案的數字化信息”的;還有認為前兩者都是的。這同對數字化檔案的定義一樣,也就是說數字化檔案與數字檔案成了同一概念。

5 對檔案數字化、數字化檔案和數字檔案概念的思考

5.1 檔案數字化與數字化檔案。檔案數字化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檔案數字化,是指將不同載體形態和記錄方式的檔案信息通過計算機錄入、轉化、處理等形式,把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轉化為0和1組成的數碼序列,然后存貯到磁盤、光盤等物理載體上的過程。簡單地說,檔案數字化是將非數字形式檔案轉化為數字信息的過程。這里有三個要點:一是檔案數字化的對象是檔案;二是檔案數字化的對象是非數字形式檔案;三是檔案數字化是一個從非數字形式檔案向數字信息轉換的過程。廣義的檔案數字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檔案目錄的數字化,就是將手工檢索的紙質檔案目錄錄入計算機,建立檔案目錄數據庫;二是將不同載體形態和記錄方式的檔案全部數字化,主要是紙質檔案的全文內容數字化。檔案全文數字化采用掃描錄入方式,將檔案全文內容按原貌逐頁存儲為圖像文件,并為其編制目錄索引,或是將文字形式的檔案經光學字符技術識別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儲檔案內容,輔之以全文檢索數據庫兩種不同方式。

所謂數字化檔案,就是將不同載體形態和記錄方式的檔案,利用計算機、掃描、圖形圖像處理、數據庫等技術,把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轉化為0和1組成的數碼序列的檔案復制品。也就是非數字形式檔案數字化后形成的數字形式的檔案,是非數字形式檔案數字化后的結果。簡單地說,數字化檔案就是非數字形式檔案的數字形式復制品。數字化檔案僅指狹義檔案數字化后的結果,廣義檔案數字化的檔案目錄數字化結果不包括在內,檔案目錄數字化的結果不是數字化檔案,而是管理、利用檔案的輔助品。

檔案數字化是以保護數字化檔案母體存在和利用為目的一種檔案保護和利用手段。檔案數字化過程是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應用相應的數字化設備,采取規范的數字化標準產生數字化檔案的過程。

檔案數字化與數字化檔案有著密切的聯系,檔案數字化是形成數字化檔案的過程,數字化檔案是檔案數字化的結果,沒有檔案數字化就沒有數字化檔案。

檔案數字化的目的與產生數字化檔案的目的一樣,是為了使檔案利用工作適應現代信息社會,滿足社會各方面對檔案信息資源日益擴大的需求,提供遠程和便捷的檔案利用服務,提高檔案信息檢索速度,減少檔案原件(特別是珍貴檔案)頻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損,保護檔案原件,從而充分發揮館藏檔案信息資源的優勢,促進館藏檔案的開發與利用。

5.2 數字檔案與數字化檔案。所謂數字檔案,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在社會活動中,通過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直接形成以數字代碼記錄的文字、圖表、圖像、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數字檔案是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產生的新型的檔案,它是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檔案的一種新的形式,并將成為檔案的主要形式。數字檔案包含著一切檔案的要素,它產生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的社會活動中,并且是直接形成的數字歷史記錄。盡管數字檔案存在著信息的非人工識讀性,而只有經過計算機特定的程序解碼,通過輸出設備使它還原再現,才能人工識讀;存在著對計算機系統的依賴性,數字檔案從產生到歸檔管理再到利用都要借助于計算機系統才能實現;存在著信息的易變性,數字檔案在其生成、處理和管理等過程中,其信息內容極易被修改,等等局限,但這些并不影響數字檔案成為檔案家族中的一員。雖然數字檔案存在著原始記錄性和法律效力的認可問題,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措施的到位,采取各種形式的技術手段來保證數字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和法律效力,相信這些問題會得到滿意的解決。但這既不影響它的檔案特征,也改變不了它的檔案本質屬性。數字檔案是實實在在地地道道的檔案。

而數字化檔案,正如上文所述,數字化檔案只是檔案數字化過程中的產物,數字化檔案是非數字形式檔案的數字形式復制品。數字化檔案不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它不具備檔案的特征和本質屬性。檔案的數字形式復制品也并不能等于被復制的檔案本身,因此,數字化檔案不是檔案。

對于數字化檔案不是檔案的認識,我們也可以從對檔案縮微復制品的認識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攝影技術的發明,為人類社會增添了新的記錄形式,也為檔案的存儲增加了新的形式。在攝影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縮微技術就是這種新的存儲形式在檔案存儲方面的具體運用。攝影技術為檔案增添了新的成員——照片檔案,也為減少檔案原件(特別是珍貴檔案)頻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損增添了新復制存儲形式——檔案縮微復制品。運用攝影技術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記錄,就形成了照片檔案。照片檔案包含檔案的一切要素,具備了檔案的特征和本質屬性,是實實在在地地道道的檔案。而運用縮微技術對檔案原件進行處理就產生了檔案縮微復制品,檔案縮微復制品是檔案的復制件,而不是檔案,它并不具備檔案的特征和本質屬性。對于檔案縮微復制品,雖有不少人稱其為“縮微檔案”,但是,“縮微檔案”并不是檔案,而且“縮微檔案”的說法,只是一種簡化不規范的說法,不能望文生義地就認為“縮微檔案”是檔案。雖然“縮微檔案”是不是檔案,也曾有過爭議,但基本上否定了“縮微檔案”是檔案的看法。在吳寶康主編的《檔案學詞典》中,就沒有“縮微檔案”一詞,而只有“檔案縮微復制品”一詞。對“檔案縮微復制品”的解釋是:“將檔案按一定比例縮拍在感光材料上制成的縮微品。”“一般可以作為檔案原件的代用品,有利于保護檔案原件。”[9]《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 情報學 檔案學》中收錄的是“縮微品檔案”一詞,解釋為:“利用縮微攝影方法制成的檔案原件縮微品”,“縮微品檔案是檔案原件的副本”。[10]兩者強調的都是檔案的復制品。數字化檔案也同縮微檔案一樣,不是檔案,只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又增添了一種新的檔案復制手段,增加了一種新的檔案存儲形式,添加一種新的檔案復制品。數字化檔案確切的稱謂應該是“檔案數字復制品”或者“檔案數字形式復制品”。

那種將數字化檔案定義為:既包括電子文件歸檔后作為電子檔案存儲在檔案館的,也包括館藏的紙質檔案、照片、膠片等傳統檔案利用數據庫技術、數據壓縮技術、高速掃描技術等技術手段轉化為數字化的信息的;以及那種將數字檔案定義為:數字檔案是指館藏檔案的數字化信息與移交進館的電子文件信息的總稱等的認識,都是將檔案與檔案復制品混為一談,這不僅不利于認識什么是數字檔案,也不利于檔案學術研究。為避免概念混亂,建議放棄“數字化檔案”的說法,改稱為“檔案數字復制品”或者“檔案數字形式復制品”。并給“數字檔案”正名,將所謂的“數字化檔案”——“檔案數字復制品”排除在“數字檔案”之外。

5.3 檔案數字化、數字化檔案與數字檔案。檔案數字化與數字化檔案這兩個概念,雖然看起來都有“數字”和“檔案”,但是它們與“數字檔案”一點關系都沒有。數字化檔案就是檔案數字化過程中的結果產物,檔案數字化過程是由檔案管理部門主動對所藏檔案進行的數字化加工,而在這個由檔案管理部門主動做的檔案數字化過程中并不產生新的檔案(數字檔案),數字化檔案的產生完全由檔案管理部門掌控,數字化檔案僅表示是檔案數字形式的復制品。而且,檔案數字化不是簡單把檔案掃描成圖片,數字化檔案也并非是電子圖片,檔案數字化和檔案信息化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數字檔案的產生則完全是另外一個過程,它是由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是真正檔案的形成過程,而不是由檔案管理部門加工形成的。厘清它們的關系對于認識什么是數字檔案有著積極的意義。

注:本文為2012年度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基于網站集群的公共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管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為:2012-X-68。

參考文獻:

[1]李筱春.手段 途徑 結果——檔案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三者關系淺析[J].蘭臺世界,2002(3).

[2]屠躍明,翟瑤.檔案數字化的元數據研究[J].蘭臺世界,2012(14)

[3]鄒悅.數字檔案資源建設中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鄭重.淺談新時期檔案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及其關系[A].江蘇省檔案學會:檔案工作應對入世挑戰學術研討會文集[C].江蘇省檔案學會,2002:7.

[5]李殿環《基于.NET的數字化檔案館的研究和開發》[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6.

[6]宋巖.檔案數字化是檔案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J].肇慶學院學報,2005(6).

[7]何貞健.國土資源數字檔案標準建設有關問題的探討[A].福建省土地學會:2007年福建省土地學會年會征文集[C].福建省土地學會,2007:6.

[8]趙麗榮.關于數字檔案館構建的深度剖析[J].西部資源,2011(5).

[9]檔案學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360-361.

數字化技術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數字化技術、研究

一 數字化技術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在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對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設計的方法和建筑觀念的變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目前的數字化時代,建筑設計的立場和態度主要存在2種形態:

(1)將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取代了傳統建筑設計中的某些部分,建筑占主導地位,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屬于數字化技術的工具論:數字化技術的工具論涉及建筑設計中的具體表達方式,取代了傳統建筑設計中的某些過程,將某些現實的環境轉化為虛擬環境,其取代設計過程的發展前沿就是虛擬現實。建筑設計師在對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將建筑設計形成為三維藝術模型進行研究,甚至可以加入時間因素使其成為四維對象。數字化技術能夠利用其自身的形式分析能力使得建筑造型精確地生成和確定,并且精確廣泛地引入光照分析和氣流分析等因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形式化與理性化相結合的完美建筑設計,并滿足人們在虛擬的現實當中達到對建筑真實體驗的特色,使其身臨其境、漫步其中,使得建筑在完成之前能夠及時彌補不足,減小建筑設計的前期與建筑施工后期之間的差距,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需求。

(2)將建筑行業作為數字化時代當中的一個行業,而數字化技術占據主導地位,建筑設計則服從數字化的要求,重組傳統建筑設計,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屬于數字化技術的主導論。數字化技術的主導論就是指計算機網絡將會逐漸取代傳統建筑,網上購物,家里辦公等新興數字化技術的產物將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傳統機構,進而也會對住宅建筑的空間產生一定的影響,需要發展建筑空問中的混用空間和同一空間的多功能使用,提高建筑空間的利用率。需要集中辦公的商業辦公室也可以避開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區進行高效辦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一定的交通壓力。另外,數字化技術還會對建筑公共間產生一定的影響。數字化技術其提供的虛擬會所則可以暫時代替建筑公共空間,對建筑公共空間的改造發生直接的作用,與現實的建筑公共空間做好對應關系,其專業性強、技術性高,能夠滿足日益分散和專門的不同社區的需要。

二 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從建筑設計的全過程看,在建筑設計領域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項目投標的可行性分析。當前,在建筑設計領域,不僅可以運用計算機的數據信息處理能力進行文字和圖像等方面的文件信息處理,也可以實現對建筑項目投標可行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分析和預測,從而避免重大決策上失誤的出現。但是,當前在進行大面積的建筑設計規劃程中,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相關分析和預測的模型以及軟件缺乏,無法充分對人口結構,經濟水平,交通狀況和商業發展等方面地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而只能通過傳統設計方法和建筑設計人員積累的經驗進行相關調研和分析,也就使得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及項目投標的可行性分析中存在著一定的發展瓶頸。

(2)概念設計的造型構思分析。在建筑設計中,概念設計階段是其最關鍵的階段。傳統的做法是建筑師借助簡單的示意草圖,通過自身的空間想象力來實現建筑方案的造型構思和設計的,有著極大地局限性和約束性。但是,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則為建筑設計師進行概念設計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智能化設計工具。建筑設計師可以通過CAAD技術的應用,幫助自身進行建筑三維空間、造型、色彩和質感效果等的構思,并能夠將自己的構思與建筑真實環境相結合,綜合對建筑概念設計進行考慮和研究,并通過CAD設計軟件將設計師的構思轉變為數字模型進行表達,不僅能夠及時反映設計師概念設計的造型構思,也能為設計師及時改進設計意圖和實時計算設計指標等提供方便。

(3)方案設計的優化分析。在建筑設計師進行方案設計的階段,可以在初步方案確定以后,利用計算機數據處理的分析判別能力,通過CAAD軟件對方案設計中可以采集、量化的設計指標、屬性和功能等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對方案設計進行反饋修改和優化。同時,在進行方案設計階段過程中,建筑設計師還可以利用CAAD技術,實現對建筑環境、功能等各項專項設計技術指標的定性定量分析,從而有效提高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當前,將以上兩種循環模式組合形成交互式人機優化循環的實用的CAAD方案設計優化系統模式,實現專項設計指標的輔助分析和方案設計的反饋優化,已經為國內外建筑設計師所廣泛關注和睞,并已經在國外得到了實際的運用。

(4)制圖設計的技術分析。當前,計算機的制圖技術日益進步、日趨完善,建筑設計師可以利用CAAD軟件中提供的建筑標準庫,建筑配件庫和建筑構造詳圖庫以及各種圖形生成和編輯功能來進行制圖設計和細部大樣中圖形的意移動、裝配、旋轉、縮放、拼接和圖標、尺寸的標注,并可以按照不同的工種和設計內容分別將制圖設計信息貯存在不同的圖層中,按需進行選取、組合和輸出,從而得以實現施工制圖設計的生成和改進。另外,數字化技術的設計系統具有統一的制圖設計數據管理系統,能夠記錄和存儲制圖設計中的所有計信息和數據,能夠切實保證不同建筑設計工種和內容在設計上的協調一致性,也可以為建筑設計師統一查錯和糾錯提供方便

三 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

首先,數字化技術能夠依據函數算法生成大量機圖形,激發建筑設計師的建筑創意,并通過計算的項目分析將其復雜的表現形式和結構分析有效銜接,使得建筑設計從二維進入三維,便于數字模型的建模、修改、保存、交流和攜帶,實現藝術與技術的新融合,形成準確的建筑構想和造型,對建筑形體語言的塑造產生影響。

其次,數字化技術能夠使用有限元分析法處理計數據,實現建筑結構設計的數字化;通過應用模擬軟件溫濕度、采光和隔音等各種技術指標來實現建筑技術指標控制的數字化;通過CAD基礎上的制圖為建筑設計師與客戶的交流提供逼真的三維效果,成為建筑繪圖的新表現和信息傳達媒介。

數字化技術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數字化醫院 概念 思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hospital source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spital and digital hospital business information which is digitized construction made several ponders

【Key words】 digital hospital the concept ponder

21世紀,信息技術已深入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而醫學科學也不例外,已被推向數字化的時代。特別在我國醫改革中,把建立醫藥衛生信息系統作為政府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社會問題所采取的兩大舉措之一。建立一個面向社會、全面的醫療服務和醫療信息系統已是大勢所趨。

一 數字化醫院的概念

早在1990年,美國把全球的美軍醫院裝備成數字化的時侯提出來的。到2004年,美國計劃在10年內確保大多數美國人擁有共享的電子病歷。2006年初,英國計劃在未來的10年內為英格蘭5000萬人提供電子醫療記錄;而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數字化醫院建設的探索工作,也提出在未來幾年,我國將有70%-80%的醫院實現信息化管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數字化醫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因此就有了現在的“狹義的”和“廣義的”數字化醫院的概念。

狹義的數字化醫院,是指利用計算機和數字通信網絡等信息技術,實現語音、圖像、文字、數據、圖表等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存儲、閱讀、復制、處理、檢索和傳輸。即數字化的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HIS)、醫學影像和通信系統(PACS)和辦公自動化系統(OA)。即達到“三無”標準:無紙化、無膠片化、無線網絡化。

廣義的數字化醫院,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應用計算機、通訊、多媒體、網絡等其他信息技術,突破傳統醫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實現疾病的預防、保健、診療、護理等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動化、數字化運作。實現全面的數字化即聯機業務處理系統(OLTP)、醫院信息系統(HIS)、臨床信息系統(CIS)、聯機分析處理系統(OLAP)互聯網系統(Intranet/Internet)、遠程醫學系統(Tele medicine)、智能樓宇管理系統。其特征:全網絡(多系統全面高性能網絡化)、全方位(醫教研諸方面)、全關聯(醫院、社會、銀行、社區、家庭全面關聯)。

數字化醫院,簡單講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將病人的診療信息、衛生經濟信息與醫院管理信息等進行最有效的收集、儲存、傳輸與整合,并納入整個社會醫療保障數據庫,使醫院的服務對象由“有病求醫”的單個個人擴展到有醫療需求的整個社會群體。患者在任何一個有網絡的地方,只要通過網絡接入,就可方便查詢到個人健康信息檔案,隨時隨地向在線醫生進行健康咨詢或醫療救助;及時在家中掛號或預約醫生、醫院。總之,數字化醫院是現代化醫院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 建設數字化醫院的目的

建設“以病人為中心、以業務人員為主體、全面提升決策、管理和診療水平”為目的的信息化醫院。就是要提高為患者診療和服務的質量;降低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改變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

三 數字化醫院的基本特征

數字醫院特點可概括為“三無”:無紙化、無膠片化、無線化;和“四化”:建筑智能化、醫療數字化、管理信息化、資源社會化。真正體現了社會化、全過程、可管理、有智能、無紙化、高效率、高安全性和高穩定性。

四 數字化醫院的信息組成

數字化技術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智能化住宅;問題;數字化社區;前景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6-0306-01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從智能大廈的基本含義中延伸和發展而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際社會把智能大廈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國內則隨著智能大廈的發展,結合本國居民小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區”的新理念。

2住宅小區智能系統基本功能要求及技術要求

2.1住宅小區智能系統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區智能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衛,如:電子巡更、對講(可視)與門禁控制、防盜報警等;物業服務與管理,如:物業管理綜合信息服務、遠程抄收與管理等;信息網絡與布線,如:開關控制量傳遞、模擬計量數據傳送、程控數字交換等;家庭智能化,如:家電智能控制、室內人工環境調控等。

2.2住宅小區智能系統基本技術要求

(1)先進性。住宅是一個使用壽命較長的大件商品,在選擇智能化系統技術與設備時,要充分考慮一定的超前性,避免過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慮先進性的同時,要注意技術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證運行穩定和可靠。

(3)開放和兼容性。無論是系統設備網絡拓撲結構,還是操作軟件應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種類多而采用多種網絡操作系統給系統集成和應用帶來困難。

(4)升級性。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住宅小區智能系統的規模、功能與技術水平將會不斷提高,用戶的需求也會不斷變化,住宅小區智能系統應充分考慮未來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務水平升級發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智能化住宅小區的發展現狀

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出現了“智能化住宅小區”的新理念之后,國內的智能化小區建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國際社會相比,國內的智能化住宅小區建設起步較晚,人們對智能化小區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深入,技術開發也還遠遠不足,大多相關產品的開發還主要是單一功能專用產品。

目前國內智能化小區的建設由于受各地之間經濟水平差別的影響及居民的經濟能力差異,多數的居民小區開發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較低的水平,所謂“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還僅限于一種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區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開發商盲目追求先進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個別項目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統的高檔次、全覆蓋,過分強調了智能化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超出了業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項目將智能化系統看作是額外開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統成了擺設。

(2)智能化住宅小區沒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住宅最要緊的是居住的舒適方便程度,小區建設應當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將其延伸為高度自動化和現代化的辦公室,因此,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的智能化應是小區智能化的重點。也有些智能小區過分強調安防,安裝了太多的攝像機,使小區居民感覺個人隱私得不到必要的保護和尊重。

(3)從業隊伍不夠專業。

設計部門對智能化產品的了解不夠全面,對智能化設計的技術方法和經驗不夠成熟,尤其在系統集成方面較弱,還需要產品廠家和系統集成商的支持;開發商缺乏對總體集成和系統更新與擴展的考慮,往往邊招標、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造成返工、浪費嚴重;施工隊伍素質較差,缺乏經過正規訓練、經驗豐富的施工人員,造成施工效率低;物業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經驗,以及管理層次與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問題。

(4)要從管理入手,解決好有關行業間的諧調問題。

智能化產業是個跨多個行業的項目,涉及消防、郵電、安保、自動控制、公共衛生等多個部門,從立項、設計、施工、裝飾、物業管理,跨過的行業大多都是法規、標準各自獨立。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人管理入手,在相關部門間做好協調,在跨行業的管理問題上加強聯絡和協商,制定跨部門的管理規定,共同探討發展的課題,促進行業的進步。同時,還需要提高行業自律,提升自身業務水平,使小區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陽能及環境能源的利用技術研究有待提高。

隨著地球不可再生資源的日益匱乏,應加強節能技術、生態技術、環境效應等技術與材料的研究與應用,智能設備

與智能房屋相互適應的設計與技術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4發展前景:從智能化社區到數字化社區

人類已經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無孔不入的數字化信息,不僅改變著人們工作、商務的模式,也開始全面改變人們生活的觀念,因此,數字化社區的概念便應運而生,成為比智能化社區更高的社區形式

所謂數字化社區,就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這種數字化的網絡系統,使社會化信息提供者、社區的管理者與住戶之間可以實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現代網絡瀏覽器的先進性以及多態的表現性,加上各種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營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數字化社區是由于有一個數字化的平臺,數字化社區比傳統社區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豐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務。未來的數字化社區應向以下三個方向發展。

數字化社區成為人文社區。當各種類型的“數字社區”都建好以后,應該從為數字文化發展構建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入手,提煉數字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為人們在數字化世界生存與交往的精神支柱,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主旋律。同時,還應不斷加強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質、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并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

數字化社區成為科技社區。數字化社區應該是一個設施齊全、環境優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會基層區域,這就不僅對政府構建信息化平臺和控制管理平臺、提供物業服務和信息資訊服務等提出了要求,也對社區居民的科技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應以數字化社區建設為契機,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滲透、融入到數字化社區的建設,加快科學技術普及的力度。

數字化社區成為綠色社區。“綠色社區”不但是指社區內環境的綠化美化,而更多強調的是社區的環保、節能等生態效應。一個沒有環保意識的社區在未來的建設中是沒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數字社區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態,同時還要有節能指標體系和技術政策作指導,只有這樣數字化社區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鵬.談智能化小區[J].中國智能建筑信息網,2004,(5).

[2]秦保根.智能住宅小區建設初探[J].廣東通信技術,20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财经| 和顺县| 隆子县| 青阳县| 微山县| 潼南县| 陇南市| 怀远县| 罗平县| 阜宁县| 浠水县| 闵行区| 会泽县| 甘孜县| 夏河县| 黄浦区| 万全县| 饶阳县| 郁南县| 读书| 拉孜县| 林芝县| 临武县| 兰州市| 娄烦县| 呼玛县| 修水县| 揭阳市| 察雅县| 汾阳市| 汝南县| 兰州市| 连云港市| 绥江县| 颍上县| 南溪县| 巴东县| 佛山市| 东安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