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遙感技術起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緣起
新年的第一天,江西贛州市民一大早起來便突然發現,仿佛在一夜之間,贛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掛滿了“一元感冒藥,一心為民眾”的條幅,貼滿了“治感冒一元錢,不浪費劃得來”的標語,這標志著在熱銷四川、湖南、湖北、山東、浙江、東三省等全國十多個省市的一元感冒藥正式登陸贛州市場。
廣州諾貝華樂制藥有限公司一元感冒藥在贛州的唯一指定經銷商是贛州華爾康大藥房零售連鎖有限公司。華爾康是一家“堅持平價到底”的連鎖藥店,在贛州全境18個縣(市)擁有21家連鎖店,一元感冒藥在其中的18家連鎖店同時上柜。
據了解,一元感冒藥在全國各地上市后銷量一直不錯。其包裝簡單、小處方實惠劑量是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通過特約經銷的辦法減少銷售中間環節,讓終端零售價為一元錢。如地區商的進價為0.65元/包,區域商是0.75元/包,全國統一零售價是1元/包,經銷商還是有利可圖的。
但令華爾康大藥房和一元感冒藥生產廠家廣州諾貝華樂制藥有限公司始料未及的是,一元感冒藥的滿腔熱情遭遇的卻是一場“寒流”。據介紹,在江西推出一元感冒藥的只有華爾康、匯仁堂等幾家知名藥房,原以為被傳媒炒得火熱的一元感冒藥在江西市場也會熱銷,但元月1日在江西首先上市的華爾康18家連鎖藥店總銷量卻未超過500包,而從元月1日至6日,銷量也一直未見好轉,在中心店,元月1日至6日總銷量還沒有超過5000包。而與其規格、品種、用量一樣的其它品牌感冒藥,因為價格都在一元以下,每天的銷量都超過600包,銷售量比一元感冒藥多出1/3以上。
“記者來到位于贛州市青年路的華爾康大藥房總店,只見門口樹立了‘迎新年送真情’的彩虹門,懸掛了有關宣傳‘一元感冒藥’大幅標語。在營業廳的顯眼位置,擺放了一元感冒藥的銷售專柜,但光顧者寥寥無幾。”江西當地媒體記者在報道一元感冒藥在贛州遭遇“寒流”時這樣描述。
降價
華爾康總經理鐘建平認為,消費者一直不認可一元感冒藥的原因在于價格過高了,并不是真正的平價藥品,甚至有些消費者認為是藥店在提價了,這與華爾康“將平價進行到底”的藥店特色理念格格不入。
消費者的看法不無道理。在華爾康大藥房,共有100多種感冒藥在銷售,定價在一元以下的就有十幾種,最低的0.4元/包,最高的0.9元/包。日夜百服寧、新康泰克、快克、白加黑等名牌產品當然是熱銷的品種之一,但定價七八角錢的在感冒藥也是熱銷的品種。廣州諾貝華樂推出的維C銀翹片、小兒氨酚黃那敏片、感冒清片和感冒靈片等四種感冒藥定價為一元的確還自不上真正的“平價”,對他們來說也不具備吸引力。
鐘建平告訴記者,在一元感冒藥的進貨價與零售價之間,仍有一定的降價空間。華爾康在一元的基礎繼續下調價格,在全國率先打破“一元”壁壘,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讓利于老百姓;此番華爾康降價的幅度是10%,即一元感冒藥在華爾康的18家連鎖店的統一零售價是0.9元/包;華爾康方面稱其降價行為完全是藥店自身行為,與生產廠家沒有絲毫關系,甚至沒有和廠家溝通和交流過任何的降價信息。因為當前已經是市場經濟年代,企業在沒有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推出降價行動沒有必要告訴第三方的義務。
為什么一元感冒藥在全國多處熱銷,但在江西卻沒有熱起來?華爾康大藥房董事、副總經理劉海昌認為,江西藥品零售市場是全國最先豎起平價旗幟的市場之一,出現了“開心人”“華爾康”“友邦”等平價連鎖藥店,藥品零售價格已經“很微很薄”,不少的藥品價格都比其它省份低,特別是在贛州,華爾康的藥價比“開心人”的都低,不少藥品價格是全省最低。感冒藥品種類中,低于一元銷售的感冒藥早在一元感冒藥進入前就已經長期銷售,一元感冒藥不好賣也就理所當然了。
據一項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實際有6億人口居住在農村,但農村的藥品市場還處于開發階段,感冒藥市場還未有大品牌出現,消費者在選擇感冒藥時主要依賴個人及家庭用藥習慣,農村感冒藥市場應有巨大潛力。觀察人士認為,華爾康大藥房目前正積極向農村擴展,走“平價+多元化+農村”的道路,對一元感冒藥動降價“手術”,讓它的經營理念更能得到體現,但它也只是一次正常的經營活動。
新博弈
平價藥店經過一兩年時間的發展,已經成為藥品零售市場中一個重要的業態,起來起多的制藥企業不得不依賴于平價藥店,以達到走量的目的,同時平價藥店也以“低價、走量、薄利、返點”的道路一路高歌前行,讓業界為之而擅變。
但當有一天一家制藥企業也掛起了平價的牌子以后,兩者之間的新博弈也就開始了,華爾康平價大藥房與諾貝華樂的博弈就是如此。
據稱諾貝華樂剛剛推出一元感冒藥時出廠價僅四毛多一包,但隨著新聞媒體的爆炒,它的出廠價就一路上升,直至六毛左右。
1遙感估產的原理及建模基礎
任何物體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長電磁波的特性,這是物體的基本特性。相同的物體具有相同的波譜特征,不同的物體,其波譜特征也不同,遙感技術就是基于該原理,利用搭載在各種遙感平臺上的傳感器接收電磁波,根據地面上物體的波譜反射和輻射特性,識別地物的類型和狀態[1]。衛星遙感數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衛星獲取的光譜植被指數反映了植物葉綠素和形體的變化[3]。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植物的葉面積系數、生物量、干物重與光譜植被指數間存在著較好的相關關系[4]。因此,利用從衛星獲取的植被光譜信息估測產量成為了可能。用于區域植物生物量估測的遙感模型基礎是從光合作用即植被生產力形成的生理過程出發,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根據植物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透射及其輻射在植被冠層內及大氣中的傳輸,結合植被生產力的生態影響因子,最后在衛星接收到的信息之間建立完整的數學模型及其解析式[5]。
2遙感估產模型的類型
20世紀70年代后期估產模型將遙感信息作為變量加入到模型中,建立了大量的遙感估產模型。理論上探討植物光合作用與植物光譜特征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植物的生物學特性與產量形成的復雜關系等,方法上從單純建立光譜參數與產量間的統計關系,發展到考慮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將光譜的遙感物理機理與植物生理過程統一起來,建立基于成分分析的遙感估測模型,使估算精度不斷提高[6]。由于研究對象的不同,選用的估產參數也不盡相同,模型種類也較多,基本上可以分為2類[7-8],即統計模型和綜合模型。
2.1遙感統計模型
目前,基于統計的遙感估產有3種技術路線:一是遙感光譜綠度值(植被指數)-生物量關系模式。在對作物、草原、森林的估產中,這是一種常用的思路,但是該方法得到的遙感估產等級圖只反映衛星攝影時的植物長勢和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狀況;二是遙感光譜綠度值-地物光譜綠度值-生物量關系模式,即先分析實測地物光譜綠度值與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建立相應模型,再分析衛星遙感植被指數與地物光譜綠度值的關系,建立衛星遙感植被指數與生物量之間的關系模型,最后利用光譜監測模型和衛星遙感監測模型進行監測與估產;三是遙感-地學綜合模式。該方法將氣溫、降水等環境因子引入模型,與遙感-生物量模型互相補充,克服各自存在的缺陷,可進一步提高估產精度。建立的統計模型有線性、冪函數、指數、對數等,回歸的方法也有一元回歸、多元回歸、逐步回歸等,得到的系數差別較大,并且應用也局限于建模的時間和地點,在很多情況下地面資料的數也影響模型的精度。
2.2遙感綜合模型
綜合模型借助遙感信息和植被信息、氣象因子等來建立,其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加精確地反映植被的生物物理參數。盡管這類方法前景廣闊,但受到模型中大量的參數和變量獲取的限制(例如呼吸、衰老、光合作用、碳分配、凋落物的分解等),以及當物種的組成在時空上變化較大時出現復雜的、異質性的、冠層的描述問題的影響,部分模型只適用于當時的研究區域,如何通過“尺度擴大”來改進模式中的區域限制,更好地適應遙感信息的同化需要,也是亟需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測繪技術;GPS;RS;GIS
隨著現代測繪技術的出現,無論在學科理論,或在技術體系,以及應用范圍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重大的變革,從而也將徹底地改變傳統測繪的生產方式。現代測繪產業以“3S”技術為特征,現代測繪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研究地球及自然環境,解釋某些自然現象,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重要工具。
1.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概況
1.1 GPS的發展
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導航衛星進行測時和測距,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1996年2月,美國總統令宣布GPS為軍民兩用系統,標準定位服務對民用開放,2000年5月,美國總統令SA關閉,價格不貴的民用GPS接收機能將其水平定位精度從不低于100m提高到15~20m,民用GPS的具備了真正的實用價值。隨著全球定位系統的不斷改進,硬、軟件的不斷完善,GPS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地開拓,目前,各種類型的GPS接收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便于野外觀測。GPS已遍及國民經濟各種部門,并開始逐步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接收機已經問世。GPS作為一項引起傳統測繪觀念重大變革的技術,已經成為大地測量的主要技術手段,也是最具潛力的全能型技術。GPS定位技術與常規地面測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對測站選擇更靈活、更適應不利條件、全天候連續作業外。還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規技術供數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數據信息。
1.2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航空遙感作為地形圖測繪的重要手段已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衛星遙感用于測圖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義重大的成果,基于遙感資料建立數字地面模型進而應用于測繪工作已獲得了較多的應用。自20世紀初菜特兄弟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起,航空遙感就開始了它在軍事上的應用,從1972年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發射升空以來,美國、法國、俄羅斯、歐空局、日本、印度、中國等國家都相繼發射了眾多對地觀測衛星。遙感信息獲取技術已從可見光發展到紅外、微波:從單波段發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極化;從空間維擴展到時空維;從低分辨率發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遙感平臺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衛星、太空飛船、航天飛機、探空火箭,并且還有高、中、低空飛機、升空氣球和無人飛機等:傳感器有框幅式光學相機,縫隙、全景相機、光機掃描儀、光電掃描儀、CCD線陣、面陣掃描儀、微波散射計、雷達測高儀、激光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它們幾乎覆蓋了可透過大氣窗口的所有電磁波段。
1.3 GIS的發展
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多個學科、多種技術交叉融合的產物,至今只有40多年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和美國學者的在土地和交通方面的地理信息研究。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的一次講演,在該講演中戈爾正式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對空間地理分布有關的數據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其發展和應用對測繪科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是現代測繪技術的重大技術支撐。
2.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
現代測繪技術作為一門新的信息科學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領域正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在這里主要介紹現代測繪技術在礦山測量方面、濕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精準農業方面的應用情況。
2.1礦山測量方面
遙感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已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用遙感資料,可獲取礦區實時、動態、綜合的信息源,對礦區環境進行監測,為礦區環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持。遙感資料用于找礦、礦區地質條件研究、煤層頂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應用,所有這些,都說明遙感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是礦山測量實現其現代任務的重要保證。利用GPS技術進行礦區地表移動監測、水文觀測孔高程監測、礦區控制網建立或復測、改造等。其應用于礦山測量工作的地面部分已成為現代礦山測量的一項重要支撐技術。以礦區資源環境信息系統為平臺,以各種測量技術為數據獲取的途徑,可以建立集數據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輸出于一體的自動化、智能化的技術系統,作為礦山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系統。
2.2濕地方面
利用遙感技術對濕地生物資源的分布、生長狀況及其變化進行估測。利用遙感技術多層次、多時相的動態監測功能獲得及時可靠的數據,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相關數據的實時更新,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可得到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應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獲取濕地生態環境質量分析評價所需要的數據,借助GPS技術進行水質采樣調查、植被樣方調查、土壤采樣等常規野外調查。根據濕地信息系統的功能,可將其劃分為兩大類:查詢服務型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型地信息系統。
2.3水利工程方面
遙感技術能夠實時地對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進行監測,可實時監測洪水災害面積。RS和GIS集成能及早預報洪水淹沒范圍和干旱災情范圍,為防災、抗災提供準確信息。在水利樞紐工程竣工后,需對水庫大壩、大型橋梁等進行連續的、精密的監測。現代測繪技術提供了連續、實時的安全運行監控手段。利用全數字攝影測量或數字測圖技術建立數字地面模型,應用GIS的分析決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進行水庫大壩選址、庫容計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圍等設計工作,為開發利用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大中城市都有由數字測圖技術或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建立的城市數字地形圖,給排水管線的規劃、設計可在數字地形圖上進行。
2.4精準農業方面
精確農業中,利用GPS技術對采集的農田信息進行空間定位;利用RS技術獲取農田小區內作物生長環境、生長狀況和空間變異的大量時空變化信息;利用GIS技術建立農田土地管理、自然條件、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數據庫;對作物苗情、墑情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模擬,為分析農田內自然條件、資源有效利用狀況、作物產量的時空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GPS、RS、GIS技術及自動化控制技術為支撐的精確農業將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它能夠收集土地利用現狀、植被分布、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農作物的災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種信息,將信息技術與農藝、農機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優化各項農業資源與生產要素的合理分配,獲取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自然資源,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測繪技術;地質勘查;應用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地質測繪是為進行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及其成果圖件的編制所涉及的全部測繪工作的總稱,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形測量、勘探網測量、勘探線剖面測量、勘探坑道測量、鉆孔及地質點的定位測量、礦區勘界測量。
1控制測量
地質測繪中的控制測量任務將主要是在局部地區進行控制點加
密,建立能滿足地形測量和地質勘查工程測量的工程控制網。控制測
量從內容上分為常規控制測量和GPS控制測量,具體內容如下:
1.常規控制測量。首先在全測區范圍內選定一些控制點,構成一定的幾何圖形,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和精確的測量方法,在統一的坐標系統中,確定他們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這些控制點為基礎,測算其他碎部點的位置,這就將控制測量工作分為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兩種。
2.GPS控制測量。GPS之所以能成為建立各級平面控制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因為其具有全天候作業、測站之間無需通視、觀測時間短、定位精度高、操作簡便、提供三維坐標等優點。目前多數用GPS作為首級控制。多數用全球定位衛星系統GPS或一級導線作為二級控制。GPS網的設計除了測角、邊角同測和測邊網等的傳統要求,它不需要點間通視,對圖形強度要求也不高,亦不需要設置在制高點上,因此,GPS網的設計非常靈活,只要在測區內的適當位置安置GPS,
2、地形測量
地形測量是地質測繪工作重要的任務,大比例尺地形圖是進行地質勘探和礦山規劃設計所必需的基礎圖件資料,地質勘探和規劃設計能否科學順利地進行取決于能否快速準確地獲得高質量的現勢地形圖。
2.1常規地形測量。用常規的測圖方法(如用經緯儀、測距儀等)通常是先布設控制網點,這種控制網一般是在國家高等級控制網點的基礎上加密次級控制網點,再利用加密的控制點布設圖根點。最后依據加密的控制點和圖根控制點進行碎部測量,測定地物點和地形點在圖上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符號繪制成平面圖。所需儀器多為經緯儀、測距儀、大平板儀、繪圖板、塔尺、全站儀、棱鏡等設備。
2.2地形測量。采用GPS-RTK測量技術,不需要進行加密控制,在首級控制網建好后即可進行碎部測量,基準站可以設置在已知控制點或者設置在接受衛星信號和無線電信通訊條件好的未知點上,流動站經已知點進行校準和檢查平面坐標和高程滿足限差要求時就可進行數據采集作業。一個基站可以支持多個流動站進行作業,一個流動站只需要1個人就可以操作,在沿線碎部點上只需停留幾秒鐘,就可以獲得每點平面坐標、高程(固定解)。
3工程測量
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包括勘探網測量、勘探線剖面測量、勘探坑道測量、定位測量、礦區勘界測量等。
1.常規工程測量。采用常規測量方法,勘探線端點、工程點、剖控點,由其附近的控制點用光電測距極坐標法、經緯儀視距極坐標法布設于實地。布設后的勘探線端點(即剖面線端點)及剖控點的定側,用光電測距經緯儀極坐標法、側角交會法等施測,作業程序繁多,精度差,特別是采用經緯儀視距極坐標法進行測量精度無法控制。鉆孔、槽探端點、坑道近井點等工程點的定測一般采用測角交會法、光電測距極坐標法進行定測。野外測量完成后還需要進行復雜的計算、檢核,然后進行手工展繪勘探線剖面圖、實際材料圖、勘探工程布置圖及地形地質圖等。由于地質點大部分采用視距極坐標法測定,誤差大,粗差出現率高,在制作地形地質圖時地質點和地形圖矛盾重重,解決起來非常麻煩。
2.GPS 工程測量。在GPS和GPS- RTK技術在測量方面得到應用后,使原來比較_復雜的地質勘探工程測量變得簡單,精度大幅度的提高。一個基準站可以支持多個移動站進行放樣或者定位測量,特別是RTK的線放樣功能在勘探網、勘探線剖面的施測中更是游刃有余,徹底擺脫了常規的勘探線測量中勘探線上障礙物的對測量的影響。RTK靈活的測量方法使得勘探網的布設、勘探線剖面測量以及工程點的定位等測量能夠同時開展。
4、數字測繪技術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
4.1GPS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GPS即全球定位系統。屬于新一代
衛星導航及定位系統。實時動態差分技術(RTK)是在GPS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可提供實時流動站的三位定位情況,其精度可高達厘米級,是一種全新GPS定位方式,也是GPS應用與發展的里程碑。通過RTK測量技術,主要在已知點安裝一臺GPS接收機,對GPS衛星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將采集到的載波相位觀測量,調制到基準站的電臺載波位置,然后由基準站的電臺向外發射;當流動站觀測GPS衛星情況的同時,采集到載波相位觀測量,并接收到基準站電臺發射出來的信號,經過一定調解后,可獲得基準站載波相位觀測量;流動站中的GPS接收機可以應用運動中求解整周模糊度的計算方法(OTF),通過基準站中與流動站獲得的載波相位觀測量而獲得最終基數,并計算出可精確到厘米級的流動站位置。
4.2GIS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收集、整理、分析、管理地理空間數據的全新技術、學科及工具,由于其可操作性強、方便快捷,已在地質勘探中得以迅速發展及廣泛應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化腳步不斷加快,GIS技術已經可以很好地解決地質勘探中的諸多問題,已成為一項集地理空間數據分析與綜合處理的技術系統。
4.3GRS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遙感技術(RS)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可不直接接觸被研究的目標而獲得相關數據,其感測獲得的信息,經過傳輸及處理,最終提取人們需要的信息。遙感技術包含航天、航空、陸地、衛星及攝影等技術,根據遙感技術的波普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物理場遙感技術、聲學遙感技術、電磁波遙感技術。目前,遙感信息技術已經從過去的可見光發展成微波、紅外,由單波段發展為多角度、多波段、多極化、多時相,由空間維延伸至時空維、由靜態分析延伸至全過程動態監測。
結語:
綜上所述,地質測繪是地質勘探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包括控制、地形、勘探、勘探線泡剖面、勘探坑道、鉆孔以及地質點、礦區勘界等工作的測量。因此,發展高科技、實時化、自動化、多功能和數字化的地質測繪技術是未來我們需要做的工作,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包振杰,李志成.測繪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及發展方向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5)
關鍵詞:MAPGIS測繪技術;GPS;RS;GIS;測繪地圖
Abstract: at present, mapp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respect for the important means of spatial dat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in mine surveying, wetl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fou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MAPGIS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GPS; RS; GIS;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現代測繪技術的出現,無論在學科理論,或在技術體系,以及應用范圍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重大的變革,從而也將徹底地改變傳統測繪的生產方式。現代測繪產業以“3S”技術為特征,現代測繪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研究地球及自然環境,解釋某些自然現象,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重要工具。
1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概況
1.1 GPS的發展
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導航衛星進行測時和測距,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1996年2月,美國總統令宣布GPS為軍民兩用系統,標準定位服務對民用開放,2000年5月,美國總統令SA關閉,價格不貴的民用GPS接收機能將其水平定位精度從不低于100m提高到15~20m,民用GPS的具備了真正的實用價值。隨著全球定位系統的不斷改進,硬、軟件的不斷完善,GPS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地開拓,目前,各種類型的GPS接收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便于野外觀測。GPS已遍及國民經濟各種部門,并開始逐步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接收機已經問世。GPS作為一項引起傳統測繪觀念重大變革的技術,已經成為大地測量的主要技術手段,也是最具潛力的全能型技術。GPS定位技術與常規地面測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對測站選擇更靈活、更適應不利條件、全天候連續作業外。還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規技術供數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數據信息。
1.2 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航空遙感作為地形圖測繪的重要手段已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衛星遙感用于測圖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義重大的成果,基于遙感資料建立數字地面模型進而應用于測繪工作已獲得了較多的應用。自20世紀初菜特兄弟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起,航空遙感就開始了它在軍事上的應用,從1972年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發射升空以來,美國、法國、俄羅斯、歐空局、日本、印度、中國等國家都相繼發射了眾多對地觀測衛星。遙感信息獲取技術已從可見光發展到紅外、微波:從單波段發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極化;從空間維擴展到時空維;從低分辨率發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遙感平臺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衛星、太空飛船、航天飛機、探空火箭,并且還有高、中、低空飛機、升空氣球和無人飛機等:傳感器有框幅式光學相機,縫隙、全景相機、光機掃描儀、光電掃描儀、CCD線陣、面陣掃描儀、微波散射計、雷達測高儀、激光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它們幾乎覆蓋了可透過大氣窗口的所有電磁波段。
1.3 GIS的發展
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多個學科、多種技術交叉融合的產物,至今只有40多年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和美國學者的在土地和交通方面的地理信息研究。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的一次講演,在該講演中戈爾正式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對空間地理分布有關的數據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其發展和應用對測繪科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是現代測繪技術的重大技術支撐。
2 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
現代測繪技術作為一門新的信息科學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領域正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在這里主要介紹現代測繪技術在礦山測量方面、濕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精準農業方面的應用情況。
2.1 礦山測量方面
遙感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已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用遙感資料,可獲取礦區實時、動態、綜合的信息源,對礦區環境進行監測,為礦區環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持。遙感資料用于找礦、礦區地質條件研究、煤層頂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應用,所有這些,都說明遙感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是礦山測量實現其現代任務的重要保證。利用GPS技術進行礦區地表移動監測、水文觀測孔高程監測、礦區控制網建立或復測、改造等。其應用于礦山測量工作的地面部分已成為現代礦山測量的一項重要支撐技術。以礦區資源環境信息系統為平臺,以各種測量技術為數據獲取的途徑,可以建立集數據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輸出于一體的自動化、智能化的技術系統,作為礦山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系統。
2.2 濕地方面
利用遙感技術對濕地生物資源的分布、生長狀況及其變化進行估測。利用遙感技術多層次、多時相的動態監測功能獲得及時可靠的數據,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相關數據的實時更新,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可得到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應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獲取濕地生態環境質量分析評價所需要的數據,借助GPS技術進行水質采樣調查、植被樣方調查、土壤采樣等常規野外調查。根據濕地信息系統的功能,可將其劃分為兩大類:查詢服務型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型地信息系統。
2.3 水利工程方面
遙感技術能夠實時地對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進行監測,可實時監測洪水災害面積。RS和GIS集成能及早預報洪水淹沒范圍和干旱災情范圍,為防災、抗災提供準確信息。在水利樞紐工程竣工后,需對水庫大壩、大型橋梁等進行連續的、精密的監測。現代測繪技術提供了連續、實時的安全運行監控手段。利用全數字攝影測量或數字測圖技術建立數字地面模型,應用GIS的分析決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進行水庫大壩選址、庫容計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圍等設計工作,為開發利用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大中城市都有由數字測圖技術或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建立的城市數字地形圖,給排水管線的規劃、設計可在數字地形圖上進行。
2.4 精準農業方面
精確農業中,利用GPS技術對采集的農田信息進行空間定位;利用RS技術獲取農田小區內作物生長環境、生長狀況和空間變異的大量時空變化信息;利用GIS技術建立農田土地管理、自然條件、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數據庫;對作物苗情、墑情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模擬,為分析農田內自然條件、資源有效利用狀況、作物產量的時空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GPS、RS、GIS技術及自動化控制技術為支撐的精確農業將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它能夠收集土地利用現狀、植被分布、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農作物的災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種信息,將信息技術與農藝、農機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優化各項農業資源與生產要素的合理分配,獲取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自然資源,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以“3S”一體化或集成為主導的空間信息技術體系已逐漸成為測繪學或地球信息學新的技術體系和工作模式,其先進性、時效性明顯。現代測繪技術將朝著高科技、自動化、實時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譙章明.地質圖繪制[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3
[2]MAPGIS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手冊[Z]. 武漢: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