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校聲樂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有著十幾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桂西北區域,民族特色鮮明,民歌異彩紛呈,進而匯聚了豐富多樣的民歌資源。這些民族的民歌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生產與生活、民俗民風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經歷了長期的歌唱實踐和演變才最終流傳下來,是每一個少數民族生活環境與習俗、語言文字、民族信仰、民族特性、民族文化的凝聚和體現。若以民族為劃分依據,桂西北少數民族民歌的主要代表有:壯族山歌,如劉三姐山歌、《好個日頭好個天》;環江毛南族民歌,如《毛南人民唱新歌》、《花竹帽,柳朗咧》;仫佬族民歌,如《好玩好耍好地方》、《仫佬姑娘去走坡》;布努瑤的情歌、酒歌;白褲瑤細話歌等等。桂西北豐富的民歌資源為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提供了極為有利條件,一直以來如何提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質量和水平,積極創設一條特色的聲樂教學之路始終是地方高校不懈努力的方向。因此,地方高校積極將桂西北民歌資源引進聲樂教學,充分挖掘和整理當地的民族音樂資源,運用豐富的民歌資源來設置特色專業課程,豐富高校的聲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這對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運用桂西北豐富民歌資源提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對策
(一)設置地方特色專業課程,豐富聲樂教學內容
許多高校的聲樂教學往往趨同化、大眾化,在教材的使用與教學內容上沒有形成差異化,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聲樂教材在內容上多以中外聲樂曲為主,地方民族音樂的曲目極少,因而很難突出地方與高校的聲樂辦學特色,聲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并不理想。為此,廣西地方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運用桂西北豐富的民歌資源來輔助聲樂教學,通過設置地方特色的專業課程來突顯特色辦學的重要性,以桂西北各個民族的民歌資源來豐富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內容,利用本土民歌文化資源來實現特色聲樂教學、本土民族音樂藝術選修課程的開展。如高??梢越M織教師與專家收集、整理具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歌來編寫聲樂教材,在聲樂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民歌資源進行教學分析。一方面豐富聲樂課堂教學的內容,利用本土民歌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課堂獨唱山歌,或是選擇一些對唱、合唱的民歌來引導學生進行歌唱聯系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聲樂教學中積極運用桂西北民歌資源,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與認識本土民歌,為培養保護與繼承桂西北民歌人才奠定基礎。
(二)積極挖掘桂西北民歌價值,創新高校聲樂教學方法
在21世紀的時展背景下,人們更加向往和追求那些具有原生態、自然性的藝術審美和體驗,因而更多的原生態歌唱出現在舞臺上,吸引了更多國內外大眾的關注和喜愛。而桂西北民歌正是一種原生態歌唱的絕佳體現,其歌唱方法講究自然原始、樸實真性情,不需要添加其他花式唱法來修飾,這種民歌資源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桂西北民歌是各個少數民族普通民眾的智慧結晶,他們從普通的勞動生活中提取創作材料和靈感,利用歌曲和歌聲來傳達他們勤勞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現特色有趣的民俗民風,如仫佬族民歌《葡萄歌》、白褲瑤細話歌《瑤家月夜》、毛南族情歌《花竹帽,柳朗咧》等等。在實際的聲樂教學中,高校教師將桂西北民歌引進課堂,積極創新高校聲樂教學方法,利用民歌來創設歌唱情景,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桂西北不同少數民族歌曲的歌唱技巧。此外,高校教師還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和手段來拓寬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的形象性、趣味性,推動民族民間歌唱,提高聲樂教學實效性。
(三)引導學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樂,開拓學生審美新視野
桂西北民歌是一種草根藝術,積淀了各個少數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桂西北民歌的歌詞自然樸實、有意有境,語言生動、情感豐富、韻律講究,歌唱時或音調高亢,或低聲絮語,多以情感人、動人,這種原生態的本土歌唱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和情感。同時,桂西北少數民族的歌曲創作者常常將他們的生活寫照、民俗民風、情感祝愿融入到民歌中,因而大部分民歌是桂西北少數民族的生活與文化載體,體現了廣大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生活哲理,其是寶貴的財富。因此,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在引進和運用桂西北民歌資源時,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樂,讓學生通過學習深入認識和理解民歌中的思想與情感,激發學生對本鄉本土民族音樂及文化的熱情,增強學生對家鄉民族音樂及文化的自豪感、責任感。同時,以桂西北民歌的獨特唱法、審美觀念來開拓學生的審美新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品味,為進一步推動桂西北民歌快速融入現代文化藝術中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及桂西北民歌的持續發展。
(四)培養特色型、應用型人才,努力適應地方的需要
實際上,將桂西北民歌資源充分運用到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中,這一有效策略不僅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水平,實現特色辦學,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桂西北民族音樂,這是時展與現實發展的共同需求。為盡可能的滿足和適應地方發展需要,負責桂西北民歌保護與傳承的有關部門需要和地方高校密切聯合,積極打造傳承與發展桂西北民族音樂的地方高校基地,一方面依托和利用桂西北豐富的本土民歌資源來促進高校特色的聲樂教學,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適應地方經濟與文化建設需要的基礎上也推動了本土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一直以來,桂西北少數民族音樂往往以口傳心授的傳統方式來進行傳承,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對民歌的有效保護與傳承,而且還極易造成民歌資源的流失。為此,地方高??梢猿浞职l揮本地生源在語言、嗓音、技術上的優勢,在聲樂課堂教學中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特色唱法與聲腔的教學來培養特色型、應用型的人才,促進學生掌握桂西北民歌的歌唱實力。
三、結語
首先,傳統聲樂教學主要是教師演唱以及磁盤播放,學生在隨著磁盤音樂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依賴性,不利于激發創造力及發音潛力;其次,隨著學生數量逐年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比例失調,一對多教學導致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再次,在傳統聲樂教學中伴奏樂器為鋼琴,若伴奏者不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在意境,學生也難以從情感上把握作品的真正內涵。
二、實現多媒體技術與聲樂教學有機整合的措施
1.樹立創新意識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我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只有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夠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引進多媒體技術,調整教學內容,將傳統單一、枯燥的聲樂技能培養轉變為多種學科共同進行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2.創新教學方式
多媒體技術并不只是一項技術,而是多項技術相結合的現代科技手段,將其與高校聲樂教學有機整合,不僅是高校聲樂教學的一次突破,也在很大程度上輔助了聲樂教學,彌補了傳統聲樂教學的不足,在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一定計算機技術,提升專業技術水平,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加生動形象的聲樂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構建聲樂知識體系奠定基礎。
3.突破教學難點
聲樂知識具有抽象、非直觀等特點,學生難以把握。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呈現更加具體、生動的教學內容,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聲樂知識,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而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還能夠有效解決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從而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4.豐富練聲方法
聲樂教學的目標主要是針對音樂的音準與節奏的把握,傳統發練聲主要是將鋼琴演奏作為基礎,視唱練耳輔助練習,由于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學生難以把握音準和節奏,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在學生練聲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鋼琴練聲曲制作成為MIDI,并增加其他樂器,幫助學生進行練聲練習,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能夠準確把握音樂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
5.創設教學情境
聲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舞臺上展現自己,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舞臺意識,培養學生優秀的舞臺控制力與感染力,實現藝術表演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伴奏以及錄像功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虛擬的舞臺,鼓勵學生上臺表演,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
三、結語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價值
1、促進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
傳統音樂文化在現代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是一個國家傳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學、地理特色等多種多元文化的整合,通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這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悠久發展歷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風情等內容,而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聲樂藝術的根源,是我國聲樂藝術的精髓所在。因此,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至關重要。高校擁有著大量的國家杰出青年人才,通過在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融入傳統聲樂文化,相關高校聲樂教師可以有效地將我國特色傳統音樂文化展現到高校學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將我國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信息等傳遞給學生,從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學生對于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知,增強高校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推動新一代的中國高校人才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促進我國歷史特色文明的傳承。比如說,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這一首古典名曲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國歷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獨奏曲,它形象生動的為人們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進了人們對于中國古典樂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現代高校的聲樂課程教學中融入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進高校聲樂教學品質的優化
傳統音樂文化在現代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進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品質的優化,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審美能力。第一,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進高校聲樂教學的多元化?,F代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聲樂教學的方法,對于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教學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便造成了現代高校的聲樂教學長期處于一邊倒的發展狀態,聲樂課程的教學模式也變得越來越單一化,不利于高校學生的聲樂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和優化。而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發展了多種特色的音樂藝術形式和品種,建立了非常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體系,比如說國粹京劇、秦腔、黃梅戲、昆曲以及民間小調等,這些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在現代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可以極大程度上的豐富現代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優質發展。第二,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可以促進高效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的聲樂素養和綜合能力,而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滿足其這一需求。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養高校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強化高校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從而促進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地提高,為現代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進情感與教學的融合
音樂是人類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樂作品的創作都融入了創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關高校聲樂教師要想有效地促進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融合,首先,應當緊抓傳統音樂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將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傳統英語文化的情感相融合,從而有效地發揮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對于高校學生的教學作用,使傳統英語文化能夠完美的融合進現代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當中。比如說,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高山流水》這一首經典曲目的教學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師伯牙先生所創作的一首觀點樂曲,曲中主要想表達的是高山的雄渾和幽水深潭的壯闊,傳說當時伯牙先生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只有鐘子期先生聽懂了其中的情感,鐘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嘆道失去了一個知己,因此也誕生了“伯牙絕弦”這一千古名詞。所以,高校聲樂教師在給學生教學傳統音樂文化時,可以通過情感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幫助高校學生有效地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背景、情感、體驗等內容,讓高校學生能通過情感的共鳴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從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促進高校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2、激發高校學生的感知能力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激發自身對于聲樂藝術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關高校聲樂教師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質量,并且有效地促進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就應當重點做好高校學生的聲樂感知能力的激發工作。我國是一個擁有多個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國家,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我國每一個地區和地域都發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樂文化。然而,雖然我國不同的地區人們對于傳統音樂的風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但是,對于音樂這一門藝術來說,音樂是不分地域和國界的,它都是人們對于藝術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現代高效的聲樂課程教學中,不存在無法理解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學內容,存在著只有尚未開發的高校學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聲樂教師要想有效地促進傳統音樂藝術與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融合,就應當采取有效地措施來激發高校學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比如說,對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較鮮明、獨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的傳統音樂藝術,高校聲樂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之前,先向學生詳細的介紹其歷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樂風格等背景內容的方法,有效地強化高校學生在欣賞該種傳統音樂藝術時的感知能力,從而全面地提高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聲樂藝術的根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現代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高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質量,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因此,高校聲樂教師應當積極采取有效地措施來促進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從而有效地提高現代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質量。
一、農村音樂教育現狀
農村音樂教育,在本已發展滯后的農村教育中更顯形勢嚴峻。教育教學觀念長期得不到更新、專業師資配備嚴重不足、專業技能與教學水平相對低下、教學設備配置不全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就筆者所在的區域中,農村音樂教育現狀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1.教學管理無力。(1)管理思想問題。長期以來,音樂課在學校課程中都處于“副科”地位,學校領導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語、數、英等“主科”上,尤其在升學率的攀比風氣下,跟升學無直接聯系的音樂課就更是“靠邊站”了。有些學校領導對音樂教育的關注,也儀僅集中在少數人的特長班、藝術團隊上,因為這些團隊可以在參加文藝比賽中為學校和領導創造“社會效益”和“政績”。(2)課程管理問題。學校對國家課程計劃落實不到位,音樂課可有可無。有些學校因種種原因,沒有開設音樂課。有些已開設的也形同虛設,音樂課經常性的改上語文、數學課的情況大有所在。
2.教學觀念滯后。(1)缺乏學習。由于地處鄉村,信息、交通不通暢,導致教師無法及時接受到最新的教育教學動態,更新教學理念。大部分農村音樂教師對新課標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有些教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新課標的培訓,即使參加過的教師,回到學校后依然不能很好的實施。(2)缺乏交流。信息、交通的不暢,還導致教師得不到交流。一所農村學校往往只有一名專職音樂教師,校內無同專業教師可進行交流,到校外交流又因路途遠等問題不得不放棄,加上很多音樂教師課時多,有的甚至要兼任其他課程,所以到城區和其他學校觀摩學習的機會很少。
3.師資配備不足。據不完全統計,我區51所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只有專職音樂教師7人,主要集中在中心校,其他的均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課。近年來,因種種問題,我區一直沒有招聘新的音樂教師,加上有些音樂教師調離農村或轉崗,導致農村音樂師資嚴重不足。
4.教學水平不高。(1)專業技能不高。我區農村專職音樂教師中,接受過??埔陨蠈I學習的人數只有1人,大部分是中師或幼師畢業的教師,加上大量的兼課教師,缺乏專業、系統的音樂學習。有的專職教師自身的音準、節奏都不準,更何況兼課的教師。(2)教學能力不高。教學方法單一,還停留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中。教師分析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欠缺,有些音樂課堂成了“放羊課”。
5.教學設備缺乏。大部分農村音樂教師的教學工具還是一支粉筆一張嘴,有些學校配備了錄音機,但要么機器的質量太差,經久失修,成了“雞肋”。要么缺少音響資料,對課堂幫助不大。目前我區農村學校中,有兩臺鋼琴、兩臺電子琴,打擊樂器、豎笛、口風琴等音樂教具樂器及多媒體平臺非常少。
二、城鄉教育互助共同體的提出
當前我國農村音樂教育情況令人擔憂,意識不強、資源貧乏、師資不足、能力欠缺等等問題都和城市音樂教育拉開非常大的差距,社會的公平性,尤其是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極大的沖擊。但是,要改變現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為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投入、人員配置結構、高校培養力等一系列問題。有人統計:我國農村現有中學93000所,而音樂教師僅有28000人,按每校一名計算,尚缺65000人;現有小學822309所,學生1.337人,教師才6.9萬人,按比例為1940:1,若每所中小學配備一名音樂教師,以目前全國音樂學院、高師、綜合大學科系、藝術院校的師資培養能力,尚需進行70年的努力培養,才能滿足這一要求。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以我區為例,要為51所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配齊專職音樂教師,除原有7名外,還需增加44名,不可能在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如果對現有的兼課教師進行轉崗,也是不現實的。1.現在農村學校的語文、數學都缺教師,學校不可能不去保證“主科”學科的教學。2.兼課教師一般不愿轉崗,因為語文、數學等學科跟升學掛鉤,容易出成績。轉崗教音樂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不如教語文、數學吃香。那么,如何縮小差距,增加教育公平。筆者認為,構建城鄉教育互助共同體,是目前解決農村音樂教育滯后的一條有效途徑。
城鄉教育互助共同體,是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教學互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區域共同發展、形成區域大教育思想的結晶。
三、實施策略
農村音樂教育,在城鄉教育互助共同體框架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
1.搭建平臺,在區域內“結對子”,組織開展“城區支援鄉村、強校幫助弱?!钡葞头龌顒?。一所城區學校和一所農村學校建立互助關系,以科組為單位,定期進行音樂教研活動,有計劃、有主題地探討音樂教學問題,如集體備課、教材學習、教學模式討論等;一位城區音樂教師和一位或多位農村音樂教師建立互助關系,城區學校音樂教師每學期定時定量到農村學校進行“送教下鄉”和示范課活動,為農村學校音樂教師建立直觀的音樂教學思路。
2.建立機制,定期抽調優秀中青年音樂教師到辦學薄弱的農村學校支教、掛職鍛煉,這種支教或掛職一般以一年為期。在一年期間,除了要承擔常規教學,還要培養一名農村音樂教師(含兼課教師);組織優秀骨干教師組成講學團到農村學校舉行講座、交流教學經驗、上示范課;派農村學校的音樂教師到城區學校跟班進修,實現校際之間的人才資源共享。
3.形成網絡,既要形成“一幫一”、“多幫一”等廣義上的互助體系;又要依靠信息技術平臺,通過電腦網絡實現信息資源、教學經驗等資源的共享。城鄉之間音樂教學動態、教學信息、教學理念、教學沒計、講學稿、教學心得、教學論文均可通過網絡進行共享。也可以通過QQ群、論壇、博客等方式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