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語文作文素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導語】人們常說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實這話一點兒也不夸張,作文在高考語文占分高達60,超過了整個語文總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視,把握每一次寫作文的機會。下面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及題目預測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及題目預測: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二、表示解釋的銜接語常見的有:to put it simply; as a matter of fact; in this case; in other words,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等。
三、表示總結(歸納)的銜接語常見的有:in summary; in brief; in general; in a word; all in all; in short; in conclusion; on the whole; generally speaking, to sum up; to put it briefly; were I asked to make a judgement等。
四、表示強調的銜接語常見的有:above all; indeed; especially; particularly; surely; most important of all; undoubtedly; needless to say等。
五、表示比較的銜接語常見的有:similar to; likewise;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like; unlike; comparatively speaking等。
六、表示轉折的銜接語常見的有:but; instead; however, nevertheless, although; though; despite the fact that; rather than; it is true that...but...等。
七、表示層次性常見的銜接語有: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to begin with; what's mor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besides; moreover; in the first place;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等。
Rain cats and dogs是一句非常受歡迎的俚語,幾乎每個學英語的學生都懂得用 rain cats and dogs 來形容雨下得很大。
當然如果你不想用俚語的講法,你可以說:"It's raining really hard.(雨下得很大)"或是"We're having a heavy rain."同樣也是“雨下得很大”。
那“雨下得很大,我被淋成了落湯雞”這整句話要怎么講?“落湯雞”在英文里常用"I am soaked."(我濕透了)來形容。因此,我們可以說: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out there so I'm soaked.
2. We had a downpour. 我們剛遇到了一場傾盆大雨。
中文里常形容下雨像是用“倒”的一樣,這在英文里也有同樣對等的字眼喔!英文里用的是 downpour 這個詞。所以“下雨像是用倒的”我們可以說:"We had a downpour."
另外有一個十分口語的講法就是"It's really coming down out there.",也是形容雨下得很大,像是用“倒”的一樣。
3. It's just sprinkling. 只是在下毛毛雨而已。
在英文里不管下“毛毛雨”或是“毛毛雪”我們都可以用 drizzle 和 sprinkle 這兩個動詞來表示。
Drizzle 這個詞就是氣象術語“下毛毛雨”的意思,而sprinkle 則是一個動詞表示“撒”,但也常被用來形容毛毛雨。
《“器”之斷想》
想起與“器”有關的幾個成語。一、懷才抱器。有的書上也寫作“懷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德才兼備、又紅又專。
這個成語出自唐趙璘的《因話錄》:“德宗搜訪懷才抱器、不求聞達者。”實際上說的是皇帝用人的標準,這樣天下的讀書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當然,對“才”和“器”的解釋,古今是有差別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國理政及對指對朝廷的忠誠方面;今天的“才”與“器”內涵與外延要廣大得多,概括來說,就是立身處世的能力本事和服務國家社會的精神。現在有些人對“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問“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鈔票;不問“器”之所指,只為一己炫耀。典型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如果任其膨脹,必將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的*。當戒之慎之!
二、不器之器。“不器”,就是不象器物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器之器”指具有全才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開闊的視野,精尖的修為;說得再直白些,就是“某一方面懂一切,一切方面懂一些”。唐白居易《君子不器賦》有句云:“抱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其中的“有用”其實是“有大用”,起“重要作用”,這樣的人才一旦有了合適的平臺,就會如魚得水、如鵬馭云、如蛟入海,換個說法,就是“國之重器”。
做“不器之器”應該成為每個有志之士努力的高標。目標高遠,才不會被狹隘的功利思想所裹挾,才能廣泛涉獵,深入研究,為將來的“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隨才器使。有趣的是這個成語出自《水滸傳》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怎么排?一個根本的原則是“隨才器使”。“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根據各自的長處(包括“偷騙”),安排適當的工作。
這與“用人如器”的意義較為接近。梁山要發展壯大,就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如果宋江亂點鴛鴦譜,讓阮小二作馬軍統領,讓李逵當水軍都督,宋清是自己的弟弟就坐二把交椅,看黃立別扭就讓他靠邊兒站,那樣的話就不用等朝廷派兵,自己就先呼啦啦散攤子了。
如何做到“隨才器使”?很簡單,一要了解是哪方面的“才”與“器”,二要有以事業為重的胸懷。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才”“器”,更需要確保“隨才器使”的機制。
《國之重器》
“國之重器”是什么?
支撐一個國家存在或變強的物或人,就是“國之重器”。前兩天在報紙上讀到題為《國之重器,人才為要》的評論,不由沉思:看我煌煌中華,可稱“國之重器”者誰?
想到了小個子巨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震聾發聵的吼聲過后,改革開放的大幕訇然中開,古老的中國開始了走進新時代的勻加速接力。你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那握緊百姓的手緊緊握住的是江山錦繡;你看,兩個一百年的構想,正譜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曲。胸懷使命,熱血擔當,*遠矚,東方巨輪在領航人的揮手中不斷破浪乘風。想到了那一張張智慧的面龐。為尋找最合適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為提取試驗所需元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歷經近200次的失敗最終取得成功;黃大年以超負荷的付出,填補了我國在深部探測關鍵領域的技術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為國爭光的平臺輔以執著的努力,才成就了張貼著國家符號的重器干城。
想到了那一個個正直的名字。在身縛各種各樣“繩索”的大環境下,顧準保持著頭腦的清醒;在舉國上下皆瘋狂的時代,堅持真理發出泣血的質疑與吶喊;在經濟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義、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揮刀的堅強女性王選,有媒體人白巖松、柴靜,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們是這個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雙雙舞動的手。地動山搖過后,洪水肆虐之時,綠色的方陣瞬時現身,他們用血肉之軀撐起傾斜的天柱,以緊密相連的手為百姓搭起安全的環島;炎熱的烈日下,凜冽的寒風中,有身著各色工裝的身影,他們手中的鐵鉗、瓦刀、方向盤,像極了舞臺上的各種形制的樂器;還有潤物無聲的教師、加班加點的醫生、走街串巷的快遞員、扮美城市的清潔工……每個人用各有所長的雙手,推動著社會的優雅徐行。智者、思想者、士兵、普通勞動者,每個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詮釋著“國之重器”的具體內涵,豐富的這一詞匯的色彩與蘊涵。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得深沉,所以竭力;愛得深沉,所以盡心。竭力盡心,方成“國之重器”!
《倉頡的好意我心領了》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老天落粟是慶賀人有了智慧,而鬼之所以哭,是再也不能玩弄人類。我們的先人以倉頡造字的神話來開篇,可見對文字的鄭重,而老一輩的人更是敬惜字紙,有字的紙不能扔,褻瀆了字紙會遭天譴。阿城《閑話閑說》里引用一觀點,中國文字的發生是為了通人神,是縱向的,而西方文字是為了傳播,是橫向的。難怪我們如此重視漢字,原來藏有最初的虔誠。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而語言的交流不會限于文字一種形式。禪宗不立文字,拈花一笑,彼此心知肚明,說出來就不是禪。《易經》以陰爻陽爻兩個符號來演繹世界。而如今的網絡電腦,追根究底,不過是兩個數字1和0的游戲。《莊子》里以無用之樹枝繁葉茂來告訴你生存的智慧,《老子》里以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現象提示你繁苛之政難以持久,嵇康彈一曲廣陵散來應對波蕩眾生的罪名,《西廂記》里的張生為鶯鶯臨去時秋波一轉的眼神而飽受相思煎熬,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相望又何必互訴衷腸?有時,說出來的話不及另一種形式的語言來得有效。
儒家厭煩滔滔不絕之人,覺得“巧言令色,鮮矣仁”,道家喜歡“希言自然”,佛家的禪宗更是不立文字,俗諺里則有“禍從口出”“沉默是金”的處世良言。而如今網絡時代,各種輸入法解放了打字的速度,走鍵如飛,滿屏廢話,少了慎重,多了放肆,倉頡造字的虔誠被廢話連篇的啰嗦淹沒,這是文字誕生之初不曾預料的尷尬。
關鍵詞:新課標,高考語文作文,大作文,小作文
從2005年江西省首次嘗試高考語文自主命題至今,高考語文作文經歷了“風格各異”與“褒貶不一”的10年。從05、06年的話題作文,到07年的標題作文,再到08年的“書信作文”,到逐漸固定為“記敘文或議論文”。而當2011年新課標實施后首屆高考,增加了以考查學生語言綜合表達技能的語言綜合運用題,俗稱的“小作文”,屆此江西省高考語文作文正式進入“一大一小”的“兩條腿”走路時代。
一、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總體布局原則
筆者認為,江西省高考語文作文自2011年始,堅持堅持“大小多少,上下來去”的總體布局原則,也就是說,一方面,“大作文”與“小作文”二者要兼顧,即“大小多少”:“大作文”字數要求為“不少于700字”,分值為“50分”,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和論證思辨能力。“小作文”字數要求為“不少于200字”,分值為“15分”,更加側重對綜合性語言表達和寫作技巧的考查。另一方面,“語言綜合運用”題與大作文有明顯的文體分工,又借助多項具體的表達要求為評卷的誤差控制提供了有效操作依據,[1]這種開放中又有限制的“大小作文”的設置可以更加科學地區分和檢測學生真實寫作實力和綜合表達素養,進一步增強試卷的效度、信度與區分度,提高作文的評測質量。這是首要和基礎目的,即“下”限與“來”的目標。
二、高考語文“大”、“小”作文命題特點
1.“大作文”選題范圍較廣,“小作文”來源取材精。縱觀11年到14年的“大作文”,有的是從教材中汲取素材(如11年的“君子三樂”),有的從生活感悟加工而成(如12年的議論文作文),有的是從日常學習中引申思考(如13年的“中學生三怕”、14年的“探究性學習”),但是都與語文教材、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試題原創性程度越來越大,反押題、防宿構功能越來越強。而對于“小作文”而言,在選題范圍相對較小,主要體現為: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代表人物、抒發感受以及描寫場景。但是該題也秉持“緊扣教材,讀寫結合”的命題原則,題目化自教材,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從課堂拓展延伸到考場。因此,對于“小作文”的復習準備要“依綱據本,回歸教材,活用教材”。[2]
2.“大作文”要慎于釋義,“小作文”應重于要求。“大作文”這些年都是固定的四大要求:議論文或記敘文的文體,題目自擬,不少于700字和不得抄襲、套作。因此,如何審題釋義成為“大作文”得高分的關鍵。如13年的“三怕”,其實只要以自己或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耳聞目睹的社會現象中“三怕”、“三不怕”或“三喜歡”為對象,記敘或議論,就可以較好寫出作文,然而有些考生過度解讀考題,或者套作,導致跑題偏題,言不及義。而“小作文”的要求則更為細致,大多為需要運用何種人稱、修辭、句式、論說邏輯等。如12年的“魯迅先生畫像”,要求第二人稱的肖像描寫、運用比喻排比修辭、結構完整語句得體,其實一個要求就是一個得分點,只要按照要求“循規循矩”來就是成功的。
3.“大作文”是以最優考核為指向,“小作文”是以底線考核為目標。根據2014年江西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大作文”的考試要求分為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從審題立意、文體要求、內容、結構、文采等方面進行等級評價。即是說,“大作文”考查的是考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在從文中考生有一定的撰文空間,可揚長避短地尋得最優結果。而“小作文”就是在語言表達與寫作方式上“故意”設置障礙的題目,它并不要求考生對語言表達能力的完全嫻熟運用,而是側重于是對考生運用基本句式、常用修辭方法、正確的漢字與標點規范等單項目技能綜合起來描述一個場景、事物或人物的底線要求,如14年“描寫春節場景”就是典型題例。
三、高考語文作文的應對措施
江西省高考語文的“大”、“小”作文設置,一方面極大降低了“套題”、“抄襲”的可能性,能檢測出考試的真實寫作水平;另一方面確實也讓長期習慣于“一文定江山”的教師與考生帶來諸多挑戰。有學者就提出:“高考作文太注重文筆,而不太考查思維”,學生應學會“理智表達”拒絕“文藝腔”。[3]因而,面對兩類作文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對“三類”作文題類型進行理性分析,做好高考前規范性的課堂訓練。根據2011-2014年的江西高考語文作文的考查,發現作文題類型與其他省份或全國卷都沒有太大差別,都基本是以“社會時事型”、“文學作品型”、“理論觀點型”[4]為主。當然,“小作文”多為“文學作品型”,如11年的“魯迅先生畫像”與13年的“先秦諸子介紹”等;“大作文”則無一例外都屬于“理論觀點型”。因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參照該分類,對學生進行“時政熱點”評析、“文學作品”鑒賞以及“獨立觀點”論述等訓練,注重平時語言表達素材與能力的積累鍛煉,多進行規范性訓練,防止出現一些辭藻浮華卻內容空洞的作文。
2.對高考作文題基本考查點的充分把握,加強對學生語文基本功的鍛煉培養。高考語文作文目的是在有限時間內考查考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包括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分析說理、遣詞造句等,讓考生以清晰務實的姿態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思所想,也就是古人作文章時強調的“有物有序”。因而,面對高考語文一大一小兩篇作文。應事先嚴格遵照新課標語文標準與每年度高考語文大綱進行準備,著重提升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中的標點、字詞、句式、修辭、人稱等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注重單項技能的訓練,從小從微入手才可作出好文章。
基金項目: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新課改視閾下的高考語文命題研究――以江西省高考語文自主命題試卷為例”階段性成果(LO2013―039)
參考文獻
[1] 于穩.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語文試卷[江西卷]闡析(上)[J].讀寫月報,2011(10):2-3.
[2] 高愛珍.新課標視閾下語文高考小作文命題特點及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2):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