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眼科臨床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眼科這門臨床醫學科學,目前發展比較迅速,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有限的課時中,不能涉及眾多病種,而且在簡短的臨床實習中,由于學生比較多,不能夠觀察到細致的病變情況,在加上昂貴的眼科儀器有限,只能通過文字進行表述,教師在講解中困難重重,學生也不容易掌握知識內容。例如,在檢查眼視光學屈光中的檢影驗光,這部分教學內容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用掛圖來展現檢測過程,在靜態的狀態下很難理解動態的過程,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課件變成動態視頻,直觀的表現出檢影中影光順動和逆動過程,學生從中可以很容易理解原理,使教學效率有效提高。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內容融入到課件中,而且用較短的時間展示更多的知識,學生也根據直觀的表現,容易掌握相應的教學知識,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夠充實課堂教學,還可以留出時間深化課堂教學,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廣。
二、較強的表現力
眼科學是臨床學科的一種,它主要是以形態學為主。眼部范圍小,結構精細,大部分眼病的陽性體征需借助裂隙燈顯微鏡及眼底鏡才能看清,所以直觀式教學在眼科教學中有非重要的作用[2]。例如,解剖眼球教學中,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很抽象,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把眼球的各個解剖角度都表現出來,無論是側面、正面,還是從里到外的位置,都能看到,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解剖結構,教師在講解中也能把解剖的各個部分講清楚,學生也易于理解知識。利用多媒體制作的課件表現眼底病彩色圖片及熒光血管造影圖片,用來講解視網膜病,然后在結合教師的講解,相比傳統掛圖,不僅圖片清晰好看,而且能夠生動的表現出病變情況,在整個動態的教學中,使眼底病變知識更深入的展現給學生,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互動眼科臨床教學
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輔助課堂教學,它還可以構建知識互動交流平臺,在這樣開放的互動學習環境中,能給教和學提供很大的空間,通過這樣的網絡互動平臺,教師可以在課前設定教學素材,在平臺上預先思考內容,提示學生預習的范圍,啟發學生去思考相關問題,為課上做好準備。學生可以提前對課堂病例分析題預習思考,并利用網絡資源,將問題思考答案提交至網上。教師在網上進行評閱指導,課前分組預討論。課后可于網上提供更多相關的病例及瀏覽資源幫助學員學習。還可以把教學的視頻放在交流平臺,在開放一些交流群,如QQ、微信等,師生可以利用平臺進行及時交流,促進學生有效自學,同時建設網絡課程題庫,進行實際的模擬考試訓練,同時建設評價教學問卷模塊,在互相評價的機制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結語
1.1一般資料
根據中華醫學會胰腺外科組制定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方案”的臨床診斷標準判定,本次研究的15例SAP患者均符合該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占9例,女性患者占6例,患者年齡段為24~63歲,平均年齡為(33.52±2.69)歲,其中膽源性患者占6例,酒精性患者為4例,高脂飲食患者占3例及原因不明的患者占2例。
1.2臨床癥狀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惡心、嘔吐、同時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臨床癥狀,CT檢查顯示胰腺增大、腹腔積液、回聲增強、胰周滲出。15例SAP中,10例臟器功能衰竭,以腎臟、呼吸功能衰竭常見,1個臟器2例,2個臟器2例,3個臟器1例。
1.3治療方法
該次選中的患者中選擇使用非手術治療的有7例,其主要治療手段為:為能夠及早發現心、肺、腎等器官是否產生功能障礙,對心、肺、腎等器官的功能進行密切的檢測;對患者采用禁食、胃腸減壓、管喂及灌腸的方法以達到利膽導瀉的作用;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選擇藥物進行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長抑素(奧曲肽);同時對患者水、電解質失衡進行糾正;積極擴容抗休克;并給予抗感染和營養支持。選用手術治療的有8例,其主要治療手段為:對胰腺及胰周的壞死組織進行清除;對患者進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膽囊、胃及空腸造瘺;對患者腹腔進行灌洗;對患者進行胰腺包膜進行切開術等。
2結果
非手術組相較手術組住院時間短,手術組死亡例數(37.50%)高于非手術組(28.5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兒科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據國內外權威的統計資料:大部分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交流不夠,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全國有733%的醫院出現過病人及其家屬辱罵、毆打、威脅醫務人員,59.63%的醫院發生過因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在醫院內圍攻醫務人員及醫院領導的現象,而在已經發生的醫療糾紛中,由于醫患交流不夠,醫患關系不和諧導致的糾紛約占總量的三分之二[3]。交流溝通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良好的溝通可有效避免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維護醫患雙方的利益。兒童疾病有患病急、變化快、病勢兇的特點;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兒童所患疾病的種類不同,各年齡階段的兒童中表現為相同臨床癥狀的病因亦不相同;而且兒童自我表達能力差,不能準確、完整地表達不適癥狀,患病后就診時因精神緊張而經常哭鬧不安,尤其是有打針體驗的兒童,看到穿白大褂的醫務人員時感到緊張甚至恐懼,查體不能配合,干擾醫生診斷治療疾病。有些家長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孩子患病就診時為引起醫生的重視,有時甚至會夸大病情,還有個別家長甚至對醫生抱有懷疑的態度,對醫護人員百般挑剔。由于兒科臨床中存在這些特殊性,從而導致兒科是醫療糾紛的高發部門。在兒科醫患溝通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溝通能夠有效了解患兒的病情變化及需求,及時處理病變、緩解疾病痛苦,預防醫療糾紛的產生。實習生處于醫療工作的一線,直接與病人及家屬打交道,應在臨床實踐中注重溝通能力的培養。
兒科臨床教學中培養醫患溝通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生方面。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對兒科專業知識的學習主要源自書本,但兒科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實踐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其涉及到成人內科學的各個系統疾病,也涉及神經、精神心理學、婦產科學、傳染病學、外科學等各門學科,臨床專業知識龐大而復雜,很多醫學生的兒科理論知識不扎實,并且缺乏臨床經驗,與患兒或其監護人進行交流時,尤其是遇到家長所提出的醫療問題超過他們解答能力時,回答往往不能令家長滿意,從而缺乏進一步與其進行溝通的勇氣,失去了患兒及家長的信任,拉大了與患兒的距離。此外,由于實習生臨床技能不足,缺乏溝通經驗,在兒科實習中,面對的對象大多是不能表達自己痛苦的嬰幼兒和非常疼愛孩子的家長,都會產生緊張及膽怯的心理,不知怎樣與患兒及家長進行交流。在當今醫療糾紛不斷的情況下,實習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學生害怕面對患兒家長,很難自覺地與患兒及患兒家長溝通以了解患兒病情,獲得患兒體格檢查及臨床操作的機會幾乎為零,嚴重影響了兒科實習教學的開展。臨床帶教方面。我國臨床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培養幾乎都是在畢業后的臨床實踐中及醫學繼續教育中逐步累積而來,這反映出我國醫學教育的不足與缺陷。傳統的臨床帶教,往往是重點地把臨床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傳輸給實習生,帶教過程往往忽視了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康復,而忽視病人的心理健康指導。在當今醫患關系惡劣的情形下,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和保證醫療質量,多數情況下帶教老師不愿讓學生“動手”操作,醫學生的醫患交流多數是局限于臨床實習中的病史采集過程,特別是在兒科,患兒依從性較差以及家長過分疼愛,教師更是不敢讓實習生進行體格檢查及臨床操作,減少了學生與患者交流的機會,導致當今大部分實習醫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醫患溝通障礙。患兒及家長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加上家長對醫療服務要求提高,維權意識增強,醫學臨床教學遇到了強大的沖擊與困難。兒科臨床實踐和其他科有所不同,往往得不到患兒及其家長的配合,在臨床帶教中發現,患兒順從性低,愿意配合的病人僅占20%[4]。在我國,患兒大部分是獨身子女,比較任性,加上家長太過溺愛和遷就,往往一見到醫生就會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大哭大鬧不愿配合,家長也不愿自己的小孩成為教學“道具”,處于保護孩子的心理也會拒絕實習生的臨床實踐,使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家長都希望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給自己的小孩診治,對年輕而且沒有多少經驗的實習生會有懷疑、不信任,存在排斥心理,大部分家長僅會給學生講述病史而拒絕實習生給患兒體格檢查,少數家長甚至不愿向學生講述病史,導致實習生與患兒及家屬程度的交流困難。
兒科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教導醫學生調整健康積極的心態,提高自身兒科學專業素養。在醫學生進入兒科臨床實習之前,具有“兒科工作難”的思想準備。我國國情導致現在很多患兒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過度緊張,都希望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給孩子診治,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實習生,存在一定的排斥、不信任態度。因此,臨床實習生要有思想準備,不應出現消極畏懼的抵抗心理,更不應與患兒及其家屬對峙,而應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觀念,以自己的熱情、真誠去感化患兒及家屬,為患兒提供細心而耐心的服務,多與患兒及監護人溝通交流,贏得患兒及其監護人的尊重和認同,增進醫患之間的信賴感,進而改善醫患關系。做好兒科實習要求醫學生掌握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預防知識,提高兒科常用臨床操作技術水平(如骨穿、腰穿等),使實習生對兒科實習過程有一個基本了解。實習生理論知識扎實,才能在遇到緊急情況及家長對相關疾病的各種詢問時清楚準確的做出回答,不會因為知識缺乏導致答非所問,進而增強了與患兒及家屬交流的自信,也加強了他們對實習醫生的信任,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只有在思想上、行動上注重兒科專業理念,才能在兒科臨床實習加強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增加溝通親切感和知識性。臨床醫學所服務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并患疾病的人,臨床醫療不僅是一個疾病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在兒科實習中,兒童住院一般都有家屬陪伴,實習生與家屬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實習工作能否順利進行[5]。
英文名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主管單位:陜西省衛生廳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西安分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5123
國內刊號:61-1419/R
郵發代號:52-23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com/)上查詢。
《中國醫學文摘■中醫》設有18個大欄目,其中的內科11 個欄目外科3個欄目,以報道中醫藥臨床研究為主。本刊在 對期刊中的文章進行篩選時,首選基金文章,由于版面需要, 再補充非基金文章,制作文摘。所以,本刊基本能完全收錄 各期刊中的基金文章(中藥類期刊除外)。本文首先對收錄 的各類基金文章進行梳理分析,再結合欄目設置,探討基金 資助的方向及中醫各科的研究現狀。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對2011年全年共6期《中國醫學文摘■中醫》各欄目進 行進一步統計,得出每一個欄目的基金文章比。研究方法
為了便于統計,本文將各種基金按級別從高到低進行分 類,共分為五類:1類:863、973、十五、十一五、全軍級、博士 后;2類:省部級(包括廳局級)、全國性學會、直轄市(包括局 級)、中醫局、軍區;3類:地市(包括局級);4類:院校級;5 類:區級及以下。使用Excel 2007軟件,對《中國醫學文摘- 中醫》2011年度收錄的1 348篇基金文章按各級別進行統計 分析,并生成透視圖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中國醫學文摘■中醫》18個大欄目、14個小欄目的收 錄情況
對《中國醫學文摘■中醫》18個大欄目、14個小欄目的收 錄情況進行統計,見表2、表3、圖1。基金文章比超過50%的 欄目有10個:心臟血管疾病、消化系及腹部疾病、創傷感染、 骨傷科、腫瘤科、神經精神科、針灸針麻、按摩及其他療法、中 藥學、方劑學;其中中藥學、方劑學的基金文章比分別高達 98.58%、6.27% ,說明在中醫藥研究領域,重視中藥、方劑 的研究與開發,高于重視中醫藥的臨床應用。
2.2 基金論文統計
使用Excel 2007軟件的統計結果為,1類基金論文276 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20. 48% ;2類基金論文770篇,占全 部基金論文的57.12% ;3類基金論文180篇,占全部基金論 文的13. 35% ; 4類基金論文85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 6. 31% ;5類基金論文37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2.74%。
對收錄的基金文章按各欄目進行分類,見表4、圖2。對 1類基金文章進行分析,基金文章比為50%的欄目有結核病、 中藥學;30% -50%的欄目有醫史、歷代醫家論述、基礎理 論、造血系及淋巴疾病、方劑學;1類基金文章為0的欄目有 寄生蟲病、泌尿外科、男科、眼科、口腔科等。可以看出,在這 些中醫藥臨床領域,重點基金資助為空白。
2. 3 文獻來源統計
本刊以篩選中醫藥臨床類文章為主,實驗類文章均沒有錄用。限于本刊的錄用范圍,對各來源期刊的基金文章比的統計有失偏頗,僅供參考。見表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