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抑郁癥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非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認知方式與情緒喚醒對大學生從事決策的影響 吉林省高校運動隊對大學生體育認知方式影響的研究 信息網絡對青年編輯認知方式的影響研究 非主流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大學生非主流文化現象 網絡非主流文化對中職生的影響 當前非主流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場認知方式對信息加工影響的文獻綜述 小學生認知方式對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影響 論非主流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困惑 電視文化對大學生社會認知的影響 太極拳的認知方式對治療大學生抑郁癥的功效研究 藏漢大學生認知方式前瞻記憶實驗研究 社會認知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非主流文化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非主流意識文化對學生的負影響及矯正 網絡學習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 轉型期非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消防安全意識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 SAMUEI H. On Clash of Civilizations[J].International Data Information,2002(8):45.
[6] 王禮申.去個體化效應――群體偏差行為的心理學解釋[J].科協論壇,2009(6):17.
[7] 張宇鑫.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雙軌模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680.
[8] 伍安春,.網絡輿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933.
關鍵詞:高校;困難學生群體;差異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7-0081-02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困難學生群體的規模與范圍在逐漸擴大。造成困難群體中個體困難的原因和時期不同,他們的個體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面對這種現狀,必須認真分析困難個體的差異性以及他們在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具體措施與對策,以充分發揮國家資助政策體系的助困育人功能。
一、困難個體需求的差異性
同樣是困難學生,導致困難的原因不盡相同,其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一)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這類大學生面臨比中學階段更高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開銷。為了節約支出,他們省吃儉用,盡可能減少生活支出,降低學習成本。經濟壓力是這類學生的最大壓力,經濟需求是他們的最基本需求。這類學生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各方面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學業[1]。
(二)心理困難學生的需求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中指出[2],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壓力巨大,人際關系趨于封閉,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低,甚至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農村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單親家庭、親人重病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習慣、知識面等方面與其他學生有一定差異。他們背負著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壓力,不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對未來感到迷茫,過度敏感,防范意識強,極易受到傷害。自卑、封閉、抑郁、無奈等不良心理影響著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及時解決,就很容易產生焦慮癥、抑郁癥,使學生喪失對自己、對生活的信心,情況嚴重的則會產生自殺傾向和自殺行為。而這類學生通常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心理困惑,渴望能夠傾訴,緩解心理壓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理解和尊重。這類困難學生更迫切需要心理方面的援助。
(三)學習困難學生的需求
學習困難學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沒有感官障礙,但在知識、能力、品格、方法、體質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達不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或醫療措施給予補救或矯治[3]。學習困難一般有三種表征:一是學習基礎差,或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刻苦,但成績不理想,挫折感較強;二是發展目標不明確,學習熱情低,或學習時間不足,導致成績大幅下滑,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三是由于經濟困難、心理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壓力過大,導致成績較差。這類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能力強且學習成績優秀,自尊心使他們內心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愿望,渴望得到良師益友的輔導和幫助。
(四)就業困難學生的需求
就業困難學生是指就業愿望強烈,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而無能為力的學生。女生、身體殘疾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能力素質儲備不足的學生容易出現就業困難現象。如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他們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和時間籌措學費、生活費等費用,學習成績不理想,能力素質儲備不足,無法支付校外招聘會或用人單位面試的相關經濟支出,加之心理壓力,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更容易受挫和就業限制。這類學生迫切需要更多求職機會和就業幫助。
二、困難個體需求時段的差異性
剛進入大學,經濟壓力是困難學生群體的主要壓力,經濟需求是他們最基本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發展階段的困難學生群體中個體需求呈現出明顯的時段差異性。
角色轉變階段,即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面臨著比中學階段高的學費和生活費開銷,內心矛盾、焦慮,加之生活環境改變,非智力因素競爭加大。在這個角色轉變階段,這類學生最大的壓力是經濟壓力,經濟資助是他們的迫切需要。
知識技能形成提升階段,即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至大學三年級,大學生應注重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動手動腦能力、生存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進入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后,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了一定認識,發展目標開始明確,發展方向逐漸清晰,獨立意識增強,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國家助學貸款等資助可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但其中部分學生因學習精力不能集中,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壓力增大,以及非智力因素競爭處于劣勢等原因,不斷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開始出現自卑、冷漠、自閉、敏感、多疑、抑郁等現象,甚至出現攻擊傾向,如果不注重引導,會誘發嚴重的心理疾病。此階段,學生希望得到良師益友的個性化指導,少走彎路;期望得到較多的素質培養、能力鍛煉等方面的機會,減少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得到理解和尊重。
大學四年級,大學生進入就業和考研選擇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通過在校期間的知識學習積累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在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中體現自身價值。在就業求職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和創新成果較少,加之經濟拮據、心理壓力大、自信心不足,擔心在求職過程中受挫,他們需要更多求職機會和就業技巧輔導。而選擇考研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希望緩解經濟壓力,輕松學習,減少后顧之憂。
三、解決困難個體需求的對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個體困難的原因和困難程度有一定差異,他們在大學不同階段的需求也有一定差異。對學生的不同困難若不進行有效幫助,可能會相互轉化和衍生,出現復合型困難,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只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對策,才能合理調配資助資源,有效遏制學生由單一的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困難、就業困難等向復合型困難轉變,保證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
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在他們考入大學后,首先,可通過學校開設的“綠色通道”按時報到。入校后,學校對其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進行核實,采取不同措施給予資助。其中,解決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為輔;解決生活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勤工助學等為輔。其次,國家應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面向高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共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通過國家、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他們的學費、生活費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和幫助。最后,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重點應放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規范、認定制度健全、認定標準科學和資助資源合理調配上,盡可能做到認定準確、公平、公正,并結合這類個體實際需求,合理調配資助資源,盡可能做到按需施助、應助盡助、合理資助,切實讓他們得到經濟幫助,緩解經濟壓力,安心學習。
對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穩定、社會閱歷不太豐富的大學生,開展長期而持續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及時消除或緩解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積壓的消極情緒和精神壓力,有利于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對心理困難學生的心理援助重點應放在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學校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黨、政、工、團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生活、交友、擇業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良品格,增強學生克服困難、承受挫折能力;建立學校、院系、年級、班級、宿舍、興趣小組等不同規模與范圍的心理干預體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針對學習困難或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任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多引導,多幫助,多鼓勵,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接受效果;院系應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通過“朋輩輔導”,為他們答疑解惑;邀請高年級學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同學習困難學生談體會、講技巧、授方法;輔導員應加強學生管理,增強預見性,及時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幫助解決學生實際困難,消除困惑,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對于就業困難的學生,高校的就業扶持重點應放在就業能力提升和就業指導服務上。學校應挖掘校內外資源,建立校內外大學生實踐、實習、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實踐、實習、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做好就業能力儲備;多開展素質提升類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鼓勵學生參加崗位體驗和崗位鍛煉,提升就業競爭力;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求職機會和資金幫助,鼓勵他們參加校內外各類招聘會,克服膽怯心理,增強自信心,增加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N].中國教育報,2007-07-14.
北京市老齡化水平已經超過全國平均值,老齡人口占北京市總人口的13.66%,位居全國第四。(一般認為,總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超過10%,即為人口老齡化。)據專家預測,2010年以后,北京市老年人口將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將超過650萬人,占到總人口的比重超過30%?;旧希沂欣夏耆诉x擇的養老途徑包括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經調研分析,機構養老已經呈現出如下種種地不足之處:
一、機構養老滿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一)目前老年人對住宿服務需求大而養老機構數量嚴重匱乏。
目前,我國老年福利事業發展的狀況和保有的存量,與老齡化帶來的巨大養老服務需求不相匹配。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級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近39546家,床位149.7萬張,收養老人1102895名。僅就床位數來講,剛剛超過老年人總數的11%,較之于國際社會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遠。盡管這幾年我們大力發展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和場所,興辦了7898所社區服務中心,“星光計劃”也建起了近3萬個“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幾萬張社區的養老床位,但與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務需求比起來,還屬杯水車薪。許多貧困、邊遠地區及靠民間力量創辦起來的養老機構囿于經費短缺、資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務內容不豐富,顯得相對單調、貧乏,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服務需求也有較大的差距。
(二)養老機構中專業護理人員嚴重不足
最需要長期照料護理服務的失能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斷退化,各種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來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來越低,對長期照料和康復護理等方面服務的依賴性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專業化的機構住養服務應是他們的最佳選擇,機構收住此類服務對象,需要專業化的護理照料必須跟上,服務過程中各種專業知識、手法、技巧必須有充分的應用和體現??墒牵从^我國養老機構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狀況,卻與失能老人的專一業化養老服務需求存在著巨人的反差。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人員嚴重短缺,現有的專業人員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我國取得養老護理員資格的僅有2萬人,與上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即使與上百萬已經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是一技難求、難以應對的。
(三)老年人心理得不到關懷
空巢現象使醫學產生一個新名詞“空巢綜合癥”,退休后一下沒了壓力而變得百無聊賴的老年人,各種內分泌水平低下,腦血管衰老,更易引發老年抑郁癥。同時,老人婚姻破裂問題、再婚問題,再婚后的房子、財產及與對方子女相處出現問題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慮。老年抑郁癥表現的癥狀很多樣化。有的老人孤獨自閉不合群;有的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慮、失眠;有的甚至覺得了無生趣直鬧自殺。
機構養老的弊病,使得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呼之欲出,眾望所歸,其新的形式和作用,不妨分享一下:
二、正在實行的居家養老服務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2008年開始,北京市各區縣陸續實行了政府為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券這一政策,可享受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包括:具有北京市正式戶口的60歲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低保對象、低收入對象、市級以上勞模、歸僑、純老人戶(包括僅與殘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歲至89歲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歲以上老年人。老人拿到服務券后可以找專門的服務人員或服務單位來購買自己需要的服務,如醫療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然后服務單位可以拿著服務券到民政部門去兌換現金。
可以完善的工作內容包括:擴大享受政策的老年人的范圍,也就是說要加大補貼的財政力度;增加服務單位的數量,服務種類,覆蓋到社區;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評比鼓勵創新;縮短兌換現金的時間周期,為服務單位贏得更多的主動權,能夠更快地周轉資金,為老人提高服務質量;最終付費方式的轉變,可將紙質的改成刷卡終端,計次計量的累積服務。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區養老設施,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社區日托中心
做這樣一個設想:老人們可以從早上九點到日托所,自帶茶杯和茶葉,日托所內提供開水,老人在里面悠閑地看報紙,看電視,或者幾個老人在一起拉家常,或者下棋、打牌,中午選擇適合自己的口味,用4元―6元吃頓中飯,到了下午四五點鐘,老人們各自回家,此時子女們也都下班回家了,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顯然是一種成熟化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日托所涵蓋了各種各樣全面的硬件設施及服務。這一天的8小時左右,社區至少應當提供給老年人這樣的一些養老服務:
(一)社區非醫療照料
根據2005年首都醫科大學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老年人對社區照料服務需求率為城區51.4%,城鄉結合部36.7%和郊區農村14.1%。調查研究發現半數以上的老年人對社區照料服務不滿意,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老年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建設不如市區,核心家庭的比例又多于農村,因此孤獨感較為強烈。
對于非醫療照料的需求內容,調查報告中也有所涉及。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提供娛樂場所、非醫療應急幫助、心里慰藉、陪同看病、重家務、基本生活照料、輕家務、幫助做飯或送餐等等。社區為老醫療服務,社區醫療機構為社區居民舉行健康講座,宣傳健康知識,并定期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提供醫療服務。
(二)社區老年學校
1、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完善老年活動設施。成立教室、社區閱覽室、市民學校、談心室等,并配備各類文體設施,電視音響,各類圖書、報紙等。讓社區的老年人能夠在社區的活動室內讀讀報、看看書、走棋打牌使社區的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實。
2、積極開展文體活動。用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學員的校園生活,使老年人愉悅身心。經常組織象棋、圍棋、乒乓球、書畫、歌詠比賽等活動。同時,還可以老年學校為依托,積極組織大型文體活動,拓展老年學員的聯誼空間,擴大老年人的社交面,推動社區老年文體活動健康開展。
3、加強社區資源的整合,全面發展社區為老服務設施。
(三)老年康復中心
2009年6月北京市最大的老年康復中心在豐臺區蓮花池畔蓮寶路開工建設。建成后將設置老年康復床位600余張,與一期建成的300多張床位加起來近一千張床位,是北京市目前建設規模最大、功能設施最全、設置床位最多、服務檔次最高的老年康復中心。該中心建成后將針對老年病醫療和康復提供專業的服務,可長期入住或短期治療,收費也將比普通醫院低。
老年康復中心規??s小化,社區化,地域化也是老齡化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社區化的老年康復中心并不代表規??s小,其業務范圍也相應縮小,而應當以最大的老年康復中心為依托和支柱力量,輻射到各個社區,成為完善的地域化老年康復中心。
四、鼓勵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深化服務理念、服務內容
(一)建設志愿者隊伍。大學生深入社區體驗生活,可以且應當作為實習學分中的一部分,每年在各個時間段,分批次進入社區,就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分配到相關的崗位,這無疑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愛國情操,社會道德的一次提升,同時也切實解決了老年人孤獨,無人傾訴,居家養老工作缺人手的一個長期的問題。
(二)建立養老服務從業機制。對于養老服務的從業者,應鼓勵優先招聘本市失業人員、享受低保待遇人員和農村轉移就業登記勞動力。被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組織招聘的人員,按規定享受再就業相關優惠政策。
(三)專業化培訓考核,持證上崗,就近分配。
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完全可以作為一項職業技能資格,提供給各街道失業人員及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員。由街道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再就近分配到各個社區,年齡上可以放寬,55歲從業于居家養老服務,因其熟悉地理環境,熟悉人際關系,不可不謂是有的放矢,更加適宜。
作為初中生,我們離“大學”還有一點遠,但也不太遠。這次我們來講幾個跟大學生有關的故事。
宿管阿姨道歉:改變,從心疼開始
前不久,湖南湘南學院的一幢學生宿舍樓門口貼出一封“道歉信”,寫信的是負責打掃這幢樓的保潔員曹阿姨。原來,曹阿姨除了打掃衛生,還負責給學生寢室送桶裝水,因為每天送水的時間是在中午1點鐘左右,正好是學生午休時間,部分學生感到自己被打擾了,向學校提出投訴。為此曹阿姨向同學們寫信公開道歉。
信中,曹阿姨除了因“影響了大家休息”而請求同學們原諒之外,也解釋說,在中午時間送水是出于“無奈”——曹阿姨身體不好,無法承擔一桶桶水的重量,只好叫老公幫忙;而老公也有自己的工作,只能抽中午時間趕過來做這件事。信中還寫道:“我們工資不高,只能去兼職?!薄拔依瞎任腋量唷旌苊β?,希望你們諒解?!薄跋M魑煌瑢W珍惜現在擁有的時間,好好學習,用腦去賺錢,而不是像我們這樣用體力來賺錢。”“希望你們再一次原諒阿姨。”
讀完這封道歉信,我心里隱隱作痛。我相信大多數同學會和我一樣。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顆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會心疼別人的貧困、勞苦、不幸……所以許多人讀了這則新聞后,都批評那些投訴曹阿姨的同學不知民間疾苦,不懂得寬容與體諒。
但也有人問:假如你是那個被打擾了的同學,還會這么“知書達理”嗎?這個問題問得好!當我們不是“當事人”的時候,往往會特別“懂事”;但如果發生的事情與自己有關,情緒一上來,就顧不上什么“不忍人之心”了。其實我更愿意相信,這些投訴的同學是因為不了解情況,我想當他們看到這封道歉信的時候,心里也會觸動,也會為曹阿姨一家的辛苦感到心疼,為自己的投訴行為感到不好意思,并且從這一刻起開始改變,開始學會將心比心,讓自己多去想想別人的“不容易”。
“易糞相食”:改變,從震驚開始
有這么一個“有毒食品警告網站”,如果你是想去了解一下“什么東西不能吃”,可能看完以后,問題就會變成“OMG!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吃”。
今年5月,由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創辦的這個“擲出窗外網”突然躥紅,甚至因為流量猛增而出現了暫時崩潰。網站非常詳盡地收錄了近幾年全國各地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還有吳恒和他的團隊撰寫的調查報告,報告的題目叫《易糞相食:中國食品安全狀況調查》。
啥叫“易糞相食”?字面意思是,你吃我的便便,我吃你的便便,大家交換著吃……很惡心是不?但你看過這個網站就不難發現:1.將這些年來被曝光的“毒物”列成清單,凡是你能想到的食品幾乎無一幸免;2.那些有毒食品的炮制者和販賣者大多堅定地表示自己“絕對不吃”。于是乎,我們就不難合理想象出這樣的狀況——做三聚氰胺奶粉的人早餐吃的是蘇丹紅鴨蛋,做蘇丹紅鴨蛋的人在街邊買了一串用地溝油炸的臭豆腐,做地溝油的人回頭給自家小孩喂了兩顆皮鞋果凍……“易糞相食”的說法很難聽,甚至會讓你胃部不適,但它確實就是現實的某種寫照!
吳恒說他曾因為沒有孩子、不經常外出吃飯而對毒奶粉、地溝油表示“情緒穩定”,但是當得知他常吃的牛肉很可能是用牛肉膏制成的“假牛肉”時,他震驚了。震驚之下他終于意識到:“永遠不要對他人的苦難無動于衷,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個不是你?!?/p>
之后,吳恒開始大聲疾呼,想讓更多人清楚自己的處境有多嚴峻,因為這樣才會有“改變的可能”。能改變嗎?我鄭重地向你推薦這個網站,如果你也感到震驚,我想改變已經開始了——至少將來會少一個毒害別人的人,我相信。
“洋蔥網”:改變,從行動開始
目前的大學里,普遍都有“校園網”,收費低廉,有的甚至免費,但網速那叫一個慢啊,打開網頁都得等半天,有學生說簡直比得上去學校澡堂子洗澡——排隊等候的時間比洗的時間長。校園網的龜速讓人頭疼,但如果安裝校外服務商的網絡,多出的一大筆錢又不免叫人肉疼,難怪怨聲載道。
但是有一位大學生GG沒有抱怨。
他叫黃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面對校園網慢、校外服務商貴的糾結,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校外租房,買幾臺服務器,一半接入電信網絡,一半接入校園網,從服務商那里買來帶寬,然后通過自己開發的虛擬網關,以“多人共享”的方式分發給自己的同學使用。當然同學們不是白用,需要交點費用,黃超的“定價”是每個用戶包一年350元,包兩年600元,以此等費用,享受高速上網服務,這樣的“性價比”堪稱強悍!
這就是南航學子們津津樂道的“洋蔥網”,它運行一年來已經擁有了300多名固定用戶。而同時,在大學生普遍抱怨“找工作難”的形勢下,黃超未及畢業就已被杭州一家知名的互聯網公司聘用為算法工程師。
世界上許多事情看上去確實很有理由去抱怨,但抱怨到底改變不了什么。想要改變環境,改變自己的人生際遇,唯有停止抱怨,然后思考、學習,付諸行動。
·有話說·
【本期新聞話題】近日,上海有關方面正在醞釀打造一所“男子高中”,初衷是為了應對“男孩危機”,扭轉“陰盛陽衰”的局面,喚醒“陽剛之氣”。比如,在教學時充分發掘男生的思維優勢,還可以開辦一些諸如拳術、搖滾樂隊等具有“男人味”的課程。也有人認為此舉可以“防早戀”。如果有這樣的男子中學(或女子中學),你愿意去讀嗎?
參與討論:銳角網“比較銳的銳角”圈子
歡迎登錄銳角網(省略),搜索“比較銳的銳角”,參與話題討論。
龍二太子:
青春期男女生互相吸引是人之天性,非要硬生生把他們隔離開來,不管什么理由,都可能造成兩種不好的結果:一是壓抑成自然,跟異性難以溝通和相處,說不定連性取向都變異了呢,還談什么“陽剛”!二是因為周圍沒有女生,很難培養出忍讓、寬容的紳士風度,遇到點事就要拿“男人的方式”——拳頭來解決,把“粗魯”當成“陽剛”。所以,我堅決不上什么男校。
蘇右耳:
作為女生,我也不愿意上女校。你們知道一個班級如果沒有男生會是什么樣嗎?我們班里25個女生,9個男生!女生之間勾心斗角,那整個一宮斗戲啊,語文老師親切地稱我們班為“后宮班”……要是男女相對平衡一點,有陽剛、強勢一點的男生來壓壓陣,也分散一下那些“小主”們的注意力,情況是不是會好一點呢?我想,成長過程中讓我們接觸各種各樣的元素,我們的世界才會慢慢地豐富起來。
吳所畏:
我并不特別渴望讀男校,但我覺得男校沒什么不好的,特別是那些“男人味”課程還是蠻吸引我的。有人說全是男生反而容易出“偽娘”,我不知道這是什么邏輯。軍隊里都是男子漢,著名的英國男校伊頓公學也是紳士與豪杰輩出的地方。再說,讀男校就意味著不和女生來往嗎?學校生活本來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學校和學校之間也常會有各種比賽和交流活動。另外你們不覺得,考試老是考不過女生很不爽嗎?讀男校就沒有這個問題啦!
·我看見·
【愛情】
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72歲的章老師,因老伴有抑郁癥離不開他,就把她帶到課堂,“他在臺上講,她就坐在下面,一臉幸福地聆聽”,課程結束后,老伴會走上講臺幫他收拾教具、作業本,然后兩個人挽手相攜離開。
近日,章老師的學生把這樣的畫面拍了下來,發到了QQ空間里,結果引起“瘋傳”。這一段“老爺爺老奶奶的愛情”令萬千網友由衷地感到溫暖與動容。
【睡衣日】
學校里忽然出現200多名身穿睡衣的同學……還有老師,這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今年5月,南京外國語學校推出了“睡衣日”活動,參加活動的師生們穿著睡衣在學校里度過一天的學習生活。這個活動的發起人陳老師說,“睡衣日”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的機會,增強同學們的集體歸屬感。
【“高三吊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