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意識形態四個責任內容

意識形態四個責任內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意識形態四個責任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意識形態四個責任內容

意識形態四個責任內容范文第1篇

 

一、教育技術倫理及其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_)教育技術倫理的涵義教育技術與倫理的聯姻促成了“教育技術倫理”這一概念的形成。“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合成名詞,其概念由來已久,內涵與外延不斷發生變化。依據美國技術哲學之父、教育哲學家杜威對技術的觀點,本文認為,教育技術就是在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使用工具、裝備及教學技巧的科學方法,主要包括教學設備等物化部分的使用技巧和教學系統設計等理念成分的科學方法。“倫理”的含義有多種。一般來講,倫理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與規范,以及指導行為的道德觀念。

 

倫理與教育技術的關系表現為技術倫理、教育倫理制約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推動技術倫理、教育倫理的更新兩個方面。因此,教育技術倫理至少有兩層含義。第_,它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技術的人文關懷,是關于技術的教育倫理,主要關注教育技術所引發的教育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倫理問題;第二,它是從技術的視角對教育的關照,是關于教育的技術倫理,從技術在教育中應用出發,關注技術帶給教育以及教育倫理的影響。

 

可見,教育技術倫理不僅是基于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媒體使用和教學系統設計中存在問題進行倫理策略上的人文關懷,而且是從教育媒體等技術的物化層面對教育的倫理內涵的補充與拓展,進而從技術的角度提升教育的道德境界。

 

(二)教育技術倫理研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教育技術倫理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教育技術發展較快的國家,對該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經查閱從1967年至2012年間美國ERIC數據庫和中國CNKI數據庫中關于教育技術倫理的文獻發現,國外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如美國于1970年專門成立AECT行業道德委員會,制訂了教育傳播技術的行業道德準則,建有處理行業道德問題的專門程序。1994年的研究在數量上可謂史上最多。回溯教育技術發展歷史,不難發現,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教育技術定義的修改密切相關。當時正值美國AECT定義教育技術之時,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從倫理的角度討論教育技術的內涵。直到2004年AECT修訂了教育技術定義,對教育技術實踐提出了倫理要求。從此,在AECT的引導下,教育技術倫理研究一直是國外教育技術研究的重點之_。而我國對此的研究雖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然數量一直不多,2005年以后才逐漸與國外研究趨勢相一致,如借鑒美國AECT對教育技術專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的經驗[1]、闡明教育技術專業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2]等。可以說,我國關于教育技術倫理的研究是在AECT的影響下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于2011年在期刊載文中達到新高。

 

從內容上看,大部分研究偏重于對教育技術領域具體倫理問題的一般性策略探討,如關注在線教育中的學術不端行為[3]、調查學校教育技術實踐中道德失范問題[4]、將道德教育內容整合到現有的核心課程以提高教學的道德水平[5]、通過開發新系統來抵制數字盜版問題[6]等,主要內容涉及教師職業倫理、行業道德標準、教育技術道德實踐等多學科領域。一些研究者受倫理學的激情驅使,急于構建教育技術應用的規范體系而忽視了對教育技術本真的追思,未對教育技術的倫理關系、倫理邊界進行界定,對倫理原則的討論也未能形成普遍性的共識。從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實證方法,但也存在“斷言多于論證”和“偏重數據”的現象。很多適宜進行理性分析的問題卻被量化,忽視了倫理的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殊不知,對教育技術進行倫理道德層面現象的考察,不僅僅屬于事實的經驗判斷,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難以用數據測量的價值評判。

 

總之,目前對教育技術倫理方面的研究力度相對較小,存在研究內容寬泛、邊界模糊、方法單一等顯著問題。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人們對教育技術倫理的理解與認識缺少一定的價值歸屬。教育技術倫理研究,離不開具體倫理學思想中哲學思維的支撐,一旦缺失了特定的倫理學理論的指引,對教育技術的倫理關照必將是不完整的。同時,研究方法的單一化也反映出倫理策略研究的不足。教育技術領域中倫理難題的應對不應局限于_般意義上的技術策略,還需要從倫理學理論中尋求倫理策略與途徑,真正獲得倫理意義的人文關懷。另外,一些研究僅從應用倫理學或技術倫理學的大視角下籠統審察教育技術倫理問題,忽略了某些倫理思想的特點及適用范圍。事實上,任何一種具體的倫理思想都有其優缺點。若僅對普遍意義上的倫理學理論不加選擇地通盤借鑒,抓不到具體的倫理精髓,必將造成研究內容及方法的模糊不清。

 

可見,教育技術倫理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具體倫理思想的指導,阻礙了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深入開展。只有汲取多種倫理思想中的相關成分,才能找到合適的倫理關懷的視角與依據。所以,基于多維倫理視角對教育技術進行考察,從教育倫理、技術倫理等理論派別中汲取養料,不僅有助于促進人們對教育技術倫理的認識并明確研究的內容和邊界,也對教育技術倫理策略的理解與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理論視角

 

倫理研究離不開具體的社會環境。對中國教育技術的考察需從全球化視野出發,立足我國教育實踐的現實環境,訴求于具體的倫理思想,避免理論來源的大而空。結合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現狀,本文認為,中國技術倫理思想與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的結合,不僅是中國化在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具體表現,同時,以此為基礎的教育技術倫理理論的發展也是中國特色教育技術理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育倫理、我國傳統技術倫理、馬克思技術倫理和現代責任倫理等思想來源是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基本理論視角。

 

(—)教育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教育倫理學主要研究教育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合理性問題,并將教育中的_切道德現象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具體的教育現象進行人文關懷,以省察和規范教育的合理性及價值。教育倫理學中關于教育倫理內涵、教育倫理關系、教學倫理特性等的論述,為理解教育技術倫理內涵、教育技術的倫理關系以及教育技術的教學倫理特性等內容提供了基本思路。

 

首先,教育技術倫理具有關涉人之成長的倫理價值。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子系統,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活動,也是培育德性的過程。關注人的未來發展、關懷人的生命、關注社會發展,是教育技術倫理價值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是教育技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其次,師生關系是教育技術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人倫關系。教育中的人倫關系是指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管理者、教師與社會等關系。其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教育中人倫關系的最突出表現。教育技術領域亦然。教師通過應用具體的教育技術對學生產生影響,而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教育技術之倫理價值的體現。

 

最后,促進教學是教育技術最重要的倫理任務。作為教育技術重要的實踐領域,教學過程需要可操作性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符合新型倫理精神的師生關系、教育公平和責任感等道德因素,同時也難以脫離技術的支持。因此,教育技術倫理的主要任務是以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關注教學中人際交往行為,揭示技術在教學活動中所發揮作用的善惡,明確技術的倫理規范,確保技術對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技術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中國傳統技術倫理思想為立足我國教育實際來分析教育技術倫理現實提供了理論依據,突出表現在以道馭技、以人為本、經世致用等觀念上。

 

以道馭技的觀念體現了技術的“物化”與德行的“人性化”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教育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問題。只有教育技術負載了社會文化及倫理規范的良知與善性時,才能擺脫道德滑落的尷尬。用“道”來規范教育技術的發展,不是阻礙和限制,而是要達到在允許其有最大發展的前提下使其副作用減到最低。

 

以人為本的觀念突顯了人的重要性。人們本能地反對技術活動中的各種有違人性的行為。一旦技術違背了人的內心追求,就會遭到抵觸與拒絕。教育技術的發展在目的上應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強調“人化的教育技術”的特征,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關注技術場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視師生的發展。

 

重于應用、學以致行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技術“經世致用”的表現,具體表現為重視實踐價值、勇于創新、致力改善實際效果、服務社會等倫理特征。在當今社會,教育技術的經世致用就是關注教育技術的實踐價值,勇于創新并注重將技術成果服務于教育。只有創造性地應用,才能防止教育技術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三)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馬克思的倫理思想是在技術意義上把事實和價值的整體關系還以本來的現實面目,是一種對傳統規范倫理學的積極超越與綜合創新。[8]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中關于技術中介、技術異化等思想對于教育技術倫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1)技術中介論:解答教育技術的休謨難題。研究倫理問題必然涉及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的關系這_休謨難題。事實判斷與道德判斷分屬于理性和情感兩個領域,二者不可通融,即通過“是”不可推斷出“應該”。馬克思認為,技術在道德判斷與事實判斷的統_過程中具有媒介作用,通過技術將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統一起來,從而解答了這一休謨難題。[9]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相互關聯的各個部分,包含了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人通過技術與教育發生關聯,從而使教育技術負載了道德評價,溝通了教育技術中“是”與“應該”的判斷,為教育領域中“凡是技術上能夠做的事情就應該做”的問題提供了應對策略。

 

(2)技術異化論:批判教育技術對教育的異化。教育技術領域中出現的技術反作用于人而影響其教學效果的現象是技術異化教育的表現。教育異化根源于技術主體的矛盾本性。馬克思的技術異化論對分析教育技術過程中的技術對人的異化、對教育的技術壟斷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助于引導教育中技術規范的形成。

 

(3)技術倫理觀:重視教育技術的倫理價值。技術負荷正價值與負價值,二者統一于技術倫理。[10]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負面價值不斷堆積,技術的倫理價值體系得不到強化與重視,人們開始對“通過技術來追求最大的效益”等命題產生懷疑。只有技術與社會倫理體系良性互動,才是技術倫理應該關注的目標。教育技術的正面價值與負面價值同時顯現時,不僅應該關注技術為教育帶來的高效率與好效果,還應關注技術對于教育倫理、社會倫理等價值體系的影響,盡可能地促進技術與教育的和諧發展。

 

(四)當代責任倫理思想及其啟示

 

教育技術的良性發展呼吁擔當、義務等責任意識的出現,體現了人們對教育技術的內在精神需求。誰負責、對誰負責、負哪些責、如何負責等思想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責任的視角。

 

根據人員身份或角色的不同,教育技術責任主體主要有三類: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專門從事教育技術設計、開發、管理、應用、評價的技術人員)、教育工作者(應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管理等工作的人員,包括教師、教育管理者、教育行政人員等)、學習者(主動及被動應用教育技術進行學習的人員,主要是學生群體)。教育技術責任主體的確定,回答了面對倫理難題“誰負責”的問題。

 

不同的責任主體對應不同的責任對象。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責任對象主要是使用教育技術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對象主要是學習者。責任內容即責任主體應當承擔哪些責任。比如,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責任主要表現為推進教育技術的體制改革、完善行業的自律機制、規范從業人員道德行為、保證政策方針在價值層面上的人文關懷、關注教育技術帶給社會的影響等。責任對象及責任內容解答了教育技術倫理責任中“對誰負責”和“負哪些責”的問題。

 

教育技術領域的責任如何實現呢?就目前教育技術的發展來看,讓公眾參與到技術活動相關決策的制定過程中,預防技術專家統治論,是_條可供參考的教育技術責任實現路徑。比如,在教育技術的開發項目立項和決策之前,召開有專家和公眾參與的“聽證會”,讓公眾不僅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發揮對技術人員及政府的監督,協助進行技術決策。另外,建立相應的制度與機構也是責任實現的重要手段。[11]教育技術對教育活動負責,必然離不開相應機構與制度的約束與保證,如教育技術倫理委員會等。這些機構一方面傳授了技術責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承擔整個行業的責任,對于加強教育技術各種主體的道德素養和職業規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技術中介論、追求教育至善、強調責任等倫理思想,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論視角與依據。教育倫理思想鞏固了教育技術的傳授知識和培養德行并存的價值訴求,強化了教育技術在協調師生關系和提高教學交往質量上的倫理使命;技術倫理啟示教育技術以“以道馭技”為基本理念,以“以人為本”為價值歸宿,以“經世致用”為突出特點,從的實踐論角度理解教育異化、教育技術的倫理價值,并從責任倫理的視角促使教育技術主體為其活動負責。這些具體的倫理思想拓寬了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思路,同時也界定了該研究的主要內容。

 

三、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內容邊界

 

以上倫理思想啟示教育技術應加強教育技術倫理內涵、教育技術行業倫理規范、教育技術實踐中倫理問題等內容的研究,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邊界。

 

(—)教育技術倫理內涵:亟待解決之要

 

教育技術倫理內涵的確定,有利于凸顯教育技術倫理的本質及其研究內容與方向。中國傳統技術倫理思想和馬克思技術倫理思想從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層面為教育技術倫理的內涵確定指明了方向。而作為一個學科,教育技術的目的、過程與結果等微觀層面也需要倫理學的人文關照。

 

從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層面來看,教育技術倫理可以分解為教育技術與教育倫理的關系、教育技術與技術倫理的關系。教育技術與教育倫理都是構成教育基本要素的重要內容,前者是確保教育活動的物質力量,后者是維系教育活動的精神因素。教育技術作為_種物質力量對教育倫理具有著重要影響,而作為意識形態的教育倫理對教育技術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人們道德觀念的更新,也拓展了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而教育倫理對于教育技術的規約與引導,促進了教育技術學的良性發展。同理,技術倫理一方面約束了教育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技術倫理的發展提供了實踐支持。在當今技術理性受到多方面質疑的時代,教育技術與教育倫理、技術倫理的關系愈加凸顯。本文認為,教育技術與倫理的關系可以總結為三類:教育技術與倫理排斥論、教育技術與倫理無涉論、教育技術與倫理相互依存論。

 

教育技術與倫理排斥論是一種將技術與倫理完全對立起來的觀點,它把教育技術的發展及其對教育活動的不斷滲入看作是道德墮落的表現。教育技術僅僅是教學能力不足的人謀求生計的手段,技術帶給教育的不是美好、友愛和善,而是懶惰、應付和丑惡。這種主張放棄教育技術而回歸自然的教育狀態的觀點,是極為悲觀的,盡管在警示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上具有積極作用,但其拒斥教育技術的態度和做法,在當前信息技術時代是行不通的。

 

教育技術與倫理無涉論認為教育技術無所謂好壞,可以被用來服務于任何目的。對教育技術的道德判斷是其作用于社會目的之后才被提出。教育技術產生什么影響、服務于什么目的等問題不是教育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決于人用它來做什么。因而,教育技術行為的目的總是存在于教育之外,沒有義務去考慮行為的后果。這種觀點幾乎完全排除了教育技術主體的社會責任,認為只要技術上能夠實現的目標就應該去實踐,而不必顧慮實現這一目標是否應該。

 

教育技術與倫理相互依存論認為教育技術負荷價值,是倫理、政治與文化價值的體現,游移在善惡之間。該觀點認為,教育技術是社會利益和文化價值傾向所建構的產物,應強調教育技術主體在支配和控制方面的主體性地位和責任。教育技術工作者有時會成為技術的受害者,為了防范和減弱技術的負面效應,就需要對教育技術進行_定的約束。這種約束要體現在技術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評價的整個系統過程之中。教育技術具有何種倫理價值,以及各種教育技術行為的道德標準和倫理秩序如何,均屬于教育技術倫理的內涵。

 

除此之外,內含于教育技術本質中的以人為本、責任、公平等倫理向度在教育技術的目標、過程、結果等環節中如何發揮出來,也是教育技術倫理內涵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從而實現動機“善”、過程“善”和教育效果“善”的統一。如,在目標上,應體現教育性(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以尊重學生為根本目標,以優化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改革等社會責任為目標)、規范性(以遵守公民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等法權倫理、德才規范、教學規范為目標)、責任性(強化教育技術對受教育者、社會等擔負起責任為目標)等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應保證在教學媒體的選擇、師生關系的協調、教學內容的呈現等方面得到倫理的規約;在結果上使用規范倫理學的相關倫理方法進行評價,將目的論、義務論、美德論三種理論綜合起來,實現自律與他律的統_。

 

(二)教育技術行業倫理規范:學科發展之需

 

責任倫理思想指導人們將教育技術的價值實現轉化為教育技術主體的責任。教育是_個體現責任意識、弘揚責任理念、培養責任個體的實踐活動。教育技術負荷這_責任特征,理應成為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技術手段,體現作為教育實體和倫理實體的內在規定性。而教育技術學科領域尚未對行業責任標準、職業倫理規范、個體道德要求進行詳盡的論證,缺少責任與規范的熏陶與引導,淡化了教育技術工作者的責任意識和規范特征。因此,為促進學科發展,教育技術的行業責任標準、職業倫理規范、個體道德要求是教育技術倫理需要應對的重要研究領域。

 

1.教育技術行業責任標準

 

作為_個行業領域,教育技術是_個倫理型共同體,應該設有專門的責任組織機構。該組織機構應該對教育技術設計人員、開發人員、管理人員、應用人員、評價人員進行責任劃分,提出具體的責任要求。比如,對教師、管理者等教育技術應用的責任主體提出諸如承擔起教育技術的選擇過失、關愛學生等要求,促使其擔負起對學生、社會、國家等責任,從而感染學生形成道德責任感。

 

國家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12]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支持人員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從公平利用、健康使用、有效應用、規范行為等四個方面規定了教師的社會職責,具體如“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能向學生示范并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然而,責任標準還有待細化,同時,責任實現的方法也應有所涉及。

 

2.教育技術職業倫理規范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教師在教育技術實踐中的能力與標準進行了規約。但是,該規約沒有著重從倫理規范的角度給予系統的指導。規范倫理學作為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形式,一直以人的義務及價值合理性為研究重心,旨在說明人們的行為本身應遵循何種道德標準以達到“善”的要求,為教育技術職業規范的制定提供了指導。

 

教育技術職業規范在特定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但又并非永恒不變的。根據職業規范的內容不同,可將教育技術職業規范界定為“法權倫理”規范。法權和倫理是教育技術職業規范的整體要求,既包括法權規范,又包括倫理規范。教育技術的法權規范是_種制度性的公共活動領域的規范,除了社會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外,還有為教育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所必需的學校紀律、各種教育體制、教學秩序等一系列規范。而倫理規范通常是由責任和義務構成,是_種具有內在制約力量的規范體系。教育技術的倫理規范是教育技術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內在規范,本質上屬于一種自律道德的范疇。在教育技術活動中,法權規范和倫理規范共同構成教育技術的職業規范體系。因此,教育技術行業人員應該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學校紀律等制度性規范,踐行教育技術的倫理使命,促進教育技術領域人倫關系的和諧,為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性人才而努力。

 

3.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素養

 

教育技術目標的達成依賴于設計者、開發者、應用者、管理者、評價者等主體的技術實踐,尤其是教育技術工作人員和教師的教學實踐。道德素養能夠幫助教育技術主體尋求駕馭科學技術的精神力量,辨別與應對由技術引發的反道德現象,從而抵制道德失范并促使教育技術實踐在合乎倫理的軌道上發展。因此,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素養尤為重要。在當前技術理性壓抑價值理性的去道德化傾向下,人的道德素養不斷受到功利主義、工具主義的侵染,如何強化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素養成為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要喚起教育技術主體的道德意識并加強其道德素養,道德教育不可或缺。道德教育有助于人們反思技術應用理念的合理性、技術操作規范的道德性,引導人們認識教育技術的先進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與進步,警醒人們注意技術依賴帶給教育的危險。因此,借助道德教育的方式對教育技術主體進行技術倫理、信息素養等方面的教育,能夠提高其道德素養。

 

(三)教育技術倫理現實問題:存在意義之基

 

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實踐意義是為了應對教育現實中技術帶來的諸多問題,尤其是教育技術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以及技術帶給教育的倫理困境問題。因而,對教育技術倫理現實問題的關注,是教育技術倫理研究的存在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仁县| 上饶县| 常德市| 怀宁县| 遂溪县| 新河县| 且末县| 定安县| 广州市| 迁安市| 建瓯市| 洛扎县| 祁门县| 嘉禾县| 花莲市| 望江县| 建瓯市| 肥东县| 彭州市| 天气| 靖安县| 永仁县| 阿尔山市| 赣榆县| 博罗县| 庆云县| 通榆县| 都匀市| 墨江| 庆安县| 青岛市| 大英县| 库尔勒市| 濉溪县| 康保县| 林西县| 海城市| 阿拉善右旗| 元谋县| 富民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