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城文化論文

古城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城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城文化論文

古城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過程性評估,又稱為對學習過程的評估,對應終結性評估或對學習成績的評估。前者是指通過控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使之最終達到期望目標,并消除學習者現有水平和最終結果之間的差異。同時,過程性評估還通過對話協作以及學習者的學習反思逐步實現自我調整。相比后者,有研究表明過程性評估有效地促進了學習者的標準化測試成績。社會文化理論對過程性評估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調整自我調整

是過程性評估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學習者通過目標設定,對自身認知行為進行控制和調整的一種積極建構過程,是過程性評估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而這一概念與社會文化理論的中心理念不謀而合。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發展學習者的自我調整能力,使其能夠實現自我教育。”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學習者經歷了一個循環往復但又曲折上升的過程。首先是規劃階段,需要對任務進行分解,設定目標及相關行為。其次是實施階段,對自身的行為、動機進行操控。最后是評估階段,接受來自他人的反饋并對此進行自我反思。這一過程體現了社會文化理念,即在學習者設定學習目標以后,教師或有能力的同伴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支架,具體體現為形成性反饋,對學習者的行為進行即時評估,并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通過其他人對自身學習行為的調整以及自我反思,學習者逐步實現自我調整,特別是能夠自我教育和自我評估。而學習者將新學到的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實現有效融合,最終實現自身的最近發展區。

2.互動交流Black和William(2009)

針對過程性評估提出了“過程性互動概念,即過程性評估是學習者內在的知識內化與外在的環境刺激和反饋的互動過程。這一概念正是來自社會文化理論。在社會文化理論看來,學習的本質就是社會交際,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內在因素)從與他人的經驗和環境(外在因素)的互動中學習到新的知識,新知識和原有的知識實現融合并隨后存儲在長期記憶中,隨時有待提取、擴展和做進一步的調整,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換言之,過程性評估將成功的學習過程定義為學習者通過內在的觀察反思以及外在的積極任務參與并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而這恰恰也是社會文化理論將學習視作互動交流的結果。

3.學習和發展維果茨基

對學習和發展兩個概念進行了清晰的界定。他認為,發展是指學習者心理功能逐漸成熟的過程,而學習則只是獲取新的心理能力,并不涉及能力的變化過程。恰恰是發展的概念才最有可能幫助學習者成功達到下一個發展階段并最終實現“良好的學習狀況”。而這也正是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的差異所在。前者著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發展狀況,以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為最終目的。而后者則是以某一階段的表現來衡量學習者的學習水平。雖然通過終結性評估,教師可以發現學習者的學習問題,但無法了解其問題根源以及內在發展狀況,因此無法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提出相應的反饋措施和策略。

4.形成性反饋形成性反饋

是指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針對其學習目的或出現的問題給予清晰的評價標準或評論。研究者認為,形成性反饋相對于傳統的成績評定,能夠促使學習者更好地形成元認知策略,如目標設定、行為控制以及反思等。Lipnevich和Smith(2009a,b)通過實驗發現,相比原先評分或僅僅表揚的傳統方式,來自教師的詳細的書面反饋,包括評價和建議,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寫作測試的成績。社會文化研究學者認為,形成性反饋體現出給予學習者必要支架幫助的特性,通過深層次的認知處理,幫助學習者由他人調整轉向自我調整,并達到理想的學習目標(Vygotsky,1978;1987)。

二、社會文化視角下過程性評估的實施

古城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1.1儀器島津GCMS-QP-5000型氣質聯用儀。

1.2試劑乙醚、無水Na2SO4(均為AR)。

1.3藥材金針菇樣品由廣東省蠶桑研究所提供,經該所所員劉學銘研究鑒定,為白蘑科菌類植物金針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藥材切成約1.5~2cm的段,取約80g,按照《中國藥典》附錄XD揮發油測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餾水800ml,加熱4h,收取揮發油提取器中油層和部分芳香水層,乙醚萃取,萃取液用無水Na2SO4脫水后備用。

2.2GC-MS分析

2.2.1色譜條件GC:DB-1石英毛細管色譜柱(30m×0.25mm),樣口溫度250℃;接口溫度230℃;載氣為氦氣;流速1.3ml·min-1;柱壓80kPa;分流比10∶1;進樣量為1.0μl。升溫程序:初始柱溫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質譜條件EI源(70ev),350V,雙燈絲;質量范圍m/z40~450全程掃描,掃描間歇1.0s。檢測電子倍增器電壓1.4kV。檢索譜庫名稱NIST。

3結果

依法操作,得到揮發性成分的總離子流圖。扣除乙醚溶劑本底后分離得到30個組分,對相對含量較高的組分進行質譜分析,通過計算機檢索并與標準譜圖對照,鑒定出其中的6個組分。以扣除溶劑峰的色譜圖的全部峰面積作為100%,用歸一化法確定了各組分在揮發油中的相對含量。分析結果見表1,總離子流圖見圖1。表1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中的化學成分及相對百分含量(略)

4討論

從GC-MS總離子流圖及GC-MS檢測結果可以看出,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以亞麻酸為主,其相對含量達到32.74%。亞麻酸具有增長智力、延緩衰老、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抗菌、抗炎、抗腫瘤等活性[5~7],是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應進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從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中鑒定出亞麻酸(32.74%)、軟脂酸(6.41%)、鄰苯二甲酸異丁酯(5.23%)、軟脂酸乙酯(4.96%)、鄰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揮發性成分相對含量的54.36%,但還有24個組分尚未能鑒定出其結構,可能是由于金針菇揮發性成分屬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檢索譜庫,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1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70.

[2]魏華,謝俊杰,吳凌偉,等.金針菇營養保健作用[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7,9(2):92.

[3]黃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7.

[5]王威,閏嘉英,王永奇.紫蘇油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3):283.

[6]董杰明,吳瑞華,袁昌魯,等.γ-亞麻酸的保健作用[J].衛生研究,2003,32(3):299.

[7]Fukushima,OhhashiM,OhnoT,etc.Effectsofdietsenrichedinn-6orn-3fattyacidsoncholesterolmetabolismolderratschronicallyfedacholesterol-enricheddiet[J].Lipids,2001,36(3):261.

古城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古代漢語 文化傳承 漢字 文史知識

古代漢語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其涵蓋的知識相當廣泛,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語言學,還涉及天文、律歷、姓氏名號、禮儀風俗、車馬宮室、職官地理等相關知識,這些內容本身就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在。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些典籍大多以文言文寫成,古代漢語課程的主要講授對象就是文言文,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把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出來,以實現古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承功能。現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一些看法。

一、從漢字入手,注重解析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沒有斷流的文化,漢語漢字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利用漢字表意性強的特點,結合字形分析,不僅能讓識記古詞匯的過程更容易,同時也能讓學生從中了解中國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因為對學生來說,從漢字入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以下略舉幾例。

1.從漢字入手,了解古代的宮室建筑。

《周易系辭下》(包犧氏之王天下)載:“上古穴居而野,後世}人易之以宮室。”《說文》:“穴,土室也。”字形從“宀”,像房頂,下應為“凵”,組合起來,其實“穴”是一個半穴居的土屋,下“凵”是向下挖掘成口袋狀的洞穴,“宀”是在地面上用草扎制的屋頂。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孔竅皆為穴。”《說文》:“宮,室也。”徐復《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據半坡圓形房屋遺址復原,其房屋乃在圓形基礎上建立圍墻,墻之上部覆以圓錐形屋頂,又于墻中部開門,門與屋頂斜面之氣窗孔呈‘呂’形,此種形制房屋,屋頂似穹廬,墻壁又似環形圍繞,故名為宮。”

通過字形分析可見,最初人們是選擇天然的洞穴居住的,后來發展到半穴居的土屋,后來才有地面式建筑。

《晉靈公不君》載:“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這里有兩個動作“登”“下”“趨登”,教材注釋:“快步走上堂去。”那為什么要有“登堂”和“下堂”之說呢?“堂”,《說文》:“堂,殿也。從土,尚聲。”字形從“土”,意思是堂下有用土夯成的地基,所以“堂”是有屋基的正室,因為地勢較庭為高,所以有階,進入堂就有一個登階的過程,堂后有室,故而成語有“登堂入室”,文選中也就有“登堂”和“下堂”之說。

2.從漢字入手,了解古代的車戰。

《燭之武退秦師》載:“晉軍函陵,秦軍錟稀!苯灘淖⑹停骸熬,用如動詞,屯兵。”《說文》:“軍,圜圍也。四千人為一軍。從車,從包省。”段玉裁注:“包省當作勹,勹,裹也。,勹車,會意也。”“軍”是個會意字,從“勹”從“車”。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從》:“字從車,從勹,會意。古者,車戰,止則以車自圍。”

古代以車戰為主,以戰車為中心,一輛戰車上有甲士三人,有步卒七十二人,合稱一乘。軍隊駐扎時,用兵車作為掩體,圍繞在軍隊駐扎地的周邊。所以,“軍”可作動詞表示“屯兵”,后引申作名詞。

3.從漢字入手,了解古代的禮儀。

《晉靈公不君》有“稽首”這種禮節,如何行禮?《說文》:“稽,留止也。從,從尤,旨聲。”“稽”是“停留”的意思。孔廣居《疑疑》:“,木之曲頭止不能上者也;尤者,色之美者也;旨,食之美者也。美食、美色皆足以留滯人。此三體會意也。”可見,“稽首”這種禮節在行禮時,頭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時間以示尊敬,應當是一種比較鄭重的禮節。

二、合理補充教材,注重文史知識的講解,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古代漢語文字繁難,學生很容易有畏難情緒,常常是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若能將生澀的文言文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理解,讓課程妙趣橫生,更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以下略舉幾例。

1.適當補充相關歷史背景的介紹。

《宮之奇諫假道》載:“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復”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有學生追問:“第一次借道是什么時候?”教師就需要補充《左傳?僖公二年》所載:“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君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從中,學生既了解了第一次借道的經過,也對虞侯的貪婪以及宮之奇勸諫不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齊桓公伐楚》載:“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齊桓公伐楚,為什么要侵蔡呢?補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有關記述:“蔡女為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桓公大怒,將伐蔡。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國,功業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桓公不聽。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為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因遂滅之。此義于名而利于實,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仇之實。’”通過《韓非子》的記述,我們既了解了文選所記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同時對管仲的深謀遠慮也有了初步的認知。

2.適當補充相關風俗的講解。

《段于鄢》載:“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鄭武公在申地娶女子為妻,為什么要到申地娶妻呢?原因是“同姓不通婚”的風俗。鄭國是西周王朝分封的最后一個諸侯國,鄭國最早的諸侯是鄭桓公,他是周厲王的小兒子,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鄭國以“姬”為姓,這就意味著,鄭國的諸侯不能從周王室以及其它的姬姓諸侯國娶妻。而申國為姜姓國,符合異姓通婚的風俗習慣。

《觸龍說趙太后》載:“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有學生奇怪,為什么要握著腳后跟哭泣呢?據劉向《說苑?修文》的記載,古人親迎時,男方要帶上“屨二兩”即鞋兩雙到女家,出嫁女的母親要在夫家送來的兩雙鞋子中取一雙給女兒穿上,然后整理女兒的發笄和衣裙。在穿鞋、正笄、整衣的同時,母親就要作最后的叮囑,讓女兒善待公婆,對丈夫不要生出二心,千萬“無敢回也”。然后,出嫁女拜辭母親,母親在房門口親自把女兒交給女婿。接著,女兒在堂上拜辭父母,在大門口拜辭諸母,最后隨夫上車。“持其踵為之泣”正是母親“取一兩屨以履女”時一個很自然的動作。因為要親手給女兒穿鞋,自然要“持其踵”,而“為之泣”就是一邊給女兒穿鞋一邊叮囑說:“無敢回也”。

3.適當補充相關禮儀的講解。

古人的見面禮分為揖、拜、稽首等。這些見面禮在文選中經常出現,如不加區別,對理解文選會有較大的影響。揖,又稱揖讓,是最普通的見面禮,行禮的時候,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并攏,左掌與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向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于胸前,拱手為禮。這種禮節多用于文官。拜,也稱拜禮,古人一般拜兩次,稱為“再拜”,如《齊晉之戰》:“韓厥執縶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這種禮節較揖禮更為恭敬,行禮時,下跪后兩手拱合,低頭至手與心平。稽首則是最為恭敬的見面禮,多用于下級拜見上級,晚輩拜見長輩,臣子拜見君王。行禮時,先拜,然后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的地上,頭要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以示尊敬,整個動作比較緩慢。《齊晉之戰》所載“執縶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是春秋戰國時期,戰勝國的將領俘虜戰敗國的國君時所施的禮儀,手持絆馬索進前,行再拜稽首之禮,恭敬地進獻美酒。可結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所載:“子展執{而見,再拜稽首,承飲而進獻。”子展在俘虜陳侯時以同樣的禮儀對待陳侯。

4.適當補充車馬制度的相關知識。

《齊晉之戰》提及齊軍和晉軍主帥所在的戰車以及車上三人的位置,若不明白他們各自的職責,對下文的理解就會有障礙。所以要補充古代戰車中位置的相關規定:古人坐車,以左為尊,所以戰車也是一樣,一般尊者居左,主射;御者居中,主馭;車右自然在右側,手持長矛或長戟,除了保護尊者,防止敵人靠近戰車以外,還必須在車受到阻礙時,讓車子順利前行,故而車右一般都是孔武有力之人。因為主帥的戰車之上有指揮作戰的戰鼓,所以尊者居中,御者居左,車右仍然在車子的右側。

《齊晉之戰》還有“驂\于木而止”一句,所以要補充說明駢、驂、駟。兩匹馬拉一輛車稱為駢,三匹馬拉一輛車稱為驂,四匹馬拉一輛車為駟。駕車的馬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驂馬和服馬之分,中間負責駕轅的,為服馬,兩邊的馬叫驂馬。

三、轉變觀念,采用多種先進手段和教學方法,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

教師應當改變教學觀念,古漢語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句、語法等知識的講解上,更應當精心選取教學內容,塑造學生的品格,注重弘揚民族精神。如在講授《論語》《孟子》《禮記》等儒家經典時,要能結合當前的大環境,引導學生理解古代為人處世的準則:《論語?學而》中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養;《論語?微子》中“我行我義”的精神風范;《禮記?教學相長》中通過不斷學習來發現不足,發現困惑,然后不斷進步;《孟子》:中“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這些內容都反映著我國人民的優秀品質,通過教學能夠讓學生體悟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運用多樣化的先進教學手段,如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圖片、視頻再現古代歷史、詩詞畫面,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準確、生動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利用互聯網,通過QQ群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通過提供自學參考書和網站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自主學習,變被動為主動,真正通過古漢語的教學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2.

[4]徐復,宋文民.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5]張淑琴.談高師古代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承作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古城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麗江市,自駕游,可行性,必要性,建議

 

一、麗江市旅游業發展概況

(一) 麗江市旅游業的發展成就

1、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飛速發展

1990年,麗江市旅游接待人次只有9.6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也只有0.1億元。[①]而到了2009年,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758.1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1.21%,其中海外游客52.5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2.89%,國內游客705.5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1.88%。2009年,我市旅游業總收入88.6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7.49%,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7084.13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2%,國內旅游收入76.99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9.5%;2010年1至7月,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77.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98%必要性,其中海外游客33.5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59%,國內游客444.4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4.25%。旅游業總收入預測55.41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4.08%,其中旅游外匯收入預測為11112.71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92%,國內旅游收入預測為47.82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3.95%。[②]在過去20年的時間中,麗江市旅游接待人次增加了近80倍,旅游業總收入增加了900倍,可見麗江市游業發展速度之快。

2、旅游業拉動麗江市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由于旅游業產業鏈極其寬廣,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等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整個麗江市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經過近20年的發展,旅游業與第一、二、三產業結合逐步深化,經濟發展總量在不斷擴大,麗江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1.32億元發展到2008年的101.15億元。

不僅如此,麗江市國民經濟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改善,尤其是農業和服務業都從旅游開發中受益匪淺。隨著麗江旅游知名度的提高,會展、地產、酒店、金融等行業發展迅速;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當地居民發揮自己特長,在古城旅游中擔當導游、歌舞表演或其他服務角色,實現就業;旅游業還催生了其他服務行業,例如農家樂、客棧、馬隊、劃船、篝火晚會等活動,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旅游業還推動了種植業、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野生菌、茶葉、芒果等農副產品深受游客歡迎;還有許多古城區居民很多將房屋以高價出租給外來經營者,迅速實現脫貧致富。

3、旅游業使麗江市獲得極大的知名度、美譽度

麗江原本是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偏僻的小城,是旅游讓麗江知名全國,走向世界。麗江獲得文化、自然、記憶三項世界遺產,并先后獲得“中國最令人向往的10個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光顧的100個城市之一”、“ 歐洲人最喜歡的中國旅游城市”、“中國青年人首選的旅游目的地”等稱號。在對外交流方面也取得重大發展,到2009年,麗江已先后同日本高山市、加拿大新西敏市、瑞士馬特宏峰(與玉龍雪山結為友好姊妹峰)、澳大利亞謝普敦市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現在的麗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小城,而且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二) 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麗江市旅游業在帶來一系列良好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1、 過度商業化問題

現在的麗江古城過度商業化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必要性,不管是大研古鎮還是束河古鎮,一半以上的房屋都是從事商業性經營的店鋪。所謂幾百年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已經很難尋覓論文提綱怎么寫。據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2010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隨機做的調查問卷,80%以上游客認為麗江古城過度商業化很嚴重,并對此次表示不滿。

2、 旅游產品單一

目前,麗江市的旅游開發過于集中于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80%以上的游客都會前往這兩個景點。而且其它一切景區景點,由于交通建設、營銷、管理等原因,沒能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整體資源效益沒能發揮出來。而且由于線路、景點單一,加上目前的旅游開發還處于層次較低的觀光旅游階段,游客旅游逗留時間較短,旅游效應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3、 環境退化

環境退化分為兩種,一是指自然生態環境退化,另外還指社會文化環境退化。近年來,每年都有400多萬以上的游客涌入3.8平方公里的小鎮,而且大多數人吃住都在古城,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可以想象。麗江本來就出于高原峽谷地區,地質條件相對脆弱,如此大規模、集中地人口流動肯定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據環衛工人講,原來垃圾車每天運一次垃圾就可以了,現在每天運五次還不夠。原來的古城泉水可以直接飲用,現在連洗菜都不行了。

社會文化環境退化與過度商業化是分不開的。出于經濟利益考慮(除了由于經濟利益驅使外,當地居民外遷還由于古城游客太多、太吵,已經不適宜居住了。),當地居民大量外遷,房屋由外來者經商使用,也就是所謂的“空巢現象”。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才是古城旅游的靈魂,而當地居民大量外遷,相當于古城沒有了靈魂只剩下一具空殼。從長遠角度看,這種不限制游客數量的殺雞取卵的旅游開發模式可會給古城旅游帶來致命傷害。

(三) 政府調控旅游業發展的必要性

麗江市2004——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及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③]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第三產業增加值

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

2004年

52.64

25.74

48.8%

2005年

60.33

28.75

47.7%

2006年

70.18

32.6

46.5%

2007年

84.82

38.34

45.2%

2008年

101.15

古城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更新;傳統歷史街巷;肌理保護

Abstract:How to protect historic steeet in urban renewal effectively,keeping its truth integrity readability and continuability.On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his paper taking Changsha historic street texture protection as an example, has probed historic steeet texture protection,s meaning, process,principle and content. We has also introdused protection method putting to use here,such as definiting protection range and level,drawing up protection standard and guide lines,etc.

Key words:urban renewal;historic street;texture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08-66(7)

1城市更新與傳統歷史街巷肌理保護的意義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傳統歷史街巷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我們以一種明確的態度和責任感來保護她,歷史文化傳統不應該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沉重包袱,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歷史文化的資源和環境是不可復制與再造的,她們是彌足珍貴的城市財富,對保持現代城市特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天,城市不斷在更新著形式和內容,但總有一種人文情懷縈繞的家園情感維系著人們生活在城市里面,歷史文化傳統及其環境最真實的記錄了這種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情感。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傳統歷史街巷,作為一個整體,比較集中、清晰地保存了這條集體的情感紐帶。

傳統歷史街巷的肌理是她外在美與內在情感的表現與流露,是傳統歷史街巷保護的核心內容。城市的舊城部分是構成城市特色的基本肌理,各個歷史時期建起來的街區老房子和形成的街巷記錄著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一旦被拆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將蕩然無存,即使保留了少數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名錄單位的老房舍和院落,也會因為被現代風格的高樓大廈層層包圍而顯得孤立不協調。實際上,這些被剝奪了整體歷史文化環境的“文物保護點”已失去了絕大多數歷史文化信息,只能作為零散的歷史文化片段展現,因此,傳統歷史街巷作為一個整體的歷史文化及其環境得到保護,才是真正意義地保存城市的一段記憶和歷史。

2傳統歷史街巷肌理保護遵循的原則

傳統歷史街巷肌理作為歷史文化遺存及其環境的一部分,它的保護遵循的原則和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是相通的。它應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可讀性和可保存性原則。

2.1歷史街巷肌理保護應遵循“真實性”原則

在歷史地區開發建設中,環境的保護應從哪些方面著手,什么是環境保護值得注意的問題。《ICOMOS》(ICOMOS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 and Urban Areas)認為,當歷史地區必須開發建設新建筑或改變現存建筑時,在環境上應該尊重現有的空間布局,尤其是規模和地塊尺度。它將以下幾點作為體現一個地區歷史特征的物質和精神要素:

A由地塊和道路所確定的城市模式;

B建筑、綠色空間和開敞空間之間的關系;

C由規模、尺度、形式、建造、材料、色彩、裝飾所確定的建筑的外觀和內涵;

D城鎮或城市地區與其周邊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和人工環境;

E城市或城市地區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多種功能。(Jean Louis Luxen,2001)

在歷史環境保護中應如何最大程度保證其真實性,也就是說在眾多的歷史保護措施當中應優先考慮何種措施才能達到我們所預想的效果。英國的歷史保護專家DerekLinstrum曾說過:“加固好于修整,修整好于恢復,恢復好于重建,重建好于裝飾。”換句話說,追求真實性就意味著探究真諦:真正的代表性,真實的表述,真正的應用。

2.2歷史街巷肌理保護應遵循“完整性”原則

對街巷肌理歷史環境的保護本身就是保護完整性的一種體現。傳統歷史街巷肌理本身就包含了歷史文化古跡及其環境,他們同時存在,共同擔負著反映歷史信息的任務。單體文物建筑所傳承的歷史信息有限,許多信息存在周邊的歷史環境當中。作為街巷環境本身也應要有完整性,比如在劃定保護范圍時,就應該全面系統地考慮地段的歷史風貌的保存狀況、歷史沿革、地形地貌和街巷格局、空間景觀等因素,既要避免割裂歷史格局的完整性,也要防止將與歷史街巷風貌無關的范圍劃入保護區以至于無法實施有效的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中提出保護區范圍地劃定要因地制宜進行:當保護區邊界附近有保護建筑時,應將其劃入保護區內;在歷史地段內,主要視線景觀通道的主要觀景點向外眺望時,其視線可及處的建筑整體或面對景觀通道的建筑立面,應該被劃入保護區;在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外,與保護區的整體風貌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如山體、樹林、水體和農田等,也應該劃入保護范圍。這些規定有利于在保護范圍的歷史景觀和環境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對于傳統歷史街巷的保護范圍,則要依據其肌理現狀和歷史情況具體分析確定,針對肌理特征盡可能完整的保護歷史文化傳統及其環境。

2.3歷史街巷肌理保護應遵循“可讀性”原則

歷史街巷肌理總會留下歷史的痕跡,這些痕跡便是我們從中可以讀取的歷史信息。這些痕跡包含著不同時代的變故,比如戰爭的破壞,歷代維修時留下的印記,風、水、火災的痕跡,文化變遷的演繹還有歲月氣候造成的破壞,都會凝固在歷史街巷肌理之中。不同的歷史年代,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文物建筑,都會有特定的歷史環境,所以我們在保護整治和維修時決不能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功能的要求進行歷史街巷環境的整治,否則可能造成歷史信息永久的破壞及喪失,而應遵循“可讀性”原則,讓后人能夠很清晰地辨別出歷史的真實信息和后人加上的信息,真實和完整同樣體現在“可讀性原則”中,越真實越完整越具有可讀性。

2.4歷史街巷肌理保護應遵循“可保存性”原則

我們保護歷史街巷是希望她完好,充滿生氣的保存在我們的城市中,“可保存性”原則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傳統歷史街巷才是“活”的歷史街巷,才是可保存的,我們在保護、整治、更新這些歷史街巷時,需要在功能和形式上考慮其更好適應現代城市的可能途徑和方式,當然首先要發揮自身歷史文化優秀傳統的優勢,比如,生活性街道的人情味,混合的趣味性,傳統建筑園林的藝術性等等。傳統歷史街巷的可保存性必須是在真實性,完整性和可讀性原則基礎之上的可保存性,才具有歷史文化及其環境的真正意義。

3長沙古城傳統歷史街巷肌理保護

3.1傳統歷史街巷肌理的組成

城市形態涉及城市結構,城市肌理和城市生活,其中城市肌理是與城市設計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城市形態最直觀的表現。齊康先生對城市肌理作了下面的定義:“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組成的地段和公共綠地等組成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形態。由這些幾何形態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以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質地所產生的城市視覺特征為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決定了商業區、居住區等區域的紋理、密度和質地。一個區域的肌理一旦形成,由她決定的物質價值、經濟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就很難改變。”

傳統歷史街巷是長沙古城肌理的一個基本構成形態,一個基本的線性結構單元。今天,她們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歷史文化遺存及其環境”內容呈現在城市中,體現了古城風貌,老街,老房子本身就是歷史。

3.1.1街巷肌理包含的城市組織

街巷肌理中的城市組織指的是街巷中實體與空間的組織關系,以及她們與人的尺度關系(圖1)。具體講,實體與空間的組織關系,既有大小、形式也有空間布置上的關系,實際最基礎的是她們之間一些基本的比例關系。有實體才有相對應的意義空間,復雜的空間與實體組成還會形成各種類型特征。無論空間或實體,尺度感是人對她們的感受,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傳統歷史街巷的基本比例和尺度即是肌理中城市組織的關鍵內容。

3.1.2街巷肌理包含的城市材質

街巷肌理中的城市材質指的是街巷中實體所表現的軟質、硬質景觀(圖2)。硬質景觀主要是建筑形態和其他鋪地、小品等人工景觀,軟質景觀主要是街巷綠化的自然景觀,兩者有完全不同的材質特性和景觀效果。城市材質不是孤立的,她附加到城市組織中會有不同尺度層級上的肌理表現。傳統歷史街巷的軟質、硬質景觀, 重點表現在“可讀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傳統建筑和園林形態。

3.1.3街巷肌理的形態特征

我們知道,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例、組成和構成而使人得到觸覺質感或視覺感受,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紋路呈圖案狀的分布,這里面包含了原始材料的質地和紋理起伏的組織兩個方面,對比出現了圖案,對比產生了肌理,街巷肌理也因此形成,同時又具有反映自身歷史文化環境來源的形態特征:歷史街巷的傳統人文尺度層級,歷史上形成的一定規模,一定密度,比較緊湊的傳統形態。這三個形態特征也正是古城傳統歷史街巷肌理的魅力所在。傳統的人文尺度在今天工業化發展的城市中顯得尤為珍貴,“以人為本”已經成為人們切實的需求,傳統的規模和密度也許沒有那么高效、發達,但舒適、方便何嘗不是一種生活品質的體現。古城街巷的迷人不是沒有道理的,其中的情景也許最能牽動古城人的心。

3.2古城歷史街巷肌理現狀

3.2.1街巷肌理研究內容

長沙歷史街巷肌理,主要研究古城城市組織和城市材質中最基本反映其形態特征的內容。城市組織的研究內容為:(1)街巷空間及建筑的尺度――與人的關系;(2)街巷空間及其建筑比例――實體與空間的關系,主要指街巷空間比例:D:H(D為街道寬度,H為沿街建筑外墻高度)。其影響因素既有街道的性質,如生活性街巷和商業性街巷形成的歷史寬度和格局,也有傳統街巷立面中開間、門板窗扇、山墻的熟悉尺寸使得人們對所處空間的尺度把握更容易等等。

城市材質的研究內容為:(1)古城的硬質景觀,主要指傳統建筑形態(建筑物色彩材質、形制、風格、體量、細部等)和其他鋪地小品等人工景觀;(2)古城的軟質景觀,主要指古城街巷的園林綠化環境。

3.2.2街巷肌理研究對象

長沙歷史街巷肌理研究的對象選取了:(1)公布的十一條傳統歷史街巷(圖3);(2)清光緒留存至今的部分歷史街巷。這些明清時形成的街巷骨架猶存,街巷名沿用至今;清末、民國至解放初期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物還有部分保存完好;老街巷風貌尚未完全消失。

3.2.3長沙古城傳統歷史街巷調研

(1)對十一條傳統歷史街巷進行了比例尺度的定量定性分析統計,完成下(表1)。

(2)對這部分街巷所代表的城市組織路線進行了進一步性質、特性、格局上的分析研究,下面是以白果園為例的調研圖表(圖4)。

代表性城市組織調研圖表主要表述了該研究對象的街巷性質,歷史寬度,歷史距離,歷史比例,以及街巷特性的表征點:中心景觀點,對景點,對比變化點,街巷的滲透點,并對這些趣味點的頻率、間距進行描述,反映該組織路線的肌理風貌。

(3)對古城傳統建筑形態及其他硬質景觀,綠化軟質景觀進行分析歸納,形成對古城城市材質保護建議的依據。下面為典型的長沙傳統建筑的形態歸納總結和部分代表性古城肌理(圖5、表2)。

3.2.4街巷肌理研究結論

(1)人們對街巷的尺度感覺是在“流動、對比、綜合中產生的”

“流動”是傳統街巷多空間體系的趣味點、興奮點。“對比”是傳統外部空間營造特定尺度感的常用手法。具體在傳統街巷肌理保護研究中,確定需要保護的主要特性有:中心點,對景點,對比變化點,滲透點。這些興奮點趣味點出現的頻率、間距主要通過“魚骨狀”的街巷格局安排布置,因此傳統歷史街巷的格局是“流動、對比、綜合”產生的關鍵,也是古城城市組織保護的關鍵內容。

(2)街巷空間的歷史尺度及比例

傳統街巷的D:H值普遍在0.5-3之間,說明人們向心內聚,追求安定、親切的空間需求。長沙古城街巷主要是生活性街巷,以及生活與商業混合性街巷。生活性街巷D:H值多在0.5左右,歷史寬度5米以下,混合性街巷的D:H值多為0.5-2,歷史寬度5-9米之間。歷史寬度、高度很好反映了長沙傳統街巷比例尺度的人文取向,是古城肌理中城市組織保護的要點。

(3)城市材質包含的傳統建筑園林小品等形態

長沙古城傳統的形態、材質、色彩不僅僅富有中國特色的韻味,還有著濃厚的人文色彩,民族寓意,是任何現代材質不能替代的,樸實自然的情感蘊含其中,是街巷肌理保護的要點。

3.3古城歷史街巷肌理保護

3.3.1保護層次和范圍

長沙古城歷史街巷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介于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之間的一個層次,是古時長沙城市肌理的一個基本構成形態,一個基本的線性結構單元。針對這次古城街巷肌理保護選取的研究對象,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保護 。

(1)重點保護街巷:十一條歷史街巷的保護范圍

(2)一般保護街巷:清光緒留存至今部分街巷的保護范圍

(3)保護街巷:以上街巷保護區外的風貌區范圍

3.3.2保護標準

街巷的歷史寬度和格局表現了街巷的基本風貌,沿街建筑高度(H)與街道寬度(D)一起構成了街巷空間的基本尺度,所以街巷保護首先要根據歷史寬度來控制立面高度,使D/H值保持長沙古城傳統比例范圍:0.5至2之間。針對各個層次范圍的特點確定需要保護的高度控制標準,如下:

街巷保護區:維持原歷史寬度和格局不變。制定沿街建筑的檐口高度和層數標準以及總高度,內部背景建筑的總高度,進行嚴格高度控制。重點保護街巷同時進行街巷視線控制點的保護,防止街巷視覺環境中出現體量過大的新建筑,破壞街巷傳統尺度和輪廓線。

保護街巷:控制相對放寬,設置風貌區內部建筑的總高度,進行高度控制,防止兩側及內部出現體量過大的新建筑,破壞街巷傳統尺度和輪廓線(表3)。

3.3.3保護建議和指引

傳統歷史街巷肌理保護包含城市組織和材質兩方面內容,在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不同層面上,可以通過控制性標準和指引性的建議來實施保護,達到預期的要求和效果。

好的引導和必要的控制都是歷史文化保護不可缺少的,而歷史街巷作為一個整體的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環境,對她的保護也許需要更多的引導和理解,在古城城市組織保護中控制性的標準更能保護她的比例尺度等特性,而對于古城的城市材質,引導要點更能反映材質需要保護的內容,因此提出古城街巷城市材質的保護建議。

古城街巷城市材質的保護建議:(1)逐步恢復和鼓勵主要采取修繕、修護、改善、整修的方法進行小規模保護更新;(2)避免的三類風貌建筑,需要暫時保留,可建議遠期更新拆除,現狀通過修飾手法弱化其風貌影響。(3)逐步恢復和鼓勵的一類風貌傳統建筑,不僅要符合歷史寬度、高度的傳統面貌,同時也要體現歷史街巷富于變化、趣味且整體如一的古城韻味―諧調統一中蘊含對比和層次的建筑形態。

參考文獻

[1]胡月萍.傳統城鎮街巷空間探析――以云南傳統城鎮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2002.

[2]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調研報告[D],2004.

[3]陳先樞.長沙老街(百年長沙老照片叢書)[D],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4]王云番.長沙歷史街巷的保護與更新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瑞安市| 中江县| 南城县| 武清区| 即墨市| 富锦市| 札达县| 日照市| 夏邑县| 山阴县| 丽水市| 冀州市| 长沙市| 博湖县| 德江县| 化州市| 建湖县| 额敏县| 凤阳县| 都匀市| 瓦房店市| 资溪县| 尤溪县| 冕宁县| 邯郸市| 扶绥县| 衡南县| 泰和县| 双峰县| 北京市| 汉中市| 奇台县| 阜康市| 巍山| 庄河市| 新绛县| 黄大仙区| 巴林左旗| 根河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