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再別康橋背景音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運用微課教學,有效導入課堂
在詩歌教學中,順利地導入課堂是很重要的,由于詩歌描繪的內容大多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并沒有太大的聯系,教師如果在課堂的開始,直接展開教學內容,學生很難將自身代入其中,自然也無法很好的把握詩歌的原意。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進行課堂導入。在課堂的開始,學生依然保留部分下課的放松狀態,此時不宜直接進入強思維活動的狀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微課視頻,通過微課視頻,為學生營造與詩歌相關的意境,讓學生在意境中,逐漸將思維過渡到詩歌方面,然后再進行詩歌教學,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致橡樹》這篇詩歌時,可以為學生播放這樣的微課視頻視頻主題為詩歌中描繪愛情的經典詞句,以輕緩柔和的《梁祝》作為視頻的背景音樂,然后隨著詞句的變化,展現出一幅幅描繪愛情故事的畫面,唯美的音樂、畫面、詩句相互映襯,能夠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意境,從而帶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運用微課教學,進行詩歌賞析
在詩歌教學中,對詩歌詞句的賞析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加強對詩歌賞析的教學。首先,賞析詩歌的第一步,需要學生熟悉詩歌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教授學生詩歌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需要抓住每一個字的發音,掌握詩歌的節奏、重音等。這一過程需要占據比較長的時間,教師很難每節課都騰出時間用來誦讀教學。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視頻的指導下,欣賞名家的誦讀作品,并不斷學習,在早讀時間進行實踐,練習誦讀的技巧,預習課上所要學習的詩歌。例如,在教學詩歌《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微課視頻,視頻中講解了誦讀時的要點和技巧,并附加名家誦讀的配音。學生可以在了解誦讀要點和技巧后,先嘗試自己誦讀幾遍,然后再聽名家的誦讀作品,逐漸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第二,應用微課視頻,教授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無論是現代詩歌還是古代詩歌,其賞析都是從意境、情感、文學技巧以及語言四個方面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而透徹地賞析。例如,在教學現代詩歌那一部分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制作詩歌賞析方法的微課視頻。視頻中,以比較經典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通過賞析其中意境的營造、感情的抒發、用詞的技巧以及描述的手法,依此進行延伸,拓展到現代詩歌的賞析中,讓學生明確詩歌賞析的共通之處,進而掌握詩歌賞析的方法與技巧。在詩歌賞析中,對于意象的品味與賞析是一個重點,是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與感情的最佳方式。教師要在微課視頻中,著重突出這一部分。例如,在教學《致橡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和誦讀,將詩歌中涉及的意象總結出來。然后,教師再播放微課視頻,向學生解釋其中“蠟燭”、“月亮”等比較常見的意象的象征意義,并讓學生代入到詩歌中,確定意象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又如,在教學《再別康橋》這一詩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這些意象單獨賞析并沒有深入的象征意義,但結合來看,就能構成一幅美好的畫面,從而營造出唯美的意境。
三、運用微課教學,把握詩歌感情
詩歌本身具有的節奏、韻律感使得它與音樂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國早期的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在實際表演中,詩歌總是用來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的,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音樂對于詩歌誦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感動聽眾、使韻律更和美等方面。因此,很多語文教師都喜歡在誦讀詩歌的時候配上音樂。
首先,配樂誦讀不適合反襯,應盡量選擇和詩歌情感主題相符合的音樂來伴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很明顯是一首節奏緩慢、情致綿長的詩歌,如果配上雄壯的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或者像今年世界杯主題曲《旗幟飛揚》那種激情四射的背景音樂,不讀的大腦暈厥才怪,還是老老實實地從班得瑞演繹的輕音樂《夢花園》中選個曲子吧。當然,可以選別的曲子,但是韻律一定要和諧。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配上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或奧立維爾?圖森的《海邊的星空》,也可以配上中國的古箏名曲《彩云追月》的前半部分。
其次,配樂詩朗誦的時候,要注意誦讀和音律和諧。背景音樂找好了,不見得就能達到配樂朗誦的最佳效果,這個需要對照音樂好好練習。不然,如果讀的節奏和背景音樂格格不入,就會感覺像有人老在打岔一樣,攪得心煩意亂,血流加速。有的教師說,課上短短的時間,給學生配樂的話大多是起來就讀,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要相信學生的樂感,他們的樂感比教師想象得要好;第二,教師要課前練習好,給學生做好示范;第三,不妨多給他們點時間,多體會幾次,多練習幾次,醞釀好了再起來展示。其實,如果堅持的話,平時多練習幾堂課,再配樂朗誦的時候,學生就輕車熟路了。就像江南水鄉的船娘們,乘著小船在綠水中蕩漾,假若給這美景再添點歌聲,那么糯軟香甜的俚語民謠隨口而唱,自然聽得如醉如癡。
再次,詩歌誦讀品味和配樂之間的主次關系一定要分清,可不能在課堂上一味雜糅。樂助詩興,琴添茶韻,但是詩還是詩,茶還是茶,可不能喧賓奪主,變了味。具體要求如下:其一是背景音樂聲音小點,可比似有若無大一點即可;其二是該伴的時候伴奏,不需要的時候就停下吧。曾經有個教師在講公開課的時候,整堂課一直有音樂在當背景,初聽如天籟,再聽如嚼蠟,最后只覺耳中有萬只蚊蠅齊飛,直是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還有個教師在一堂課的背景音樂上,連換了好幾個曲子,而且風格還不大一樣,把上課之初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沖淡得七零八落,意境全無。配樂,只是輔助,不能成為課堂詩歌閱讀教學的主體。
關鍵詞:流行文化;網絡語言;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教學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呈現出教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普遍缺乏生機與活力的現狀。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應該從當前學生的喜好出發,結合現實生活,開展學生真正感興趣的語文教學。以流行文化為例,其通俗易懂和接地氣的特征就十分符合高中生的審美追求,部分學生甚至還將它視為時尚風向標。而流行文化本身也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其多元化的審美元素和大眾文學一脈相承。因此,將流行文化引入高中語文課堂,是增強課堂活力的重要渠道。
一、影視作品+經典名著,直觀展現文學作品的畫面美
影視作品憑借其精心構架的故事、色彩豐富的畫面和旋律優美的背景音樂,賦予了文本材料更多的生動形象性,同時也備受各年齡階層觀眾的追捧。將影視作品與經典名著結合起來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原本“躺”在課本中的文學作品“立”起來,顯得更為直觀形象。由于當今時代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高中學生對年代已久的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了解,尤其是一些描寫底層民眾苦難的作品,在教學中常常難以喚起學生的同情心。這時,教師不妨利用網絡資料,找出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結合經典名著的文本和影視資料進行對比學習,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時,很多學生對于祥林嫂的悲劇人生經歷缺乏理解,甚至覺得祥林嫂一遍遍向別人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這種行為十分可笑,而無法體會到作者表露出來的同情與悲嘆。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習這篇小說時,選取祥林嫂嫁人、遭遇丈夫兒子去世、再輾轉回到魯四老爺家做女工的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仔細對比祥林嫂前后的精神狀態,以及演員在表情神態方面對祥林嫂的形象刻畫。讓學生置身于田園牧歌的生活情境和自然風光中,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為閱讀課文、領悟文章意蘊美和人文美奠定基礎。
二、流行音樂+古典詩詞,細心品味漢語語言的韻律美
流行音樂是音樂性、情感性與藝術性相互融合的視聽藝術形式。一方面,它憑借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深受學生喜愛;另一方面,又因為唱流行音樂的藝人大多屬于當前最受歡迎的娛樂明星,因而受到學生的追捧。雖然許多教師并不贊成學生在校期間聽流行音樂,甚至覺得部分流行音樂的內容過于低俗、口語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些質量較高的音樂作品依然有許多值得師生學習的地方。
例如,在教學詩歌時,教師就可以借助部分改編自古典詩詞的流行歌曲,導入課程教學或者與學生進行互動。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的《詩經?蒹葭》為例,為了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趣味,教師可以選擇在課堂上播放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讓學生在欣賞優美動聽的旋律的同時,細心品味古典詩詞的節奏感和韻律美。當然,在現代詩歌的學習過程中,也能穿插同名歌曲的欣賞。如,學習必修一的《再別康橋》時,教師就可以播放林宥嘉演唱的《再別康橋》。或者為了提高學生的詩歌寫作能力,讓學生以這首歌的旋律為藍本,進行自主填詞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也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網絡語言+修辭技巧,體驗漢語知識的藝術美
隨著當今時代的不斷發展,語言符號的更新換代速度也逐漸加快,網絡語言的衍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在對現有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詞匯進行改造和創新的基礎上產生的,因而蘊含了大量豐富的漢語語言知識。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知識,還能通過分析網絡語言中的修辭手法,幫助學生掌握語法修辭知識的具體應用,從而改變語法知識在學生心目中枯燥、深奧的形象。
例如,網絡語言中比擬手法的運用十分普遍,它常常結合某種人物的言行特征或外形特征,借助某種動物來比作人。如,“菜鳥”“大蝦”“網蟲”等,而且這些詞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簡單易懂,把原本需要一句話解釋的內容壓縮成了兩個字,卻依然涵蓋了語言知識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修辭手法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選取幾個運用了比擬和比喻手法的網絡詞匯,讓學生在日常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詞進行擴寫和再創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鍛煉書面表達技能。
總之,在流行文化占據主流市場的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通過將語文教學知識與流行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語言藝術。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課堂活動 詞匯教學 文化導入
一、引言
教授一門語言必須教授其文化。在教授英語語言構成的四大要素之一的英語詞匯時,滲入英語國家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詞匯最能反映文化信息。在詞匯教學中,設置文化導入的課堂活動,不但有利于強化學習者中西文化差異的意識,而且能在枯燥的詞匯學習中增加樂趣。教師在教授詞匯時,可適時導入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詞匯教學質量。
二、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課堂活動
詞匯教學中的課堂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使詞匯教學中的導入文化變得更清晰易懂。
(一)詞匯追擊
課堂活動詞匯追擊有助于學生擴充詞匯,發展在詞匯學習中結合文化的能力。此課堂活動不需要任何特別工具,但教師和學生必須帶有英語詞典和英漢雙語學習詞典,有條件的學生也可以借助手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要組織詞匯追擊,此課堂活動可參考以下六個步驟:
步驟一: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選擇一個有文化內涵的英語詞匯,如英文單詞“Cambridge”。
步驟二:學生查詞典找出“Cambridge”這個單詞的中文意思。
步驟三:教師和學生集思廣益,尋找由“Cambridge”這個單詞所聯想到的詞匯或信息,學生可用中文表達。例如:
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Cambridge 劍橋商務英語證書BEC
Cambridge 坎布里奇(美國馬薩諸塞州城市)
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
教授,講師
詩歌《再別康橋》
步驟四: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要求學生追擊和“Cambridge”有關聯的詞匯的英文意思和信息。
步驟五:學生反饋所查到的英文意思及信息。如: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詩歌《再別康橋》標題的英文翻譯是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以及作者是誰,完整詩篇的中英文,作者是以什么樣的心情著出這首詩的,等等。
步驟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所查出來的信息,以其中一個為主題,用英文寫一段短評。
學生掌握了詞匯追擊這個課堂活動后,可以把通過電視、電影、收音機聽到及看到的;在書本、報紙、海報甚至T恤衫上看到的有文化內涵的英語詞匯在課堂上交流,做進一步的學習和交流(Tomalin & Stempleski,1998:42-43)。
(二)詞匯意象
為了增強對一些普通詞匯圖片意象和英美文化之間聯系的意識,學生可以帶和某個詞匯有關的一些雜志及報紙圖片,或幻燈片到課堂上。比如可以帶上英美國家一些主要食物的圖片。例如:
步驟一:教師在黑板寫上“breakfast”這個單詞,然后跟學生說當英美國家人說到“breakfast”這個單詞時,他們想到的食物是哪些圖片。
步驟二:教師出示和“breakfast”相關的食物圖片或幻燈片。如圖片是“sausage”,教師可以說“this is sausage”。
步驟三:教師把圖片上的食物詞匯寫在黑板上:
fried tomato fried egg sausage bacon oat baked beans mushroom toasted bread croissant black tea
步驟四:教師解釋黑板上的食物詞匯在英美國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步驟五:學生從黑板上選擇其中一個感興趣的食物詞匯,課后搜尋和此食物詞匯相符的圖片。教師要提醒學生把課后所搜尋到的圖片下堂課帶來展示,并且就每一幅圖片用英文說一句簡潔的句子。
步驟六:下堂課學生介紹課后搜尋到的圖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詞匯意象課堂活動可以促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文化詞匯不能局限于詞典,還可以通過圖片的真實性直觀文化詞匯。諸如“home”或“flower”這類詞匯都可以通過圖片創造意象,使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變得更輕松易懂。
(三)詞匯十字故事
詞匯十字故事課堂活動可以讓學生循環使用文化詞匯來編造故事,共有七個步驟。
步驟一:教師在黑板上寫下課前準備好的十個文化詞匯,也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征詢學生的意見,給出十類文化詞匯。如:
步驟二:教師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懂詞匯的意思。
步驟三: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為四到五人。告知學生要用黑板上的十個詞編造一個故事,每個詞只能用一次。準備時間為十分鐘。
步驟四:準備好了的組選出學生代表講出編造的故事。當故事里出現黑板上任何一個詞匯時,此詞匯就會被擦掉。
步驟五:這樣依次輪流,直到每個組的代表都講出編好的故事。
步驟六:當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教師要確保學生在適當的文化語境里應用詞匯。
時間允許的話,這個課堂活動可以擴展到讓全班學生選出編得最好的故事;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上講臺,在全班同學的幫助下修改這個故事。最后,全班同學寫下這個最好的故事,記錄詞匯十字故事是怎么開展的,以及詞匯是在什么樣的語境下運用的。
(四)歌曲詞匯
告訴學生要在課堂上放一首英文歌曲,要認真聽歌曲所表達的心境、旋律、意思和相關文化。教師要選擇有文化背景的歌曲。這個課堂活動較前面三個有點復雜,總共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數個步驟。
第一大部分:
步驟一:教師播放歌曲。
步驟二:讓學生挑選出表達這首歌曲心境的詞匯。
步驟三:學生寫下詞匯,兩人一組對比挑選出來的詞匯。
步驟四:每一組都大聲說出詞匯并解釋為什么要選擇。
步驟五:教師再次播放歌曲,播放完之后,每一個學生都要用英語補充完整This song is about...這個句子。
第二大部分:
步驟一:要求學生逐字逐句聽這首歌曲,然后大聲讀出聽到的歌詞。
步驟二:播放歌曲的第一句,停頓。
步驟三:在黑板上寫出學生大聲說出來的單詞和短語,直到歌曲結束。
步驟四:解釋黑板上學生不理解的單詞和短語。
第三大部分:
步驟一:分組,三到四個學生為一組。
步驟二:以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每個組的學生回顧在第一大部分第五個步驟補充完整的句子This song is about...,討論整首歌的意思及歌手的觀點等。
第四大部分:
步驟一:教師解釋這首歌歌詞可能表達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學生小組討論這些價值觀,其中該組的一位學生要用筆記下討論的內容。
步驟二:再次播放歌曲,所有小組一起找出歌曲里表達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步驟三:最后每組的發言人總結討論的結果,并在班上發表。
作為這個活動的延伸,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這首歌的電子視頻。以社會文化主題分類的Tim Murphey’s Music and song列出了很多當代的流行歌曲和音樂視頻(Tomalin & Stempleski,1998:31-34)。
三、結語
這些課堂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熟悉外語文化中通俗的詞匯、圖像及符號,幫助學生辨別和比較英美文化和自己文化中詞匯、圖像及符號的不同。以上列出的課堂活動是有限的,還有其他課堂活動可以給學生展示文化詞匯的內涵,同時鼓勵學生加強詞匯學習。
參考文獻:
[1]Wilkins,D.A.Vocabulary: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72.
[2]Wang Zhenya,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0.
[3]米濤,李瑛.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文化導入[J].教學改革,2008(6):191.
[4]張雷剛.論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5):84-84.
一、以樂“引”文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導入能渲染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采用背景音樂開場是頗為有效的一種手段。
記得在教《江南的冬景》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時,為了能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文本,課堂伊始筆者播放了一首輕音樂《夢江南》來創設情境,伴隨著古箏那清脆悅耳、如泉流暢的旋律,學生們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感受著江南冬景的神韻。正當學生心醉神搖之時,筆者便順勢導入:一曲《夢江南》讓我們對江南魂牽夢繞,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一起去領略江南冬景的獨特風采吧。
音樂的渲染奠定了課文的基調,學生在音樂中很自然地進入了文本的情境,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也由此產生。其實,只要抓住學生的心境,那么這堂課對老師來說,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以樂“誦”文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蘊含著作者獨特的內心體驗,反映著特定的時代背景,但憑一支粉筆,教師的一張嘴,無論如何“曉之以理”,學生都難“動之以情”。“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聽之善,亦必得于心而會于意”,這就表明音樂長于表達感情,也最容易觸發聽者的情感,引起欣賞者的共鳴。音樂給人的感染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強烈。所以配樂朗誦不僅能打破課堂的沉悶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鑒賞力,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體味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情感,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
同樣以《江南的冬景》為例,在整體感知文本以后,學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幾幅畫面:冬日晨景圖、江南山野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接著,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若讓你配樂朗讀,你將分別選用什么背景音樂?為什么?這一開放式的命題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調動了他們的審美動機。而要找到與文本相協調的曲子首先必須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間所營造的優美意境,體味文字背后所表達的含蓄情感。
第二天,學生來交流他們的成果。甲學生說:“我給冬日晨景圖配上輕音樂《晨歌》。作者筆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溫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談天,其樂融融。配上這首樂曲,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份明朗、一絲愜意。”乙學生說:“江南山野圖中描繪了豐腴潤澤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樹木,色彩明麗,蘊含生機。若以《夢江南》這首古箏曲作為背景音樂,更能體現江南冬景獨特的韻味。”丙同學則給微雨寒村圖配上鋼琴曲《雨的印記》,那節奏舒緩的音樂彷佛將我們帶入江南水鄉,感受著微微細雨飄灑臉上的溫柔,享受著那份獨有的恬淡與幽靜。最后一位同學則用《snowdream》這首曲子作為朗讀江南雪景圖的背景音樂。這樣的配樂朗讀時而使人沉浸在悠揚婉轉的古典音樂的意境中,時而又將人帶進語言文字所組成的優美畫境中。總之,整堂課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誦中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分享著歡樂。
除了配樂朗讀,歌詠背誦也很好地體現了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曾記得,每當叫學生背誦古詩詞他們就愁眉苦臉、怨聲載道,就算花功夫背下來了也只是死記硬背,過不了幾天就忘得干干凈凈,默寫更是錯別字滿天飛。可一旦讓他們唱起歌曲來卻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試想,若將詩詞變成讓他們唱的歌曲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時我做了一番嘗試。講解完這首詞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學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幾遍下來他們就已記得滾瓜爛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個月,筆者突擊檢查,默寫這首詞,結果所有同學都一次過關。于是筆者就問他們怎么隔了這么長時間還能牢記,他們說,默寫時《虞美人》的曲調就回旋在腦際,曲調哼得出,歌詞也就記起來了。之后,筆者以同樣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以樂“賞”文
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樣的課堂才會浮現思想的靈氣,才會飄溢生命的詩意。而音樂恰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以音樂為媒的語文課堂定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思緒飛揚。
《我與地壇》這篇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到了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作者由于身體的殘廢,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他非常痛苦。然而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課堂上筆者設置了一個環節:找出文中描寫母親的文字,哪些語句特別打動你?并加以賞析。一開始學生總是毫無感情地泛泛而談,根本沒有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見他們并未走進文本,也未能與文本產生共鳴。而這時音樂就成為學生準確感悟語言的輔助手段和重要橋梁,由滿文軍演唱的歌曲《懂你》漸漸響起: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