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至養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秋潤肺,冬固本,這個時節,我們該為身體“屯”點什么呢?
白露
滋陰潤肺 預防秋燥
專家建議,多喝蜂蜜水可以趕走秋燥。“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溫的蜂蜜水。這樣既能補充人體水分,還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另外,此節氣還適合多飲清茶。老年人以飲紅茶為最宜,婦女兒童則最宜飲淡綠茶。”
(欲知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秋分
進補適量 分清虛實
秋分是秋季養生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而且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分已經進入了秋季進補的季節,但專家提醒,秋分進補也不可亂補,應分清虛實、進補適量,并且易多補“辛酸”之品。
“中醫的調理原則強調 ‘虛者補之’,即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因此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將適得其反。”陳麗云還強調,由于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因此在進補祛燥時也應有所側重,辨證施“補”。
(欲知完整內容,掃描二維碼)
寒露
養陰防燥 潤肺益胃
寒露時節天氣寒涼,人們也更喜歡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專家表示,如果總是為“貼秋膘”而食肥甘厚味就會造成胃腸系統的負擔,而且營養也不易被人體吸收。反而,一些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的食物更能幫助身體收斂,并能慢慢滋養五臟六腑。“建議多食用湯類、粥類和羹類流質,不僅易于吸收、能暖身護胃,還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緩解秋燥。”
在干燥的秋季,不必擔心攝入的水分過多,因為胃腸道在此時會表現為異常的干燥,而較多的水分在進入胃腸后很快就能被人體吸收,在體內經過體液循環運轉后,通過排便、排汗等排出體外,還能幫助潤腸排毒。
(欲知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霜降
滋陰潤燥 益氣固表
“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被大家所熟知,而且“老古話”還強調要先“補重陽”后“補霜降”,認為“秋補”比“補冬”更要緊。
專家對此建議,秋季的進補要以“潤燥、固表、益氣”為主。如蜂王漿,就比較適合身體虛弱的老人,若早晚各服一次,對促進睡眠和通便都有一定好處;如西洋參,是中藥中滋陰、生津的上品,對于腫瘤病人、術后患者、白細胞低的患者,多食將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欲知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立冬
虛者補之 寒者溫之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欲知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小雪
避寒就溫 養護陽氣
由于小雪正值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時節,因此,為了御寒保暖,各種肉類飲食、藥膳、火鍋也會紛紛登場。但人體也極易因室內供暖、穿得嚴實,內熱發散不暢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可多搭配些清火滋潤的食物,如白蘿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豆腐等。
(欲知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大雪
防燥護陰 滋腎潤肺
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山藥、桂圓、栗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以助御寒。不過,像面紅上火、口腔干燥、口唇皸裂、毛發干枯等有陰虛表現之人,在補陽的同時還應兼顧防燥護陰、滋腎潤肺,可以多吃一些梨、蘿卜、藕、蘑菇等養陰的食物。另外,由于大雪時節室內外都比較干燥,空氣濕度很低,所以一定要多喝水。
(欲知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冬至
宜食甘溫 滋陰潛陽
2、寒風凜冽多加衣,地上冰滑小心摔。白晝短暫早歸棲,雪花飄逸心自怡。飯肴滾燙胃更飽,雪景美好我自賞。祝您冬至愉快!
3、節氣,冬至如年;冬天到來,溫馨將至;冬天到來,快樂將至;冬天到來,至愛將至;冬天到來,親朋將至:冬至冬至,祝你福祉!
4、盛一碗情誼餃,讓平安開道;拋棄所有煩惱,讓快樂擁抱;存貯心中溫馨,讓寒冷走掉;融真情于短信,冬至節氣,愿朋友冬至快樂!
5、快樂冬至!什么使冬至快樂?不是那快樂的陽光,也不是鳥兒的啁啾那是愉快的念頭和幸福的笑容,而是溫馨慈愛的問候!—冬至快樂!
6、冬至冷,春節暖。寒冬將逝,春當不遠,把心情放晴吧。
7、爸:為了兒的人生您辛苦了大半輩子!今天是您的節日,兒想對您說:謝謝您,我最親最愛的爸!
8、年年此節遇。冬至大如年,濃重好歡聚。情暖數九天,二十四節氣。冬至陽氣起,吉日慶賀喜。祝快樂冬至!
9、爸爸,今天是冬至節,節日快樂哦。雖然,你有時很兇,但是我知道你是愛我的,是嗎?在這里祝你快樂,健康!
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冬季飲食首先要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所供給的蛋白質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瘦肉、雞蛋、魚類、奶類、豆類及其制品等,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質,不僅便于人體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可增加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節,應順應自然,注重養陽,以滋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可選食:粳米、秈米、玉米、紅豆、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豌豆苗、蘿卜、黃花菜等蔬菜;牛肉、羊肉、狗肉、雞肉及鯽魚、鱸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橘子、甘蔗、桂圓等水果。同時,冬季在五行中屬水,入腎經;五色中黑色入腎。因此,冬季應增加黑色食品的攝入。如烏骨雞、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海帶、紫菜等,多吃這類食物有明顯補腎作用。
冬季可以說是蔬菜水果的淡季,尤其是在北方,人體往往在這個季節維生素攝入不足,出現牙齦出血、腫痛、皮膚干燥等癥狀。因此,可適當食用一些如紫心地瓜等薯類,補充B族維生素。還可以選擇圓白菜、白蘿卜、小油菜、蘋果、梨、柚子等新鮮的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
關鍵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原則;
中圖分類號:R19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1
引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源于《素問?四氣調神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歷代對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說都有不同的見解,下面進行逐一闡述。
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原則的發展歷程
(一)以陰陽生長收藏而論
明代醫家馬蒔及清代醫家高士宗均從四時陰陽變化規律,順養生長收藏之氣立論。馬蒔云: “圣人春夏有養生養長之道者,養陽氣也。秋冬有養收養藏之道者,養陰氣也。”高士宗亦論: “圣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 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認為春夏主生長,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 秋冬主收藏,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因此,人應在春夏之時保護體內陽氣,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 在秋冬之時保養體內陰氣,使陰氣得以收藏,才能使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不易患病。
(二)以陰陽互制而論
唐代醫家王冰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應該“春食涼,夏食寒,以養于陽; 秋食溫,冬食熱,以養于陰”,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易傷陰,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而顧護; 秋冬陰盛而易傷陽,故宜食溫熱以抑其陰盛而保全陽氣。是借藥物、食物寒熱溫涼之性,以制約四時體內陰陽之偏盛,通過互制,達到互養,使陰陽平衡協調。元代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認為春夏陽旺易傷陰液,食寒涼藥食則滋養陰津,而制約陽亢,防止暑熱傷津;秋冬陰盛易傷陽氣,食溫熱藥食則溫補陽氣,而溫化陰寒,以制陰寒之盛。此說同于王冰。
(三)以陰陽虛盛而論
清代醫家張志聰說:“春夏之時,陽盛于外而虛于內; 秋冬之時,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也。”認為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春夏季節天氣炎熱,人體內的陽氣隨汗液外泄而相對虛弱,加之人們易食生冷瓜果,貪涼飲冷,傷及陽氣; 秋冬季節天氣寒冷,陰氣旺盛,人們添衣加被、過食辛香熱辣之品,耗傷體內陰津。故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有“夏月伏陰”之病,因而春夏宜養其內虛之陽; 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有“冬月伏陽”之病,因而秋冬宜養其內虛之陰。是從陰陽外盛而內虛的情況來提出養陰、養陽的。
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原則在臨床及養生中的應用
(一)“春夏養陽”的機理及應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自然界變化的普遍規律。春夏之季,陽氣活動旺盛,氣候溫熱,機體腠理開泄,陽氣消耗亦多,加之乘涼飲冷,更易損傷陽氣,這就是春夏養陽的簡單道理所在。夏季火熱之氣與人之心氣相通,心屬火在卦為“離”,離卦兩陽爻在外而陰爻在內,為陽熱外散,內部空虛之象;在人體,內在陰陽之氣受到天氣引動發生相應變化,春夏季人之陽氣亦趨于體表,漸致體表畏熱多汗而體內腸胃多寒等癥,正如《傷寒論?辨脈法》云: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在臨床處方用藥時,春夏季節盡量勿傷人體陽氣,尤胃之陽氣,避免應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藥物以養生長之氣,效果更佳。“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背俞貼敷療法,配合內服培補脾腎之劑,亦取“春夏養陽”之意,于盛夏陽旺之時進行治療,至秋冬才可能減輕癥狀或減少復發。在養生方面,《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提出了四時適宜的起居作息模式,其中春為少陽,要適當增加覺醒和活動的時間,助神氣外散以應春生之勢,而夏為太陽,較春時應加大活動量以應夏長之勢。
(二)“秋冬養陰”的機理及應用
秋冬氣候肅殺,陰氣當令,肌表致密,陽氣內斂而致偏盛,更加之秋冬季節人們喜食辛辣溫熱之品,每易耗陰助陽,故秋冬應時時注意保全陰分,此謂秋冬養陰之理。以自然而論,冬季地表極寒,地下反溫,井中之水反不若地表之寒。對人體而言,秋冬季節,陽氣又逐漸潛藏于體內,熏灼陰液,造成體內陰液相對不足,此時若不注重陰血的培育,就會造成陰陽平衡失調,發生疾病,所以素體陰虛之人到秋冬季節易患秋燥,治療此證,適當加用滋陰補血之品,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養生實踐中應守其本義,不可濫用誤用補藥
對中醫理論進行運用首先應該明確其內涵,這樣才能科學地指導臨床運用與養生實踐。對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如果不究其本意易望文生義而發生濫用誤用溫陽滋陰藥的現象。平人無事不可服藥,否則“誤補變證多端,壞病蜂擁而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觀念,它啟示我們要做到飲食起居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這樣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經歷代醫家的補充完善,已經從養生保健治未病發展到指導臨床診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既是指導養生防病的原則,又是指導臨床實踐的治療原則,因此要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特點養生,因時制宜以治病。
三、結語
綜上所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觀,不論在人的生理、病理方面,還是在養生、臨床醫療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人們要適應四時而補其虛,補而不偏,根據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方能養陽以助生長之能,達到在不同季節人體氣機與天氣的協同而動,從而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木,壞其真也。”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是相一致的,人應在春夏時節保護體內陽氣的生長,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在秋冬之時保養人體的陰氣,使體內陰氣得以收藏。如易患凍瘡之人,多為體內陽氣不足,入冬以后,體內陰寒之氣漸盛,血液循環就受到阻礙,肌膚失于濡養,凍瘡則生。如果在春夏陽氣旺盛之際,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陽氣生發,人體陽氣隨之旺盛,體內陰寒之氣易解,可以扶陽祛寒;另一方面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到冬天體內就有足夠的陽氣去對抗陰寒之氣,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發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醫認為,“冬病”主要是人體易于受寒氣侵襲的疾病。常見的“冬病”,有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氣腫、過敏性鼻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這些疾病發作呈明顯的季節性,并且在秋冬季發病率高,常反復發作。
夏治就是針對冬季容易發作的疾病,在夏天的時候進行對癥治療,以期通過改善人體的陰陽平衡,來達到使冬天發病率降低或減緩病情的目的,堅持數年后,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治。
冬病夏洽屬于中醫的內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通常采用藥物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敷貼,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痰飲和瘀血,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并可針對個體體質不同,通過益肺、健脾、補腎等藥物扶助人體的陽氣,糾正虛寒體質,使氣血流通順暢,水谷精微輸布正常,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