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世說新語》;《晉書》;小說;文體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137-02
《世說新語》本是治文史者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自問世以來,歷代就冠之以“小說”的名號。從《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到《文獻通考》、《書目答問》等,都將其文體歸之為小說。故而,《世說新語》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小說是沒有異議的。那么,什么是中國古代小說?它的由來是什么呢?
就如今所見材料看,“小說”一詞最早出自于《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盵1]在這里,莊子把異于自己的學說稱之為“小說”,以區別于自己的“大達”,顯示了莊子位于大達的高度而鄙視異家學說的鮮明傾向。隨后,在《荀子?正名》篇中有相似的記載:“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愿皆衰矣?!盵2]楊注云:“知治亂者,論合道與不合道而已矣,不在于有欲無欲也。能知此者則宋墨之家自珍貴其說,愿人之去欲、寡欲者皆衰也。”這里的宋墨之家被視為“小家”,與荀子所代表的儒家相對,“珍說”是指不合大道、不中義理的淺薄之論?!靶〖艺湔f”即“小說”,二者只是不同的稱呼罷了。
在先秦時期,“小說”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文體概念,它只是一種判斷標準。到了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小說”一詞作了明確闡釋:“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鬃釉唬骸m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灰喔缫病i偫镄≈咧?,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盵3]顏師古注引如淳語云:“稗官:小官,細米為稗,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本C觀《漢志》的論述,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小說即小道,君子不為;第二,小說是街談巷語、芻蕘狂夫之議,王者可用以觀風俗、正得失。第一個觀點是對先秦諸子不合經藝大道這一思想的發展,而第二個觀點則是《漢志》的創新之處:小說與王者采風觀俗聯系起來,強調小說有益政化,這就賦予了小說一詞以積極含義。《漢志》首次把“小說家”獨立設目,自此以后,小說在各類正史文獻中都有一席之位,小說作為一種文體得到真正確立。
《世說新語》記載故事一千一百多則,分為三十六門類,篇幅短小,多者不過幾百字,少則寥寥數語,是典型的“殘叢小語”。它沒有記載國家要事,內容多表現魏晉上層人士的談吐、風度、精神風貌等,文風輕快、詳實。故明人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盵4]它主要記載人們的言行舉止,沒有太多與國家生活相關的政事的描述,因此,符合我國古代判斷小說的標準――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這就是歷代都把它稱之為小說的原因。
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不能再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古代的小說,如果還固執地認為它是小說,那就是忽視了對小說的定義。但此類事情偏偏發生了,如徐震鄂在《世說新語校箋》的前言中提到:“《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的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遺聞軼事的小說?!盵5]游國恩在《中國文學史》中也說:“《世說新語》,它是魏晉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諸如此類論斷恒河沙數。今人仍然把《世說新語》當小說看待,明顯是受到古人小說觀念的影響,然現代小說并未繼承先秦諸子以及《漢志》對小說的界定,它過去的定義既然已發生了根本變遷,我們再把它歸入小說,顯然不合時宜了。
那么,現代衡量小說的標準是什么呢?什么是現代小說呢?《辭?!穼Α靶≌f”的定義是:“文學的一大樣式。以敘述為主,具體表現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相互關系、行動和事件以及相應的心理狀態、意識流動等,從不同角度反映社會生活。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表現手法最豐富,表現方式也最靈活,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可以并用,也可有所側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基本手段?!币簿褪钦f,人物塑造、故事情節、環境描寫是小說的必備要素。但是,虛構是小說的最本質特征。章培恒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卷《魏晉南北朝小說》一章的開頭說:“小說是一種虛構性的文學。”如果沒有虛構,我們古代的經典史學著作《漢書》、《后漢書》、《史記》等等都可以稱之為小說了。下面我們用今天的小說標準――虛構、人物塑造、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衡量《世說新語》,辨個究竟。
首先,來談小說的虛構。王能憲在《世說新語研究》中說:“《世說》是真人真事的文學。”[6]它是對當時上層人士的言行舉止的如實記錄,沒有虛構的成分,它的創作意圖就是為當時的文人名士提供可供借鑒的參考資料,根本無意于創作小說。袁行霈也指出:“雖系小說家言,未可直以小說視之。其于魏晉社會政治、哲學、宗教、文學以及士人之生活風貌、心理狀態,莫不有真實記錄。”[7]從內容上說,它是一部生動紀實的史料集;從社會效果上說,《世說新語》所記皆實,其中的故事被《晉書》和研究魏晉歷史的人大量采用。據統計,《晉書》采錄《世說新語》入書共四百馀事,超過《世說新語》全書的三分之一[8]。能夠被史書引用、借鑒,可見其所載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沒有虛構,怎么可以稱其為小說呢?
其次,談小說的人物塑造。《世說新語》的素材來源于現實生活,它是對現實生活中人物言行的如實記錄,由于現實生活就是生動的、豐富多彩的,因此,處于其中的人物形象無不帶有這種特色。書中大多是用人物的談吐、動作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來表現人物的氣質、才能,是對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故事的真實描寫,并非作者刻意所為,因此,人物形象是鮮活生動的。如《世說新語?雅量》篇記載: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蛦柣瓷侠Γ鹪唬骸靶狠叴笃瀑\?!币馍e止,不異于常[9]。
淝水之戰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而謝安得知這一消息時“默然無言”,泰然處之,表現了他作為風流宰相的大無畏風度,這里表現的氣質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地方。
就塑造完整豐滿的人物形象來說,它較史書就有些差距了?!妒勒f》是在不經意間對事件的敘述來表現一個人物的性格、氣質等,表現手法就隨意;而史書則不同,它要完整的記錄人物的一生,通過生平事跡、所作所為來完整、全面的表現一個人。就算《世說》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光憑這一點也不能算它為小說。
最后,談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妒勒f新語》記錄的故事,上訖漢末下至南朝,這個大的社會背景毋庸置疑。至于小說的故事情節,如上所說,《世說新語》中描寫的事件、人物,不是對故事的全面的記錄,它不窮本溯源,只保留了真實生活的情狀。由于它的隨意性,它不能完整地再現歷史,它僅僅是一段歷史的一鱗半爪,或從不同角度反映歷史,它只選取人物整個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些瑣事,來再現人物的氣質或是風度。書中故事多則幾百字,少則寥寥幾個字,而且后者占多數,我們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如《方正》32則:
王敦既下,住船石頭,欲有廢明帝意。賓客盈坐,敦知帝聰明,欲以不孝廢之。每言帝不孝之狀,而皆云:“溫太真所說,溫嘗為東宮率,后為吾司馬,甚悉之?!表汈?,溫來,敦便奮其威容,問溫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溫曰:“小人無以測君子?!倍芈暽枺酝κ箯募?,乃重問溫:“太子何以稱佳?”溫曰:“鉤深致遠,蓋非淺識所測。然以禮侍親,可稱為孝?!?/p>
又《棲逸》1則:
阮步兵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
又《容止》30則: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如驚龍?!?/p>
就這樣屈指可數的文字,它怎么能完整再現當時發生的事件呢?可見,《世說》不具備完整的故事情節。
綜上所述,《世說》的作者沒有旨在虛構故事,沒有記錄完整的故事情節,就算全面的塑造了人物形象(何況也沒有),也不能稱之為小說,因為它不具備現代小說的基本要素。它是中國古代小說,這個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現代人不加區別,一概冠之以小說名號,這是不恰當的,如果一定要稱其為小說,這個小說是要加引號的。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徐震.世說新語校箋(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7〕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優秀范文 這只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里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齊在這本書里暢游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光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按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贊嘆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于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于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么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優秀范文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
全書原八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后世之人對次書評價頗高,因其歷史意義獨特,文筆極佳,不僅是一本筆記小說,還是
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單、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世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幾個典型的故事,第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庇昧艘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第二個小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這生動形象的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們的頭腦中。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在書中,作者以其獨特的敘述道理的手法,為我們生動形象地展開了一副知識的畫卷,又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
讀罷《世說新語》,遂感覺到了古人的種種精神品質,處事原則,更令我對魏晉古風瞻仰不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優秀范文
讀了《世說新語》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無為”。
“自然無為”是魏晉的玄學家悟出的唯一能抗衡儒家禮教名分思想的銳利武器,含有道家的精髓。魏晉的玄學家認為,任由人們的本性自由發展,這就叫自然;而人治理人,對別人的自由橫加干涉,這便是人為。
我不知道,道家和儒家哪一方是對的,但是我很喜歡道家的思想--“自然無為”。這跟仙外的校訓“順其自然”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白匀粺o為”的道家學說呼吁人們發現真我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發現了人的價值,于是就有了人對生活的追求:花前月下,飲酒賦詩,敞懷清談,展現才情,我行我素。譬如,王子猷的卓犖不羈、嵇康的一曲《廣陵散》、顧愷之的“三絕”、杜預的《左傳》癖、阮籍的青眼白眼、王羲之的東床坦腹……他們要在短暫的生命中活得瀟灑,活得灑脫,活得自由自在。他們放蕩形骸,膽大包天,不畏生死,有時甚至狀若瘋魔。他們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不知羞愧為何物,只照自己的意愿來活。
【關鍵詞】世說新語;少年;風度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主要記載了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聞逸事,描繪了當時以貴族為主的社會生活的生動畫面。魯迅先生說:“《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底教科書?!睍兴龅?,大多是當時名士的生活軼事,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著魏晉風度。然而,魏晉風度僅僅表現于嵇康,阮籍等名士嗎?根據余嘉錫先生的《〈世說新語〉箋、《世說新語》所錄36門1219則片段故事中,有上百則與少年兒童相關,約占8%的比例。由此可見,在《世說新語》中,少年兒童作為“少年名士”,年少風流,他們的氣度,在魏晉風度中獨樹一幟。
一、狂氣
魏晉名士大都狂傲,透過瀟灑風流的名士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魏晉士人的狂狷任誕諸種駭俗之舉,更是這其中浸漬的那個時代文人的無奈悲哀,苦痛和血淚。然而對于那些初出茅廬的少年來說,他們的狂氣卻要單純得多。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們染上了名士的狂氣,加上年少氣盛,稚氣中帶出的狂氣,往往讓人佩服。魏晉名士的氣度,恐怕也是要從小養成的?!堆哉Z》三記載:
孔文舉年十歲, 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 為司隸校尉。詣門者, 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 曰:“我是李府君親?!奔韧?, 前坐。元禮問曰: “君與仆有何親? ”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 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 人以其語語之, 韙曰: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蔽呐e曰: “想君小時, 必當了了?!表t大。
年少的孔融先是借孔子曾求學于老子的典故來證世交之情,輕松地“登上龍門”,面對陳韙的譏諷,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來譏笑反駁陳韙,面對成人的調笑,孔融劍拔弩張的反諷,其狂傲的風骨可見一般,我們也不難預測長大的孔融能說出“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了。
《世說新語》中我們往往看到成人開孩子的玩笑, 卻被孩子反駁得無地自容,在此中亦可以看出少兒們無所畏懼的狂氣來。
如《言語》四十六記載:
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比首嬖唬骸白鵁o尼父,焉別顏回?”
八歲的謝尚面對眾人的贊譽,卻很不領情地回了一句,坐無尼父,焉別顏回?目空世人的傲氣!無法想象當時的客人應是怎樣的表情 和回應,我想也唯有“今天天氣哈哈哈”之類的話吧。
《言語》43記載:
梁國楊氏子九歲, 甚聰惠??拙皆勂涓?, 父不在, 乃兒出。為設果, 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 “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p>
此處孔君平本想開楊氏小孩的玩笑,然而在當時對父親的姓名應是相當敬畏的,不容開玩笑的,所以小孩應聲反擊,同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讓孔君平無地自容。
二、靈氣
我們贊譽兒童很有靈氣,既是說他們聰穎機警,同時也是說他們帶點鬼靈精怪。他們不落俗套,往往為人所不為。竹林七賢中的王戎,雖然說被罵作“俗物”,然而觀其年少時的表現,可謂靈氣逼人。
王戎無疑是聰明絕頂的,善于審時度勢的。路邊的李樹那么多果子,怎么可能呢?老虎都沒爪牙了,還有欄圍著,嚇唬誰呢?王戎這種特立獨行的行為,不但樹立了他的名聲,還在魏明帝面前作秀了一把。在年少時就有如此的先見和智慧,這就不難明白他長大后的摳門了,吃棗要把核子挖掉的狠招,也只有具有如此靈氣的人才想到。
同樣在少年時就展現出成人的氣度的,還有魏武帝曹操?!都僮H》一記載:
魏武少時, 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 因潛入主人園中, 夜叫呼云:“有偷兒賊! ”青廬中人皆出觀, 魏武乃入, 抽刃劫新婦, 與紹還出。失道, 墜枳棘中, 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 ”紹遑迫自擲出, 遂以俱免。
少年的曹操見袁紹在荊棘中無法脫身,眼見情況危急,只好出狠招大叫,偷東西的人在這里,袁紹一驚之下,立馬爬出。聯系曹操后來的功業,他的冒險精神和怪異特性是從少年時就養成的。
又如《假譎》七記載:
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 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 錢鳳入, 屏人論事, 都忘右軍在帳中, 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 既聞所論, 知無活理, 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造半, 方意右軍未起, 相與大驚, 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 乃見吐唾縱橫, 信其實熟眠, 于是得全。于時稱甚有智。
還不到十歲的孩子無意中聽到王敦與錢鳳共商謀反之計, 能馬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后果, 顯示了小孩準確的判斷能力, 王右軍急中生智, 佯作酣睡騙過王敦, 才得以保全性命, 其應變能力令人贊嘆。
三、才氣
中國的士大夫對一個人的才氣是十分重視的。南朝的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辈艢馑坪跏翘焐?,然而又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在《世說新語》中我們也常??匆娔切┨焐艢獾纳倌陚円I的姿態
《言語》四九記載:
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 從獵, 將其二兒俱行, 庾公不知, 忽于獵場見齊莊, 時年七八歲, 庾謂曰:“君亦復來邪? ”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 從公于邁’?!?/p>
孫放活學活用所學的文化知識,引用《詩經》中的詩句,為父子一起隨從庾亮出獵找到了非常恰切的理由??梢娖鋵θ寮业脑姇欠浅J煜さ?。
《方正》五九記載:
王子敬數歲時, 嘗看諸門生持, 見有勝負, 因曰:“南風不競?!遍T生輩輕其小兒, 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 時見一斑。”子敬目曰:“遠慚荀奉倩, 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王獻之說的“南風不競”, 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用南風輕柔喻指該游戲沒勁。王獻之在遭遇輕視后, 隨口以對偶句引用二人事典來表示愧悔, 暗指自己輕率與“常人”、“小人”交往, 以致自取其辱。這里王獻之不僅能練地引用經典原文, 而且能恰當取材, 出口成章, 顯示了出色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飽讀詩書后,自然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文學是一個人才氣的集中表現。在《言語》七一記載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迸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 左將王凝之妻也。
少女謝道蘊能出口成詩, 貼切地以風中柳絮比飛雪, 展示了出眾的才華, 相比之下,兄長的撒鹽之比,自是粗俗了。
四、總論
風度,是中國審美中衡量人的重要標準。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范,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風度,即有精神氣質的方面,亦有行為處事的方面,本文論述的狂氣,靈氣和才氣,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的眾多少年兒童,從他們的上,我們隱隱可看出魏晉名士的風度,窺見到魏晉名士們的成長道路,豐富了魏晉風度的畫卷。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A].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徐震愕.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關鍵詞:《世說新語》;書體;王羲之;王獻之;隸書;楷書;行書
《世說新語》生動地記錄了漢末魏晉時期人物風貌,思想言行和社會風俗。為我們呈現了該時期宏大的社會鏡像,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周祖饃先生在《世說新語箋疏》一書的前言里說:“《世說新語》雖然是古代的一部小說,但一直為研究漢末魏晉時期的歷史語言和文學的人所重視?!?/p>
《世說新語 品藻第九》75則載:“謝公問王子敬:‘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公曰:‘外人論殊不爾’。王曰:‘外人那得知’?劉孝標注曰:‘宋明帝《文章志》曰:獻之善隸書,變右軍法為今體,字畫秀媚,絕妙時論,與父俱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蛴崼I之云:羲之書勝不?莫能判。有問羲之云:世論卿書不逮獻之?答曰:殊不爾也’它日見獻之,問尊君書何如?獻之不答。又問:論者云,君固當不如?獻之笑而答曰:人那得知之也。”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合稱“二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文中所說的“隸書”,八面停均,蠶頭雁尾,大體上以漢碑為標準,過去曾經認為這種隸書就是漢代通行的書體,但是從大量出土的發現已經改變了這種認識,如居延漢簡等,東漢漢簡軍事法律文書,買地券上的書體已經很大程度上拋棄了收筆時上挑的筆法,“較多地使用尖撇”帶有很多現代楷書和行書的筆法,與漢碑相去甚遠。東漢中期以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所用的就是這種“俗體”,這種差別正如明清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不過這種新書體在魏晉時期還沒有獲得專門的名稱,與篆隸并列魏晉時期的《上等尊號碑》《受禪表碑》均為曹丕稱帝而立,書體方正,氣勢莊嚴是典型的官隸書。西晉衛恒《四體書勢》以古文,篆書,隸書,草書,為四體。在隸書一體中說“上古往次仲始作楷法”又曰;“魏初有鐘胡二家為行書法”。所謂楷法就是嚴整規范之法,行書法則是流利暢快之法。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載羊欣《古來能書人名》曰:“鐘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銘石之書是類似漢碑的“漢八分”體。章草書出了表奏文章公文之外,還用來傳抄書籍教授小學,風格介于兩者之間,如今看到的鐘繇帖《宣示表》,《薦季直表》都應是此體,行狎書用于“相聞”,也就是日常書札來往。《文章志》所說的“隸書”自然是指章程書。行狎書之類。
《法書要錄》卷一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云:“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書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遂成書爾。”“俗字”是衛夫人所寫的流行字體,不同于漢隸。這段話告訴我們學習書法應順著書法變化而學。劉孝標注:“獻之變古軍法為今體?!睍w在二王之間又有了新的變化?!赌淆R書.劉休傳》:“右軍之體微古,不復見貴?!倍藭r王獻之的“今體”風格受到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還處于古體今體轉變中,而王獻之的書法已經完成了這種轉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風格發展很快。時人對書體的劃分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東晉至南朝前期,草書和隸書是最常用的字體,“工草隸”基本上也是善書法的同義詞。
《晉書.盧循傳》曰:“循,善草隸弈棋之藝。”草隸與弈棋并列,就是指書藝。在《世說新語》中,書法的好壞也是品鑒人物的重要標準之一。
虞和《論書表》云:“桓玄撰二王紙跡,雜有縑素,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桓玄把二王書法分為正、行兩種,相當于鍾繇三體中的章程書和行狎書,都是隸書,還不與篆、草并列。不過,大概也就在北朝前期,行書逐漸獲得了獨立的地位。
宋羊欣《古來能書人名》經常稱某人善隸行或善草行,就是把行書與草隸并列,不再是一種書法風格,而成了與隸書并列的書體。
《魏書·崔玄伯傳》稱其“尤善草隸行押之書”,行押就是行狎,亦即行書,也與草隸并列。行書經王羲之的創新成為士大夫階層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王羲之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寫法,創造出了俊逸、雄健、流暢的書風。從此,行書成了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是舊書體不斷消失,新書體不斷產生和流行的過程?!妒勒f新語.品藻》的這一則讓我們管窺到了那個激蕩的時代社會的巨大變化之一。
參考文獻 :
[1]余嘉錫 《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
2007年。
[2]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關鍵詞]賢媛 魏晉風度 儀態 氣質 談吐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0-0054-02
《世說新語》主要是掇拾漢末至東晉的士層階級人物的逸聞軼事,尤詳于東晉。作者用文學的筆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某些社會生活場景,揭示了魏晉時代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是我們了解魏晉生活的一面鏡子。
《世說新語》向來以“中國的風流寶鑒”[1]的面目存在于文學史上,魯迅先生也說它“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書”[2],此書宗旨一目了然:“采擷漢、晉以來佳事佳話”[3]。宗白華先生講道:“《世說新語》一書記述得挺生動,能以簡勁的筆墨畫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時代的色彩和空氣。”[4]風度本指風格態度,本文所論指時代精神與社會風范。魏晉時期,整個社會充滿崇尚清談、贊賞玄言的風氣,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思潮和審美風尚。
魏晉時代社會動蕩,朝代更迭頻繁,戰亂不斷,但卻是“精神史上極解放、極自由,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5]追求個性的自由張揚成為魏晉士人特有的精神風范。那一“人的覺醒”的朝代,自然也會影響到魏晉時代的女性。魏晉社會的女性與前代婦教束縛下的女性形象迥異,《世說新語·賢媛》中的女性以不同于以往女性的姿態出現,彰顯出一個自由時代的文化氛圍與藝術特征,形成獨樹一幟的女性群體,從中可以窺見魏晉女性的風貌。
一、儀態的出眾
魏晉時期人物品藻之風盛行,人們往往就一個人的德行、才能、風采等方面進行品評。其中,出眾的儀態風度備受青睞。講究容貌是士大夫得到較高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后漢書》中有許多關于名士美好容顏的記載,如馬融“為人美辭貌,有俊才”,郭泰“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荀悅“性沉靜,美姿容”等。據《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王右軍見杜弘治而感嘆說:“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庇帧顿p譽》篇中王戎評價王衍:“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是風塵外物?!?/p>
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人物品評不僅僅是關乎外在的容貌,更加關注的是外形映襯下的內在精神。魏晉人物品藻專家劉卲認為“征神見貌,情發于目”,“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6]即是注意對個體的氣質、心理、個性及其外在表現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也就是要從人的外在形態來深層次地觀察一個人的內在本質。
孔子有個重要的認知理論,他認為對人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而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7],應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8]。在《賢媛》篇中可以得到應正。
王汝南自求郝普女,就是從她“舉動容止不失常”(《賢媛》第15 條)判斷出具有令姿淑德,很有內在美,而不顧門第是否相配,娶之為妻。一方面,可以看出王汝南眼光獨到;另一方面,也能窺見魏晉士人十分重視人的外在儀態,美的儀容舉止受到肯定、推崇。
美好的儀容不僅令人肯定,甚至有征服惡心的力量。
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甚有寵,常著齋后。主始不知,既聞,與數十婢拔白刃襲之。正值李梳頭,發委藉地,膚色玉曜,不為動容,徐曰:“國破家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主慚而退。(《賢媛》第21條)
《妒記》曰:“溫平蜀,以李勢女為妾,郡主兇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見李在窗梳頭,姿貌端麗,徐徐結發,斂手向主,神色閑正,辭甚凄惋。主于是擲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9]遂善之。
當桓溫妻子得知丈夫娶李勢女為妾,令房專寵后,拔刀前往欲殺之而解恨,但親見李氏之姿態后,桓妻竟然不計前嫌,和睦相處。美容征服了女子的嫉妒之心,也足以證明人們對容貌的異常推崇。
王惠嘗尚書去拜訪王右軍夫人,問道:“眼耳未覺惡不?”右軍夫人回答說:“發白齒落,屬乎形骸;至于眼耳,關于神明,哪可便與人隔!”(《賢媛》31)?!鞍l白齒落”是人之必然,不用顧慮,但是眼睛和耳朵“關于神明”,是不可以與人隔的。
二、氣質的不凡
由個性、情感、才藻所構成的氣質,是當時人物品藻的重要審美標準。魏晉文人追求個性精神的自由,崇尚在放達和閑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灑脫飄逸的氣韻風度。如《雅量》,適聞謝玄淝水大捷的消息,他看完信后,竟“默然無言”,直到有人問是何事,他才毫不在意地答道:“小兒輩大破賊?!倍耙馍e止,不異于常”。又如他在桓溫所設的鴻門宴上表現得鎮定自若,都顯現出一種曠達的美、神韻的美。
對女子的品評,也是如此。《世說新語》載:
“初,允被收,舉家號哭。阮新婦自若”,“許允為晉景王所誅,門生走入告其婦。婦正在機中,神色不變”。(《賢媛》第7、8條)
許允婦面對巨大的生活苦難,丈夫被抓、被殺,依舊保持鎮定自若,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神情。與男子謝安相比,也毫不遜色。這種曠達的人生態度、不凡的個人氣質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所追求的風度,時人亦十分推崇“竹林七賢”,七賢放達自任的瀟灑之風猶存。
謝遏絕重其姊,張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并游張、謝二家。人問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賢媛》第30條)
余嘉錫先生在《世說新語箋疏》中說:“道韞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風氣,足見其為女中名士。至稱顧家婦為閨房之秀,不過婦人中之秀出者而已。不言其優劣,而高下自見,此晉人措詞妙處?!盵10]從字面上看,“清心玉映”“閨房之秀”并沒有什么不好,實際上卻是一種貶義的恭維,無異于人們現在所說的“小家碧玉”,其中風度、氣概就大不一樣了。能與竹林名士相提并論是一種高度的肯定,正是當時人們所贊美和崇尚的氣質標準。
除灑脫氣質外,慧眼識人也是女性不凡氣質的一個突出方面?!顿t媛》第11條記載:
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惫唬骸耙凛呉喑R晕叶葹閯佟!?/p>
王隱《晉書》記載“韓氏有才識”,上文可以證明。韓氏十分關心丈夫的交游,想親自一見。待丈夫朋友來時,勸丈夫留住客人,以便她穿墉觀察。雖是初次見面,但她對丈夫友人的才識已經十分清楚,評價一語中的,并對丈夫提出了可行性建議。由此可見,韓氏對人物有著驚人的洞察力,觀察可謂入木三分,尤其是她的行為更加突顯了她的風流雅韻。
王渾妻鐘氏同樣擁有一雙慧眼,在為女兒擇婿時,從形體和骨相便看出“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長年,不得申其才用”,“必不壽,不可與婚”(《賢媛》第12條)。雖然兵家子有才,但壽命不長,顧不嫁女,果然兵兒數年后就亡故了。
三、談吐的機智
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清談對個人修養、機敏善辯、宏博學識都有綜合的要求。清談是當時名士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人樂于此道,七八歲的孫齊莊能夠用《詩經》句子回答庾亮。士人們語多不凡,常有驚人之見。他們的談話不是空洞無物的,而是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清談的內容廣泛,涉及面廣,促進了士人們思想、藝術、文化之間的交流。這種清談之自然也影響到當時社會的女性,其中的突出代表是謝道韞。
《晉書·列女傳》中記載了謝道韞為其夫王凝的弟弟獻之解圍,言談之高妙令諸客欽佩稱贊的故事??梢娝那逭勊街摺J軅鹘y文化的影響,女性一般沒有機會能夠在大庭廣眾下與人爭鋒、辯論;不過細觀她們的日常生活,從那敏捷的應對及巧妙的辯論中,我們不難窺見她們的機敏﹑富于思辯。
如《賢媛》第3條記載:
漢成帝幸趙飛燕,飛燕讒班婕妤祝詛,于是考問。辭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訴;若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
趙飛燕恃寵陷害班婕妤時,昔日的妃子淪為階下囚,其遭遇令人同情,在遭受拷問的情況下,她依然保持著君子之心,辯辭機敏有力,理正詞嚴,充分顯示了她高尚的人格和機智的談吐。
《賢媛》篇中不僅有堅貞高尚的女子,而且不乏爭取人格獨立、追求自我價值的真女子。
許允婦是阮衛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禮竟,允無復入理,家人深以為憂。……許因謂曰:“婦有四德,卿有其幾?”婦曰:“新婦所乏唯容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許云:“皆備。”婦曰:“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賢媛》第6條)
許允婦因相貌難看而不被丈夫喜愛,但她并不悲觀、聽天由命,而是據理力爭,反問丈夫的德行如何。當許允回答說全部具備時,她進一步追問“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令丈夫心生愧疚,對妻子另眼相看。許允婦雖容貌不夠美麗,但她善于言談,有才學,與丈夫一番論辯鋒而令其回心轉意,令人佩服。同樣敢與丈夫據理力爭的還有王公淵的妻子。
王公淵娶諸葛誕女,入室,言語始交,王謂婦曰:“新婦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婦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彥云,而令婦人比蹤英杰!”(《賢媛》第9條)
這一則也是寫世族男性在娶妻的當天夫妻雙方的對話。諸葛氏剛過門就受到了來自丈夫的壓力,丈夫“以妻父為戲”,實際是對女性尊嚴的蔑視,讓妻子在新婚之夜就受到丈夫的責罵,這也讓諸葛氏陷入了兩難境地。她要么在丈夫面前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父親,要么就得否定自己的父親,肯定自己。但是她跳過了這個陷阱,轉而反唇相譏,著實令人瞋目。這實際是在逆境下面對丈夫的攻擊時勇敢的回擊。盡管諸葛氏的“神色卑下”,可是她仍然沒有失去自己的尊嚴,并不是一味地去取悅于男性,她那巧妙的言辭令丈夫啞口無言,正顯示出她那機智的談吐,同時也反映出魏晉時代女性已經開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側面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的覺醒。
再比如《世說新語·賢媛》中的第24條中記載,桓沖不喜歡穿新衣服,他的妻子故意在丈夫洗完澡后送新衣服給他穿,桓沖當然非常生氣,當丈夫勃然大怒之時,她的一句“衣不經新,何由而故”令桓沖驚服,大笑著穿上新衣。面對丈夫桓沖的這種行為癖好,妻子知道只有以理服之,強行令其改掉習慣是行不通的。
魏晉時期是個大覺醒時期,士人的思想異常活躍,言談舉止不拘一格,瀟灑放任的生活態度令今人艷羨,縱使社會動亂黑暗,無數士人仍然保持著自然天性,展現出那一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魏晉時代的女性,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魏晉風度的影響。在她們身上,我們可更加清晰、全面地探析魏晉風流,感受那一時代獨有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10頁.
[2]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頁.
[3]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33頁.
[4][5]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魏)劉卲.人物志.中華書局,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