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筑系論文

建筑系論文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建筑系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建筑系論文

評價體系建筑經濟論文

1綠色建筑經濟評價存在的問題

1)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不健全

目前,世界各國對綠色建筑的評價和推廣普遍很重視,很多國家和相關組織都制定了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比如美國的LEED、由加拿大發起的GBC、我國的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這些標準無疑都推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國頒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例。首先,從內容上看,條款中定性的比較多,而定量的比較少,這樣一來,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具有較大的主觀和隨意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評估的結果。其次,我國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水平差異很大,例如:一線城市的發展明顯快于二、三線城市。而現有評價標準并沒有考慮到這種的差異。采用統一標準來進行綠色建筑的評價,必然影響最終評估的結果。最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綠色建筑評價主要是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強調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及對環境的保護,而忽略了建筑的經濟性及舒適性的評價。但經濟性恰好是房地產開發商和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市場最為敏感的問題,這種缺失導致了對綠色建筑經濟性認識的誤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綠色建筑的全面推廣。當然,想要進行指標的計算,所需參數都只能從大量實際工程的數據中得到,而現階段綠色建筑的發展畢竟還比較有限,可供使用的數據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數國家的評價體系中都缺少經濟性評價。但隨著綠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國的推廣,實際數據資料會逐漸完備,這將給綠色建筑的經濟性評價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撐。

2)對綠色建筑經濟性的認識存在誤區

a.高新科技的誤區。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單純的在建造時使用過多的高科技產品,使得建筑造價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樣也很高,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確的發展道路。而這種現象也導致了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誤區。當前的綠色建筑,應盡量使用最簡單的方法,盡量減少工程成本和環境代價,營造最舒適的居住環境。在建造過程中,運用一些節能技術,使用一些節能設備、智能系統等,但使用這些技術最終是為了減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裝空調主要是為了能在夏季減少室外的陽光,降低室內的溫度。如果安裝一個很小的智能測溫設備,一旦陽光強烈超過某一溫度時,室內的遮陽簾能夠自動關閉起來,這樣就能減少陽光的進入,從而減少空調能耗,同時增加的成本也比較小。再比如,現在可以通過安裝特定軟件,實現用手機來控制家中供熱的目的。出門以后,可以利用手機關掉家中的供熱系統,在回到家之前的半個小時,利用手機開啟家中的供熱系統,這樣回到家時,家里已經很溫暖。這種智能系統,節省了家中無人時的供熱,能省近1/3的能源。像這些花費不大,卻能極大減少能耗的智能系統才是符合綠色建筑長遠發展的。所以,只有通過節約成本、減少能耗將綠色建筑的未來定位于大眾化的層次上,綠色建筑才能健康發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層次上是無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誤區。目前市場對綠色建筑經濟性的認識還存在誤區,很多人認為只要沾上“綠色”,建筑的造價一定會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產、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員也將綠色建筑的成本估計的過高,有的甚至可能高達300%。這是目前阻礙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調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國“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約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過提高住宅的銷售價格來抵消,絕大部分由消費者來買單。站在開發商的角度來看,第一,綠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費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對較高;第二,目前我國城市房價逐年上漲,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持續,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趨勢,所以絕大多數開發商都比較謹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資回報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價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風險會較大。所以,即便是開發商有資金和技術實力,都會考慮有意識地避免建設綠色建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第一,大眾目前還比較缺乏主動節能的意識,又沒有迫切的需要去購買節能住宅,所以消費缺乏動力;第二,綠色建筑的售價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這個因素成為消費者選擇綠色建筑的最大阻礙;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術和設備來達到綠色建筑的要求,消費者每年需要為物業管理與設備維護支付更多的費用。所以在我國,綠色建筑的意識還只是停留在少數的精英階層,還沒有成為普通消費者的共識。事實上,綠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著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窯洞冬暖夏涼,只需要適當的做些內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為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高;再比如,新疆當地有一種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秸稈制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屋頂,進行簡單改造后就是一種典型的綠色建筑,造價也不高。

2對策

點擊閱讀全文

古建筑營造技術及源流研究

1作為學科基礎的營造技術研究

營造技術研究是中國建筑史學的基礎和古建筑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梁思成、劉敦楨等前輩學者,即致力于古建筑的營造研究,通過對古建筑的調查、勘測、比較和文獻、法式研究,建立起古建筑營造學的基本知識、理論體系及演變規律。由于歷史的原因,早期建筑營造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方中原地域和官式為代表的建筑體系,結合官方歷史文獻如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等進行研究。這是中國建筑史學起步階段的必然,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識體系,為推動古建筑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對民間和地方建筑表現出的文化豐富性、地域特征的關注和研究被逐步提上日程。顯然,只有在地方性古建筑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開展地方性建筑文化、哲理、藝術等上層理論的研究工作,也會補充完善建筑史的系統研究。地方性的建筑營造技術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的興起,而在全國各地更廣泛和深入的展開。以中國南方為主題的地方性建筑研究在21世紀前后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成為建筑史學發展的一個方面。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并不都以“營造”為題,但對地方性營造技術、工藝等的關注,實際上呈現了建筑歷史和歷史建筑研究的不同側面。

作為典型地域的嶺南古建筑營造技術研究嶺南地處東亞大陸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背靠五嶺,面朝大海,空間相對獨立。中原漢人南下之前為古越人之地,歷來遠離中國古代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中心,歷代商貿發達,文化交流活躍。歷史上土著越人、不同時期南下的漢人、海外貿易商人等眾多族群,共同形成了漁獵文明、稻作文明、商貿文明等多元共存、特色鮮明的嶺南地域文化。“嶺南地區”作為文化地理學的概念,指以五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東南部、福建西南部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區,廣義的嶺南還包括海南島。其中前三者在文化地理上超出了嶺南空間地域,延伸至華南地區閩贛桂三省。嶺南主要的文化地理分區是廣府地區、客家地區、潮汕地區和雷瓊半島地區,其建筑在近10年中得到較多的關注和研究。嶺南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和歷史文化邊緣區位,在此背景下,嶺南古建筑成為嶺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一直在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分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建筑領域也自然形成了地域特征明顯的嶺南建筑文化區。嶺南建筑文化區內,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僅廣東省境內就包括廣州、佛山、潮州、中山4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古建筑在本地區有大量保存,它們是嶺南古建筑研究的基本對象。進一步聯系已有研究成果,可以有計劃推進完善“嶺南”——“華南”——“亞熱帶”的區域的歷史建筑研究。因此,雖然“營造技術”研究本身是嶺南歷史建筑的一個局部,但通過它來展開并逐步完善和確立“嶺南”建筑譜系,比較“江南”,建構“華南”,開拓“亞熱帶”成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環節。具體展開來說,其一,可以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乃至東亞建筑的歷史與發展進行深化、完善和補充,在空間上闡釋南方地區或亞熱帶地區以木構為主的建筑技術的體現形式與內涵;在時間上可追溯中原建筑沉淀于此的古制,以及各歷史階段的建筑文化的交融,作為歷史信息和演化的相互佐證,籍此可以深化中國建筑史中的區域研究與體系研究。其二,在中國古代建筑之多元、廣闊、多樣的背景下,在時間空間上構建嶺南建筑的特點,有益于本地域現代建筑的發展借鑒。其三,對嶺南建筑傳統保存的系統性,完整性的研究,包括有形的建筑、無形的技藝及其它營造傳統文化的系統研究,對于保護嶺南文化,保護嶺南建筑文化遺產,以及傳承嶺南文化將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研究創新方法取向(1)以大木營造技術為中心整合相關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術”的概念并非指“大木作”、“小木作”等單一、二種技術,而是貫穿營造活動全過程的相關技術與理論,從選址、規劃、設計到材料的加工應用,結構形式選擇、節點處理手法等等。以往的營造技術研究大多是比較單一的如大木作、磚作、瓦作等的分項獨立研究,缺乏對建筑營造技術的整體及系統考量,對此,本項目以將以大木作營造技術為主導,整合樣式譜系、各作營造技術配合結點、材料工藝、文獻研究和工匠法則等不同的研究視角,建構地域性營造技術的建筑基礎理論。(2)以“民系”文化圈為基礎的營造技術源流與交融:文化區內的研究會忽略了文化區之間的歷史文化關聯性和地域的共性,嶺南地區歷史上形成了以四大民系為基礎的文化圈,每個文化圈都有相對穩定和成熟的建筑體系和營造技術,但文化圈相鄰地區則在文化上和建筑營造方面則相互借鑒。研究以“民系”文化圈為基礎,一方面將民系中民間和官式建筑營造技術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研究各民系文化圈之間的營造技術的交流融合,重視營造技術的源流發展,以歸納總結地域性建筑的樣式和技術特征。(3)重視與開拓地方建筑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由于地方建筑的歷史文化的原因,缺乏系統的文獻資料,有經驗的老工匠日益減少,后繼乏人,地方建筑術語模糊不清等諸種原因,都對地方建筑的系統規范研究帶來莫大困難。所以對其進行基礎理論和規范研究將是很突出的問題,比如對地方建筑法式特征元素研究與規范方法的研究;對地方建筑斷代依據與方法研究,以及對地方建筑術語規范化的研究等等。這將會對地方建筑的研究取得規范和方法上的意義,使本研究具有普遍的學術價值。(4)加強研究的科學性:注重嶺南古建筑營造技術的科學性研究,一方面重視設計法則、法式特征研究,包括建筑設計與尺度之法則規律;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包括結構力學特點、材料力學性能等定性定量的分析,并試圖將兩者關聯起來思考問題。在應用層面上,嶺南地區由于毗鄰港澳,經濟特區范圍大、設定早,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首先,大量歷史建筑面臨拆遷和改造,開展保護工作的緊迫性相當突出,本項目的研究有助于準確有效的開展調查評估和修繕工作;其次,新的規劃和建筑設計在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嚴重缺失,該項研究對認識地域建筑特色,承傳地域文化也具有重要價值。再次,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例如泰國、越南、新加坡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嶺南地區傳統建筑文化影響,使得本項目具有應用于國際研究的潛力。

2本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現狀

本課題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及發展動向,大致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1)關于嶺南建筑技術、類型、區域的研究;(2)關于南方地域性建筑及工藝技術的研究;(3)關于設計手法與理論的研究;(4)關于地域建筑技術源流的研究。

點擊閱讀全文

宗祠文化研究進展管窺

1總體狀況

1.1論文數量及其時間序列以宗祠、宗祠文化為主題,筆者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到1993~2012年間共810篇,其中從1993年至2002年共162篇,從2003年至2012年共648篇。對這些文獻進行時間序列分析,表明近10年以來,學者們對宗祠文化的研究興趣益濃(圖1),2007年左右達到研究熱潮,此后的數量有所下降,但仍然維持在高位。這一現象與近10年以來,重視與提倡國學、發揚優良傳統、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密切相關。

1.2研究學科分布按研究宗祠的學科類別統計,歷史考古學者們發表的關于宗祠文化的論文最多,占36%(圖2)。宗廟制度、宗法制度等是歷史考古學家們感興趣的研究內容。宗法制度屬于政治制度的范疇。研究宗法制度,對當今的政治改革有所裨益,因此受歷史、政治學者們的重視。旅游管理學發表的關于宗祠文化的論文居次,這與挖掘文化遺產、發展旅游緊密相關。由于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產業逐漸受排斥。旅游是一種綠色產業,發展旅游成為全國各地政府競相爭取的金字招牌。依托宗祠古建筑、祭祀始祖、發揚民俗文化、進行學術考察等,成為了各級地方政府提高知名度和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和經濟的需求,推動了旅游管理學的學者們對宗祠文化的研究。建筑規劃學者們也非常重視宗祠文化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建筑規劃方興未艾。建筑規劃學者很自然地研究宗祠建筑,吸取中國古建筑的精髓,激發設計靈感。不同學科研究所發表的論文隨時間的變化趨勢是:歷史考古類和建筑規劃類在2010年達到頂峰,隨后開始下降,而民族與文學類從2009年開始持續上升,旅游管理類在2005年達到頂峰后至2011年又開始回升。

1.3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按研究宗祠的作者的地域分布情況統計(表1),安徽,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省較多。互聯網網上祭祀借助互聯網,將現實中的紀念館、宗祠、陵園和公墓等‘搬’到網絡上,方便人們隨時隨地訪問和祭奠。1.4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按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統計:筆者將地域案例分布情況分成8段,90篇以上的是安徽;60~65篇的有浙江和廣東;50~55篇的有福建;21~30篇的有湖南;16~20篇的有江西和四川;11~15篇的有湖北、貴州、云南、廣西及江蘇;6~10篇的有河南、臺灣、山西、上海及河北;1~5篇的有山東、陜西、甘肅、重慶、北京、天津、新疆烏魯木齊、哈爾濱市、香港、澳門、互聯網。(圖4)從研究宗祠的作者的地域分布情況及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南方的安徽,廣東,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湖北,貴州,云南,廣西,江蘇等省較多,其中以安徽省的最具有代表性。這主要是南方經濟發展較快,官僚和文人眾多等等原因的結果。所以導致南北方分布的不平衡。

2研究涉及的內容回顧

近年我國宗祠文化研究的進展,可將已有研究分為綜合性研究、功能與價值的研究、建筑風格及特色研究、保護、開發及利用研究以及其他等6個類別(表2)。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宗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與價值和建筑風格及特色研究2個方面,其中對功能與價值研究最多,有論文383篇,占47.3%,主要集中在祭祖敬祖、聚會議事、宗族救濟、宗族教化、傳承鄉土文化、民俗活動等方面;其次是建筑文化研究,有152篇論文,占18.8%,主要是研究其平面布局已及空間結構特征;而綜合性研究,以及宗祠文化保護、開發與利用研究相比之下較少,有待加強。

點擊閱讀全文

我國古建筑的特點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中國古建筑以均衡對稱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點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建筑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筑的歷史也可視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發展的軌跡,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則成為其歷史發展的標識物和人以為豪的共同記憶或民族文化遺產。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就是這個意思。

一、中國古建筑的特點

(一)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詞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點擊閱讀全文

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整合與創新實踐

摘要: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依托2014級培養方案的修訂,大連大學建筑學專業對課程體系重新梳理,通過教學內容整合,提出了“一主軸、兩副線、兩模塊、多節點”的教學框架體系;在教學模式上采用多種手段促進課程體系改革的實施,強調個性化課程設置與實踐平臺的搭建,將建造環節與建筑技術和建筑理論知識相融合,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此凸顯專業特色,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良好階段成效。

關鍵詞:建筑學;課程體系;整合;創新;個性化

一、引言

建筑學專業不僅是一門工程科學,而且是涉及自然、社會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科學。如何設置五年的課程體系,培養未來建筑師的綜合素質,提高其執業能力與創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標。由于地方大學建筑學專業辦學時間長短不一、軟硬件條件差別較大,導致其教學的多元化、差異性發展明顯。而近幾年,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導致用人單位更注重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只有尊重這種需求,科學地確定培養目標,合理設置有關專業課程,整合完善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形成適應地方大學發展的專業教學框架,才能彰顯辦學特色,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連大學建筑學2014—2018級培養方案修訂為依據,論述了該專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緊扣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體系設置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視工程應用及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就業技能培訓的建筑學專業教育體系,推進專業內涵建設,凸顯專業特色[1]。

二、改革內容

創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態的開放。通過對國內“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調研,認真學習與借鑒先進教學理念,同時與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座談,充分聆聽了來自社會的反饋和需求信息。經過反復研討,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在本次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優化,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梳理,以創新思維引領改革,以利于學生未來發展、就業需求為目標,制定更適合當前教育趨勢的課程體系框架,在教學內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出較大改革,實現課程數量的“精減化”、教學內容的“新穎化”、教學模式的“特色化”。

點擊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类乌齐县| 合水县| 从江县| 五常市| 铅山县| 东城区| 靖西县| 手游| 宽甸| 石狮市| 祁门县| 泰顺县| 崇礼县| 云霄县| 黔江区| 鲁甸县| 西贡区| 台中市| 南投县| 普兰县| 格尔木市| 龙江县| 综艺| 靖安县| 新民市| 泽州县| 高淳县| 卓资县| 抚顺县| 社会| 永靖县| 北流市| 英德市| 夏河县| 龙陵县| 郁南县| 荣成市| 牙克石市| 汉沽区| 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