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漫話清高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設計說明
《漫話清高》是金開誠先生的一篇學術文化隨筆,也是一篇說理散文,文題中的“漫話”最能體現文體特點,全文旁征博引,博古通今,記敘,說理,抒情有機融合,論證層層深入,看似龐雜的例證環環相扣令人信服,體現了學者淵博的文史知識和清晰而嚴謹的邏輯思維,是一篇文質兼具的美文。設計既扣“質”——文章的思想內容,提高學生對兩種處世態度的認識,培養清高思想,構筑精神家園;又扣“文”——學習本文舉例技巧,為寫作提供借鑒。
教學目標
1.了解“清高”的內涵及其在歷史上演變,了解課文所涉人物與清高有關的故事,掌握本文的舉例方法。
2.市場經濟社會里,培養自己一點清高思想。
3.掌握的生字及有關詩句。
4.提高概括文章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問題的能動性,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想
1.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品味語言,深入理解作者的觀點;
2.在語文課中滲透德育,指導拓展文章的內容,側重理解古人兩種處世態度,積極有為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引起注意
漢語詞中有許多詞語含義“曖昧”,意義多元化,有的迥然不同的價值取向。比如說“小姐”(學生會意地笑)“阿姨”。“清高”也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它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源流,在時間的長河中,幾經滌蕩,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積累,新時代又有了新的意義。學者金開誠以獨有的視角讓我們了解“清高”的歷史源流、價值取向。
二、研讀課文,自主探究
(一)瀏覽課文第一段
師:什么是清高,作者有沒有提到?用最簡練語言概括出來。
明確:“清”是指“為人清白正直”,“高”即指“孤單、孤僻”。這一段是總括性闡明清高的內涵。
(二)理清古人如何評判清高及作者對清高的看法
接著作者開始仔細的闡明古人心目中的清高。最主要通過什么來說明?——舉例(舉例豐富是本文寫作的最大特點),作者對清高舉例說明的三個要點:
□清高與______、______無緣
□清高與__________有關
□清高評定既______、又_______
自由朗讀課文,分小組討論,解答三個內容要點。要求:①用最恰當的詞語填充完整;②作者用了例舉了哪些人物;舉例有什么特點?③作者的看法。
插入,落實字詞,“勾當、汲黯、怪癖、禪讓、林逋、蓬蒿、罄”特別點出:
1.“勾gòu”,往往誤讀為第一聲
2.罄,知識鏈接到罄竹難書,告罄兩個詞語。
學生討論、發言:
①清高與顯貴、富貴無緣
舉例許由、諸葛亮。許由一例是從正面來說明不受天下而成為第一個清高之人,傳為美談。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之時,無財無官,可以稱為清高,但做官之后,官大位高,卻無人說他清高。
舉例特點:1.正面例子—不受天下的清高第一人許由,反面例子—輔佐劉備的諸葛亮。2.詳略結合。
教師指導:其實許由、諸葛亮是否是清高之人關鍵是做官與否。只要做了官,不管他的品德如何端正,才能如何卓越,政績如何突出。只要做了官,就不能評定為清高。因為在封建社會“官本位”思想之下,做官意味著榮華富貴,意味著封妻蔭子,也就意味著也與清高無緣了。當然更不能不能與金錢沾上點關系,自古“文不言商,士不理財”,一旦沾上了關系,就“銅臭味”十足了。同學們都知道仕途通達是文人墨客的至高理想,所以真正清高的古代文人屈指可數了。
作者的看法:
師:找出文中關鍵句
明確:<1>……不愿辦事卻同樣受到稱贊,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2>歷史上對這些人的評價之高遠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師:揣摩語言,看看作者言外之意。
明確:許由缺乏責任感,不值得稱贊,對諸葛亮等人的評價有比清高更高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心為國、為民分憂,都是忠義之士。
②清高與才藝專長有關
舉陶淵明、林和靖、倪云林三人。
作者看法:“當然真正清高的人根本不在乎成名的。”“好像認為只要有才就可以做官”——有才不一定做官。像陶淵明等人以過人的詩才揚名。
明確:他們是純正的清高之人,有清高之“實”之外,還要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來讓他有“清高”之名。陶淵明能寫一手好詩,林和靖能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的詠梅絕唱,而倪云林的畫脫盡煙火氣,這才能讓他們成為純正的清高之人,作者用這三個人的例子來說明清高與才藝專長有關。
③清高評定既嚴格、又模糊
舉李白例子證明評定清高標準的嚴格。李白不能算是個清高之人,孟浩然的例子證明標準的模糊。
舉例特點:用詩人自己的詩文來說明、對比
作者觀點:對李白而言“沒有成為公認的清高樣板,對他來說也算不了什么。”李白有更值得推崇的一面,“形象思維功夫好、天真馨露”即詩人無人可敵,為人率性。孟浩然理應成為“清高”的樣板。清高不是一個非弄清楚不可的概念,它本身就有比較混亂的價值取向。
教師補充延伸:古代文人都做官,子曰:“學而優則仕”,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幾乎是古代所有文人墨客都強烈的為官理想。大文人做大官,小文人做小官,做不成官了才退回山林隱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因而,“嚴格”可以理解成曾經有過很強的用世之心,便有了“污點”,即便一輩都不曾為官也難成清高了。
另外,在古人眼中,像李白與孟浩然這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只是在失意時蔑視權貴,但更多是對做官的神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終其一生,李白都有很強入世之心。孟浩然雖然一生未做過官,在歸隱之后也恬淡,殊不知,孟浩然50歲才過隱居生活,而他總共才活了52歲。
三.拓展遷移,深入根由
大文人連小官都不做的才成為“清高”之人。請你思考:歷史上、現今社會有符合“清高”條件的人物嗎?如何評價?
(一)學生舉例:莊子嵇康錢鐘書……
教師稍作介紹:
莊子:無欲無為,主張回歸自然,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拒絕楚王聘他為相,寧愿做一只拖著尾巴在泥涂中暢游的烏龜。
嵇康:“竹林七賢”的名士,他笑傲公卿、蔑視權貴、有所不為,在山林江海之中,過著放浪開骸的生活,山濤在司馬氏那里做了官,在遷升時想到了嵇康,就推薦他接替自己原來的官職。嵇康怒不可遏,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與之絕交。
錢鐘書: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二十世紀人類最智慧的頭顱”,他謙守志道,潛心讀書研究,從不張揚,從不涉是非,拒絕中國的媒體炒作,連《東方之子》的采訪也吃閉門羹。拒絕牛津、哈佛大學的邀請。
(二)如何評價——對人物的處世態度的看法
1.師:清高與不清高的最根本決定因素在于什么?
明確:中國知識分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一種是“入世”——“明知不可而為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有所為而為積極投身態度,如孟子。一種是“出世”——主張“無所為”“無為而治”。塵世污濁不堪,我樂得獨守其身,我遺世獨立,自得其樂。
2.師:你怎樣評價這些人物?怎么看待這兩種處世態度?
給出一些關鍵詞(屏顯):富貴、名利、清貧、道義、商人、官員、文人、自由、羈絆、污濁、純潔、兼濟、獨善……
生1:清高的人不值得我們大力推崇,如果每個人都去歸隱山林,都“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樊丘”,那社會怎么進步,科技怎么發展?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逃避現實。
生2:我覺得做人,有時就要清高點,別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它是一種修養,一種胸懷,一種境界。
生3:現在這個競爭社會當然追求積極“入世”的處世態度,天下不會掉餡餅,最基本的存活都要成問題。
3.師:對這些人物看法態度實際上對兩種處世態度的看法,我們來看看名人是怎樣評述的:
南懷瑾《論語別裁》:清高之人往往比較自私,只顧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則,為什么自己國家有難,棄而不救,到處亂走?嚴格來說一般普通清高的人,也不過只是自私心的發展,不能做到“見危授命”不能做到“見義勇為”。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北大怪才余杰在《漫畫錢鐘書?》一文大唱反調:錢鐘書自以為超凡脫俗,但在“”時代,他是設法討得了一個翻譯紅寶書的差使,這才得以躲過浩劫。正如論者所云:“錢的淡泊名利是做給社會看的,同時又是一種生存策略,既對苦難和社會不公正保持沉默,又能把自己塑造成似神的人格。在中國,面對那么多苦難與無恥,沉默似乎成了一種美德,一種良知。其實,沉默非但不是美德,反而是一種巧妙的無恥——一種生存策略。無論多大的學問家,一旦珍惜自己的羽毛,就將喪失自己的良知。
教師總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清高者大多是消極避世的隱居者,多是隱士,他們不管國事,不問民生,只圖自己清閑自在。他們的遺世寂居往往是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不滿,逃避的是污濁不堪的官場,以保持自己高潔的品質,也是亂世之下無奈之舉,無可非議。
至高處世態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淡泊名利,但又積極投入自己鐘愛的事業,為之付出畢生。這也應該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處世方式!
四、略讀課文,把握思路
(一)整體把握思路:
(二)分析第二部分
問:作者對在當代的清高持什么態度?
1.齊讀,要求:找出表示觀點句子
2.理解句子:
“在市場經濟中,有的人并不能發財致富,那么保留一點清高氣度,也不失為一種精神安慰,至少能減輕一點心理失衡。就是對發財致富乃至既富且貴的人來說,倘若能夠講一點清,講一點高,對人對已也是沒有壞處的。”
重點理解:“講一點高”—第一段,“高”就是“孤單、孤僻”,你如何理解?
師點撥:作者賦予新義,“高”可以理解人格的高尚,不來“陰”的,不投機鉆營,不利令智昏。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句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清高在當代持什么態度?
明確:肯定,從“保留一點清高氣度,也不失為一種精神安慰,至少能減輕一點心理失衡”這句中可以看出來。
3.結合作者的觀點以入現實,談談你要清高嗎?
相關資料(屏顯):
不再清高的象牙塔——中國知識界的墮落
官大權大學問大,考研熱中的高官巨賈多,博士、碩士學位點、MBA培養點的含金量高。學會如何紅火,名譽和金錢交換。黑箱操作,大眾疏遠評獎,文人相輕,不僅僅是書生意氣用事。
學生回答(略)。
師總結:
真正清高人不媚俗,特立獨行,不隨大流,玉樹臨風。但假清高的人往往顧影自憐,故作清高。我要是當然是真正意義上的“清高”。
市場經濟尤其在我們市場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更多的人為利而動,為外物所奴役,我覺得我們要有些清高,哪怕我們把它理解為堅守自己的人生信條不隨波逐流,看成一種自尊自愛自信的人生態度,來守住精神家園、心靈的凈土,來保持心中的清正與恬淡,它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追求。最后我們法國大思想家盧梭話來總結:“用人的價值不在于他有知識,有智慧,而在于他有道德本性。”
五、總結全文,落實技巧
師: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就是舉例,例子多,但我們覺得不龐雜。我們來概括本文舉例特點,也恰好可以作為議論文寫作的典范。明確(板書):
□正反對照、詳略得當、用詩句來說明
六、布置作業,結合寫作
根據以下資料,仿照本文舉例方法,寫《漫話“入世”》
相關資料:
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