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勞動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工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的貫徹和執行將從根本上影響到下一代勞動精神風貌。新時期下我們要求初中階段的教育管理人員把勞動育人目標和班級管理目標有機地融合起來,引導初中生的勞動實踐。本文從我國中學階段勞動教育實施的現狀角度出發,探討了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了勞動教育的內涵,為進一步提高和加強我國中學階段勞動教育,提出建議和延伸性思考。
關鍵詞:勞動教育;中學階段;教育管理者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勞動教育與一定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勞動以及勞動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1949年,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天津首先成立了勞動關系干部學校,后于2003年,改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秉持以培養和發展中國勞動特色精神作為建設理念。1995年3月18日,在第七次課程教學改革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明確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所處新時期下,要完成新時代的奮斗目標,要從根本上依靠勞動和勞動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地奮斗。同年7月,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社會所需要的人、有時代擔當的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的貫徹與執行從根本上影響著下一代的勞動精神面貌。由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新時代下加強培養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時代需求性。時代的向前發展,勞動教育的也應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提出新任務、新課題。然而,近年來一些青少年出現了只注重智力教育、輕視勞動教育,學生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導致一些學生的勞動觀念漸弱、勞動習慣不良、勞動能力減退。對此,我們必須進一步重視初中生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功能,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應被視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研究意義
摘要:俄羅斯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多元的構成。從繼承與弘揚主流價值觀、積極利用各類教育資源、采用有章可循的管理模式以及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等多重視角,探究俄羅斯中小學校園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通過對俄羅斯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本土模式的理性審思,其具有文化場館建設的重要性、多維主體的協同性及傳統文化的相承性等主要特征,并闡述借鑒之義。
關鍵詞:俄羅斯中小學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內蘊
學校價值與使命,是學校各項實踐活動實施的基礎。校園文化能夠促進建立一個共享合作、安全民主的共同體,促進所有成員的發展,并指導學校政策決議的方向與日常教育實踐活動。”[1]隨著俄羅斯基礎教育階段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校園文化建設逐漸成為俄羅斯中小學日常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俄羅斯中小學校園文化的內涵與構成
校園文化是存在于校園空間內,涵蓋學生與教職員工的一種群體文化,其主要內容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建設等。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院士瑪•瑪•帕塔什尼克認為,在教學
管理中“校園文化”通常被定義為一系列規范、價值觀、傳統、習俗、儀式與規則,包括學校集體成員的活動、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學校生活方式的規定等[2]。俄羅斯教育領域專家巴•瓦•西蒙諾夫指出,“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思想、情感與行為的指南,是學校成員的價值取向體系,是在校園及其班級中營造共同組織的心理氛圍。校園文化是由集體價值觀、規范與傳統等構成的體系,也是學生社會化的關鍵因素。總地來說,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而學校價值觀是校園文化的本質內核,對校園生活起著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校園文化的構成是多元的。有俄羅斯學者指出,“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符號象征、學校英雄、典禮儀式、信念價值、行為準則規范、集體心理氛圍等等。符號象征包括校徽、校歌、校旗、獎項、稱號與校訓等,信念價值包括人道主義、競爭、信任、合作與自我發展等”[3]。校園文化中較為重要的構成元素是使命宗旨、價值觀、規范準則、傳統與禮儀等。學校價值觀與學校傳統是基于學校代代相傳的信念而形成的符合該校理想目標的校園精神文化[4]。還可以將校園文化劃分為內部文化與外部文化(或行為文化)。內部文化取決于個體的文明程度、世界觀、道德水平、知識涵養、興趣愛好與精神需求等,其表現為對周圍現實、對人及其工作成果的態度。外部文化(或行為文化)表現為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舉止、言語神態、美學審美,對崗位負責與利用空閑時間的能力,包括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溝通規則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5]。俄羅斯學者孔•米•烏沙科夫基于多年中小學工作實踐經驗與相關理論研究,在《中學管理:改革時期的危機》一書中通過建構“多層洋蔥”模型來闡述校園文化的內涵與構成。烏沙科夫認為,校園文化的“外層”即“洋蔥頭”,指的是一些較為容易識別的符號象征,比如墻畫、校服、校園展板上的廣告與海報、優秀師生的照片、奧林匹克競賽與其他比賽的優勝徽章與榮譽、命令處分以及學校節日墻報等。展示的這些符號象征能夠很好地表達出一個學校的本質內涵、歷史經驗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學校的傳說是校園文化的“中層”,即在學校發展進程中延續流傳下來的傳說與故事,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傳遞著學校的價值觀。校園文化的“內層”是指該學校制定的程序、禮節與儀式等。學校成員的外在行為表現往往是基于共同的信念與價值取向,并在無意識中得到深化。這些共同的信念與價值取向凝聚成“洋蔥心”,即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核[6]。“多層洋蔥”模型形象具體地闡述了俄羅斯中小學校園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多元構成。可以將校園文化劃分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集中反映出一個學校的價值觀。校園價值觀是在學校不斷發展中形成的,被全體師生所認可,又指導學校各項事務的有序開展,促進學校成員的全面發展與學校的長遠發展。
摘要:普車實訓既是對已學理論課程的實踐鞏固,也為數控實訓及后續課程打基礎。普車實訓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加強安全教育與管理。在實訓中以“8S管理”標準對學生進行工廠化管理,將安全教育管理主線貫穿整個實訓過程,注重對學生品質和意識的培養,努力培養出是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普車實訓;安全;“8S管理”;綜合素質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產業結構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機加工雖逐漸被數控加工所取代,但很多高校仍保留著金工實習等類型的普通機床實訓課程,原因在于普通機床實訓對于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動手能力和品質意識的培養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通過普車實訓,可以對《機械制圖》、《機械制造工藝》、《公差與配合》等前期專業課程知識以實踐方式加以鞏固,又可以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普車實訓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以安全教育為主線,保證學生能平平安安學習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1以“8S管理”滲透引入安全素質教育
海爾總裁張瑞敏曾經以“每天擦六遍桌子”的故事總結中國人在做事上存在著不認真、不到位、工作執行力相對較差等問題。對于企業而言,管理上的落后比技術落后更可怕。最早被大家熟知的“6S管理”方法,讓日本人逐漸養成了“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按規定做”的工作作風,促使其能夠生產出世界一流品質的產品。按照能力本位、職業實踐主線的實訓培養要求,應對進入普車實訓的學生按照企業生產實際進行管理。“6S管理”目前被企業廣泛采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8S管理”,其內容包括: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學習。整理是基礎,服從使用價值理念、認為停滯就是浪費,要摒棄不要的東西。普車實訓車間空間有限,對于一些廢料、破損的刀具、不常使用的工量具必須給予處理。這就要求學生在其操作空間內只擺放有用的東西;整頓的目的是為了使用方便,要求定品目、定數量、定位置。在每臺機床旁邊設置有工具臺,要求學生把工、量具按照要求整齊擺放在規定的位置,做到隨取隨用、用完放回。清掃的目的是創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對于車間內不利于產品質量、不利于安全生產、不利于操作者健康的一切廢棄物、有害物清除干凈。進入實訓車間的學生,要求他們每天工作結束后分組打掃車間衛生,每個人做好自己負責機床的衛生,把切屑和垃圾分類進行處置,保證實習車間的衛生;清潔是維持前三個內容的結果,是對工作環境的徹底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使人心情愉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實訓操作過程中,會對學生的工量器具擺放情況進行檢查提醒,每天實訓結束督促他們認真做衛生,達到清潔環境的要求后方可離開。素養在于恒久維持,習慣自然。“8S管理”以素養貫穿始終,努力讓按規定做按規定執行成為一種習慣。一句“早上好”,端正的工作態度,不亂拿亂動他人的工具和機床,遵守相關規定都是良好素養的體現;安全是前提,是實訓和學習不斷追求的目標。安全的關鍵在于消除隱患,預防事故發生。進入普車實訓車間,我們要求學生令行禁止,嚴格遵守車間的管理規定和機床安全操作規程,對于不按要求做的學生,實訓教師有權終止其實訓資格;節約的要點在于人力、物力、空間、庫存等因素的浪費,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在實訓中,我們要求學生盡可能不要因為操作失誤而發生毛坯被廢的情況,實訓結束關閉機床總電源,離開車間要隨后關燈等;學習的要點在于遵從個人終身學習理念,創建學習型企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學生,要不斷加強學習,在實訓中鞏固理論知識,學習其他同學的操作技巧,不斷從老師那里學習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努力成長為專業技能型人才。
2以安全為主線的全過程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對策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農村平均每四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大都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們照顧,這些孩子雖然衣食無憂,但缺少了父母的關愛。由于人為的原因與父母分開,缺少了父母關愛的孩子們的心理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他們大多性格內向,敏感多疑,容易沖動、自律能力差,有逆反心理等,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
1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1.1自卑心理嚴重。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從最低級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層次逐漸增高。而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最需要的是情感需求。兒童時期是最需要父母的關愛的,一個沒有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在家庭沒有價值,從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同樣,情感的缺失也會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現扭曲和變形,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出現自卑心理,對兒童的成長發展不利。
1.2盲目沖動現象。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照看他們的祖輩們只是在物質需求上滿足孩子,再加上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即使有些問題也不去管教,不進行心理的溝通,任其發展,結果產生越來越多的不良習慣。脾氣暴躁、遇事容易沖動,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摘要]以人為本思想的實質,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本,以人的個性、獨特性和創造性為本。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內涵和基本價值取向,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精髓。“以知識為本”和“以技術為本”的教育,不能培養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素質教育是全面和諧發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諧發展的支撐,個性發展是全面和諧發展的核心。
[關鍵詞]以人為本;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使命
我們今天倡導的以人為本,與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有著本質區別。以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代表的“民本思想”,首先是作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手段而提出的,是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種“馭民”、“治民”之術。其次,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親民的同時又有畏民、愚民傾向,甚至把人民群眾看做是無知無識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驅使的“牛羊”。這種民本思想是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矛盾的[1]。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本主義”思想,既有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強調保障個人權利、反對封建特權等積極內容,又深刻地浸透著資本對人性的剝削與壓迫、變異與摧殘的無奈。因此,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都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時代內涵
《辭海》對“人”的釋義為:①人類;②指某種職業或身份的人;③每人。對“本”的釋義為:①事物的根源或根基;②重要的,中心的。以人為本中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以人為本意味著,相對于世間萬事萬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體地位和意義的,而不是其附屬物。因此,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首先強調人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的主體,而非客體,更非工具,必須對人的基本權利普遍尊重,必須對“神本”、“君本”思想揚棄與否定。其次是對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法治等理想社會的價值追求,努力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三是對社會個體的關懷和尊重,充分關注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弱勢群體,滿足個體的個性化要求和在不損害群體利益前提下的個性張揚。四是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改造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去實現。改造自然環境,必須充分注意保護自然、改善生態環境,只有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
二、以人為本教育觀的實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