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球化下的大學生的生態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生態環境問題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影響
種種數據說明:生態問題和人民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密不可分,惡劣的生態環境對人民的威脅是不可估量的。生態問題還影響到社會和諧。自廈門PX事件以來,全國各地環境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1995年至2006年,環境信訪總數在11年間增長了10倍之多。就“十一五”期間,環境信訪30多萬件。2005年以來,環保部直接接報處置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近年來,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30%速度遞增。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20%,特別是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突發環境事件呈高發態勢。生態惡化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即使我國將原國家環保總局提升為環保部,仍然沒能緩解環境群體性事件高發態勢。指出:破壞資源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改善資源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我國生態惡化不僅嚴重影響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并且不斷破壞著社會和諧,政府每年不得不花大量資金去治理污染問題、維持社會穩定,生態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二)大學生生態安全意識普遍不高
各地政府及高校沒有認識到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對生態安全宣傳、支持力度不夠,大學里也尚未開設生態安全的相關課程,大學生很難系統地接受環境、生態相關方面的知識,生態安全意識普遍不高。他們認為生態安全是國家的事情,大家的事情,與自己沒多大關系,對生態安全行為漠視。大部分大學生生態意識薄弱,破壞環境,不遵守社會公德,不知節儉,浪費嚴重,對生態問題漠不關心,缺乏自覺加入的意識。而生態、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雖然系統地接受了相關方面的知識,但是覺得大部分理論比較空洞,很難付諸實際,對一些破壞生態的行為也是視而不見。大學生以后要步入社會,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安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大學生生態安全意識勢在必行。
二、深刻反思大學生生態安全意識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態安全教育專業性強,普及率低
生態安全教育現在僅僅局限于環境、資源、生態及其相關專業,且是作為專業課進行教學,專業性和理論性很強。在目前國內高校教育體系中,絕大多數高校對生態安全教育置若罔聞,只注重學生的專業課教學,生態安全教育很少能夠列入學生的必修課程甚至選修課程中,因此絕大多數大學生基本沒有接受過生態安全相關教育。由于生態安全教育課程并未在大學中得到普及,無法通過課堂理論系統地講授給學生,因此大學生們沒有形成生態安全意識。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會在不同崗位履行不同的職責,其中不乏決策者和管理者,如果他們沒有接受過相應的生態安全教育,缺乏生態安全意識,就很可能不自覺地再次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老路,最終將阻礙中國走生產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教課內容與社會脫節,教育方式不得當
現有的生態課本多是自然環境科學知識,很少涉及生態建設和生態安全的人文素質內容。很多治理污染的政策、方式觀點陳舊,與中國社會實際脫節,不能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個別政策假大空,讓學生不能信服;學生很少能參與其中,難免會產生置身事外的感覺,當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時,產生一種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是非常困難的。生態安全教育主要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講臺說教模式。它局限于向學生傳授特定的社會所要求的固定的法律道德規范,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認知的層面上理解、掌握相應的概念、定義、規則,簡單地認為只要傳輸了相應的認識,就能起到良好的生態保護作用。然而,生態安全教育內容空洞乏味,方法以強迫灌輸為主,評價標準則以考分取人,從而出現了忽視社會實踐體驗的弊端。正是由于應試教育以說教、灌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無視學生的思想需要和社會實踐主體參與,甚至脫離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水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才會導致生態安全教育蒼白無力,實效性低,才會出現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而不行”的現象。這是生態安全教育的內部困境,產生此困境的真正原因正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忽視。
(三)生態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差,投入不夠
生態安全教育無論是在高校還是在地方政府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使得生態安全教育受到很大影響。首先,在理論研究方面,生態相關專業教師的一些有意義的調研和項目因為缺乏人財物的支持難以落實,這樣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態安全教育的研究進程。其次,在教師水平方面,很多高校尚未開設生態安全教育課,更不存在生態安全教育的專職教師;部分開設生態安全教育課的高校,他們的老師多數并非生物、環境等專業畢業的,沒有相關方面的深入研究,有的甚至是其他課程教師來兼任的,所以教師本身的生態安全意識和環境科學知識都不到位,也未接受系統的培訓,這就必然導致生態安全教育的不力。
三、加強大學生生態安全教育,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一)普及生態安全教育相關課程,提升理論高度
高校必須根據我國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提升生態安全教育的理論高度,將生態安全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中來,把生態安全作為所有大學生的基礎課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要部分在全國高校中進行普及推廣,不斷提高生態安全教育的整體水平。這不僅是我國高校對黨中央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回應,更是對現實政治、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廣泛的生態問題作出的具體應對。特別是將生態安全教育上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把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等生態觀念注入到受教育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之中,喚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他們獲得更大的精神動力,充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因為生態安全意識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將其持之以恒地貫徹下去,而“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必然將擔此重任。愛國就是要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歷史文化,愛國家的社會制度和人民,并能以自己的一貫行動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等;這種愛國情感和行為,可能表現為暫時的沖動和激情,也可能是一種持久而穩定的行為習慣。生態安全教育需要的不正是這種持久而穩定的行為習慣嗎?有了愛國主義的意蘊,人們才會產生生態安全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心靈深處喚起保護生態安全的念頭,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產生不齒和痛恨之心;才能將國家民族的大事當做自己的大事,不斷催促自己改正不正確的生態觀念,并且去感染他人,在校園中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二)恰當選取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方式
生態安全教育更是一種感性教育,要改進傳統的靠講臺說教的講課模式,吸取更多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教育方法。首先,更新生態安全主體觀,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明確生態安全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重主體作用;其次,更新生態安全教育價值觀,生態安全教育應該看到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內在一致性,從而盡量克服片面的“唯社會價值觀”和“唯個人價值觀”,確立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統一的新觀念;最后,更新生態安全教育任務觀,糾正以往生態安全教育更多地放在如何確保政治、經濟的發展上,而淡化了其在促進人們生活及全面自由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錯誤任務觀。讓學生們加強實地考察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是高等院校生態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如宜昌的學生可以就三峽庫區水污染問題、垃圾處理等問題進行調研,湖北的同學可以就東湖生態系統進行調研,以加深學生對環境與發展必須協調的認識;可以舉辦專題講座,就目前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進行探討,如阿富汗戰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還可以進行生態安全的辯論會;還可通過學生會、團組織、黨組織積極參觀、調查、環境監測、清除社會環境白色污染和公共環境宣傳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養成學生的環保行為習慣等。
(三)增大資金投入,提高師資數量與質量
地區政府和高校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教育,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資金上的扶持,促進生態安全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同時提高師資數量與質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培養高素質的生態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師,并且對所有生態安全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如積極組織生態安全教師參加進修班、研討班;參加學術生態相關研討會;到國內生態安全教育較成功的地區參觀調研或者做訪問學者;出國進修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等。
作者:李曉楠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