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專業大學生道德教育方法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傳統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論灌輸、共性教育、強制說服等,這些方法我們不可否認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時期里曾經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新特點的顯現,傳統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一)理論灌輸
無論是高校思政人員還是學校的文化宣傳,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著學校與社會的強加灌輸,而學校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教育效果,忽略了學生理解的能力,重視范圍的擴大,輕視學生在接受時的吸納度,造成“雷聲大、雨點小”的效果。難以將道德行為規范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生容易形成強烈的抵觸及逆反心理,有的藝術專業學生還會出現反教育示范行為問題。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輕個性。雖然目前高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實際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層次性和個體性。個體教育往往出現在觸犯學校行為規范的事件時,思政人員才能進行個別教育,雖然這種個別教育目的是讓學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學生改掉的只是個別的違規行為,而與道德標準無關。
(三)強制說服
傳統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確定位,停留在比較空泛的說服方面,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教師依然成為教育的主導,學生成為被動。學生只能服從接受,不可以反對抵觸,強制說服的負面影響也因而顯現。
(四)以管代德
藝術專業學生大多行為懶散、約束力不強,因此,思政人員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規工作上面,認為管理工作可以統攬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學生內心的根本改變。
二、藝術專業大學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實踐途徑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針對藝術專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途徑應該是全方位的,學校、家庭、社會都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學校要拓展藝術專業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空間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簡單從一個行為來評價,而是綜合目標的檢驗。其中,知識水平蘊含道德認知、專業素質強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強道德意志、實踐活動檢驗道德習慣。
1.知識水平蘊含道德認知。
第一,文化課課堂教學應與文理有所區別。長久以來,無論綜合院校還是專業藝術院校,文化課的內容設置大多是一樣的評價標準。可是,我們應該認識到,藝術專業的學生文化課成績較低,理解理論的能力自然也較文理生差。因此,同難度的課程無法很好掌握,大多數學生會出現“厭學”,不參加文化課學習,因此在基礎課教學中課程難度也應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應用。第二,師生平等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藝術專業生不愿意上文化課,這是目前的普遍現象,引發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有課堂的不平等性,教師為了讓學生們不缺課,往往采用按照課堂出勤來評定平時成績,“排座位”“指紋識別”等方式把學生“綁架”到了課堂,教師的權威絕對不可以侵犯,學生被動上課的結果就是課堂睡覺、玩手機來進行“自我反抗”,課堂是以互不尊重為代價的。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教師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吸引學生,可以采用減少理論授課的比重,通過一些當代藝術專業學生喜聞樂見的互動形式:如模仿、游戲、視頻、辯論等吸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施加影響。
2.專業素質強化道德情感。
第一,強化藝術專業大學生認識到所學專業的社會責任感。很多藝術專業大學生從小就樹立了從事藝術工作的理想,但是對本專業的追求只是為了自我發展,這一點與文理的學生大為不同。作為教育工作者,很多藝術專業教師片面強調專業技能訓練,缺失文化性、人文性,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不是成功的藝術教育。我們要加強藝術教育的文化內涵,讓學生認同專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相信藝術專業有助于提升全社會的文化認知和藝術感受力的能量。第二,形成專業團隊式學習模式。藝術專業的專業教學形式也往往是教授與指導的模式,在國外藝術教學中,學生間的互動協作也是激發主動學習的重要形式。課堂上組成的非正式學習小組為完成一項具體任務而建立的正式小組,以及成員固定的長期性學習團隊,在團隊學習的過程中,相互支持、鼓勵、協作、共同完成一個目標,獲得更多超出知識以外的收獲,團隊意識與溝通技能的提升將道德教育的被動變為主動。
3.心理健康增強道德意志。
第一,把握心理陣地是德育教育的內在保障。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成為大中院校教師較為困惑的問題,適應問題、家庭親子關系問題、性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成為大學生最為困惑的問題,每學期的學校心理普測呈數量逐年增多,年級群比例逐漸降低趨勢。抑郁、焦慮、狂躁等問題的出現也較大程度地影響藝術專業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無從談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健全人格的培養,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內容的引入,幫助學生由內化帶動外化。第二,依托網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從1987年中國向世界發出的一封電子郵件開始,中國人進入了網絡溝通時代,互聯網的應用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大學生是在互聯網中成長的一代,互聯網發展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領域和渠道。通過QQ、微博、微信、信箱等溝通方式,讓學生不用面對教師的威嚴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說的話說出來,溝通變得再沒有障礙,更有利于發揮德育教育的效果。
4.實踐活動檢驗道德習慣。
第一,專業技術型實踐活動。藝術專業學生大多參加過專業技術提升類活動,如畫展、藝術演出等,是藝術專業大學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最為廣泛的活動形式。有針對性地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強化專業知識,為德育教育提供實踐的機會。專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大學生適時加以德育教育,將教育寓于活動之中。在承擔專業導師角色的同時,還可以成為大學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詢者,在大學生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為其正確地引領,阻止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偏離。第二,社會體驗型實踐活動。藝術專業大學生與社會的鏈接較文理學生的機會要多,鼓勵學生要多走出校門深入基層,參加社會調查、生產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了解國家和大學所在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通過這些社會體驗型活動強化藝術專業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效地將德育教育融入實踐中,為學生與現實生活的對接找到突破口,幫助學生在社會體驗活動中認識自我,體驗社會角色、提高辨別正確和錯誤的道德行為能力,提升道德修養。第三,志愿服務型實踐活動。志愿服務型的實踐活動是藝術專業大學生最為喜聞樂見的形式,剛剛入校的大學生尤其喜歡參加志愿服務型的活動,它打破以往由學生會到班級為主的縱向封閉式德育教育體系,多角度、多層面地教育學生。通過豐富的“社服”活動及“三下鄉”“西部服務”“支教”“幫孤助殘”等活動,鞏固和深化第一課堂的理論知識,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的廣闊舞臺。學會關懷他人,奉獻愛心,在活動中學生往往會被先進模范的事跡所感動,在感動中得到升華。第四,創新創業型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活動在藝術專業大學生占有較大比重“,90后”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專業技能參加創業活動:售賣藝術作品、家居設計裝修,駐場演出,成立專業工作室等,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只要有網絡平臺就可以進行銷售,時代為藝術專業大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更多機會,但也帶來了更多的誘惑和挑戰。誠信經營、洽談業務、創新成果原創都是檢驗學生德育水平的機會,如果處理不好,可能還會違背道德底線及觸犯法律。高校教師要針對創業學生進行監督,經常找他們談心,指導其未來職業規劃,鼓勵其誠信經營,適時也可以做一些社會調查及反饋,及時糾正不良道德行為,為學生日后走上社會奠定基礎。
(二)家庭教育是藝術專業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
社會往往把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務歸于學校,忽略了家庭這個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場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對孩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道德觀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在父母“言傳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響至關重要。
1.藝術專業大學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務。
藝術專業大學生較文理學生來說,大多有較強的個性,家長不僅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還要在人際相處、戀愛關系、就業規劃等方面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由中小學階段的“重智輕德”向“重藝重德”轉化,摒棄一些“老實人吃虧“”重要考試可以抄襲”等道德缺失現象。
2.家庭建立良好的德育環境。
家長是家庭德育的教育者和實施者,教育子女切勿粗暴、蠻橫,強迫子女被動接受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教育方式容易讓子女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影響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從而在學校出現失德的行為。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只是幾個人的工作,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還有全社會都應承擔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找到適合的、有效的教育方法與途徑,教育者相互配合,建立藝術專業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長效機制,為未來的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的德育觀保駕護航。
作者:王慧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