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德國德育對我國德育教學的啟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對德國的德育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并結合職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德育的整體目標,提出注重隱性課程和社會化教育、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充分運用現代化傳媒技術、開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等策略,以推動職校德育教學的優化。
[關鍵詞]德國德育模式;德育教學;職業院校
二戰結束以來,德國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并依靠自身深厚的教育經驗和完善的教育系統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國情差異,德國德育模式與我國有著較大的差別,職業院校在開展德育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職校德育的目標,積極借鑒德國在德育方面的成功經驗,推動職業院校德育教學的進一步優化。
一、注重隱性課程和社會化教育
隱性課程所具有的隱蔽性、滲透性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某種思想觀念的接受度,從而達到學校預期的教育效果。德國十分重視隱性灌輸教育,在課程體系中沒有設置獨立的思想政治課程,而是將德育內容融入到倫理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等課程之中。這些課程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能有效避免學生對德育的心理抵觸。同時,德國學校還十分重視提高德育的社會化和實踐化。政治社會化(PoliticalSocialization)是社會成員通過參加政治實踐活動而學習政治知識,掌握政治價值與能力,并逐步形成政治觀念、態度和立場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社會成員和政治系統之間互相影響的互動性過程,是國家政治文化向社會傳播的重要過程。我們在進行德育教學時可借鑒這一方式,與社會公共文化機構或團體進行合作,邀請這些組織到學校以交流會、討論會、競賽活動以及展覽等方式傳播思想政治理念,以實現思想教育的目標。同時,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各類志愿性服務活動,或在“工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完成教師布置的德育實踐任務。這能夠讓職校學生在豐富的社會活動下積累思想政治知識,提高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這些具有隱蔽性和滲透性的課程和社會實踐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有利于職校學生自發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
德國的大部分學校都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心理咨詢服務,并以部門的形式將其心理輔導功能固定下來,建立正規的工作制度、發展規劃、服務流程和經費預算等。同時,德國學校在聘任心理輔導工作者時有較為嚴謹的要求,不僅要獲得心理學專業學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而且須在崗前接受專業、嚴格的心理培訓,并具有高度職業素養和責任感,才能開展心理輔導服務。在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下,德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和時間安排進行預約,接受心理輔導、學習指導、生活引導、就業咨詢等服務。我們在開展德育教學時也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尤其是部分學生在實習、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迷惘、灰心等消極情緒,不利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們應結合職業院校的實際條件,主動開展各類心理教學活動,通過講座、展覽、比賽、交流會等推廣心理知識,引導職校學生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工學結合等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道德敏感問題和社會矛盾問題,并找到正確、有效的應對方法。通過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職業院校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正視并化解心理障礙,有利于德育教學內容的落實。
三、充分運用現代化傳媒技術
德國不僅以宗教課程、社會化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提高校內德育的實效,而且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作用,借助先進的傳媒技術拓展校外教育渠道,實現德育理念的大范圍、全方位滲透。德國的大部分學校和機構都建有自己的廣播、電視和校報媒體,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優勢,建立具有交互性和全面性的德育網絡體系。我們應從中吸取經驗,除了在德育課堂上靈活使用現代傳媒技術外,還可以在職校網站上專門開設德育主題網頁和專欄,時政熱點信息,并邀請學者對政治問題、道德問題和社會問題等進行剖析,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傳達學校的德育理念。
四、開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
二戰結束以來,德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教育,針對時代特點、國家發展情況及國際政治環境,確定教育主題,并由政府部門制定和落實相關制度和規定,建立由政府行政部門統一主導的制度性教育體系,這使得德國德育工作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們在開展德育教學時,也可以嘗試結合職校德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以學校公告、制度、規劃等書面文件明確地確立道德教學的主題,而各班級結合這些主題開展道德教育,不僅能引導學生提高對培養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視程度,而且有利于職校規范、長遠地組織德育教學,形成健全的德育體系,進一步完善職校的德育教學工作。
與德國德育教學模式相比,我國職業院校的模式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仍有待優化,有必要加以創新和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情況,有選擇地借鑒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和做法,如注重隱性課程和社會化教育、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充分運用現代化傳媒技術、開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等,推動職業院校德育教學模式的良性改革。
作者:陳福東 單位:江蘇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