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高校法制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高校法制教育發展的現實窘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之間并未平衡發展、普遍發展、動態制衡,這也是長久以來高校法制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成為教育實效性欠佳的重要原因。
(一)“五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權重失衡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傳統思政教育內容中的“老三樣”,一直以來受到足夠重視,也是學者研究的重點領域,相比之下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似乎受到了冷落。然而,2002年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潑熊案開啟了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案,自此全國高校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經過十余年發展,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指導和咨詢制度、機構、人員和設備,幾乎占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半邊天”。時至今日,法制教育依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待遇,它既沒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足鼎立”的地位,又不能與心理健康教育異軍突起的“新寵”相提并論,相比之下依然還是一個缺乏關注的“角落”。近些年大學生群體中的惡性刑事犯罪頻頻發生,正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軟肋”。
(二)發展路徑“偏差”造成投入與產出“落差”
自1986年全國高校普遍開設法律基礎課至今,高校法制教育的主陣地——法律基礎課經歷了獨立—并立—融合的三個發展演變階段,目前形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完全融合的一門課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85方案”時法律基礎課尚處于獨立開設階段,盡管剛剛起步、條件有限,但是課時、教材、師資、實踐相對比較到位,反映出囿于歷史原因急于擺脫時“無法無天”狀態的教育預期,也是改變和提高大學生民主法制意識較為直接和快捷的途徑。若將當時開設法制基礎課程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視為是從微觀角度對高校法制教育的一種“強化”;那么,之后“98方案”時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并立,走上了一條法制教育政治化的道路,實則是加強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無形中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暫且將這種轉變稱為“淡化”。時至今日,“05方案”下的法律基礎課已經與思想道德修養整體合二為一,法律基礎部分課時大大削減、內容大幅精簡、比例嚴重失衡。雖然此時的法制教育已經由法律常識、法律意識教育階段上升為法治理念、法律信仰教育階段,但是實際上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卻呈現出“弱化”狀態。值得深思的是,在這種硬件保障不斷減少和下滑的現實狀況下,對于法制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卻越來越高,對于大學生通過接受教育所要達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往往注重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律意識,現在要提升到法律素質培育層面,其難度不言而喻。然而,面對課時少了、教材薄了、教師跑了的實際困境,如何保障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如果沒有持續的軟硬件投入和保障,沒有按照均衡化發展的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又談何法律意識的增強,法律素質的提升和學生用法護法能力的提高?一旦教育效果不佳時,就質疑法律基礎課程實效性欠缺,這種做法是以偏概全、避重就輕的,無法真正解決大學生法制教育“三進”的根本問題。因此,過去三十多年法律基礎課教學“強化—淡化—弱化”的發展理路,一定意義上偏離了高校法制教育內部發展應有的均衡性,缺乏對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實現的規劃性、設計感和持久力。隨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治國方略的深入推進,人們的民主法治意識逐步提高,法制教育將成為學界競相研究的一個重要焦點。因為,國家和社會在發展,法治化和全球化在不斷加強,人才的培養要與時俱進、符合國際慣例。這種要求和趨勢折射到高等教育上,就體現為高度重視和穩步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所以,扭轉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失重的“落差”,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力量和發展空間,促成均衡化、比例化、動態化發展趨向,提升各方教育的最優合力,應當是一個勢不可擋的明顯趨勢。
二、高校法制教育創新的路徑拓展
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教學部門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離不開高校領導、政工干部、專業課教師、普通工作人員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可以說法制教育已經融入到高校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環境之中。高校對于法制教育的管理已從宣傳部門向教學部門轉變,從單一部門向多部門攜手治理擴展。如今,高校正在形成以教學部門為主,宣傳部門、學工部門、保衛部門、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等通力合作的高校法制教育網狀式、輻射化管理模式。
(一)與宣傳部門合作
宣傳部門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傳統老牌部門,法制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依靠宣傳部門的普及、宣講和傳播才得以生根發芽。隨著宣傳部門自身的演變和發展,現在宣傳部門的工作理念、手段、方法和機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既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也是適應思想文化、道德法治領域變化的需要。教學部門與宣傳部門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從工作理念角度,從宣傳走向傳播。高校法制教育不能向學生一味灌輸知識和理論,而應該俯下身來為學生講解法律知識,評析社會熱點案例,向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法律意識和學法用法能力。第二,從工作手段角度,隨著新興媒體的運用,傳統媒體也在不斷調整和更新教育手段。高校法制教育既需要新興媒體的快速、便捷、效率、時尚,在教學中更需要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展現教師的言傳身教和人格魅力。第三,從工作方法角度,從官方話語走向受眾語言。高校法制教育教學也需要不斷調整教育方式和方法,從照本宣科走向案例教學、診所教學;從大量筆記走向提綱挈領、心領神會;從一言堂走向討論交流、啟發研討;從一本正經走向引經據典、幽默詼諧;從刻板教材走向社會熱點、趣聞軼事。第四,從工作機制角度,從行政—計劃式向指導—服務式轉變。宣傳部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管理部門,而是輔助于教學、服務于教學的一個部門,在一些重大節日,如3.15、12.4等重要普法節日,宣傳部門還應配合教學部門做好氛圍營造、普法宣傳、志愿服務、媒體報道等工作。
(二)與學工部門合作
學工部門與教學部門是魚水關系,正如第一課堂離不開第二課堂,第二課堂也離不開第一課堂一樣,教學部門和學工部門并肩作戰、攜手共進、互相配合,共同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法制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意,也是兩部門聯手合作的教育重點。第一課堂以傳授知識為主,第二課堂以能力轉化為主。如果只有第一課堂,那么法制教育缺乏實踐的平臺和機會;反之,如果只有第二課堂,而第一課堂功能弱化,勢必會削弱大學生學法用法的知識儲備和基本功底,理論在指導實踐時也會顯得捉襟見肘、蒼白無力。現在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應該發揮合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大學生輔導員也應該互通有無、發揮合力。法律基礎課教師在講課時是一種法制教育直接方式的運用,輔導員工作時經常會遇到法制教育的問題,則是一種間接法制教育形式的體現。無論直接作用,還是間接輔助,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支重要隊伍,雖然隸屬于不同部門,但是其工作目的和工作任務是一致的。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才能將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資源把握好、利用好,發揮優勢、形成合力。
(三)與保衛部門合作
高校保衛部門的工作內容和性質與法制教學部門有著最直接的關系。保衛部門除了要處理安全穩定、戶籍管理等常項工作外,一個重要職能是校園治安防范與治理。目前校園案件的種類呈現出多樣化態勢,新型犯罪層出不窮,且以財產型犯罪為主。其中校園盜竊是保衛部門處理的大學生犯罪中案件數量最多、犯罪嫌疑人涉及面最廣的一種犯罪類型。在處理案情簡單、犯罪性質輕微的案件時,保衛部門往往會尋求基層學生工作部門的幫助和配合。通常做法是接到報案或發現違法行為時首先判定行為性質,做出初步處理后,聯系學生所在學院進行法制教育,由基層學生主管部門對案件進行主要處理。這時,保衛部門起到案件移交的作用,與基層學院、學工部門、教務部門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聯系和交叉。在處理案情復雜、犯罪性質較為惡劣的案件時,保衛部門需要聯系公安機關,它本身并沒有搜查、逮捕、審問的權利。這類案件多屬于惡性刑事案件,如殺人、搶劫、投毒、故意傷害等等。當然,對于超出保衛部門職能范圍的案件,應當及時移送相關司法部門進行處理并適時配合解決,重點做好學生犯罪預防和教育工作。
(四)與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在一些高校隸屬于學工部門,在一些高校單獨設立,但無論在行政隸屬上如何設置,都無法割斷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與高校法制教育的密切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前沿陣地。在已經見諸于報端的大學生犯罪中,不難發現很多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大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由于前期沒有發現或者沒有得到及時干預,在某些突發性狀況的誘使下最終喪失理智、觸犯刑律,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惡果。浙江大學周一超報復殺人案、復旦大學黃洋投毒案等等,都是從心理問題放任為刑事犯罪的典型例證,令人扼腕痛惜、發人深省。因此,應當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問題普測機制、排查機制、約談機制、干預機制、治療機制,將更多的無辜生命挽救于執迷不悟的初級階段,降低惡性犯罪事件的發生幾率。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人們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問題是大學生非理性行為的前期表征,是眾多大學生犯罪的主要誘因,同時也是干預和降低大學生犯罪的最佳介入時機。與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形成教育合力,可以從治理層面有效預防和降低大學生犯罪。
作者:宋婷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