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論初中美術教育困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美術課是按照藝術類選修課程開設的,來到美術課堂的都是那些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又因為高中美術課是以鑒賞為主,學生不需要準備太多學具,同樣“易于進行”;另一種情形是特色班,美術課是為美術專業高考而開設的,學習氛圍更是熱火朝天。因此,美術教育在高中也還算得上是有聲有色。
然而,初中情況大異于小學和高中。一方面,美術教育面臨小學和高中均沒有的困難:其一,學校還是能像小學那樣開足開齊美術課,并且美術教師都是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的,比小學美術教師還要專業。其二,學校重視程度遠比不上小學,美術課“小三門”的位置比高中還要明顯,美術教師邊緣化傾向更嚴重。其三,學生因背負升學壓力對美術是“學無余力”,加之家長對孩子學習美術不夠支持,相較于小學和高中,初中美術教育被這些不利因素擠壓,顯得弱小。另一方面,美術教師面臨小學和高中教師沒有的困惑,比如面臨藝術課被擠占、“教材循環使用”(一套教材幾個班輪換使用)、學生無學具的窘境。身為專業美術教師,“懷才不遇,學無所用”,價值得不到體現,成就感失落,心里充滿矛盾、沮喪和委屈。縱觀基礎教育美術教育整體情況,初中美術教育呈現“細腰”狀態,不冷不熱、不溫不火、不上不下。但初中生是世界觀和知識框架的“灌漿期”,審美從感性到理性升華的關鍵期,美術教育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一生的審美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高低,關系到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因此,研究初中教育現狀,探索初中教育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初中美術教育困境掃描
發展心理學理論早就發現,七八歲至十一二歲兒童的繪畫發展正從意象后期向寫實期過渡,即從“模式化”視覺經驗性描繪向寫實描繪過渡。藝術教育家H•里德認為:大約在11歲的時候,兒童便有那種打破或分解單一知覺的能力了,隨著對細節成分的分解與比較能力的出現,邏輯系統的進一步發展那種表達性視覺或造型模式會表現出逝去的傾向。美國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認為,兒童創作相當于他們知覺到的物體的二度空間結構時,兒童造型的完善和兒童知覺的分化是齊驅并進的,在發展中早期簡單的畫是視知覺未完全分化完善,隨著視知覺的分化,為兒童畫復雜的畫提供了可能;但其認知水平和表現技巧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增加,而頭腦中客觀表象貯存少,感到繪畫符號不能充分表達思想情感,轉而不再單純依賴繪畫符號與外界交流,而更多地依賴語言文學等抽象的符號系統并逐漸替代形象的視覺符號。比較各學段學生情況,我們了解到上述的這種變化在初中生中表現最為明顯。
初中生處在童年期向青年期的過渡階段,是生理趨向成熟的關鍵期,或者說成熟前期,精力充沛,情感豐富,自我意識增強。表現在美術學習上,一是興趣愛好廣泛,參加體育活動的心理需要劇增,靜心作畫的興趣減少,有目的的交往增多,畫畫時間減少。二是審美主動性增強,審美視野拓寬,不再唯師是從,不再只關注美術課本,開始有自己“樸素”的審美觀點,并執著于自己的審美判斷。三是對環境、服裝、廣告、書畫展覽的興趣增加,并積極進行評價。四是開始特別鐘愛卡通畫,會把喜愛的卡通形象貼在自己的書包、文具盒、筆記本上。五是審美標準上趨向于“成人畫”,對“兒童畫”主動叛離,并模仿成人繪畫,追求寫實性和科學性。毋庸置疑,學生是不可能這樣自由發展的,需要教師的教育引導。但是,教育引導遭遇障礙。首先,適合初中生的美術讀物匱乏,除了課本,能夠見到的就是“高考輔導教材”“卡通畫”“大頭貼”“漫畫”等,不僅影響學生的美術視野,還影響老師的正常教學。其次,家長、教師對學生畫畫是否影響學習特別是影響中考都心有余悸,教師教學積極性被壓抑。這反過來又影響學生的積極性,美術教育陷入一個消極因素惡性循環的怪圈。再次,初中學校領導普遍沒有小學領導那樣關心和重視美術教育,校級美術活動開展極少,更不愿支持教師或學生參加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使初中美術教育“不宜進行”。
二、初中美術教育充滿矛盾
比如,幼年原發性的繪畫興趣仍然存在與文化課負擔加重的矛盾,“成人畫”的欲望與實際繪畫技能不相應的矛盾,邏輯思維能力逐步提高與形象思維更加活躍的矛盾,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與繪畫作為語言能力漸漸減弱的矛盾。這必然給教育造成障礙,加之初中美術教育理論和研究成果又極端匱乏,缺乏理論指導的美術教學隨意性較大,美術教育更加“不宜進行”。另外,相當一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知識不足。由于高校“重技輕教”的美術教育一直沒有根本改變,輸送給基礎教育的教師存在明顯的知識缺陷,眼高手低,論繪畫,只會素描水粉,油畫半內行,國畫半外行;論教育,不會寫一篇完善的教案,不能自覺遵照教育規律和教育科學進行教學。甚至不少人對初中課本涉及的許多內容吃不透,教什么不明白,怎么教不知道,所以索性不按教材上課,憑著自己的興趣、“特長”任意“置換”教學內容,導致近年基礎美術教育衍生出三種錯誤的教學模式:一是“培訓班式”,即美術課就是教素描、色彩等美術高考內容;二是“聊天式”,即美術課就是講故事,講些奇聞異事或眾所周知的美術常識,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由活動;三是“看堂式”,讓學生做語文、數學等其他課程作業,幫別的教師“看堂”,或者把課讓給其他教師,由其他教師代為“看堂”。這無疑使初中美術教育步入“囧途”。
三、初中美術教育的策略
(一)做好學習評價,發展學生美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研究表明,學生愛好美術的天性會一直保持到15歲左右,此后,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未來職業目標的逐步確立,少數人繼續在美術天地里品味其中的樂趣,大部分人興趣轉移到其他方面。初中生對美術的興趣雖不像童年時期那樣濃烈,但絕大多數孩子心里還保持著對美術的愛好。與學生訪談中,我們發現包括一些不能按時交作業的學生在內,95%的人都表示喜歡美術,喜歡畫畫,喜歡上美術課,之所以作業完成得不好,重要原因是“不敢畫”,怕畫不好受到批評。透過這個表層原因,我們知道這實質上是學生美術學習評價標準失誤和方法不當。學生在這里顯然是把自己和成人放在一起比較的,過于在技法技巧上“評長論短”。那么,給學生一個多元的美術學習評價標準是消除學生膽怯心理的關鍵。美術學習評價包括學習的參與度、發現美的能力、表現美的能力、評價和鑒賞美的能力等多方面內容,特別是要將創新能力作為作業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那些有創意的作業,即使技法不高,甚或沒有技巧,也可認為是“優秀作業”。克服不敢畫的心理障礙后,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就會被激活,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該多強調“主題”“意境”“形式”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確技法只是手段,是美術學習的一小部分內容,鼓勵學生創新方法、大膽表現。輔導作業時,注意了解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的理解,少用“應該怎樣”“不能怎樣”或對、錯等定性語言,以免束縛學生的想象。注意在學生“筆不達意”的時候,給他們以“技術”上的幫助,并盡可能地選最簡單的、學生能夠掌握的方法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預期效果。當他們順利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得到自己理想效果時便再次體味到“童年學習美術的樂趣”,美術學習的興趣也就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當他們發現用教師教的方法更易于表現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更有審美價值(或好看)時,學習技法的欲望就會增強。一個多元學習評價標準對發展學生美術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二)順應學生寫實愿望,提高學生美術表現能力初中生逐漸由美術參與者變成一個批評者,不僅樂于評價別人的作品,對自己作品要求也比較嚴格,他們對寫實的渴望并不會因為“多元評價”而減弱。初中學生不能總是停留在兒童畫階段,逐步向寫實性繪畫過渡是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是美術教育必須遵循的規律。要保證他們在這段過渡期內取得足夠的成績和長足進步,使他們確信自己的作品已經遠離了兒童畫,這是初中生獲得美術學習成就感的源泉。學生進入寫實性美術學習活動中,觀察能力就必須隨之提高。換言之,學習寫實性美術,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就會得到訓練和提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寫生及臨摹寫實性作品,提高學生美術表現能力。誠然,我們既要順其自然引導他們走向寫實,又要避免寫實教學可能引起的弊端。這是因為,一方面寫實難度大,而且一味寫實易走向“描摹主義”,不利于發散思維。另一方面寫實僅僅是針對美術“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初中美術還有“設計•應用”“綜合•探索”“欣賞•評述”三個領域的學習內容。所以,這里的寫實教學,是以觀察能力培養為主線培養學生的寫實思維。如在“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中,就是教育學生“物以致用”,在“欣賞•評述”領域就是教育學生要從美術的審美、認識和教育功能等方面欣賞和評述美術作品,在“綜合•探索”領域就是教育學生將美術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的教師根據初中生敘事能力逐漸增強的特點,嘗試開設了卡通和漫畫風格的連環畫課;根據學生關注現實的特點,開設教室和學校環境美化課、校園服裝隨拍評價課等,把美術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學生用所學的知識、繪畫和手工作品布置自己的書房、床頭以及教室文化,學以致用,取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三)減輕作業負擔,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課堂教學呆板低效是困擾初中美術教育的一大難題。45分鐘的時間,教師講15至20分鐘,學生畫25至30分鐘,評講作業5至10分鐘成為固定模式,教學只注重環節不重實效是教師的通病。其實,教學中學生與教師是雙主體的關系,角色是互換互動的,就課堂教學運行而言,教學任務就是在這種角色頻繁的互換中完成的,沒有必要將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分得這么清楚,特別是不要把布置作業當成鐵定的任務,每一節課都要布置,也不要一定是在“導入”“講授”或“示范”等教學環節進行完以后再去布置。作業的本質是學生自主實踐,作業的形式很多,有些作業是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完成的,即使是要用一段時間連續完成的作業,也是可能在課堂上完成的,盡量不要占用學生課余時間,以“家庭作業”的方式完成,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輕松,家長也不會反對,美術教育就會贏得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學生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愛好和優勢愉快發展,那些把美術當成“副科”的學生,會借助美術的思維以及在美術課中獲得的知識把文化課學得更好,那些以美術為特長的學生,會在不影響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把美術特長發展成專長。
作者:余洋單位:合肥師范學院藝術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