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工成長型繼續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現有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的不適應性
1.農民工兩難的身份導致城市農民工融人性繼續教育目標懸置
當前,由于我國實行的城鄉差別的二元戶籍制度,農民盡管進城打工,卻依然保持農民戶籍身份,不被其工作地的城市所接納。農民工群體被邊緣化,其存在的時空被城市人完全漠視。另外,這種戶籍制度也導致農民工工作地與其預期的生活消費地即農村的家鄉分離。他們像風箏漂浮在城市上空,引線深深扎根在農村,工作方式與生活分離。對于“80后”、“90后”后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農村陌生而遙遠。在打工地,他們的公民權利被普遍忽視,不能享受與城市人同等的福利政策;在農村,他們不肯像父輩那樣安心從事農業。因此,在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先天不足致使教育目標懸置,二元戶籍制度的存在決定了,不論農民工怎樣接受繼續教育,通過教育獲得身份的改變是不可能的。然而,不論何種教育,其目的都在于使人獲得精神、物質與社會地位的提升,實現社會學意義上的人的社會地位的正向流動。盡管研究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的文章很多,也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政策建議,但基本上都回避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探索。從傳授技藝與技術層面研究對城市農民工進行教育,只能是臨時性的補救式教育,沒有形成統一合理的教育體系,目標與目的不明確。
2.舊的證書式規格化教育的慣性使融人性繼續教育轉型艱難
在社會與人的發展中,純粹的學習掌握技術是關鍵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一個人的成功沒有決定因素,只有很多關鍵因素。成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合力的結果,主要在于觀念的、創意的、文化思考的層面,而絕非僅技術因素使然。城市農民工要在城市生存與發展,同樣也必須具備一種自身的綜合全面的素質。在對農民工繼續教育上,僅從技術層面提高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是遠遠不夠的。舊有的技術至上的證書規格化繼續教育技能培訓模式,往往只會使人的肢體技能發展片面化、工具化。從長遠看,最終他們將失去在激烈多變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的能力,即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失去發展的機會。任何將人工具化的做法,如同將人作為非人格的奴隸一樣,都是非人性的行為。在市場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一些繼續教育、職業教育機構演變成以出售文憑和證書的批發機構。社會性的考證熱一浪熱過一浪,功利性太強。上崗證、技工證、廚師證等,五花At],不一而足。社會責任感、價值感、道德感的教育在功利化的繼續教育背景下普遍弱化。過度重視技術操作訓練,忽視人格養成和道德發展,繼續教育導致了人體的工具化。而那些文化程度偏低又性格內向的城市農民工,在這樣的考證繼續教育面前極容易受到挫折、傷害,在無法取得入門的證書時,常常會自我封閉。如果外界不加以干預,他們就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社會干預和救助機制,極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導致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影響城市和諧。
1.改革城鄉戶籍制度,打通城鄉雙向流動的通道從制度層面改革當下的戶籍制度,承認農民工本應享有的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基本自由和權利,為城市農民工打開上升之門,是解決城市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的前提條件。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有可能從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擺脫身份的限制,實現良性發展;才能匡正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教育的目標,使原有的懸置教育目標落到實處;才能使農民工所受到的教育,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能發揮作用,實現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城市與鄉村對立問題,不論對于城市建設還是新農村建設,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
2.構建合理分層的創業成長型教育目標體系,建立城鄉雙向型培育新模式依據不同群體,分層構建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目標是:根據他們年富力強,知識水平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制定城市創業繼續教育培訓目標,使其思想行為“城市化”,由農民變為市民,實現身份的轉變。現在,一些城市的戶籍改革為這種轉變打開了方便之門,如深圳實行的居住證制度等。這種繼續教育目標,不應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教育,應是全方位的教育,重在理想創業教育培訓,培養他們適應市場競爭能力,抗風險創業能力,使他們具有扎根城市生存的能力。只有確立這樣的教育目標,才能加速城市化進程,才能加速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才能避免“用工荒”、“用工難”局面的發生。當下,我國這種季節性的農民工的無序流動,很難使城市的內涵得到提升,企業競爭力得不到加強,缺乏內涵發展的后勁。對于季節性流動強的農民工進行短期技能培訓,重在為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讓他們把在城市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帶到農村,有助于改變農村落后閉塞的面貌,為農村建設輸入新鮮的血液。應加強他們在農村創業的意識,以提升農村產業結構為支撐點,使他們成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紐帶。這對于消除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和進行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3.構建創業成長型繼續教育新體系,實現職業技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協調發展是人類發展的目標。以職業培訓為手段的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必須關注農民工精神層面的教育,重視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重視人的文化底蘊的充實。人的行為受思想觀念的支配和制約。舊有的技術至上的繼續教育與技能培訓不但解決不了思想問題,還有可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負面影響。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和諧因素,值得我們深思。因此,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必須擯棄那種單靠技能輸送的老路。人不是工具,必須把“人’當“人”對待。因此,必須努力構建充滿人文情懷的繼續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新體系,必須加強“城市融人”的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使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態度“城市化”。他們在享受城市的溫暖與友好的同時,也為自己為這座城市付出的汗水與力量而感到自豪與驕傲。要使他們獲得一種城市的歸屬感,不再把城市視為一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暫時寄住地,必須從以下三個層面推進教育。(1)健全基層黨團教育。吸收他們加入城市黨、團組織,使之鍛煉成為思想健康的新型產業勞動者。要開闊其眼界、視野,克服其狹隘的傳統思維方式,提升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現代化城市的建設者與參與者以及現代城市文明的傳播者。(2)抓好基層社區教育。城市社區要創造條件,建立服務于本社區農民工的教育體系,做好引導與幫扶工作,關心他們的訴求與成長,將其納入日常的服務與管理中,給他們以市民平等的待遇。(3)落實企業文化教育。在效率優先的同時,重視人文關懷,根據實際塑造本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建設目標。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勞資互利”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加強企業的凝聚力與吸引力。只有建立這樣的農民工繼續教育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城市化進程與水平問題。關注城市農民工繼續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為企業培訓合格的技術工人的層面上,應該為社會經濟發展培育可持續發展的力量,為人與城市的整體素質的提升而加強農民工繼續教育。此外,需要加強行為指導。既指導城市農民工自立自尊地生活,關心社會與他人,也引導城市人平等地關注幫助他們,不能漠視他們的處境與存在。在這個技術至上的年代里,真情依然是重要和必須的。
4.探索城市農民工融人城市的規避風險機制,構建全方位、常態化的繼續教育救助保障機制針對農民工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建立城市街道、社區教育幫扶救助一體化體系,實現救助功能常態化。建立和啟動慈善救助常態化機制,能夠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體現人文關懷。所謂慈善救助常態化機制,就是將慈善救助行為轉化為一種能夠及時救助慈善救助對象的工作機制,使之能夠隨時發揮慈善救助功能。該機制建立后,能夠使慈善救助由被動變為主動,由靜態變為動態。同時,要建立慈善救助情報網絡,為城市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的生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