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前教育音樂藝術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傳統文化是各地的文明在長時間內積累沉淀而形成的獨具本民族風格的民族特質,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明、風俗和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的文化開始涌入國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使得部分優秀文化遭受嚴重沖擊。而傳統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已經開始淡出人們的生活,如何才能保護我們的傳統戲曲?如何才能使傳統戲曲傳承下去?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傳統戲曲;文化傳承;學前教育專業
一、弘揚傳統戲曲的必要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縮影,是一個地區的標志,世界各地各個民族都有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我國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總體。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我國傳統文化是政治、經濟、思想和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活的靈魂。中國傳統音樂又叫中國民間傳統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起中國的傳統音樂,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傳統戲曲,傳統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中國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漢代形成基本的雛形,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是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多種表現形式于一體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是我國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堪稱中華民族的瑰寶。當今世界提倡文化多元化,藝術欣賞品味表現出多元化特征。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藝術流入國內,在國內形成了眾星璀璨的藝術氛圍,使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這無疑豐富了人們的藝術生活。但是近年來,我們突然發現百姓喜聞樂見、流傳了千百年的戲曲藝術,已經走向衰敗——演出沒有觀眾,年輕人不感興趣、不認同,導致戲曲在我國傳統音樂藝術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后繼無人,甚至可能走向滅亡。針對這一現狀,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弘揚戲曲文化,培養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提高戲曲素養,極力推動戲曲藝術發展。近年來,對于傳統戲曲的傳播與發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廣政策。一是大力推進“戲曲進校園”演出活動,由各個級別的專業劇團深入到學校實地演出,組織學生欣賞觀看。二是各地區各級別的高校偶爾都會邀請戲曲名家或者專業演員進入校園舉辦關于戲曲的專題講座,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戲曲文化。三是有條件的高校會把戲曲表演課程加入學校的選修課程中,甚至多所音樂專業院校已經開始開設并招收戲曲專業的學生,從多方面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讓學生走進傳統戲曲這門藝術,讓他們有機會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戲曲,提高對中國傳統戲曲乃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識。
二、學前教育專業滲入傳統戲曲教學的合理性
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定位是幼兒園教師,其服務對象為3-6歲兒童。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針對我國傳統文化嚴重流失,面臨戲曲藝術傳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一現象,學前教育專業更應該擔負起啟蒙教育的責任,從孩子抓起,培養幼兒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興趣與認知,給戲曲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圍繞基礎教學,學習基礎理論知識以及能夠勝任簡單的基礎教學。因此,培養內容的多元化、基礎化是其準確的定位。然而縱觀我國學前教育音樂藝術課程,大多演變成了美聲、民族這種專業的聲樂課,這與我們的課程定位嚴重不符,課程過于單一、過于專業化是目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可將學前教育專業內容較為單一的聲樂課改為音樂藝術課程,教學內容由單一的聲樂課轉變為多元化的與音樂相關的課程,實施以拓寬學生音樂藝術視野、提升音樂藝術修養、了解音樂藝術基礎常識為目標的綜合課程的教學。而將傳統戲曲融入學前教育的音樂藝術課堂,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多方面培養和提高學前師范生的藝術素養,滿足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也是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藝術課的準確定位,更是對國家支持戲曲藝術發展政策的積極響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服務對象為幼兒園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對鮮艷的色彩具有敏銳的感知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用傳統戲曲夸張的動作和帶有鮮艷色彩的服飾和妝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養其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和審美,達到愉快的情感體驗。“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可充分采用游戲方式將戲曲藝術融入幼兒課堂,如戴臉譜面具、穿戲服等,用身體動作表現戲曲的韻味和情緒,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在同伴的相互激勵競爭中快樂模仿,大膽表演,增強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滲入傳統戲曲教學是恰到好處的,只有審時度勢,根據社會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跟上時代步伐為社會服務,才能適應職業需要,滿足未來的職業需求。
三、傳統戲曲的教育功能
傳統戲曲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具有綜合教育功能。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堪稱我國的藝術瑰寶。傳統的戲曲,除京劇外,還包括300多種地方戲曲,每一種戲曲還包括多種唱腔、流派和經典曲目。以融入傳統戲曲教學為例,在教學時,可以從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中選擇簡單、經典、幼兒能夠接受的內容進行教學,利用優美的旋律引導學生欣賞、模仿、表演,激發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既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能使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情感認同和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唱、念、做、打”簡稱“四功”,是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唱”指唱功;“念”指音樂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的是武打。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定位和服務對象,可選擇多個經典作品,欣賞多個劇種及流派的唱段,使學生能夠分辨經典劇種、了解不同的人物及其風格。學唱簡單的戲曲片段,掌握不同的角色、流派的演唱風格;學習簡單的念白,了解戲曲節奏化語言,抑揚頓挫、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簡單的戲曲動作和表情,如亮相、亮靴底、走臺步等,動作鏗鏘有力,既傳承了傳統戲曲,又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表演能力,充分感受戲曲藝術;“打”即武打,考慮到安全問題,這一部分建議以視頻觀看為主。讓學生通過學習簡單的戲曲念白、動作以及學唱經典的戲曲片段,感受不同的戲曲作品,體會不同劇種之間形式和風格的區別,使學生親身體驗戲曲藝術,加深對傳統戲曲的了解,培養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京劇是我國的一大劇種,被譽為我國國粹。京劇臉譜,是傳統戲曲中的一種特殊化妝方法,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類型的人物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已流傳至國外,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每一個臉譜都有它所代表的美、善、真、忠和奸,不同的臉譜代表著不同的人物和性格,色彩豐富,惟妙惟肖。可以向學生講解一些有關傳統戲曲的常識性知識,如臉譜、服裝、角色等;對幾種典型劇種及其流派進行介紹并欣賞,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容,能夠分辨幾種戲曲的唱腔和表現形式,認識多種不同的臉譜,并能夠簡單區分其所代表的人物及其特點。戲曲常識是對戲曲知識的總結和概括,是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能夠說出一些簡單的戲曲常識,了解基本的戲曲知識,如:中國戲曲中人物的角色行當有其明顯的分類,根據人物性別、年齡以及人物分析分為“生、旦、凈、末、丑”這幾個行當,要求學生了解每一行當名稱的類型,并能夠區分戲曲角色屬于哪一行當,特別是“老生”“花旦”“丑角”這幾個基本行當的認識和區分,并且能夠根據學習的傳統戲曲的知識進行創編活動,用創造性的動作表現演唱內容,根據旋律創編歌詞動作等等,全面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傳統戲曲進課堂的教學,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傳統戲曲同樣具有德育功能。如著名戲曲劇目《穆桂英掛帥》,通過講述巾幗英雄穆桂英的事跡,贊頌了愛國主義精神;經典劇目《趙氏孤兒》,講述了春秋時期趙家孤兒趙武為家報仇的故事,以此教育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正義永遠不會缺席的道德觀等等。
四、傳統戲曲進課堂的教學效果
筆者有了改革學前教育音樂藝術課程這個想法之后,多次進行了傳統戲曲教學的實踐課,學生對傳統戲曲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通過與學生交流之后發現,很多學生表示戲曲也不是那么難以接受,之前不喜歡的原因是看不懂,不了解戲曲知識,所以很多東西看不明白,并表示以后會去多了解戲曲通識知識,多看中國傳統戲曲。還有的學生甚至有了組織同學們在畢業晚會或者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戲曲選段的想法,并表示他們希望以后多增加些戲曲課堂,學生們對戲曲藝術突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另外,在向學生解釋了我們為什么進行這樣一堂課之后,學生表示非常支持,他們同樣認為我們的傳統戲曲不應該從此走向末路,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傳統戲曲文化傳播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讓傳統戲曲得以傳承和發展。由此看來,年輕一代的學生們并不是不喜歡戲曲,最關鍵的問題還是缺乏傳統戲曲知識,從未接觸過戲曲,不了解戲曲。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藝術課中融入傳統戲曲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欣賞戲曲、了解戲曲,更能讓學生喜愛戲曲,熱愛傳統戲曲藝術!傳播是傳承的基礎,而教育是傳播的最佳途徑。在傳統戲曲漸入末路的當今時代,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更承載了祖國的希望。傳統戲曲進課堂不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又能夠達到保護傳統戲曲的根本目的,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喜愛傳統戲曲,弘揚傳統戲曲。
作者:李藝婷 單位:河南科技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