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醫學中刺血療法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刺血療法,俗稱“放血法”,古代稱為“刺絡”,是中醫學中的一種古老的、獨特的治療方法。在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關于針刺治療,幾乎有半數以上是采取針刺放血的[1]。刺血療法的用途廣泛,《黃帝內經》中用于治療各種各樣的病癥。其療效無論是在古代醫籍中還是在現代的應用中都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其機理卻至今還難以完全明了。刺血療法看似是與中醫理論無關,但試想一下,若腰部扭傷了,刺絡的部位不是刺委中而是其他,效果會一樣嗎?幾乎可以肯定刺其他部位會比刺委中的效果差。所以刺血療法的機理是離不開中醫理論,離不開經絡學說。
在《黃帝內經》里刺絡的部位多言及經絡,少言及具體的穴位,凡血絡出現“盛堅橫以赤”、“結絡如黍米”、“涌盛有熱”、“脈滿”者為當刺之處。但在我們實際應用中有些經驗穴是很有用,如委中穴治腰痛、十宣穴急救中風;還有,我們一般在辨證后,循經循穴來尋找血絡。所以,掌握穴位的特異性和掌握經絡的屬性一樣重要,它們都是運用刺血療法的基本功。
刺血療法除經絡穴位,還有其操作的特異之處。其血量大和血量小時的作用機理一樣嗎?從現代醫學來看,除非出血量很大,否則對人體影響不大,故兩者是作用一樣。這方面的現代研究很少,可能是這類研究的著手點不多,或者被認為意義不大。
在《黃帝內經》中是根據以下條件來確定出血量的大小的:①病人的體質,即強壯者刺血量可稍多,瘦弱者刺血量宜少;②疾病的種類,如治癲狂往往刺血量較大,治療新發的熱病,出血量就很少;③部位,刺四肢的井穴一般出血量少,刺血絡及動脈往往出血量較大;④季節,夏季刺血量很少。[2]目前刺血療法的操作有一說法是用針筒抽,但在中醫看來用針筒抽和直接放血效果是不一樣的。在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里,刺血療法的治病機理表達為“宛陳除之”。此“宛陳”指的是氣和血,一般認為此“宛陳”指的是邪氣和郁血,而用針筒抽只能“除”血而邪氣卻無法外泄。
《黃帝內經》又曰“氣至而有效”,但刺血療法并無酸、脹、麻等感覺,它是怎樣通過經絡起效的呢?許多人認為針下病人有酸、脹、麻等感覺才算得氣,才有效。但很多事實卻說明并非如此,如浮針,針下并無酸、脹、麻的感覺,但卻一樣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種說法:酸、脹、麻只是得氣的其中的一種表現,并不是得氣的全部內容。因為人的感覺是有范圍的,如人耳只能聽到16-2萬Hz的音波。同樣地,得氣是一個大范圍的東西,它不僅僅是酸、脹、麻,還有部分得氣是目前難以被病人體會到的。超級秘書網
孟昭威教授在為《刺血療法》作序時,寫道“今天看到專刺血管也有效,就使我的主導思想動搖了。經絡的路線不是神經,也不是血管。但它與血管是否存在某種關系呢?是否血管壁上有受體,然后又通過經絡發生相應療效呢?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尤其是我。這就是說,刺血療法不但在醫療上起了突出的作用,在基本理論方面也給了我們以新的啟發。”[3]
參考文獻
[1]張弛等.刺絡放血療法探源——析《內經》刺血絡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4):245-246.
[2]張瑜等.《黃帝內經》剌絡放血療法探析[J].陜西中醫,2005,26(7):703-704.
[3]王秀珍等.刺血療法[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