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提高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行軍,只有提高認識,改變觀念,才能更好地抓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畢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涉及最基層、最廣泛群眾的利益,因此必將是我們文化工作的重點,是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穩抓穩打的。但是并非我們所有的基層文化站工作者都能認識到基層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很多偏僻、貧困的地方,或者是在一些鄉鎮、農村,人們對文化重視程度不夠,文化生活貧乏,封建迷信、聚眾賭博等事件頻發,影響到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群眾文化的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文化部門要提高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采取措施,扎扎實實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活躍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2.健全機制
要建立健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決策研究機制和監督執行機制。要建立領導、專家、群眾三結合的文化工作常設調研組織,及時作出正確決策,統籌全鎮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確定切實可行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規劃和任務目標。同時要根據目標任務實現嚴格的檢查監督制度,不得放任自流,更不能文過飾非,謊報業績,要有嚴格的獎懲制度。
3.以人為本
當今社會處處都在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之中,我們也要注意以人為本,以群眾為本,從群眾需求和需要出發,維護他們的切身文化利益,改善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積極文化需求滿足。因此我們文化站需要將服務中心下移、服務質量提升,精心營造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基地,使群眾文化活動釋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文化力,使基層群眾文化陣地具備它應有的主導性文化服務內涵并發揮出相應功能,從而產生文化吸引力、感召力,真正成為廣大群眾離不開的便民、利民、樂民、為民的文化家園。
4.突出特色
各地區、地域、民族都會有其自身的特色,就文化而言本身就不是整齊劃一的,有些地區人們能歌善舞,在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時就應該根據本地現有的特色來制定相應的群眾文化活動計劃,凸顯本地特色,尤其是在節假日和當地傳統節日期間,多舉辦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突出當地文化的特色。比如說我們文成縣,自2012年以來,通過深入挖掘特色的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孝文化、僑鄉文化、劉基文化和畬鄉文化建設融入社區建設工作中,以紅色文化堅定黨性,以僑鄉文化引導艱苦創業,以孝文化追尋禮儀,以劉基文化筑牢防線,以畬鄉文化促進團結,結合農村新社區建設,按照“一社一品”的要求,通過打造特色文化長廊、特色文化一條街、特色文化基地、特色文化示范區等手段,提煉總結每種文化的精神內涵,拓面提質,教育引導黨員群眾自覺參與到文化品牌創建的各項活動中來,將每一種文化打造成黨員干部群眾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以文化帶動黨員干部爭先,以文化圈建設增強凝聚力,有效推進了社區建設工作。
5.整合資源
在整合資源方面,我們應該做到兩個結合:機關團體與文化志愿者的結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機關團體、企業、學校的文化設施資源,將社區內的場、館、站、室對居民群眾開放。利用社區的人才資源,合辦各類協會、培訓班等,維持社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文化志愿者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發動社區各階層的文化名人、文體骨干、退休老干部等組建文體志愿者服務隊伍,依托轄區單位、社會團體、各類文化培訓場所等社會資源,建立社區文體志愿者服務基地。利用社區文體志愿者服務基地,積極引導群眾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形成“天天有活動、周周有節目、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氛圍,以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要想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還需要加大獎勵力度,大力扶持業余文化隊伍。應完善各項獎勵機制,重點加大對有特色,有精品的業余文化隊伍的獎勵力度,使之不斷提升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從而提升業余隊伍水平。這些無一例外都是重在活動、貴在堅持。因此我們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特點,動員各方面力量把活動開展起來,做到經常化、制度化,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引導他們積極建設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二、結語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處于這個文化高度發展、精神文明建設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基層文化站要認識到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狠抓群眾文化建設,提高認識,健全機制,以人為本,突出特色,整合資源,面向大眾,面向基層,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文化隊伍建設,強化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實施。我們每一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都應該以此為己任,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文化建設付出努力。(本文來自于《大眾文藝》雜志。《大眾文藝》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劉曉芳單位:文成縣大峃鎮大壤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