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建筑學科專業教育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特點出發,制定課程體系改革的總體目標,建構多元化和開放性的教學平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性建筑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適應;社會發展;建筑學;專業人才;課程體系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發展背景之下,建筑設計行業以及建筑設計專業教育同時也在高速發展中,建筑學專業已成為國內應用型專業中國際化、市場化、職業化程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專業之一.一方面,與職業化配套的相關培養與認知機制實施推進較快:1992年開始國內專業教育評估,1995年開始實施注冊建筑師制度,2008年簽訂《堪培拉協議》,8個成員(美國、英國、英聯邦、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韓國、墨西哥)相互對等承認建筑教育評估認證體系.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筑教育人才市場推動下,國內建筑院校數量急劇增加,設立背景更加多元化,教育質量控制面臨嚴峻挑戰.學生的培養規格能否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畢業以后能否盡快適應職業化要求,參與激烈的行業競爭,目前成為一項重要的指標來衡量建筑學專業得教育質量.
1課程體系特點
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具有文理結合、理工結合,多學科綜合交叉等特點,主要是源于———建筑學科具有理性抽象思維與感性形象思維相結合、技術突破與藝術創新同步、社會性課題與專業性研究相互交織等特殊的學科特點;建筑學專業教育也與校內其他專業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是五年制的學習周期較長,對學生在課外知識積累、理念創新、自主研究等方面的自我提高能力有較高要求;二是建筑學專業學生雖然入校時的高考成績普遍很優秀,但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在學習方法、感性認知、問題分析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個體能力差異.
2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當前高校綜合性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在各級學科的知識融合發展中,出現了部分課程建設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情況.建筑學科兼具科學與藝術的雙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學科課程體系中進行系統化梳理.應該說當今社會最深刻的變化是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變化,我國改革開放之前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社會的運轉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計劃所控制,尤其是涉及到基礎建設方面的管理運行一定是事先計劃好的,所以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在進行.但當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整個社會后,人們發現事物的變化不再遵循一種簡單的方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前提條件,而很多的條件由于與其它的事物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于是產生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導致事物發展結果更多可能性存在.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身在其中,不同的行業都面臨的是同樣一個現實,如何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在市場中始終能站穩腳跟并處于不敗之地.這樣的局面不僅表現在社會對專業人才數量上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表現在對專業人才的質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隨著建筑學專業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各大、專院校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教學體制和方法的改革以適應這種需求的變化,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然而我們也看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學手段、設施、方法,培養目標、標準、計劃等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實際上我們始終沒有停止對這樣一個問題的思考———如何協調建筑學專業教學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社會多元化的趨勢促使我們反思現行的教學體系,反思教與學的關系.我們試圖通過對建筑學課程體系的研究分析及改革,找出適應這些社會發展需求變化的教學途徑,從而對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客觀依據.
3高校建筑學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當前高校綜合性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在各級學科的知識融合發展中,出現了部分課程建設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情況.建筑學科兼具科學與藝術的雙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學科課程體系中進行系統化梳理.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持續教學改革探索與經驗積累,國內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貫穿5年教學過程的專業教學課程模塊和以此為基礎的師資隊伍.然而,由于這些課程在目標、手段、組織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彼此之間還缺乏深人細致的協調與融通,還沒有真正形成互補效應.為了彌補這種缺憾,各個高校試圖通過探索新的教學體制以及通過教改的方法來滿足這種需求的變化,并有所成就.如上,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傳統的教學計劃、培養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事實上如何使建筑學專業教學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從未停止過思考.我們不斷的反思社會多元化對現行的教學體系的影響,不斷的反思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此次我們希望能夠從建筑學課程體系改革中,分析研究出新的教學途徑,來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并以此為客觀依據,不斷的補充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
4建筑學專業教育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研究趨勢
國內外建筑學科為探索建筑學專業教育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目前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研究趨勢:(1)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自主創新成為建筑設計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途徑,與此相對應,培養未來建筑設計從業者的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成為當前建筑教育的核心目標.(2)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及海量知識更新,帶來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轉變;在教學目標上,從“授之以魚”轉向“授之以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從教師傳授為主的類型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研究型教學模式.(3)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與建筑發展問題,建筑學科的專業內涵與外延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廣義建筑學成為未來建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建筑學專業更加強調其各二級學科科之間的知識綜合,更加強調培養學生判斷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學專業教學更加強調對其它相關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知識的了解與運用,從而形成與社會實際結合更加緊密、專業性與通識性教育并重的廣義教育體系.
5課程體系研究思路與方法
5.1研究思路
分析當今社會發展特點及對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系列課程建設建立全新的課程體系.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持續教學改革探索與經驗積累,國內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貫穿5年教學過程的專業教學課程模塊和以此為基礎的師資隊伍.然而,由于這些課程在目標、手段、組織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彼此之間還缺乏深人細致的協調與融通,還沒有真正形成互補效應.因此,本課題從課程體系建構的整體視野出發,以階段教學目標為依托,合理組織這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撐的關系,充分發揮原有的課程建設資源與教師隊伍優勢,從而達到教學課程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須在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系列課程建設,才具有針對性和現實可操作性,起到實效.現代城市發展與全球化趨勢,使建筑學科的專業內涵與外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由此帶來教學目標與方法的根本性改變.為此,在建筑學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過程中,在學生培養計劃編制、教學大綱制定、課題類型選擇、課程項目匹配、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貫徹以特色為核心、以質量為目標的建設思路,拓展專業系列課程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5.2研究方法
5.2.1建構各系列課程的縱向體系框架
課題將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劃分為設計主干系列、專業學科系列、基礎教育系列三個類別,此劃分構建了貫穿建筑學專業五年制教學全過程縱向框架.主旨在于協調各系列課程縱向的銜接關系,完善各階段課程的內涵建設.
5.2.2建立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橫向關聯機制
設置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教學單元”,形成課程群的橫向框架體系.整合各單元內“理論課程”與“體驗課程”之間的關聯互動性、有機協調性,形成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
6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創新
6.1優化
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特點是擁有較強的實踐性,人才培養規律也與其他專業不同.即需要針對市場的需求,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目標,完善專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培養手段;同時,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下,建筑學本科教育必須在鞏固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又使其具有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體系、內容、方法上逐步與建筑學專業評估和注冊建筑師考核制度接軌,與國際教育模式接軌,并形成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教育特色與優勢.本課題把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歸納劃分為設計主干系列、專業學科系列、基礎教育系列三個類別.
6.1.1設計主干系列課程建設應著重研究綜合性與知識拓展性避免以往的因為系列課程建設又形成新的條塊分割.主要是在原有優勢課程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發展有針對性地提出階段建設目標和建設重點.
6.1.2專業學科系列課程建設研究的重點是提高設計主干課程的針對性與應用性.一方面擴展專業基礎理論課內容,形成歷史、技術、景觀、人文等方面的概論系列課程;另一方面注重對實驗教學課程的建設和完善.
6.1.3基礎教育系列課程除學校要求的公共必修課程外,其余課程應根據當前的社會需求與學生的學習特點,以選修課為主,在于加強學生對人文社科性知識的了解與實際運用能力,核心是強化學生的交流、表達、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使其具備更好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和專業表達能力.通過建立全新的三個系列的課程體系,優化建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6.2創新
如今建筑學科的專業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使得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為此,在研究建筑學課程體系改革的進程中,在學生培養計劃編制、教學大綱制定、課題類型選擇、課程項目匹配、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貫徹以特色為核心、以質量為目標的建設思路,拓展專業系列課程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本文在優化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的基礎上,分析當今社會發展特點及對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并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培養目標,形成針對性的重點系列課程建設.為了網絡化各系列課程體系,在內部縱向遞進各系列課程模塊的知識層次,強化基礎性內容在學生知識結構中的重要性,在橫向互補與融合各系列課程模塊之間的知識,促使學生形成對知識運用的融會貫通與創新思辨能力.
6.2.1建構各系列課程的縱向體系框架
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劃分以下三個類別:設計主干系列、專業學科系列、基礎教育系列.此劃分構建了貫穿建筑學專業五年制教學全過程縱向框架.主旨在于協調各系列課程縱向的銜接關系,完善各階段課程的內涵建設.
6.2.2建立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橫向關聯機制
設置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教學單元”,形成課程群的橫向框架體系.整合各單元內“理論課程”與“體驗課程”之間的關聯互動性、有機協調性,形成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建立課程群體系框架,制定課程群內涵大綱,明晰課程體系中的縱向、橫向框架.目的之一是突出設計主線課程的核心特征,合理劃分設計課程個階段,明確各階段的教學目標,科學設置各階段的課程體系,框架明確,循序漸進,使貫穿5年制建筑學專業教學全過程的設計主線課程體系脈絡清晰、銜接有序;之二是建構課程體系的橫向教學單元,使單元內理論課程支持設計主線課的功能明確.同時通過課程群改革的綜合實施實踐實施,可以更好的檢驗和完善我們的改革研究工作.
7結語
本文從課程體系建構的整體視野出發,以階段教學目標為依托,合理組織這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撐的關系,充分發揮原有的課程建設資源與教師隊伍優勢,從而達到教學課程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在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系列課程建設,具有針對性和現實可操作性,并做到切實有效.
參考文獻:
〔1〕謝浩,朱雪梅.關于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建筑學專業為例[J].人才開發,2006(12).
〔2〕王靜,李廣軍,馮硯,鄭秀梅,張皓.建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創新探索研究———佳木斯大學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06).
作者:任楠楠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