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性學習在本科教學中的實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值得提出的是,其他專業在不同程度上也體現出以上學科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因此,無論是從當今社會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還是從專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看,在本科生尤其是師范生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著深遠意義.在我國,研究性學習課程已在高校逐步開展,例如語文研究學習課程,體育教學中的研究學習課程的實施等等.但具體實施策略和方法的認識和提高目前還處于參差不齊的狀態.本文著重從研究學習的概念和內涵著手,探討了探究學習的具體實施策略和步驟.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步驟
1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及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以探究學習為基礎,體現指導與自主、基礎與研究、規定與開放、分科與綜合、統一與多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指導思想,是一種推動教學改革的新型學習模式,它不僅能夠適應于各門學科的學習,還可以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促進學生的問題解決、學習能力、創新思維以及信息素養的培養和發展.研究性學習旨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的創設來讓學生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實際感受和體驗與學科知識相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的,它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和發揮其認知主體作用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指導者,是學習過程中的啟發者,協作討論的組織者、學習的高級參與者.在確定研究課題階段,教師需要綜合各類項目,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和創造能力,避免課題定得過高不能調動其積極性或課題定得過低不能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而學習者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任務,以特有的認知方式提取信息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習者以媒體為媒介進行人機交互和伙伴間的合作交流,共同商討,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研究性學習學科課程結構可以包括以掌握科學研究直接經驗為主要內容的專題研究活動課程,以自主學習、掌握認知內容為主的學科知識的課程和以介紹學科最新科研成果、同齡人科研前沿動態、科研規律和方法等常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科課程等三種類型.
2充分利用網絡促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外部環境來促進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并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在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的體驗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發表成果.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習、圖書館資料查找、專題講座、網絡學習等不同的活動形式來構建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有利環境.尤其在校園內,充分利用網絡來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可以提高學生們的信息素養,并通過制作網頁、課件、進行遠程協商等將學生們在專業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同時,網絡作為一種認知工具還具有一定的普遍優勢如,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并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為生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提供跨時空的研討平臺,大家平等友好地合作、分享成果、拓展知識,這不僅擴展了人力資源也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此外,網絡還有利于對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跟蹤紀錄,進行形成性評價.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所能提供的一切有利因素來促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有利進行.
3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
研究課題的確定選題可以是學生教育實習中遇到的問題、課程學習中提出的問題、當今學科前沿中探索的問題、學科理論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等.如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框架,課堂教學硬件的優化配置與重組、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課程教學設計等都是教育技術專業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但為了使研究課題對當前教學改革更具操作指導性,還需將問題逐步細化,確定接近教學實際的富有實際意義的具體問題.具體做法是,教師先讓學生結合所學課程提出具有研究意義的課題,大家集思廣益,再針對不同層次和興趣的學習者,確定具有實踐意義并能融合大家所關注的具體問題的幾個大的研究方向,并注意此學習模式的啟動方式的多樣化,即通過搜集資料,分組討論的形式對所提出的問題建立初步的認識,對課題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教師再分課題分方向地通過專題講座或小組指導的形式進行具體指導并提出建議,最后由大家商討,形成共識.其中搜集資料是確定選題的重要基礎,要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料進行資料搜集和檢索,并能對所搜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歸類和匯總,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認識,并對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有所規劃.
研究活動的開展階段基于協作創新,開拓思路的目的出發,在選題之后,各課題小組成員要進行分工協作,通過網絡研究進展情況和所遇到的問題等,大家要各抒己見、分析綜合,使組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從別人的思想中獲得啟迪,使問題得到既快又新穎的解決方案.而教師要以幕后監督指導的角色在大家問題分歧比較大而無法確定的情況出現時給與積極的指導.尤其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學科已有成果進行批判性的研究,培養其批判和創新精神.在研究過程中大家的活動是分散的,開放的、自主的,而通過網絡這一特殊通道我們可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聯系在一起.電子公告板(BBS)和網絡聊天室是學生們可以進行公眾討論的理想空間.有了這樣的空間,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每個人的才華得到展示,會促使大家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從尋常想象中發現不尋常之處.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網絡型檔案袋或各種可參照評價案例的評價方法給與適時評分,了解學生活動進展情況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并給與適時的幫助和指導.這也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有所評估,調整策略和方法,進一步地改進和提高.
成果展示和研究活動的總結階段研究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利用電子作品集來展示自己的成果(包括研究過程、結論、對相關學科知識的認識和體會等).如用Word撰寫論文,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用FrontPage和Dreamweaver制作網頁,用Flash制作動畫,用VB設計小軟件,用微博建立學習社群等等.這樣,學生在成果展示和共享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和復習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借助信息技術,將成果與他人分享,培養協作和交流,以及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最后,教師要安排各組同學以論文答辯、模擬課堂講座、電子作品展示等不同形式組織學生開展進行面對面的成果交流和總結活動.這樣,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有利結合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僅能夠得到提高和鍛煉,還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外學習活動的開展和延伸.
總結
自本科評估建設以來,我校一直強調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尤其對于師范生來說,他們將步入中小學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學生在高校期間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所培養的能力直接關系到他們將來的職業發展和個體成長.高校師范生不僅僅需要掌握牢固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該了解當前學科發展動態,轉變學習觀念合學習方式,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備提高學科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整合,促進新的學習理念在實踐中的開展和推廣.這對于優化配置和營造積極的軟硬件教學環境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活動的實施,師生可在一定教學目標指導下進行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表達個人和小組學習成果,培養學習者對問題探索的興趣,訓練其研究技能.該過程不僅能夠開拓他們的視野,還能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作者:張小翼單位:赤峰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