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山區學校感恩教育德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訓,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的體現。
現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也為我們進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第三點是“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2]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系。這就說明學生要心有他人,對別人心存感激,為他人著想,感念恩情,這就是我們開展感恩教育很好的依據。
現代教育的新理論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梢姡卸鹘逃撬拇笾е木C合體現。缺少感恩教育則會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與發展,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幸福人生。
而且相比城鎮校區,山區、農村學校的學生更加缺乏感恩教育,因為城鎮校區孩子的父母親們都比較注重孩子們的道德、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們學會知恩圖報,健全孩子們的人格。而山區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或是單親家庭子女,如衢江區舉村小學、灰坪中心小學等。筆者任教的杜澤鎮廟前中心小學,地處山區,學校實行半封閉式的管理狀態。全校120來名學生中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子女。許多家長外出打工,將其孩子托給年邁的爺爺奶奶來養育,他們哪有這個能耐來教育孩子。還有一部分孩子的母親是經過買賣式的婚姻,孩子出世,她們早已離開他們了。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父母雙親的關愛,缺少親情教育,導致不少孩子精神空虛,情感蒼白,行為失范,他們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這是道德教育建設的一大空白。這些因素的存在,勢必要求我們把“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建設點,讓他們知恩圖報,不忘國之恩,黨之恩,社會之恩,養育之恩,教育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涵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認為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想要回贈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我們的每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賞[1]。
感恩教育則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情感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三、山區學校“感恩教育”促德育的實施
要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如果單像《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這樣條條框框的教育,德育效果相當弱化。因為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感動,喚醒心靈的真善,所以感恩教育應該以孩子們的生活為導向,順應道德形成的知、情、意發展的客觀規律,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題活動、學科滲透、課外延伸(家庭、社會活動等)為載體,以角色換位、實踐體驗為行動策略。通過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過程,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里,從而誘發生命的感動,喚醒孩子們的感恩意識。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學校德育和學科教育相互結合,創設感恩教育的平臺與氛圍。
課堂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戰場,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學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覺的、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如語文課時可以現場組織作文比賽等等;音樂課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爸爸媽媽》、《感恩的心》等,使感恩歌曲響遍學生的心間,溫暖孩子們的心田;數學課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庭教育問卷調查,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綜合實踐課可以組織學生制作“愛心卡”送給父母、老師等。所以這樣我們首先創設了一個感恩教育的和諧環境,能使學科和德育教育相互滲透更加有效。
2、努力建立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紐帶,爭取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共同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與家長達成共識,爭取家校共同實現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山區學校的許多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更多時候則更需要我們去引導感悟。所以作為他們的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愛心、榜樣、機會,更需要學會珍惜、欣賞、肯定孩子的示愛和感恩的表現,我們的孩子才會不僅有愛的意識,更會有那些感恩的行為。他們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利用家訪或家長來校等機會和家長一起商討德育教育的良策。教師應該經常和家長聯系、溝通,把學生對家長、老師、他人的不滿告訴家長,使家長能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引起注意,漸漸縮小代溝,增進親情。
所以引導孩子開展正確的家庭實踐活動很關鍵。如制作“感恩卡”、“為父母洗一次腳”“跟隨家長一天的勞動”、“愛心小信箱”(家庭與孩子的真情傳遞)、“送給家長一個驚喜”“給父母過生日,親手制作小禮物”“和爸爸媽媽說聲‘我愛您’”等等一系列的活動展開,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恩中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教育學生知恩,學會感恩,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身邊的人,乃至發展到愛自然、愛祖國等。
3、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隨著科技、經濟和文化的飛躍發展,人類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需要構建和諧社會。只要人人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因此,要盡可能地讓他們理解成人的世界,盡可能地帶領他們到社會實踐中體驗,山區校區的孩子可以走回村莊去活動。如開展“向周圍曾幫助過你的人送上一封感謝信”、“組建綠色環保小衛隊還給村莊一個和諧的環境”、“到孤獨老人家送去溫暖、關心”……引導學生走進社會,接觸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了解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懂得關愛社會,回報社會。
通過這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實踐體驗性強的感恩教育,希望能給山區學校的德育教育帶來幫助,讓孩子們學會尊重他人,學會感激,學會回報,學會做人。讓感恩教育走進班級,走進校園,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感恩會使班級更溫馨,學校這個大家庭更加和諧,讓感恩走進每個人的心中[3]。
參考文獻:
[1]林杰·《感恩教育之我見》·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7.9.30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人民日報(第十三版),2004.3.25
[3]徐金珍、徐金花·《試談“感恩教育”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實踐》(行感恩教育促人格形成),2007.3.22
[摘要]感恩是一種文明,是一種傳統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也將變得更加有意義。然而學生的感恩心具備現狀并不樂觀甚至令人擔憂,尤其是山區校區的孩子們,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特別多,他們從小就缺少父母親的關愛,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因此,山區學校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從學校教育入手,通過結合學科教學,與家長配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等三個方面來進行感恩教育。
[關鍵詞]感恩教育必要性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