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等職業教育體系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等職業教育體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等職業教育體系

摘要:文章圍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的高職教育辦學指導思想,解讀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內涵、特征及理論依據,遵循互利性、協調性、教育性三項原則,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五個要素,提出了產學研一體化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關鍵詞:產學研一體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企業文化

前言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苯逃空匍_的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進一步凝煉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的高職教育辦學指導思想,產學研合作教育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發展之源。產學研一體化就是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合理安排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以達到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了解社會、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

一、產學研一體化教育體系的內涵及特征

所謂“產學研”一體化,就是以“產”為方向,“學”為基礎,“研”為紐帶,三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產學研一體化教育體系突破校本位封閉單一的辦學模式,尋求與行業、企業的緊密對接,以產學研合作教育為切入方式,以校企結合、定向培養企業急需人才為結合點,既有針對性地培養極具企業特征、極富實踐技能的技術型人才,也更便捷地為企業提供各類在職培訓及人力資源和素質保障,更充分地發揮校企各自優勢,實現校企資源共享和雙贏目標。

產學研一體化教育體系以“政府搭臺、行業參與、校企唱戲”為運行機制,以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為基本形式,以技術型人才培養為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為:在目標定位的適應性上,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專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在功能定位的互補性上,主要整合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和資源優勢,實現間接教育環境與直接生產環境的融合;在管理定位的效能性上,主要建立校企共同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開發更為務實的課程與教材;在模式定位的延展性上,主要體現為產學研合作、工讀結合、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等多種實踐模式,并注重在地方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開放性、多功能的區域性技術服務平臺,為區域內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

二、產學研一體化高職教育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產學研三結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產學研結合的原則是從高等教育提出來的,它的深層次意義在于,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而且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產、學、研都是不同的知識運行的形式。

學——傳承知識。以學習已有知識為主的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承,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習者有所創新,但主要是教育者傳授已有的知識給年輕一代;研——創新知識。無論從事何種研究,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或開發性研究,都是在進行知識的創新;產——應用知識。生產活動是把已有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產出社會所需的各種產品。

???因此,無論是產還是學和研,本質上都是知識運行的活動形式。圍繞知識運行,現代的產、學、研是相互依存的:

???產——依存于掌握知識的專門人才,即依存于“學”:產還有賴于技術的開發,即依存于“研”。只有依靠專門人才與創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不斷提高生產能力,更新產品。因此,產離不開人與科技,即學與研;研——首先,依存于掌握知識的專門人才。研究的主體是人,需要學校培養科研人才從事研究;其次,絕大多數科研的課題來自生產和生活實踐。有些科研的課題,雖屬于抽象的基礎理論,包括最抽象的數學,實質上也或多或少間接地反映了生產能力與社會生活提高的需求。因此,研必須依存于“學”與“產”,才能有所創新,有所應用;學——必須聯系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實際,即平常所說的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必須依靠“產”。同時,學要重視學習最新的成就,只有傳承最新的科技新成就,才能培養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從上述意義而言,圍繞著知識運行,產學研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系,在現代建設中,產學研是相互依存的。

三、產學研一體化高職教育體系構建的若干原則

???1.互利性原則。在產學研結合中,堅持互利、雙贏的原則非常重要。僅僅對一方有利的合作難以長久,因此,在合作中,不是只考慮自身的利益,而是相互關心對方利益,盡量使對方利益最大化,使對方困難或損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2.協調性原則。在合作過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結合點。這就是目標統一、內容明確、責權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確屬不能同等受益,一方應主動對另一方提供適當的補償。

3.教育性原則。不論采取何種方式,在校外或校內實訓基地參加生產勞動,都要堅持既能通過生產實踐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會生產知識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在實訓基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較為有效的;不良的生產環境對于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因此,選擇實訓基地時,除了看其硬件條件是否先進之外,更要考慮它的環境、氛圍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四、產學研一體化高職教育體系構建須融入的要素

????產業要素。產業要素主要體現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區產業布局結構、發展重點和支柱產業不同,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學上堅持為區域產業發展服務,強調地方性的特點;另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產業發展往往會先于行業發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超越現有行業的局限性,緊貼區域性的產業發展。積極為區域先導產業發展服務。

????行業要素。融入行業要素也包括兩方面要求,一是在運行機制上加大行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強度;二是在教學過程尤其是教學內容中,注重行業發展的要求,包括行業對產品設計、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品交換活動的相關標準。企業要素。更多地融入企業要素,強化校企合作,這是世界各國職業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普遍經驗。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兩類,一是企業直接參與職業教育,例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另一類是職業院校滲透企業要素,按照企業要求培養人才,例如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教育。在目前我國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的環境下,高職院校應不斷提高整合企業資源的能力,積極吸引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主動將企業要求反映在教學過程中。

????職業要素。要多地融入職業要素,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畢業后高質量就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就業導向不僅要體現在就業服務工作上,更要體現在教學過程尤其是教學內容之中,將“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使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能夠體現職業的工作過程特征,體現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改革教學內容,加強“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實踐要素。更多地融入實踐要素,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所規定的一個重要方面。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就是在基層崗位和工作現場做實事、干實務、實踐性很強的實用性人才,也就是專門面向“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而這種“一線人才”,不是單單依靠學歷教育在學校里就能培養出來的,他們必須也只有在生產和工作的實踐中獲得能力、提高能力。高等職業教育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就必須強化實訓、實習、實驗等實踐環節,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與工作體系、工作過程的關聯度。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必然要強調實踐性,以提高學生適應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縮短從學校教育到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

五、產學研一體化高職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創建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借鑒CBE理論和DACUM課程開發方法,由校企合作進行職業能力需求、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進而提出教學要求,創建獨具特色的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要特色,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過程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與生產及科研一體化、傳授知識與訓練能力一體化。圍繞一條主線,以教學為主線,產學研一體化協調推進;建立一個體制,一個教學、科研、生產真正融合、良性互動的辦學體制;搭建一個平臺,一個真正實現高素質高技能培養的堅實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將受教育者置于其上,傳授知識,培養和訓練能力;構建一個教學體系,一個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

1.確立明確的辦學思想,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堅持內涵建設與外延發展并舉,實現學院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全面協調發展,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2.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和政校企、產學研合作辦學機制,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大力推進富有專業特色的工學交替式、模塊式、項目式、工作室式等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以能力為本位,融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為一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育教學運行機制。

3.完善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探尋產學研合作辦學的多種實現形式,構建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能力化體系、專業課程模塊化體系、實踐教學標準化體系、現代教育信息化體系及質量監控目標化體系。以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重點,努力創建仿真、模擬、開放式的實踐教學基地與技術教育環境,增強實訓教學的針對性、實踐性。

4.搭建一個實現高職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產學研一體化教育平臺。在教育培養運作形式、管理機制上,形成規?;?、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建設完整的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特色教育平臺。

5.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材開發模式,吸納企業專家參與學院教材編寫,將企業培訓理念、企業文化、職業情境和“四新”知識直接融入教材,實現教材內容與生產實際的“無縫對接”。(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流程圖)

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流程圖

(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打破學科體系,建立基于工作體系的課程體系,這是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由職業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課程改革的重心應突出實踐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用工作任務來引領理論,使理論從屬于實踐。要突出工作實踐(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僅僅對理論知識的深淺進行調整是不夠的,而是必須對原有課程進行結構性改革?;诠ぷ鬟^程的課程正是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恰當載體,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表征,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有效途徑,是產學研一體化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原則:以生涯發展為目標定位專業、以工作過程為線索設置課程、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設計學習項目、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選擇課程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范式

(三)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

依托產學研一體化優勢,提升師資隊伍的知識、能力、素質,兼顧資歷因素、結構因素、實踐因素,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理實雙高、專兼結合的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科研服務意識強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

對應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要求、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師德素養的“雙復合”:德藝雙馨。在專業能力方面做好教師、工程師、培訓師、鑒定師、技師;在為人師表、職業素養方面做好學生的教練、導師、益友。教師下廠與企業科技人員聯合開發創新項目;承接行業企業特殊工種培訓等標準開發項目;組織完成行業企業委托的班組長、工段長、維修人員培訓項目等,使教師能力素質在實踐中大幅度提升。

“一線是提升能力的源泉”。支持專職教師團隊打破傳統的教研模式,一方面有組織地安排下廠,一方面鼓勵教師自覺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深入到企業工廠、車間、班組,做到”四個一“,即:結交一個以上的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為朋友;把握一套現場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流程;熟知一項生產現場現代化管理方法;提出一個結合企業實際教育教學的改進方案。營造和諧進取的文化氛圍,激發隊伍自覺的職業意識,營造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共享的人文環境。

(四)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基地

加強政府、學院、企業深度合作,共建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體現教育功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雙向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政、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建立實訓基地,是面向全地區、全行業的,是長效、互動的,又是多功能的。對內是實訓基地,學生可以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操作訓練,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做人做事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品格;同時也為教師提高實踐能力、開展科技開發、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創造條件;對外它可以發揮學院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的科技開發、技術創新、人才培訓服務。

1.建立教學、科研、生產和培訓(簡稱產學研培)“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傳統的實驗室、實習工廠的基礎上,擴充或建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融實驗、實訓、實習、技能鑒定與培訓、科技開發和生產為一體的多功能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它由實訓中心、企業(可以是校辦的,也可以是社會的)、研究所和職業技能鑒定所、培訓中心四個要素(部門)組成,統一于學校的實踐教學基地之中。實踐教學基地以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為中心,承擔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質訓導兩大任務,學生在教學、生產和科研三個育人環境中學習、工作和參加科研活動。

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的辦學理念,構建產學研培“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學校,將現代工廠的生產、經營環境濃縮并模擬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之中,甚至將現代企業的某一個生產、經營環節引入學校,使學校教學與企業經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一個近似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建立工業中心,擔負以下重要職能:實踐教學與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考核;職業資格認證與職教師資培訓;科技開發、生產和新技術推廣。逐步構建起與企業工作環境相一致的教學環境,使企業相關人員能夠直接運用企業培訓手段(理念、教材、環境等)對學生進行教學,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融“教、學、做”于一體,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建立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系,確保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參照企業考核標準,建立以能力和過程考核為重點,以學習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為中心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徹底改變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傳統評價方法。2.建立學生校外實習基地,密切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學校與辦學相關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簽訂合作協議,掛牌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成為該專業學生固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場所。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堅持互動互利、產學雙贏的原則,確保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健康、規范地發展。一方面,選擇那些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管理優秀、效益良好、熱心教育事業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以確保學生校外實習、實訓的質量;另一方面,與企業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保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正常運行。

校外實習基地可為學生提供一個不同于校園環境的實踐教學場地或環境;提供專業技能訓練所需的現場設備、師資或其他條件;為學生提供就業前企業實際工作的全方位的預演。

(五)有效融入企業文化

在校園形態上努力營造企業的情境和氛圍,如按照企業的要求實施“訂單培養”,在企業建立教學實訓基地,吸引企業進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安排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提供實訓崗位,學校為企業提供研發與培訓服務,打破傳統的大學校園建設形態、引入企業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

注重學生的高認知培養,教育學生能夠站在國家民族的高度,認識把握自立成才與國家發展、企業進步的邏輯關系,激發立志報國,腳踏實地、成功成才的高認知能力。注重設計,持續引導,激發學生為我國自主工業“博學篤志、建功立業”的職業理想。新生入學的第一課由校長親自講授,使學生樹立“進入學校門,志做職業人,學習為創業,崗位當先鋒”的崇高理想;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和“職業第一人”見面,邀請企業中成績卓著的勞模標兵為學生現身說法;新生入校的第一周考察了解行業企業的奮斗發展史;新生入學的第一件事是按照學校培養目標,把握適用的理論、精湛的技能、創新的思維、良好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做出職業生涯規劃。

將以下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作為高職學生企業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既能體現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又能符合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實高職學生的教育內容。

1.企業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高職教育中,應使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企業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企業價值觀在企業及企業文化中處于何種地位、具有什么作用;作為企業的一員如何體現和貫徹企業價值觀等。

2.企業精神與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生成的基本鏈條,同時它們也是相輔相成的。在這里,應該使高職學生初步了解:企業精神是如何構成企業核心價值觀的;企業精神又如何從企業家精神轉化而來;企業家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企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對企業的意義何在;如果你是企業家,如何形成企業家精神并以此構建企業精神等。

3.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應使高職學生了解:企業應肩負哪些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一員和社會公民,如何理解企業與社會各方包括與自己之間的關系等。

4.企業文化的運作模式及其創新。激勵“革新挖潛”的創造意識,讓“用戶是上帝、服務是根本、壓力是機遇、改善是能力、付出是幸福”的理念植根于師生心中。對企業文化的運作方式和運作機制等方面的了解,應該成為與高職學生基本職業技能一樣重要的基本職業素質和能力。這些了解應包括:企業文化如何導人企業的一切活動和過程;企業文化如何內化為員工的思想、外化為員工的行為;企業文化如何不斷創新等。

5.企業行為規范與學生必備的職業素養。企業行為規范既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規范形式,也是對企業員工行為的一種激勵和約束機制。高職學生的企業文化素質培養,最終都將落實在這一層面,即對企業的認同感、誠信意識、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執行力、權益意識等。從企業員工的職業發展而言,這些不僅是企業的行為規范和基本要求,更是企業員工必備的職業素養。

(六)科研成果的開發與介入

高職教育必須依托行業企業,實現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的轉變,真正做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實現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的共生共榮和雙贏。專業教師應面向企業、面向生產、積極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課題,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開發產品、轉化科技成果,將院校智力因素與企業生產要素緊密結合起來,為企業提供應用研究和技術服務,介入企業的長遠發展,同企業開展全方位、高層次的教育合作,為高職院校進入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贏得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論文集[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黃堯.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總結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7).

[4]楊金土,等.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幾個重要問題的基本認識[J].教育研究,1995,(6).

[5]王貴喜.高職高專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2,(2).

[6]俞仲文,劉守義等.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7]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2005—11—11

[8].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在全國職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5—1l—14

[9]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馬樹超,范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8,(13-14).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職業教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教育出版社

衛生職業教育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務國衛生部科教司;甘當省衛生廳

國外職業教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西平县| 尚义县| 会同县| 温宿县| 铜梁县| 正镶白旗| 乌海市| 昌吉市| 神木县| 舟山市| 织金县| 金坛市| 曲阳县| 富蕴县| 运城市| 汉寿县| 理塘县| 盘山县| 息烽县| 潼关县| 玉山县| 漳平市| 阜新市| 咸宁市| 监利县| 大丰市| 恩平市| 湄潭县| 明溪县| 瑞丽市| 乌恰县| 湖口县| 贵溪市| 郧西县| 徐州市| 石渠县| 喜德县| 南安市| 大方县|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