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教育資源利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小學教育資源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范疇,是中小學各項事業得以高效率運行的各類資源的總和,既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有形資源(或硬資源),也包括思想、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校園文化等無形資源(或軟資源)。其資源的多寡、優劣和使用效率、效益以及分布狀況,是中小學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隨著我國中小學擴招和中小學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學教育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經濟資源,如何優化配置越來越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問題。在國家中小學教育財政支出比例既定的情況下,中小學教育資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是否合理,本文試從經濟學觀點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中小學教育資源利用率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于中小學在計劃經濟體制和財政撥款投入的機制下,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盡合理、資產利用率不中小學現象,已經不能適應中小學快速發展的需要。
(一)中小學招生規模和發展速度增長過快,辦學資源短缺
近幾年,中小學的辦學條件雖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上看,仍然比較落后。全國普通中小學本專科招生從1998年的108.36萬增至2005年的724.44萬人,增幅達568%;在校本專科生從1998年的340.87萬到2005年的2500萬人,增幅達633%;在校研究生從1998年的19.89萬到2005年的110.47萬人,增幅455%,中小學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資料來源:教育部發展規劃司1998至2005年教育統計報告)。由于連續幾年的擴招,全國在校生規模翻番,使得辦學的物質條件全面趨緊,大多數學校的教學、實驗、研究及其配套設施全面緊張,有的嚴重短缺。
(二)中小學發展定位錯誤,效益觀念淡簿
新的歷史時期給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立足現在,規劃未來,抓住機遇,搶占先機,是各中小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評價標準不僅僅是占地面積大、學生人數多。我們的目標是建“一流大學”而不是建“一流大的大學”,學科方向、科研成果、學術水平才是中小學真正的標志。現在很多中小學對未來的發展更多地注重規模,存在著盲目攀比心理。許多中小學在利用自身優勢、挖掘自身潛力方面稍顯不足,中小學學校的智力資源和科研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開發,科學技術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現,許多校辦企業和中小學科研優勢及智力資源尚未有機結合。這一方面限制了中小學的發展,同時也造成無形資產的隱形流失。
(三)中小學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一方面存在著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教育資源利用不合理的問題,比如,有的中小學一面購進大量的儀器設備,而另一面卻有相當數量的儀器設備閑置或利用率低下,甚至提前報廢。這些儀器設備并非都已過時,沒有了使用價值,而是盲目追求高配置及計劃不周造成的結果。這是一種隱性的資源浪費,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同時,由于受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我國中小學大都按產品設專業,按行業按地區設大專院校,致使我們這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中小學數量過量,規模過小,生師比偏低。雖然近幾年該比例呈上升趨勢,但仍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小學擴招以后,熱門專業往往一哄而上,毫無顧及自身的辦學條件,如會計學、計算機等專業,幾乎各類中小學均開設有此專業。這種違背中小學教育自身規律的短期行為,導致了嚴重低水平的重復,造成該類人才的供過于求,從而造成隱形的教育經費浪費與使用效率的下降。此外,一些中小學由于多校區辦學,各校區辦學功能劃分不合理,造成重復建設,辦學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運行成本明顯加大。
面對有限的教育投入,如何進一步優化配置中小學教育資源,努力提高中小學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使用效率,力求用盡可能少的投入培養出盡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以不斷提高辦學的效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二、中小學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分析
優化教育資源,就是提高辦學效益。中小學辦學效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中小學辦學的社會效益,另一個是中小學辦學的經濟效益。必須在堅持中小學辦學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中小學辦學的經濟效益。所謂經濟效益,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同取得的有效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關系。講究經濟效益就是用盡量少的勞動消耗取得盡量多的有用成果。如果將經濟學中的經濟效益的概念延用到中小學教育領域,則中小學辦學的經濟效益,首先應該是中小學的教育投入與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教育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這里的教育投入主要體現在中小學辦學過程中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使用和耗費上;教育產出則體現為中小學學生接受中小學教育之后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和中小學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經濟學中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總效用最大化規律。總效用是指消費一定量某種物品或多種物品所得到的效用總和,邊際效用是指增加一個單位物品消費所能得到的效用。據此可以認為,教育資源使用的邊際效用就是指中小學辦學過程中教育資源在某一方面的投入(消耗)每增加“一個單位”(如每萬元)時所引起的效用增量;教育資源使用的總效用則為中小學辦學過程中在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等各方面的消耗形成的效用總和。可以用數學語言表達如下:令x——教育資源的投入量,Ui——教育資源在第i方面投入后產生的效用,U——教育投入產生的總效用。則有:
教育資源在第i方面投入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指隨著某種物品消費量的增加,滿足程度(總效用)會以越來越緩慢的速度增加,但所增加的效用(邊際效用)在遞減。而教育資源使用邊際效用的遞減規律即指中小學在辦學過程中,教育資源在某一個方面的投入量增加以后,雖然在這一方面的效用和總效用均會有所增加,但在這一方面的邊際效用將隨著教育資源的投入而逐漸降低。
總效用最大化規律,其基本條件是符合等邊際準則。等邊際準則是消費者在收入固定和他面臨著各種物品的市場價格既定的條件下,當花費在任何一種物品上的每一元錢所得到的邊際效用等于花費在其它任何一種物品上的每一元錢所得到的邊際效用時,該消費者得到的效用最大。據此,教育資源使用總效用最大化,就是在中小學辦學所需投入的各方
面教育資源所產生的邊際效用應當相等。
根據經濟學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效用最大化規律,中小學優化配置有限教育資源時,應做到:教育資源在用于中小學辦學過程中需要投入某一方面時,不僅要看投入是否形成效用,還應當重視其邊際效用;依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對任何一個方面的投入過程中,都要及時將邊際效用與其它方面的邊際效用加以比較,并適時地將投入轉向邊際效用較大的其它方面,以提高投入效益,最終使辦學效益最大化。
三、中小學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
(一)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規模、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
教育資源是中小學謀求發展的基礎,一個學校的教育資源存量大小以及配置和運行質量,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和效益,要使中小學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學科專業結構同經濟建設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相適應的問題。真正做到適銷對路,避免寶貴的教育資源的浪費,防止資源短缺與剩余并存的現象發生,避免人才的積壓和浪費。中小學學校要積極發展社會和經濟建設需要的新興學科,高度重視發展帶有前瞻性、能夠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要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面對不同層次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中小學要找準位置,突出重點,使中小學學科專業能夠積極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結構,形成學科專業結構整體性優化。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改革中小學管理制度
人力資源是中小學最重要的辦學資源,必須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要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激勵政策,改革分配制度,較大幅度地向教學、科研骨干傾斜,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按事企分開的原則,加快后勤和校辦企業改制進程,分離和分流富余人員,逐步扭轉中小學普遍存在的行政和后勤人員嚴重超編的現象,使中小學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與教學科研密切相關的活動中去。
(三)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中小學的校舍、教室、實驗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是學校的重要資源,是學校從事教學、科研最直接的物質基礎和保證。首先是建立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中小學應根據物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采取固定資源和共享資源相結合的配置方法。摒棄部門所有制,改變各部門小而全的狀況,減少重復購置,打破過去封閉的管理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其次是提高物質資源的利用率,中小學要充分發揮物質資源的空間效益和時間效益,把中小學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在保證教學科研的前提下,把學校的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房等大型儀器設備、圖書館和體育設施,實行對外開放,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服務當地經濟、促進社會發展,努力實現“雙贏”
目前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相當緊張,這就要求中小學要爭取利用更多的途徑去拓展教育經費的來源。其中中小學科研課題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爭取當地政府、企業界的支持不失為一個良策。中小學應采取具體措施,大力支持教師開展與社會發展問題相關的應用社會科學的研究,為當地政府出謀劃策,為企業的生產、管理提供咨詢,為企業的教育培訓提供服務,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革新,從而使中小學教育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并以此得到當地政府和企業界的資金支持。這樣,不僅使人才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而且使中小學教育不斷把握時代脈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獲得發展,實現“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周復,施建軍等.大學財務綜合評價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余新.論我國中小學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與經濟,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