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素質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貫穿于高校培養人才的全過程中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人文學科的實施,培養和提高人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步入人文藝術的殿堂,接受歷史、文學和哲學的熏陶,培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凈化心靈,健全人格;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提高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作為提高當代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教育落實到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上來,因此只有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貫徹到學校教學和管理中,貫徹到學校為學生服務的各系統部門中,學校上下通力合作,才能使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這就需要學校從管理體制,尤其是教學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職工隊伍建設,資源建設等全方位進行改革,營造育人的良好環境,從而使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校培養人才的全過程中。
二、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要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還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建立起合理的教育框架,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全校上下,從管理到教學、從教師到學生充分以人文素質教育為理念和教育方針來貫徹執行,由此形成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以科學、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為軟環境,以第二課堂的蓬勃開展和第一課堂的改革創新為操作層,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質量保證。這三個層次的建設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是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前提。
1、培育科學、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讓學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
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一層次建設就是培育科學、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問卷調查顯示,在影響人文素質教育的諸多因素中,校園文化氛圍被廣大學生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學生素質、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但不少學生普遍認為學校校風平淡。可見要真正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形成科學、健康、高雅的校園風氣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從教育的內容看,人文素質教育絕不是簡單的課程上的知識傳授。課程只是傳播人文知識的一種途徑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文化環境,提煉和培植學校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要讓學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氛圍的熏陶下,逐漸感悟、理解人文精神。校園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漫長的歷史積淀。因此,要提升我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就需要學校高層制定長遠規劃,明確目標和職責,分解工作和任務,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分階段、抓重點、有步驟地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并和師資隊伍建設、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機關改革等結合起來,從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諸方面全方位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真正服務學生,為學生提供舞臺。
總之,校園文化的氛圍受著社會大環境、學校重視程度、高校文化傳統、專業背景、教師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校園文化的培育不僅僅是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事情,更重要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2、深入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積極推進第一課堂體系改革
從教育的目的看,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要求記憶和掌握一定的知識,更是要重視邏輯思維的鍛煉,重視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具備人文精神,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其中第二課堂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操作層中加快第二課堂的建設對于校園文化的培育具有積極意義,兩個層次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課堂的建設中人文素質講座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人文素質講座要從內容、范圍和質量上做文章,打出品牌,提升效應,吸引更多的學生自覺地參加。這類講座首先要突出人文主題,盡量選擇既能拓展學生思維,又為青年學生接受、感興趣的內容;邀請有關學者時要兼顧青年學生的思維特點,盡量選擇有講演能力、對學生有感染力的學者。
此外學校還需要大力發展各類社團活動,尤其是社會實踐活動和學術沙龍活動,它是提升校園文化的另一有效手段和重要內容。調查顯示學生們普遍認為參加社團活動很有收獲,可以“鍛煉自己”、“豐富業余生活”、“結交朋友”、“擴展知識面”等。學校可以通過搭建各種平臺,以這些社團活動為載體,將不同專業、不同經歷但又有共同興趣的學生結合起來,發揮他們的學術專長和優勢,提高綜合素質。調查表明,還有許多學生沒有機會或沒有意識參加學生會、社會實踐、藝術節等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學校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了解他們的需求,著重考慮學生個性的特點,為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鼓勵學生社團的成長,滿足每一個不同個性學生成材成長的愿望。
課程的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因此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最基本途徑。要加強操作層中第一課堂的改革,首先應在專業上盡量向人文教育拓展,在學科結構和學生知識結構上重視文理學科的綜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培養人文素質的具有廣泛性、交叉性和時代性的課程。其次,增設以培養人文素質為目的的一些人文社會類的選修課、特色課程、短期培訓等。最后,要利用學校已有的德育教育的基礎,發揮“兩課”的主陣地作用。“兩課”教育的質量關系到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我國文化領域的地位問題,只有寓人文素質教育于“兩課”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滲透到兩課教學中,才能提升當前“兩課”教育的吸引力。
3、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加強師德建設
教師隊伍的素質是人文素質體系的質量保證。同志曾經指出:“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著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更應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楷模。”教師隊伍需要高學歷、高文化、高素質、高要求,培養文理兼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加強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調查顯示,學生對教師的素質提高還是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師職業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職業,培養的是特殊的精神產品;教師的勞動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教師的勞動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
因此一方面一定要加強師德建設,強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獻身教育、敬業愛崗的師德風范,提高教師思想政治覺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學校可以通過有效的政策給教師提供培訓、深造的機會,提高教師隊伍的科研和教學能力。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學校還要重視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創新素質真正發揮他們在教書育人中的作用。教師的人格力量來自于學術水平與道德情操的完善統一,表現為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學識。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靠自己學術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
總之,提升教師的文化素質,發展和完善校園的傳統文化,將會大大促進全社會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使人文知識內化的主體性動因發揮作用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學校通過加強第二課堂活動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使學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識教育;學校通過培育濃郁的校園文化,讓學生能在一種良好的人文氛圍中學習;學校通過樹立人文教育理念,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潛移默化地積累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質。
調研顯示大學生人文知識相對還是比較全面的。但是學生也許會擁有很豐富的人文知識,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一定具備了相應的素質,更不能說他們就擁有了相應的能力。因此,當前人文知識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將所學的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
學習的內在動機是學習最強有力的動力來源。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在動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強烈沖擊,如現在不少學生視人文知識的學習為負擔,或者僅僅是為了拿學分而被動地學,他們沒有認識到人文科學的獨特價值和學習人文知識的終生受益性,由此造成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的疏離。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習動機的內部推動作用,才能將學習成果內化為人文素質。
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對人文知識的主體性,發揮學習內部動機的推動作用,才能將學習成果內化的主體性動力。這就要求教育者不是通過灌輸的方法,而是啟發式的方法使學生正確把握人文知識學習的意義,使學生了解學習目的,理解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習的興趣。在教育的方式上,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需求,尋求最佳的實現途徑,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育者可以從學生的這些興趣點出發,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媒體,采用佳作欣賞或藝術座談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將樸素的人文知識內化成高尚的人文素質。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苦細致的工作,教育者必須根據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具體特點,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成功!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占有基礎性的地位。本文在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提出要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貫穿于高校培養人才的全過程中;要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和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使人文知識內化的主體性動因發揮作用。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理念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