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課堂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我在教學《矛和盾集合》一課時,我板書標題后,我問學生:“由課題你會想到了哪個成語?”有學生說:“自相矛盾。”我板書在黑板上,又問:“誰知道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有名學生說得不夠清楚,我借機對學生們說:“希望同學們課下尋找資料弄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復習完本課的詞語,開始講讀課文時,我借助弟子規中說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學生在讀書時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教學《孔子拜師》時,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學生讀,然后我說:“孔子為什么能說出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為他虛心好學。”然后學習課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積累了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學唱了《明日歌》。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二、利用故事熏陶學生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
這是他們的共性。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所以我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三、結合學校活動學習傳統文化
在學校的兒童節慶賀大會上,學生們有感情地誦讀了20首古詩,為了讓學生主動在家學習傳統文化,我布置了班里的幾名學生在家里和家長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在親子誦讀展示時,我班的某同學和她母親邊打快板邊聲情并茂地誦讀了6首古詩詞。在班級經典誦讀時,學生們誦讀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有《弟子規》《三字經》的部分內容,有古詩名句、格言、諺語、歇后語,還有古詩吟唱等。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開火車背、拍手背、加動作背、吟唱等。結合學校走廊文化的延伸,學生們熟背了20首古詩,期末學生們又背誦了20首古詩準備展示。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學生們學習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積累了很多經典名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學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學生接受經典誦讀教育,是讓其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是幫助學生豐厚文化底蘊,積累精妙語言的有效途徑。因此,幫助學生接受和理解傳統文化,無論是對學生潛能的開發,還是對語文能力的形成,乃至對民族精神的領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蘭華艷單位:吉林省汪清縣天橋嶺林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