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企業人才需求高職教育教學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引言
高職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高職院校才培養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職業教育普遍研究的重點問題。近年來,教育部有關職業教育系列文件中也有不同的定位和表述,專家學者也多有研究,成果豐富。這些方針政策和經驗成果,對于指導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發展發揮了積極地引領和推動作用。然而,伴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圍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問題,社會各界一直爭論不斷,觀點紛呈,人才培養質量也備受社會質疑。面對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新形勢,如何圍繞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依然是高等職業教育亟需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二、現代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近十多年來,我們通過校企合作、檢查指導學生頂崗實習等多種途徑,走訪了省內外數十家大中型企業,訪談了大批企業高管和工程技術人員,就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探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關注的畢業生素質依次為:工作態度、學習能力、專業知識、人文素質、溝通能力、心理素質、團隊意識、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多數企業最為看重的是一個人對人生、對工作、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的職業道德修養,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文化知識,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學習能力,而并不刻意要求新入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正如上海龍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總調室主任賴國鵬所言:“給我一塊好鋼,我來加工”,一語道出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之間的關系,強調學校教育還是要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企業輸送一塊“好材料”,由企業在特定的崗位上、在工作實踐中,把他們打造成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強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教育,改變“技能至上”的功利主義人才觀,構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已是必然之舉。
三、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幾點建議
1、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從學生頂崗實習跟蹤調研情況來看,盡管多數企業都能積極配合學校要求,為實習學生創設良好的實習環境,提供較為優厚的福利和薪資待遇,實習崗位的專業對口率也在逐年提高,但仍有少數學生在實習期間私自離崗,個別學生因違反廠紀廠規被企業辭退,多數學生在實習期滿后另謀職業,而沒有選擇在實習單位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學生不能正視現實,缺乏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缺乏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充分反映出新一代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學校德育的蒼白無力。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高職院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貫穿到全部教育環節之中。要創新德育方法,加快德育教學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德育課切實為學生的職業成長服務,而不能將德育僅僅看成是幾門課程或者僅僅當作是政治理論專門知識的講授。全體教職員工都有育人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全員育人、全院育人,才能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而不能將德育僅僅看成是德育教師和輔導員的任務。同時,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把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營造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
2、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其本質就是要解決高職教育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依托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在實踐探索中凝練形成了各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謂不拘一格,形式多樣。但從實施效果來看,真正能夠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職業教育模式為數不多,有些徒有形式,而無實質內涵,有些甚至歪曲走樣,任意割裂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聯系。縱觀國外職業教育,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還是美國的CBE模式,其形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其本質都可以歸結為教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我國所倡導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師徒制模式,也極為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必須圍繞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理念,從管理體制機制、社會資源配置、培養目標定位、教學組織實施、質量保障體系等諸多方面系統設計。首先要健全和完善適應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體制;其次要制訂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三要根據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要求,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理論課與實踐課,形成對應專業知識和技能點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四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辦學資源,實現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師傅、招生與招工的一體化,達到工學結合、理實統合、校企聯合、教練融合的高度統一。
3、夯實學生職業發展底蘊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就是說,高職教育培養的不是產業工人,而是懂生產、會管理、善經營、能創新的高技能人才。我們教育學生要能夠“下得去”、“留得住”,但同時我們更應強調,學生在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鍛煉后能夠“上得來”,能夠走向企業的生產技術崗位、管理崗位,成為企業的生產工程師、管理工程師、工藝工程師,這才是檢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水平最核心、最基本的標準。而學生要在企業能夠“上得來”,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就是說要夯實職業發展的底蘊。目前,許多職業院校本著“理論夠用、強化技能”的教改理念,將理論教學課時一減再減,或者不分課程性質,機械的套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任務驅動、項目載體等教學方法,搞得有些課程內容牽強附會,造成理論教學缺斤短兩,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技術基礎和后期發展。如此等等,讓我們不禁回想起過去中專學校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學習、去借鑒。因此,職業教育應進一步厘清專業與職業的關系,突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的培養,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4、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教材
新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加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變化較快。因此,企業最需要哪種人才,所需要的人才最應具備哪些技能,如何有效地獲取并熟練掌握這些技能,只有行業企業中的專家才最為清楚、最為權威。因此,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須在專業設置、課程設計等方面認真傾聽并采納來自行業企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目前,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還不能適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專業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不強,教材的職業特色不夠鮮明,職業標準和職業崗位要求尚未充分體現,與目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的適應程度還有差距。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面向區域產業發展新形勢優化專業設置,以職業標準為依據改革專業課程教材,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更新教材內容,適應學生認知特點創新教材呈現形式,密切跟蹤行業產業發展趨勢完善教材更新機制。要加大力度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到專業、課程、教材建設中來,切實發揮好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的作用,共同編寫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工學結合教材。
5、打造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師隊伍
高職教育的高等教育屬性和根本任務,決定了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學術知識,更應具備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研究能力和技術推廣能力,能夠為行業企業科技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教師隊伍建設觀念,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完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從事科研推廣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制度,改革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聘制度,打破幾篇論文、編著定終身的職稱評定辦法,大力支持教師到農村去、到企業去、到生產一線去,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擔當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做促進科技進步的文明使者,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錘煉成長,建設一支既能服務職業教育,又能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隊伍。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需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加強頂層設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作者:程琪 胡瑛 劉志勇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咸陽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