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藏區漢語教學的回顧與現況分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藏區漢語教學的回顧與現況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藏區漢語教學的回顧與現況分析

本文作者:林秀艷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西藏漢語教學的恢復和調整:1966年后,西藏漢語教學的初步發展遭到“”的嚴重破壞,直至“”結束,中小學的雙語教學才逐步得到恢復。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大約10年間,漢語教學的基本狀況是:小學藏族學生班從3年級開始講授漢語文課,也有少部分從2年級開始,所用教材是五省區合作編寫的漢語文教材。到了初中,藏族學生的漢語水平達不到學習其他各門功課所需的程度,所以依舊增設1年制的預備班突擊漢語。但是預備班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目的、任務和方法也沒有得到深入系統的研究,有流于形式的傾向,所以暴露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小學藏語授課體系和初中漢語授課體系的差異,教學用語無法銜接,造成藏、漢雙語教學體系的失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自治區采取了及時的調整措施:1987年6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同年,自治區教科委制定了《關于加強藏語文教學的意見》。1988年10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又頒布了《關于〈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的實施細則》。這3個文件明確提出了“在全區逐步建立以藏語文授課為主的教學體系”,規定對藏族小學生全部使用藏語文教學,在不影響藏語文教學的前提下,從高年級起開設漢語文課;中學、中專和大專院校藏族學生的語文課以藏語文為主,同時學習漢語文、學習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與此政策和規定相適應,1989-1995年,自治區教科委民族教育研究所先后在各地開展了初中和高中的藏語文授課試點工作。實踐證明,在基礎教育階段對藏族學生用母語授課,消除了語言障礙,減輕了學習負擔,提高了學習效率,建立藏語授課體系確實可行。但是建立藏語授課體系需要師資和教材的配合,這方面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有“由于一些人對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的《規定》等文件精神的片面理解,出現了輕視漢語文教學的傾向”。[4](P29)所以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西藏的漢語教學處在恢復和不斷調整中。

西藏漢語教學的完善: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藏、漢語言及文化的交融加深,雙語教學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順應歷史的潮流,1994年《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第20條明確規定:“自治區逐步完善以藏語文授課體系為主的藏、漢兩種教育用語體系,學校應當保證少數民族學生首先學習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同時學好漢語文。學校在所有使用漢語文的場合,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的文字。”[6]這個規定可以說是1993年以來西藏最為明確的一項雙語政策,[7]之后幾年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大都承襲了此規定的核心及精髓。西藏自治區在雙語教學問題上真正從學生的利益和未來著眼,藏、漢兩種語言的使用和教學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發展。1999年,為了貫徹國務院批轉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精神,在認真分析西藏教育現狀的基礎上,自治區教委明確調整了西藏雙語教學的思路,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在總體思路上,以“三個面向”為導向,著眼于民族長遠利益和時展的要求,堅持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提出的“重視藏語文教學,積極推行雙語教學,做到藏、漢兼通”的語言教學方針。在具體實施方案上,把藏語文和漢語文列為西藏自治區中小學少數民族學生的必修課和考試科目。基礎教育階段,藏語文是藏族學生從小學1年級到高中的必修課程。藏族學生的漢語文課程,最遲應從小學3年級開始,有條件的地方,應從小學1年級開始。在教學用語的選擇上,根據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發展的差異性的特點,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允許選擇不同的具體形式。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初,西藏的漢語教學在雙語教學的大背景下,與藏語教學和諧發展,在不斷完善中走上了科學規范之路。

良好的社會基礎

2009年3月30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新華網上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報告》,[8]報告以半個世紀以來西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事實為根據,以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牧區的經濟發展為主線,以近幾年的發展現狀為重點,客觀公正地闡述、分析和總結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根據本報告內容,當前西藏經濟不僅總量(GDP)突飛猛進,固有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現代商業、旅游、郵電、飲食服務、文化娛樂、IT業等產業迅速發展,西藏的第三產業已成為西藏第一大產業。2010年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西藏正在從加快發展轉向跨越式發展,從相對封閉轉向全面開放,從單一農牧業轉向多元經濟共同發展,從自然保護為主轉向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從解決溫飽轉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9]在西藏,藏族人口數量的穩定增長不可否認,人口素質的提高也毋庸置疑。人口素質的衡量有很多指數,這里只從受教育程度的角度來論述。自西藏自治區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三、六、九”的義務教育戰略決策以來,西藏的義務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人口素質迅速提高。至2007年11月,全區“普六”縣由2003年的55個增加到74個,“普六”人口覆蓋率由2003年的79.6%提高到了100%;掃盲縣由2003年的40個增加到70個;掃盲人口覆蓋率由2003年的59.7%增加到95.6%;“普九”縣由2003年的17個增加到63個;“普九”人口覆蓋率由2003年的30.9%提高到了90.2%。拉薩市及山南、林芝、昌都地區全面完成“兩基”攻堅任務。青壯年文盲率由2003年的30%下降到4.76%。全區15周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5.8年,勞動力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10]“2008年,全區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達到54.67萬余人,有教職工4004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提高到98.5%,初中入學率提高到92.2%。掃盲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6.3年……西藏教育進入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11]由此可見,西藏人口素質在21世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提高。西藏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民族交融不斷加深,人口數量穩步增長,人口素質不斷提高,這一切為西藏漢語教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觀基礎。

豐厚的教育投資

從“九五”、“十五”到“十一五”,西藏的教育投資不斷增長,辦學條件繼續得到改善。“九五”期間教育經費總投入達28.27億元。[12]“十五”期間,自治區黨委、政府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自2003年起,政府明確規定:除全區確保正常的教育事業費投入外,各級政府必須把財政收入的20%用于義務教育,確保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快改善。同時進行了“教育經費”專項督導檢查工作,確保了各縣財政收入的20%用于教育,強有力地支持了“兩基”攻堅過程中辦學條件的改善。[13]自治區黨委、政府還高度重視農牧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據統計,在2004至2007年,自治區政府共安排貼息貸款13億元用于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建設工程;用于支持義務教育發展的援藏資金達到2.7億元;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配備水平,自治區財政共投入2.4億元,通過政府集中購買,配備了120套初中理化生實驗室設備和實驗儀器69個語音教室和22個計算機教室成套設備、58套初中音體美衛生設備、770套小學科學實驗及教學用具、13套中學電鍋爐,同時還購買了114.2萬冊圖書、配備了22.2萬套課桌凳、10.5萬套上下床鋪和4萬套學生餐桌等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設備,提高了學校配套水平,改善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辦學條件;為了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共投入4300萬元,已建成計算機教室133個、“校校通”衛星收視點983個、教育資源“班班通”系統508個、配備教學光盤播放系統1763個,使全區中小學和教學點都擁有了現代化教學手段,57%的鄉鎮小學實現了教育資源“班班通”,加大了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普及和應用推廣力度,讓偏遠山村、牧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有力地促進了義務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10]

成效與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西藏漢語教學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學體制。可以說,目前西藏的絕大部分中小學都已經實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12年制的漢語教學體制。據拉薩市教研所對拉薩市7縣56所完小及教學點的全面而詳細的調研證明:在廣大農牧區一年級開設漢語文是符合實際的,效果也是較明顯的。規范化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教學管理更加細化和明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14]另外,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滲透,自上而下的培訓與自下而上的教研相得益彰,通過各教研室組織的活動和一線教師展示的成果,顯示出漢語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改進。但是目前漢語教學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部分學校的部分課堂還在走母語傳統教學的路子,第二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培訓不夠。在語音語法教學上,沒能根據漢、藏語本體研究及學生實際確定重難點和相應的對策。在教材使用上,還存在為了應考盲目使用雙重教材或選擇偏難教材的問題。教輔資料嚴重缺乏,高需求和低供給的矛盾比較突出。在漢語測試方面,從西藏中小學整個測試系統的反饋情況來看,基本上體現了小學階段以結構教學為主,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本應更好地體現結構教學與功能、文化教學的結合,但是很遺憾,中考試卷和高考試卷在這方面體現得不是很明顯,依然都是以考察語言要素知識為主的成績測試。通過調研分析,各級測試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應該都沒有問題,只是聽和說兩項測試項目的缺失以及語用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導致了測試還不能非常準確地測出學生運用漢語的實際水平。

事實與偏見

世界是多元的,中國是多元的。世界各國之間及中國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漢語作為中國的通用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作為聯合國法定的一種工作語言,日益發揮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國內,“基本建立了符合中國語言文字實際的雙語教育體制和適應民族語言環境、教育條件的雙語教學模式”,[15]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學術活動以及理論、實踐研究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西藏的漢語教學就處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時代背景中,學漢語是藏族人民跟上時代步伐的自愿自主行為,是藏、漢交流日趨頻繁的必然趨勢,漢語教學也是促進藏、漢語言和諧發展的需要。近些年,隨著雙語教育的深入發展,有人擔心漢語教學會沖擊少數民族母語及文化,影響受教育者母語和母語文化的純潔。美國學者克莉斯汀•司徒阿特曾通過實地考察,實事求是地描述了西藏語言教學狀況:“中國政府在制定語言政策和要求的時候是相當周到和深思熟慮的……比如,拉薩的北京一中則是讓學生自己選擇漢語教學還是藏語教學。盡管必須學漢語和英文,漢族學生和藏族學生可以選擇他們自己習慣的語言作為課堂用語。”“藏族人要在職場和經濟生活中具有競爭力,就必須很好地掌握漢語。就像學習英文的中國學生,我們并沒有認為中國試圖把他們培養成西方人,而是認為英文對他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技能……西藏人也是一樣,會漢語,才能和漢族人一起競爭。”[16]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也看到,有的少數民族地區因為語言障礙與外界難以溝通,使得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發展緩慢。而且“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傳承,要靠該民族高素質的具有民族語言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成員來進行。而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心的產生基礎不在于自我封閉,以求純潔,而在于開放發展。一個民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落后于外界,而且自我封閉拒絕學習的情況下,是不能憑空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17]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這是歷史和經濟發展的必然,但同時一定要采取措施注意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在當今大力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使國家通用語言得到廣泛的傳播和使用,另一方面要使各民族的語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和發展過程中都能夠延續和發展,建立一種各民族母語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在不同的語言社區各語種并存并用、各司其職、各展其長、各得其所。這是各民族人民群眾期盼的一件大事,也是保護語言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一件大事”。[18]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指出:“做好(區域教育)規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內容很廣泛,但教育觀念現代化是關鍵,是靈魂。”[19]西藏的漢語教學必須堅定不移地擁護國家和自治區的語言政策,在尊重藏語文學習和使用的前提下,加強漢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綜合研究,充分借鑒國內外外語教學、雙語教學以及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成果,探討有針對性、實效性的西藏漢語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使西藏的漢語教學沿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最終促進西藏語言和諧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晋城| 舟曲县| 武宣县| 嘉祥县| 栾城县| 赤壁市| 济阳县| 隆尧县| 汉中市| 商河县| 手游| 灵丘县| 清苑县| 定陶县| 斗六市| 江油市| 通州区| 松潘县| 北票市| 常州市| 伊宁市| 安庆市| 永川市| 曲靖市| 中卫市| 军事| 额尔古纳市| 阿荣旗| 宣汉县| 龙泉市| 呼玛县| 嘉祥县| 延寿县| 江口县| 金沙县| 建瓯市| 固始县| 东山县| 周至县|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