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師德建設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建設是一所高等學校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個關鍵環節,尤其是在民辦高校,因輔導員隊伍質量的良莠不齊所帶來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現狀堪憂。本文重點闡述民辦高校中輔導員隊伍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對于當前輔導員師德現狀的分析,從而對輔導員師德建設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為民辦高等院校師德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建議
一、民辦高校加強輔導員隊伍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民辦高校利用社會資本辦學,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一份貢獻,國家近幾年也大力支持民辦高等院校的發展。甚至,民辦大學中很多新的理念、機制都值得公辦大學學習,例如三亞學院的辦學理念是“學生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的走向社會”。辦學思路也頗具國際視野,管理機制靈活。但是困擾民辦大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于師資,師資的好壞影響一所大學的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民辦高校在選拔教師的標準很多是看學歷、教學科研能力等顯性方面,而師德等隱性需要長期考察的指標無法在招聘時發現。由此可見,加強師德建設非常有必要,這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師德建設,是貫徹執行教育部文件精神的要求。
教育部在2010年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大學教師教書育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能講授專業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以高尚的師德來感染學生,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示范”。
(二)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師德建設,是提升高校師資隊伍素質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民辦高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使每一位教師的師德修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明確自身的職責,更好的貫徹育人為本的使命。社會上人們對高校教師無論是知識素養還是道道素養的要求都要明顯高于中小學老師,大學老師理應是道德的楷模。但民辦高校目前的師德狀況確實不容樂觀,在管理上存在制度上的約束。民辦高校從師德建設入手,以師德之風帶動學風的轉變,可以說對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師德建設,是民辦高校長久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亞學院作為民辦高校的優秀代表,在推進學校十年卓越進程的路上,深刻認識到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制定了很多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考核機制,讓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以身作則,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師品德修養,那么民辦高校的就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消除很多不穩定因素,贏得家長和學生的信賴,提升輔導員在學生中的威信,樹立學校的正面形象,從而實現學校教育長久健康發展。
二、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師德建設的現狀
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在輔導員隊伍方面的區別,其中有一條便是輔導員的年齡、學歷結構。民辦高校的師資多是剛剛畢業的本科生為主,還有少部分是應屆畢業的研究生。占據主體的年輕教師在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民辦高校的發展帶了一股清新之風,學生管理隊伍的年輕化,也獲得了學生的廣泛歡迎。但是當今是一個思想文化多元的時代,一些社會上庸俗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開始蔓延進象牙塔,給我們高校中的部分年輕老師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其價值觀、人生觀似乎也在發生改變,從而導致高校中師德建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目前,民辦高校師德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三點:
(一)民辦高校建校時間不長,輔導員師德建設尚未走上正軌。
民辦高校的建校史基本都不長,很多都在想著如何招到生源,加強校園硬件設施,留住師資等問題,而對師德建設這類軟件建設,還無暇顧及或是重視程度不夠。這就從一定程度上使在校教師處于精神上的松弛狀態,師德師風必然是不盡人意的。
(二)民辦高校部分輔導員的價值觀、人生觀趨于庸俗化,忠誠度不高。
絕大多數教師是忠于黨的教育事業,有著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師受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理想信念開始動搖。民辦高校由于自身的實力不強,國家沒有財政補貼,完全靠自己籌集辦學資金,導致輔導員待遇普遍偏低,很多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雖然國家也出臺了《民辦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但是真正執行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部分年輕的輔導員是迫于當前的就業壓力,把民辦學校作為暫時的港灣和跳板,如果遇到待遇更好的單位,他們往往會選擇待遇更好的地方,對事業的忠誠度不高,缺乏敬業精神。在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對學生缺少關心,學生在心理和生活上遇到困難,唯恐避之不及,更有甚者,以評獎助學金收取學生好處違背評價公平的原則,這些都是目前民辦高校中輔導員師德狀況堪憂的表現。
三、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師德建設的建議
通過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和現狀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加強師德建設,關系到一所高等院校的興衰。當前緊要的是建立相應的規范和引導機制,讓廣大民辦高校教師安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義務和責任,自我約束,不斷提高師德修養。一所民辦大學教師的師德,重在建設,重在教育、引導和規范。這里提出個人的一些建議:
(一)國家層面:
給民辦高校更多的政策傾斜,建立健全與公辦高校同等待遇的社會保障體系。近幾年,國家確實出臺了相關文件扶持和規范民辦高校發展,保障民辦高校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辦高校的教師、受教育者與公辦高校的教師、受教育者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卻仍然相差很大,以致于民辦高校的師資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建立健全與公辦高校同等待遇的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師資流失問題的一種思路。近日,三亞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在民辦高校任職滿十年,以副高職稱退休的教職員工享受和公辦高校退休教職工同等待遇的政策支持。這無疑會對三亞學院師資穩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層面:
重視輔導員的師德師風建設。1.加強年輕輔導員的師德教育與培訓。很多年輕的輔導員老師是剛從大學畢業,從走出校園到走進校園需要時間完成角色的轉變,更多的年輕輔導員考慮的是如何與學生處理好關系,很多年輕的輔導員老師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師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因此高校應該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入職培訓,其中應包括職業道德教育,明確老師的“為”與“不為”,可以通過專題研討會,榜樣示范的形式開展,達到志業、敬業、愛業、樂業的良好風尚。2.建立于完善師德評價體系。高校師德建設需要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師德考核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考核機制的激勵導向功能。如果高校的師德建設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高度重視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教師師德的行為規范轉變為具體的規章制度,并且重要的是落實。師德考核采用隨機抽取的形式檢查、考核。注意在考核中需要綜合各方面的評價,包括學校、同行、學生。同時應把考核結果和職務評聘、薪酬待遇等利益相結合,做到教育質量、考核結果和利益分配三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把師德建設和教師的常態化工作結合起來,從而推動師德建設,服務于教育教學。建立民辦高校教師年終師德考核評價上“一票否決”制度,讓老師有危機意識,常懷道德標桿在心中。
(三)輔導員教師個人層面:
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做一名師德高尚、學生愛戴的思想導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與義務。輔導員與上課教師的不同之處便是輔導員更多地肩負了學生思想導師的職責與使命———育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輔導員教師應是學生道德上的標桿與楷模,所以教師必須自己整整衣冠,廉潔管理,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無論是在學生管理,抑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如此,方能成為一名師德高尚,受學生愛戴的好導員。
【參考文獻】
[1]韋東雪.高校師德修養實用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夏青.民辦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G].重慶:西南大學.2013
[2]劉瓊蕾.安徽省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研究[G].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4]王遠迎.淺議新建民辦本科院校師德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青春歲月.2012,(11)
[5]劉艷群.獨立學院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3,(4)
[6]龔束芳.加強高等院校師德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作者:蔣桂群 單位:三亞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