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體育教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基于個性化、差別化的教學理念,貼合不同學生的差異化特征,符合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培養目標的評價模式。該評價模式相比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更科學、合理,因其具有的優越性而被廣泛應用于當下的教育教學中。高校體育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不僅要追求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體育鍛煉和健康意識的培養。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有效地應用過程性評價模式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重視身體素質的意識和體育教學的質量。本文結合過程性評價的特點、功能與意義,指出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高校;體育;教學
全民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已然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課題。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制定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旨在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體育文化事業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體育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做好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不僅是符合國家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終身鍛煉意識培養的必要保障。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模式過于重視考試成績,通過事先設定的固定標準進行無差別的終結性評價,以期末考試成績為衡量學生體育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忽略了學習過程的價值,忽略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使有趣好玩的體育運動變成只為“達標”的刻板訓練,從而偏離了體育課程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和健康意識的最終目標,降低了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這樣既不利于發揮考核機制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也不利于良好教學質量的實現。因此,科學有效的過程性評價模式應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1.過程性評價的特點
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具有連續性、持續性的評價機制,它的獨特優勢在于貫穿教學的始終,在教學的前期、中期、后期階段都能有效地發揮效用,在重視最終結果的同時,也側重于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價值。采取過程性評價,讓學生了解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意義,可以促使學生轉換“應付性上課,考前抱佛腳”的學習態度,重視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自己的運動積極性,更加勇敢地激發自身潛力,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下,提升體育教學的活力與張力,使教學考核機制更加多元化。將每一個環節作為評價學生期末成績的要素之一,可以更好地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課程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更加合理的評判。使用過程性評價,還可以深入不同學生體育學習的不同層次,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成果,通過恰當的肯定、表揚維持學生的體育熱情,以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適時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總之,過程性評價不僅能更加全面的評價學生,而且更加靈活和多元,符合現代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發揮評價對學生的促進功能方面具有更大的功用。
2.過程性評價的功能與意義
過程性評價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上。首先,貫穿始末的評價方式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變化等都納入評判考量中,可以更有效地監督學生,讓學生更自覺地要求自己,更主動地約束自己,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其次,科學的過程性評價要素可以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成果與階段教學目標的差距,發現教學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為確保教師“教”與學生“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提供強大的保障力;最后,在終結性評價模式下,學生常常對體育課抱有敷衍的態度,只在考試前對考核項目進行臨時訓練,對體育課堂的重視程度不足,未能意識到體育課最本質的教學意義,而過程性評價反映了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健康意識的本質,成績考量也不再只依賴最終的期末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反感心理,使體育活動恢復放松、休閑、健康的面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過程性評價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具有多重意義,不僅重點關注學生“學”的過程,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能力與素質等各方面,而且有效地保證了教師“教”的質量與水平;同時,過程性評價具有雙面價值,不僅可以衡量出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真實反映教學成果,發揮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監督作用,還可以促進學生培養起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此外,過程性評價還進一步優化了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機制,使學生成績的評定更加完善、合理,發揮良好評價機制對于學生學習的推動作用,對于體育課這門重視實踐性的課程來說,意義更大。過程性評價還能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全民健康”的理念,擴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口基數和范圍,有效地促進體育社團的建設和發展,更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塑造大學生熱愛運動的良好氛圍,在提高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有利于為學生進行學習和工作提供良好的身體保障。
3.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制定過程性評價表格
過程性評價方式是由學校統一實施的評價方式,是高校評價機制的創新成果,也是對高校評價機制的完善。不同課程在使用過程性評價時應結合不同課程的具體特點,施行具體的設置。高校體育教學與其他文化通識課、專業課不同,非智力因素和學生自身的身體情況在這一課程中尤為突出,其評價要素也應當貼合體育課程的特殊性。高校體育老師往往采取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一個體育老師同時管理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要素的設計與調整,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最終制定出一個可行性高、科學性強的考核標準。例如,在籃球課上,教師可以在首堂課程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觀察等措施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基本籃球理論知識、運球能力、奔跑速度、籃球興趣等內容,制作學生的個人表格檔案,對學生進行分組歸類,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教學后,再次從籃球常識、基礎運球能力、投籃能力、防御技巧等不同的評價要素對學生進行評價,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反思自身教學的不足,調整教學策略。
3.2突出學生自評和師生互評
過程性評價不僅是從教師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定,還要將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之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深入貫徹教學“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一方面,過程性評價需要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課上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例如,在足球課上,教師可通過書面或者口頭方式,要求學生對自己掌握的足球知識、足球運動技能的程度進行自我評價,并要求班級其他同學對該學生進行觀察、討論,進行互評,結合教師對該同學具體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行分析,點出該同學的優點與不足,提出改進建議,通過激勵學生的主動思考來發揮課堂“學”的氛圍。另一方面,學生需要對教師的課前準備部分和課上教學部分進行思考,說出他們對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看法和意見,以及他們期望學到的相關知識,由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提出可實行的方案,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學方案需要調整之處,通過師生互評,認知教學中存在的盲點和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提升“教”的質量,充分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
3.3評價主體為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
確定評價內容是高校體育過程性評價的最重要一環,評價內容事關最終的評價效果,影響預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合理的評價內容是過程性評價的精髓。如果評價要素偏移,過程性評價不僅無法發揮功效,可能還會導致教學方式應用錯誤,無法有效地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因此在應用過程性評價的過程中,必須將科學確立評價內容放在首位,科學的評價內容必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階段性學習成果。與終結性評價追求精確化成果不同,過程性評價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態度、投入程度和學習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過程性評價內容的設計應多元化、靈活化,不過分追求唯一標準,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為評價主體,使評價更加貼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例如,在籃球這門講究團隊配合和個人技術能力的體育課上,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任務,即令同學A在同學B的阻攔下,將籃球運到同學C處,再與同學C配合,將球投入籃球框中。通過這一過程中考察同學A的運球、傳球、投籃等綜合能力,并通過問詢考察同學A發現自身問題、自我評價及事后反思的能力,從而完成對其學習能力的評價。學習方式的考察就是對學生新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方式、練習方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理解知識的反應速度,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分類評價。將學生的認真程度納入考量因素之一,可以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維護弱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達到體育教學“樂”與“質”的提升。將學習能力與學習方式作為評價主體避免了“一刀切”的傳統評價方式存在的僵化、固化缺陷,強調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
4.結束語
高校體育教學過程性評價的應用,是補充當前教學評價機制的一種新型方式,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方式。它具有獨特的優越性,能夠使得教學評價機制更為完善、合理,它的有效應用可以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終身運動意識,可以更有效地發揮體育運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夸大過程性評價的作用,畢竟每一種評價方式都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體育教學要確定科學、合理使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以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質量,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率,從而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史龍龍.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7):160-161.
[2]楊濤,叢晨,楊偉群.過程性評價在高校籃球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8):150-151.
[3]衛萬一.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與應用研究[J].智庫時代,2018(36):113-114.
作者:徐開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