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對智障生行為的干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陳莉1唐聞捷2肖云兒2作者單位:1.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溫州醫學院體育部
“適應體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是指對身體條件受限的個人,如殘疾、健康受損人士或老年人的權益和能力給以特殊重視的體育活動和運動[1,2]。根據特殊教育理論,殘疾學生的生理缺陷為第一性的缺陷,如盲、聾、啞、智障等,而由生理缺陷導致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缺陷為第二性缺陷。適應體育以其獨有的功能在對殘疾學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可以進行不同程度地恢復、彌補、改善或替代[3]。
目前,通過適應體育訓練或課程來提高智障人群的身心健康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4-6]。該領域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重點關注適應體育對智障人群的身體素質的提高,通過一定類型的體育活動(例如:跑步、騎自行車、循環訓練等),個體的全身主要肌肉群得到鍛煉,從而使其心血管功能、肌耐力和柔韌性等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樣對智障人群進行恰當的適應體育訓練,也可以使其在體能上有顯著提高[7-9]。另一方面研究重點關注適應體育對智障人群的心理素質的提高[4,5,10]。然而,關于適應體育對智障學生適應行為的研究尚處于理論探索階段,缺少有效的實證研究。
適應行為是區分智力落后和非智力落后的主要參數,即個體獨立處理日常生活和承擔社會責任,達到其年齡和所處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11]。兒童社會適應能力與智力關系密切,在適應行為方面有缺損的兒童與青少年通常較不易發揮其潛能[12]。現有的研究表明[13],適當的體育鍛煉與適應能力各影響因素是相關聯,體育鍛煉中的教師與青少年之間的關系,會與父母提供支持性行為的關系相一致,能夠培養青少年的適應能力。所以,對于正常兒童,體育鍛煉可以使他們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體育鍛煉對正常兒童的這種提升是否也會在智力落后的兒童中出現?因此,本研究在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度智障學生進行適應體育的訓練來探討適應體育對智力落后學生的適應行為的干預作用,以及具體在哪些方面產生作用,從而達到以幫助智障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的目的。
1實驗方法
1.1被試
從溫州市某特殊教育學校3~4年級的在校智障學生中抽取能合作者123名,由某高校心理評估專業人員在心理評估室進行一對一的韋氏智力測試,在測試過程中,11名被試無法堅持完成所有智力測試項目,112名智障學生完成所有測試,有效率占91%。以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0版(ICD-10)為依據,再從112名智障學生中最終選取36名中度智障學生(IQ值35~49)作為實驗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7人,占總人數的47.3%;女生19人,占52.7%,平均年齡(9.21±1.47)歲。
1.2實驗程序
實驗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期評估階段(1個月),通過采用《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和《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對被試進行前期測試。第二階段為適應體育干預階段(5個月)。將36名被試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18名,控制組18名。實驗組成員在相同時間、地點并由固定老師指導下進行適應體育干預,項目組成:1)熱身活動;2)適應性健美操:共10節,每節一個八拍重復2次,以活動身體關節,熟悉節奏感為主要目的,使學生能在音樂的伴奏下上下肢配合完成動作。3)適應性籃球:通過改變籃球運動的硬件設施、降低動作要求、放寬運動規則,設計合理教學進程,讓智障兒童掌握基本籃球運動技巧,參與籃球運動。4)溝通和交流:此環節主要在于和班主任以及學生們的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感受以及意見建議。整個干預持續時間5個月,2次∕周,40min/次,從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實驗干預過程中,實驗組除了增加適應體育鍛煉課以外,其他的課程設置均與對照組一致,保證每周兩組學生體育課的課時量一致。第三階段為后期評估階段(1個月),采用《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實施后測,并在適應體育干預后,讓老師、學生對適應體育課程進行評價。
1.3測量工具
1.3.1一般人口統計學調查
包括年齡、年級、性別、智力水平、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成員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等。
1.3.2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14]
此量表是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等人于1993年修訂,包括常識、類同、算術、詞匯、理解、背數、填圖、圖片排列、積木、拼圖、譯碼等11/10個分測驗,其中前6/5個分測驗構成言語量表,后5個分測驗構成操作量表。
1.3.3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CABS)[15]
該量表由湖南醫科大學姚樹橋、龔耀先編制,為國內修訂版。適用對象為3~12歲智力正常或智力低下的兒童,主要用于評定兒童適應行為的發展水平。量表包括感覺運動、生活自理、語言發展、個人取向、社會責任、時空定向、勞動技能、經濟活動8個分量表,共59個分項目,8個分量表又歸結為3個因子:獨立功能因子、認知功能因子和社會/自制因子。評定由熟悉兒童情況的家長或親屬完成。
1.4數據分析
以前測和后測為重復測量變量,數據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2×2混合實驗設計,對適應行為各項指標進行了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被試適應行為的同質性檢驗
表1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適應行為各分量表得分的描述統計結果。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被試適應行為進行同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被試適應性行為在各個分量表的粗分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即實驗組與控制組被試的適應行為實驗前處于同一水平。
2.2適應體育對中度智障學生適應行為干預效果的分析采
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考察時間的主效應及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在適應行為各分量表上的差異性。結果表明受試者在感覺運動(F=33.44,P<0.001),生活自理(F=19.74,P<0.001),社會責任(F=22.27,P<0.001),時空定向(F=7.57,P<0.05)和經濟活動(F=4.87,P<0.05)五個分量表上的得分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同時在在感覺運動(F=20.23,P<0.001),生活自理(F=13.93,P<0.01)和社會責任(F=19.09,P<0•001)三個分量表上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顯著(圖圖2和圖3)。為了進一步探討不同組別受試者在這三個分量表得分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對各組別前、后測值進行了簡單效應檢驗,結果顯示控制組被試的感覺運動、生活自理和社會責任能力在實驗前后沒有顯著變化,實驗組被試在適應體育鍛煉后,其感覺運動、生活自理和社會責任能力有顯著提高。
3討論
經過半年兩項適應體育運動項目的實驗干預,中度智障學生在適應行為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這一結果與國內外大多數研究結果是一致的[8-10]。
從適應性健美操和適應性籃球的特點進行分析,本研究中的健美操結合了智障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研究目的,通過對傳統健美操的再創造,按照全面協調發展身體的要求,組編成的適應性健美操。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以及美學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人體運動方式,講究有效的訓練身體各個部位的正確姿勢,使人體勻稱和諧地發展,塑造健美的自我,較為明顯地反映了健身、健心、健美自然性的整體效應。在健美操的編制中我們涉及到了身體姿態,上肢屈伸動作,上肢舉、繞、繞環動作以及下肢動作等。所以通過適應性健美操的鍛煉,能有效的提高智障兒童的肢體功能和身體協調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適應行為能力。此外,健美操的練習是開放的,健美操的練習為人們情感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樣,籃球運動是一項對上下肢力量及身體協調性都具有很好鍛煉效果的體育項目。由于智障兒童的先天的生理原因,使他們的運動能力低于相應的正常兒童。所以一般的籃球運動練習對他們來說要求太高,不但達不到鍛煉效果,反而會使他們自信心降低。因此,本研究設計了適應性籃球。在鍛煉過程中,智障學生不但能使他們的上下肢功能以及身體協調性得到鍛煉,而且由于適應性籃球考慮到他們的運動能力,所以他們在鍛煉中可以不斷獲得成就感,提高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這些都將有助于他們適應行為能力的提高。總的來說,適應體育訓練通過均衡地加強雙側肢體和全身的訓練,增加感知活動和肌肉活動對大腦的刺激頻率,強化大腦本身的分析、綜合和調節活動,從而提高智障兒童的適應行為。
從研究結果來看,在評定量表中的感覺運動、生活自理、社會責任三個分量表的得分變化明顯。例如感覺運動分量表,它主要包括視覺、聽覺、肢體功能、雙手控制能力、走和跑以及身體平衡6個方面。實驗后,智障學生的感覺運動得到提高。這個由于在適應體育鍛煉中對智障學生的肢體功能、雙手控制能力、走和跑以及身體平衡都得到的有效的鍛煉。又如實驗前后智障學生在適應行為中的生活自理效果明顯,在生活自理量表中一些項目如飲水、餐具使用技巧、穿衣服、脫衣服、穿脫鞋等都涉及到對他們身體素質的要求,只有他們具有良好的肢體功能和身體平衡能力才可以順利完成這些活動,而適應體育鍛煉正好能使智障學生在這幾個方面得到提高。此外,在體育鍛煉中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合作,這都有利于他們在始動性、被動性方面的改變。由于鍛煉中學生間的交流增多,這也有利于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學習,所以在就餐習慣、衛生習慣、學習和勞動習慣等方面可能會向表現優秀的同伴學習,從而使他們在這些方面也得到了進步。此外,智障學生的進步還體現在社會責任方面。適應體育鍛煉本身就屬于一項集體活動,尤其在適應性籃球項目中,它涉及到學生間的互幫互組,通過適應體育鍛煉課,他們也將會與更多的同伴認識并進一步熟悉,所以智障兒童在和他人交往、集體活動、了解別人、一般責任感、社會成熟、替別人著想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適應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智障學生的適應行為水平。
4結論
運用適應體育對中度智障學生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實驗研究,發現適應體育鍛煉結束后,中度智障學生其適應行為在感覺運動、生活自理、社會責任有顯著提高,因此適應體育鍛煉對智障學生適應行為的改善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