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說殘疾學生的心理引導辦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特殊院校殘疾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因生理原因使部分生活功能受限影響,受家庭社會環境過度關注,以及來自社會的歧視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多方面的心理問題。調查小組對高職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殘疾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樣本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在校學生為主。發送調查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同時對特殊院校的相關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老師、政治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老師、畢業生用人單位通過QQ、郵件、電話、實地走訪的方式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心理健康評分處于中等分數達到65人;有15人測評分值較高,有焦慮緊張癥狀或傾向;30%的殘疾大學生存在不平衡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卑敏感與健全學生相比,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殘疾人會遭遇各種困難,多次經歷過挫折的內心逐漸變得脆弱敏感,過分關注自身不足,不能正確和樂觀地看待自己生理缺陷。74.67%的學生認為自己受到過歧視,60%的殘疾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夠關心。孤獨自閉孤獨感是殘疾人普遍存在的內心體驗,殘疾學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活動場所少,交流對象有限,殘疾學生在假期大都選擇閉門不出在家上網,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孤獨心理,甚至孤僻、自閉行為。調查發現,84.2%的殘疾學生不喜歡見陌生人,缺少交往意愿。悲觀失落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殘疾學生對自身不幸的了解和感受越來越深刻,會與家庭的其他成員或社會上的健全人作對比,抱怨命運的不濟,嚴重的產生意志消沉。尤其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殘疾,悲觀情緒和受挫感最為強烈。在考試、情感受挫時也容易產生退學等逃避心理,62.5%的殘疾學生覺得自己不是自己,自我否定,只有31.5%的殘疾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焦慮易沖動特別是即將面臨畢業的殘疾學生,容易對個體生存和未來發展產生焦慮。部分殘疾學生焦慮心理以爆發式情感表現,表現為煩躁、憤怒,有的則將內心痛苦掩飾在心。34.67%的殘疾學生有頭痛、脖子和肩膀酸痛的體驗,長期壓抑、抑郁,容易對生活喪失信心,并產生沖動的行為。14.67%的殘疾學生曾經“想輕生”,有過自殺傾向,聾人學生所占比例較大;5.3%的殘疾學生曾有過自殺行為,以肢殘學生和后天致盲殘疾學生居多。偏執自我,人際交往障礙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殘疾學生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呵護和關照越來越多,表現為思想簡單,情商低,容易在人際交往遭遇挫折,部分殘疾學生因此產生社交恐懼心理。
2殘疾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生理缺陷影響由于生理缺陷,殘疾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各種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許多殘疾學生因為自己身患殘疾,與正常人不同,為避免他人的嘲笑和異樣的眼光,會減少甚至拒絕與周圍人接觸,久而久之,形成自閉、自卑的心理。隨著年齡增長,因生理問題遭遇偏見、歧視和挫折,容易累積諸多牢騷和不滿,造成悲觀消極心理。家庭教育影響家長的教育方法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殘疾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直接的影響。相對于正常孩子,父母與殘疾孩子的心靈交流普遍缺乏,部分家長對殘疾孩子未來缺少期待,或對入讀高等學校的殘疾孩子期望過高,而很少過問他們的心理。即使孩子出現心理異常,一些家長因養育孩子殘疾一直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焦慮而把不良的心理情緒和暗示傳遞給殘疾孩子,使殘疾學生產生消極低落情緒或心理偏差。學校教育影響由于特殊教育起步較晚,社會對殘疾心理研究不多,高等特殊教育發展滯后,目前多數特殊院校重點著眼于學生的文化知識、技能素質等培養,忽視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教師資薄弱,部分教師缺乏心理學與教育學的專業素養,或不了解殘疾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的特殊性、差異性。在教育學生時如果方法不當,反而會損傷殘疾學生的自尊心,加重殘疾學生的孤獨、自卑心理。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對殘疾人教育和就業方面的歧視依然存在,對殘疾人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雖然社會上愿意為殘疾人提供支持的現象逐漸增多,但由于缺乏對殘疾人心理的了解,多數給予殘疾人的只有同情和憐憫,不能真正關注殘疾人的自尊與特點。
3殘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實踐
實行心理導師制度采集心理信息。根據殘疾學生相對自閉,不愿意主動咨詢的情況,通過心理咨詢信箱、心理咨詢日、自然觀察和討論了解殘疾學生的心理動態。開展心理咨詢。每周指定一天為心理咨詢日,實行心理導師值班制。值班導師走進殘疾大學生,對于一些經導師組討論后確定的有針對性的預設問題,進行問詢和談話,了解殘疾學生的看法。心理工作例會。每周星期五下午舉行周例會,匯集本周內殘疾學生的行為表現,分析他們的心理動態。個案輔導。對出現的個案開展集體討論,對心理信息進行歸因分析,確定指導方法和步驟。再根據導師與問題聾生的親和度以及導師的優勢指導能力,確定一位心理導師具體負責實施指導工作。對學生的學習動能、情緒控制、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拓展、正確的婚戀觀方面進行引導,及時糾正他們在情緒意志、行為認知等方面的偏差。開展有效的溝通。針對聾生溝通不暢的問題,建立手語溝通、書信溝通、利用現代通訊工具溝通幾種溝通方式。在心理咨詢室門口公布心理咨詢的時間和聯系方式以及QQ和郵箱號碼,方便學生咨詢和交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激發殘疾學生健康心理大學的校園文化對殘疾學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影響,各類文體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殘疾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在文藝方面的特長,提高自信心。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結合殘疾學生的特點組建聾人舞蹈社團、跆拳道社團,盲人合唱隊、詩社,肢殘人文學社、書畫社等開展社團活動,組織全校性的各類文藝、體育比賽。集體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殘疾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團結協作精神。一些坐輪椅的重度殘疾學生即使不能直接參與一些體育活動,但也能通過做拉拉隊,為同學加油助威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自身的價值,從而走出孤獨、自卑的陰影。幫助殘疾學生消除就業心理偏差,做好合理的擇業定位畢業后能否順利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是殘疾大學生面臨最大的問題。學院心理健康小組成員充分關注殘疾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畢業前為畢業生重點做好就業與擇業心理、社會與人生等方面的輔導,幫助殘疾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與自身,正確合理定位,消除就業心理偏差,以良好的就業心理姿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聯系外界交流,為殘疾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學院心理健康小組能夠圍繞殘疾學生的心理特點,定期邀請專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組織相關講座。并與相關醫院精神衛生部門掛鉤,發現問題及時向家長提供治療和康復建議。平時邀請校外的愛心人士、團體與殘疾學生交流,讓殘疾學生有社會認同感。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能夠根據殘疾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工作,逐步完善特殊院校心理健康機制,提高殘疾學生心理教育的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更好地接納自己,降低殘疾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發生率,多數學生畢業后能以更好的姿態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在今年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情況下,學校98.43%的殘疾畢業生都已順利就業,并利用學得的一技之長,積極為社會服務。
作者:邱淑女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