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關懷下的特殊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會對待殘疾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開始的排斥到后來的關注、幫助,再到現在的重視其潛能的發展,這一路的風景是社會展現出的最亮麗的風景。但在一些招收特教生的高校里,特殊教育中課堂語言在人文關懷方面還有所欠缺,本文認為在特殊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把每個學生看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針對這些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做出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教學設計,使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可以得到健康發展。越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學生我們越應該從精神層面重視他們的教育。語言是學生和老師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橋梁,在特殊教學中,無聲的語言更具有這樣的魅力,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社會的期望、對生活的熱愛都是建立在這樣的語言基礎之上的,我們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利用課堂語言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給他們生活的勇氣和自信。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關注這些殘疾學生的情感動向和道德標準,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為了教而教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偏離了人文關懷的本位觀念,使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忽視了他們自身發展的要求,尤其在特殊教育中,聾生們不會用有聲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往往會選擇沉默的接受,這使我們的教育陷入一個老師掌控教學格局的僵局里,那么,怎樣才可扭轉這種尷尬的局面,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呢?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特殊教育學校中,我們的學生具有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他們一樣具有燦爛的精神世界,在每一個學生心中仍然有著一片陽光地帶。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使人們相信你,首先必須讓他們喜歡你。”信任是師生關系良好發展的基礎,如果師生之間有著濃厚的感情,那么對于老師的教育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反,就會不認同,甚至厭惡。古人常說“: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特殊教育中充滿情感的語言更具有一種無聲的感染力量,更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人性和個性。特殊教育中的學生更要求獨立的人性存在,教育往往忽視這個方面的需求,使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我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魅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讓他們深度挖掘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語文教師最重要的職業目的就是要培育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重視人性,重視人類多方面的需求。包括最基礎的衣食住行,各種情感需求、勞動創造力等多方面發展需求。而最具人性色彩的就是追求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精神層面的需求,特殊教育中語文學科承擔的任務就是用具有人性色彩的語言喚起學生內心的需要,那些身殘志堅的信念、善良美好的品德、為社會貢獻力量的情懷,讓他們的人生充滿一種強烈的自信感和幸福感。我們學校的特教學生由于生理缺陷問題,往往對于勞動學習和創造力方面沒有很高的精神需求。我們老師的任務就是喚起學生的這部分人性,一定要知道,每個學生的心靈世界都是美麗的富有創造力的,要想盡辦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探尋出他們心靈中的這些需要,讓這些需要成為學生生活的勇氣和自信的源泉。比如,我們在授課時,在講授一些國內外的文學作品時可以拿出一部分勵志類的對于我們的學生性格健康發展有利的作品,讓學生自己來做分解,其中史鐵生的作品就是可以拿來做素材的極佳作品,通過老師對內容的動情講述,讓學生感受一種健康的積極的正能量,從中傳遞出一種健康的人性。再如《變形記》里面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的故事,教師可以采用引導方法使學生探究其變形的根源,讓學生充分認識現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系異化,從而引發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學生的個性的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無論生命以何種方式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的形式,我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性的生命存在,在課堂教學環節,一定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只有這樣的關注才會給特殊教育的學生一種溫暖的期盼,關注的內涵是尊重、關心、牽掛,而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對待每個學生都應尊重個性、關注其自身優勢,培育社會需要的各種崗位的學生,也能讓這些殘疾學生在社會上得到跟普通人一樣的職業認同感,用自己的課堂語言鼓勵我們的學生從自身特長出發,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不斷增強自身素質。認識到并尊重學生的人性與個性,師生之間能夠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關懷的和諧氣氛,從而真正體驗到與一個普通人無異的幸福感與自豪感。
(二)教學引導要凸顯人文關懷。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該進行平等的互動,老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引導學生充分地吸收課文的內容,進入課堂情境,把平時生活、學習中的各種積累運用到學習中,做到真正地用心靈感知、體驗知識中蘊含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從而獲得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感受。此外,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提出問題并且進行深入地探究,這種探究還要延伸到生生之間的合作。大學生已經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同學之間已經完全有能力進行問題的探討和交流,他們之間的這種探討能夠激發學生的勇氣,實現一種凌駕于自我之上的情感飛躍。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著自己愛好和興趣的個體,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這種個體性,給學生一些選擇的空間,比如自己選擇閱讀內容,自主提問,自發地去探討問題,對感興趣的中外作品加以品讀,提高自身的品行修養。
(三)教學語言要關注心靈感受。大學生處于心智傾向于較成熟的年齡階段,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與人相處的各種技能。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聽到老師們抱怨,這些生理殘疾的學生不愛發言,沒有大學生的朝氣,我覺得可能是一種自卑情緒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避免對學生進行自尊心的傷害,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我認為有的時候,教師說話的藝術決定著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溫暖的課堂環境很是重要,這對學生自信的表達、大膽的交流、知識的運用等方面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比如這樣一個案例,有一次讓學生們做一次閱讀能力表述題,第一個學生回答完之后,老師說“:其他同學有沒有更好的觀點?”其實這位老師犯了一個大錯誤,雖然是一句課堂慣用語,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但是從教育的本質而言,這位老師就把第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給弱化了,如果改說成“有沒有與他不同的觀點呢?”這樣的話就肯定了第一個同學的觀點,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照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人文素養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因為前面已經提到過,我們的任務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本來我們的特殊教育就存在諸多的障礙,所以老師的每一個眼神、動作、每一句話都應該體現出人文關懷,“你說錯了。”“沒有更好的理解嗎?”“誰能比他說得更好?”“你表達得不具體,誰能更具體地表達?”……類似這樣的語言帶給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是怎樣的心靈感受呢?這樣的感受怎么會讓他們還有發言的愿望呢?學生會覺得自己被充當了預演的試驗品,還不如保持沉默!教師的每個小小舉動對于學生都可能是學習中的致命傷,特教學生的每一次站起來的勇氣都是可嘉的。就發言本身,沒有對錯好壞之分,每一次發言,都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這是對人性本身的一種尊重。對于知識層面而言,答案可能不完美,但對我們的學生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表達,更是一種自信心的滿足,即便是錯的,我們也該鼓勵這樣的行為,不能否定。這是我們特殊教育的財富。教師應用親切的語言告訴學生你是獨立的自我,你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支撐,反復地表揚學生,讓他們勇于表現自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運用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有利于學生獨立個性的發展。
(四)課堂教學評價中的鼓勵和尊重。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生命發展,其目的是使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自信與滿足,重新認識自我,建立起生存的自信,為以后融入社會鋪路。第斯多惠曾經這樣認識教學評價“: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這就是說,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的教學評價要依托“人文關懷”這個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尊重和生命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可以采取以下辦法:
1.鼓勵性語言。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進行鼓勵性評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評價標準,來對每個學生的努力做出評價,贊美這些學生的每一點好的改變,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2.重視情感因素。新時代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要關注成績還要關注他們在學習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情感、意志、人格和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3.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教學評價中,要用發展的眼光讓學生重新認識自我、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增強自信心,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三、關注特殊學生的道德觀和獨立人格
語文課堂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老師教授學業的殿堂,更是對人性的培育殿堂。在語文課堂教學往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標準“,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我們的語文學科在培養獨立人格和道德觀方面具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越條件,正所謂“文以載道”,文學正是充當了這種作用,文學中具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它是文化的載體,一切文化都是通過它來展示出來的,是千百年來道德文化的結晶,它的價值就在于用理性和人文的觀點揭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實。很多的古今人物形象事跡在我們的腦海里形成了一種道德標桿,“孟母三遷”體現了博大的母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體現了一種文人的傲氣,“悠然南山下”的陶淵明表現了一種淡薄的心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的愛國情懷,“紉秋蘭以為佩”的屈原的高潔……這就是典范的作用。這些生動活脫的人物形象和事跡,會傳達出一種正義的力量和情操的陶冶,會使我們的學生從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上更趨向于這些人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用正確的教學語言于無聲處展現出這些光輝的人物形象,傳達給學生一種正能量。深入地探究語文教材中體現出來的多種對學生道德觀養成的有利因素,特殊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體現一種人文關懷。雖然文學帶給了我們正確的價值觀念,可是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我們還是要關注他們之間的個性差異,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是不同的。在課堂上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語言互動了解其思想動態,將其向正確的方向加以引導是我們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問題。特殊教育的學生有著不同于同齡人的生活經歷,越是這種特殊的群體,我們越應該加倍地重視他們的內心世界,使他們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依然能夠立足社會,通過我們的努力引起他們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這不僅僅是課上的教學任務,我們還要把這樣的關注移情于課外,在課外的時間里多去接觸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一種溫暖和重視,這樣他們才能把自己的本我意識激發出來,不再認為自己是社會的多余力量,內心不再有抵觸和恐懼,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滿足。
作者:閆晶淼王向榮單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