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教育英語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民主性原則。
該原則要求在英語教學中,師生關系平等、和諧,互相鼓勵,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為語言學習的主體,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積極運用英語交流,積極思維。教師主動組織學生參與教學設計過程,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局面。例如閱讀材料的內容,學習講解的方式,以及作業的布置和學習效果的評價要與學生“商量”。在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敢想、敢說、敢問,在真實或非真實的語境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盡可能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在這樣一個有疑問、有迷惘、有討論的課堂上,優等生得到提高,后進生得到帶動,學生互相配合,相互啟迪,相得益彰。而許多學生的見解和問題,往往是教師或沒想到的。這樣一來,教師也得到提高,達到了教學相長。在這種民主的教學環境中,有足夠的機會讓學生披露靈性,展現個性,并使師生雙方成為教育的共同受益者。
2、開放性原則
該原則要求英語教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強調與英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還體現在教育者及教育方式及途徑的開放性等方面。例如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可包括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能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放性問題,作出開放性回答。像句型轉換、句子翻譯話題討論等形式的語言訓練更具有開放性;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教學形式或通過游戲、表演、會話、競賽、自學等形式的語言訓練不斷完善,表現出靈活性和藝術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請其他教師、英語學者或家長參與教學,來校作有關英語學習方法,英美文化、英文歌曲等方面的講座,還可進行校際間的師生英語座談會,文藝晚會等。
開放性原則要求教師放棄自我中心意識和知識意識,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主動適應學生學習的規律和心理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克服包辦一切的現象。鼓勵學生利用英語詞典、語法書進行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學習,使他們愛學習,主動學習,變講堂為學堂。讓學生在大量的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基礎上發展和建立知識系統,在實踐中鞏固這些詞匯、語法知識系統,使之順利轉化為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地道的英語結構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思維是從模仿起步的,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努力自己發現思維的過程。教師應把自己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思維“幼稚”放到學生狀態、水平,與學生一起用同樣的眼光審視英語學習,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中捕捉信息,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3、主體性原則
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說是主體性的發展。沒有主體內在語言潛能的開發,沒有詞匯、語法、結構功能等語言知識的內化,學生的英語水平是不能提高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構成“教學相長”的本質關系。雖然他們同時互為客體,都是對方的認識對象,但這種主客關系不是本質,這就是說,主體的發展不僅不否定教師的作用,而且把教師也列為并列的活動主體,且發揮著指導作用;主體的發展是在認識和實踐中完成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4、實踐性原則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如果不通過大量、充分、多樣化的語如言輸入(聽、讀)的實踐練習,就不會有語言的輸出(說、寫),就不會學好英語。因此,必須把學生置于使用語言的活動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練,從模擬交際到真實交際,以期達到真正掌握英語的目的。企圖通過教師的講解教會英語是勞而無功的,一節課僅40分鐘,教師把單詞個個開花,語法摳得過細,學生的語言練習就越粗越少,實際掌握的就必然越淺越差。這個反比關系就是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最明顯的辯證特征。
二、英語創新教育的教學策略
1、扎實的語言知識功底是提高運用英語能力的基石。任何創新都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科學加工和創造性的勞動為前提的,掌握知識越豐富,就越容易產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例如,單詞的識記、辨析,句型的運用,語法的掌握要抓死、講透、教活。注意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把學過的支離破碎的,相互獨立的短語,結構立體式的串聯起來。
2、堅持優化學生合理的能力結構的教學策略。因為合理的能力結構的教學策略。因為合理的能力結構是創新必不可少的條件。他包括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學生觀察、注意、記憶、想象、聯想等認知能力,更包括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管理調節和評價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的能力。我們培養的人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能夠聽得懂,說得出,會閱讀,會寫作的“四有新人”,而不是只會做試卷的聾子、啞巴。例如,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大量的“精”讀、“泛”讀相結合的英語閱讀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用一些內容生動活潑,題材廣泛,富有時代精神的讀物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技巧,練就比較成熟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如理解中心思想、理解事實細節、判斷推理、辨別作者意圖、掌握語氣識別等能力)。教師要努力創造一個相對寬松、和諧的英語環境,而用錄音、錄相、電影、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選用像BBC、VOA、Retellingstories,《瘋狂英語》等有聲資料,調動學生聽英語、說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教學中恰當地對學生進行英語短文的改寫、擴寫、縮寫訓練,句子或短語的英漢還原翻譯,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及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總之,合理的能力結構是創造性運用英語的前提。
3、靈活的思維方式。靈活的思維方式與創新活動密不可分。如果學生只會按一種固定方式或教師教的方法去思考,處理問題,是無法產生創新能力的。應養成一種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法。英漢句子或語段翻譯訓練、“創造性”的英文提問作答訓練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學Music單元時,可設問這樣的問題:
Doyoulikecountrymusic?Why?
WhatdoyouthinkofChinesefolkmusic?
這樣的問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激發了創造性思維,同時促使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單詞和句型。在學習有關Apologies,Wishes,Regrets等功能話題時,讓學生創設新的“語境”,在新的“語境”中進行交際性練習,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想象”,創造性的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交際能力的訓練。
4、注重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會上是指人品,在心理學上是指人的個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兩個方面。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重視英語的工具性,忽視其人文性和綜合性。英語既是人們進行思維、實際交際、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體現者。因此英語教學既體現其工具性又體現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在教學中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它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這樣才會在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提高交際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學習教材內容,陶冶性情,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養熱愛祖國和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高尚情操,培養優良的品格素質,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既注意學智能的開發,又要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進行培養,把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寓語言教學之中,注意學生非智力素質的開發。鼓勵學生敢于思考、分析、評論、挑剔,有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這些是創造人才所具有的人格品質。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從理解語言文字、結構中體驗英語語言內在的美,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激情,還可以透過語言材料的學習將知識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統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勤學苦練的修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