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話語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話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話語

提要:本文簡要回顧了話語分析產生的歷史背景,追蹤了話語分析的發展歷程,介紹了各個時期的不同

特點。同時對一些理論問題的不同看法,諸如話語分析與其他學科的劃界、話語分析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等

,也作了介紹和歸納。本文還著重介紹了話語分析這門新學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動向。

關鍵詞:話語分析、篇章

1.歷史背景

1952年,ZelligHarris寫了一篇題為“DiscourseAnalysis”(話語分析)的論文,刊登在Languag

e雜志上。此后,DiscourseAnalysis這個術語逐漸為人們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繼步入這個領域,進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歐洲,Hartman,Schmidt等人開始從事話語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學者對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興趣,這引起了他們對話語結構的重視。由Halliday(1961)發展而來的“系統功能語法”,不只對句

子的主題結構進行分析,而且還對句子和話語的關系進行分析。在美國,Hymes(1964)編的Languagein

CultureandSociety(文化和社會中的語言)問世,書中已經注意到“言語交際”的形式,并進行了“講話

形式”等課題的研究。Pike對語言和人類行為語位的研究,也促進了話語分析的發展,他和他的追隨者對土著

語中敘述體的研究一直與話語分析緊緊聯系在一起。

這段時間的研究是話語分析的萌芽時期,其特點是各自進行一些零星的研究,還未形成系統,其影響也不

大。

2.形成和發展

2.1.形成階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從事話語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現,一門新學科的雛形開

始形成,在語言學界引起了重視。

2.1.1.大量論文、論文集和專著的出現

這段時期,研究話語的論文大量出現,專著和論文集也出了幾十部。研究的課題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稱),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語境),topicandcomment(話題和述題),co

hesionandcoherence(外在接應和內在接應),substitution(替換)等等。

有影響的論文集有:StudiesinTextGrammar(篇章語法研究,Petofi&Rieser(eds.),1974);Textv

s.Sentence:BasicQuestionsof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語言學的基本問題,Petofi(ed.),

1978);CohesionandSemantics(外在接應和語義學,stman(ed.),1978),PapersonDiscourse(話語

論文集,Grimes(ed.),1978);FrameConceptionandText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

(ed.),1979);SyntaxandSemanticsVol.12.DiscourseandSyntax(句法和語義學,12卷:話語和句

法,Givn(ed.),1979)等等。

這時期有影響的專著有:Suprasegmentals(超語段,Lehister,1970);SomeAspectsofTextGramma

r(篇章語法的若干問題,vanDijk,1972);TheThreadofDiscourse(話語的條理,Grimes,1975);Dile

mmasofDiscourse(話語的二難推論,Wooton,1975);CohesioninEnglish(英語的外在接應,Halliday,

1976);CohesioninLiteraryText(文學篇章的外在接應,Gutwinski,1976);TextandContext(篇章

和語境,vanDijk,1977);OnUnderstandingGrammar(理解語法,Givn,1979)等等。

2.1.2.“話語分析”形成的動力和原因

70年代的研究相對60年代來說,既有持續又有變化。傳統的語法分析已受到挑戰。話語分析者在傳統

語法分析中,加進語言的運用、語言的變異、言語行為、會話、獨白、篇章結構、交際活動、認知和語境等等

新的概念。這段時間的研究為80年代話語分析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話語分析之所以在這段時間中形成,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響:1)受語言研究中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

。如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這個領域的研究者發現,許多問題在句內無法解決,只有借助話語分析才能

解決。又如社會語言學的研究,Labov(1972)對黑人斗嘴的話語、講述的故事的研究,也促進了話語分

析的發展。2)理論語言學自身發展的結果,使人們把眼光投入到比句子更大的話語形式(詳見陳平,198

7)。此處還有3)Austin,Grice和Searle等語言哲學家關于言語行為的研究。

2.2.發展階段

80年代是話語分析的發展階段,這段時期,無論從研究隊伍、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的影響等方面來看

,都勝于70年代。下面是80年代話語分析中的幾件大事:

2.2.1.TEXT(篇章)雜志創刊[1]

1981年,Text雜志在荷蘭創刊(后移至德國),現任主編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vanDijk教授,其編

委都是世界各地一流的話語分析專家,我國陳平研究員也被聘為編委。從此,“話語分析”有了一塊屬于自己

的領地,這也是話語分析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之一。

2.2.2.兩本專著

這個時期有關話語分析的專著不斷出現,其中有兩本影響較大。一本是英國的G.Brown和美國的G.Yule

合寫的DiscourseAnalysis[2],本書于1983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僅1984年就重印兩次。本

書寫得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對前人的研究作了很好的概括。還有一本是R.Longacre寫的TheGrammarofDi

scourse(話語語法);由Plenum出版社1983年出版。這是本超句語法書,討論獨白話語和對話,謂語的

組合,格,概念結構的層次,話語分析框架等等。這兩本書的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前一段時期的研

究水平。

2.2.3vanDijk主編的《話語分析手冊》

荷蘭語言學家vanDijk約請世界各地研究話語的有關專家撰稿,于1985年編輯出版了HandbookofDi

scourseAnalysis(話語分析手冊)。本書共分四卷,第一卷:DisciplinesofDiscourse(話語的各個學科

領域);第二卷:DimensionsofDiscourse(話語的各個方面);第三卷:DiscourseandDialogue(話語和

對話);第四卷:DiscourseAnalysisinSociety(社會中的話語分析)。這本手冊的出版,是話語分析史

上的一件大事,vanDijk稱,該手冊“可以看作是這門新的跨學科獨立和自我體系形成的標志”。

2.2.4.話語分析在第14屆國際語言學家大會上的展示

1987年8月10-15日,在前東德首都柏林召開了“第14屆國際語言學家大會”。大會共分19

個分組會議,這19個分會中,以討論篇章和話語的論文最多,共108篇,占整個大會總篇數的12%,列

第一。“從會議聽眾出席的情況來看,篇章與話語分組會也是最吸引人的幾個場合之一。與會者對篇章與話語

問題表現出如此濃烈的興趣,這成了本屆大會有別于往屆的一個顯著特征”(陳平,1987)。陳平認為,

造成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一、近年來理論語言學的發展,以及各界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向語言研究工作提出

的要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注意力投向篇章和話語領域。二、同西方國家相比,蘇聯和東歐國家在這個領域

里有著更為悠久的研究傳統,對篇章與話語問題的探索多年來沒有中斷過。本屆大會在東柏林召開,為他們提

供了一個將大批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的便利機會”(陳平,1987)。

在這次大會中,話語分析在語言學界第一次面對面地展示了自己的陣容。

以上談到的幾件大事,標志著話語分析在語言學界已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作是話語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框架,一門新的學科已經誕生。

3.一些理論上的看法

3.1.分歧的看法

3.1.1.對“DiscourseAnalysis”這個術語的理解

對DiscourseAnalysis這個術語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discourse看作是口語,而把text看作是書面語。

也有人把discourse看成既是口語又是書面語,迄今沒有統一。跟DiscourseAnalysis相近的術語有textgram

mar,textlinguistics等等。國內大多數人把DiscourseAnalysis譯成“話語分析”,也有人譯成“篇章分析

”、“語篇分析”。對這門學科,也有人稱“話語語言學”或“篇章語言學”。

3.1.2.話語分析和句法的關系

關于話語和句法的關系,通常有4種觀點:“1、篇章話語與句法絕然無涉,句法研究根本不應考慮到篇

章話語因素。2、部分句法現象受篇章話語因素的制約,但那只體現在句法現象的一些非本質方面。從方法論

的角度考慮,闡釋句法特征時可以不理會篇章話語因素,雖然此舉并不意味著否認后者的存在。3、句法現象

從成形到現狀都受到篇章話語因素的制約,句法研究過程中若不考慮這些因素,勢必無法得到理論上富于洞察

力的闡釋。4、根本不存在相對獨立于篇章話語的所謂句法成分和句法規則”(陳平,1987)。一般的情

況是,大多數人贊成第二種和第三種折中的觀點。極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annen,早期的Garc''''ia和G

ivn等。

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語用原因方面,較有名的學者有:Sankoff和Brown(1976),Hopper和Thom

pson(1980,1984),DuBois(1987)等等。

3.1.3.話語分析和語用學的關系

語用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廖秋忠(1991)作了很好的歸納,他列出6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其中主要

是兩種:1)話語分析包含了語用研究,如Givn和Thompson等人,因為他們認為篇章話語是研究實際運用中

的語言,研究篇章話語就是研究語用及源于語用因素的結構規律。語用研究包含在篇章研究之內。因此他們的

著作中,語用篇章經常不分。2)認為話語分析包括在語用學之內。

話語分析和語用學的界限還沒有劃清,實際上也是很難或無法劃清的,因為話語分析是一門新的交叉學科

,和語用學有許多交叉重疊的地方。

3.2.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下幾種觀點,人們的看法基本一致。

3.2.1.超句研究

話語分析主要研究超句現象,這里的“句”,在書面語中,可以是clause(小句),也可以是sentence(

句子,以句號作為標記)?!霸捳Z分析最典型的研究對象是超出單句長度的語段,由前后相連的句子構成的段

落,如果在語言交際中表現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我們便稱之為篇章(text)”(陳平,1987)。

3.2.2.研究自然語言,考慮語境

話語分析者研究的是自然的語言,使用的例句也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來的。研究時往往考慮語境,當然

人們對語境的看法也有各種不同,一般來說,分析話語時各種語境的因素都要考慮,但其側重點有所不同。傳

統語法分析往往是脫離語境來研究詞句,這一點與話語分析很不相同。

3.2.3.表現出對趨向性和選擇性的考察

話語分析十分注重量化分析,關注實例(token)的多寡,很少判別哪個句子能說或不能說。話語分析經

過對自然語言的量化分析,其結果往往表現出一種趨向性和選擇性?!斑@種分析結果正是折射了這樣一個客觀

事實:無論在語言系統里還是在語言運用中,對立的成分、格式、過程或者環境等等,很少表現為非黑即白,

截然分明的兩個范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呈現為一個由此向彼逐漸過渡的連續體(continuum),對立

的兩極之間存在著數量不一的中間階段”(陳平,1987)。

4.近些年來研究狀況

4.1.“話語分析”的研究隊伍

話語分析這門新的交叉學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一批比較穩固的研究隊伍。近些年,在這

個領域里比較活躍的有:vanDijk,T.Givn,S.Thompson,D.Tannen,J.Petfi,W.Mann,R.Longacre,

W.Chafe,E.Prince,M.Halliday,G.Brown,G.Yule,C.Snow,T.Rcinhart,B.Sandig,M.McCart

hy,R.Wodak,F.Dane,D.Viehweger,B.Fox,M.Coulthard,P.Hopper等等。

從研究力量看,美國最強,西歐次之,然后是澳大利亞、前蘇聯及東歐等國,第三世界國家較弱。

4.2.各國研究“話語分析”的特點

各國的話語分析各有其特點。以美國和英國為例,美國的話語分析受傳統人種研究法的影響較大,強調仔

細觀察在自然環境中人與人的交際,研究語言事件的各種類型。在對話分析(conversationalanalysis)中

并不強調建立結構模式,而是強調仔細研究談話中參與者的行為,不少人研究敘述文、研究談話的準則、話輪

的轉變等等。英國的話語分析受Halliday的功能研究影響很大,Halliday的研究框架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以及

口語和書面語的主題結構和信息結構,主要遵循結構語言學的標準。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話語分析者,用話語單

位的不同層次對老師-學生、醫生-病人、店員-顧客的談話做了很多研究。

從個人研究的特點來看,許多從事話語分析的學者同時還研究其他領域,如:句法、語用、認知、機器翻

譯、人類學和社會學。也有許多學者進行學科的交叉研究,如:話語和語法、話語和認知、話語和交際、話語

和語義等等。

4.3.用話語分析的理論方法研究本國語言

由于話語分析能彌補傳統語言研究的許多不足,許多語言學者用話語分析的理論、方法來研究各種語言。

如研究Swahili(Relativetenseindiscourse:TheinferenceoftimeorientationinSwahili,byE.C

.Morava,1983);研究古Greek(ThediscoursefunctionoftheparticipleinancientGreek,byB.Fox);

研究Malay(Ergative,passiveandactiveinMalaynarrative,byP.Hopper,1983);研究Arabic(Theme-

rhemeorganizationandparagraphstructureinstandardArabic,byY.Aziz,1988);研究Swedish和Yi

ddish(SwedishVP-topicalizationandYiddishverb-topicalization,byG.Kallgren&E.Prince,1989);

研究French(PresentationalcleftconstructioninspokenFrench,byK.Lambrecht,1988),還有研究Jap

anese,Sissala,Romance等。我國的廖秋忠、陳平等,在研究漢語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當然,從數量上看,以英語作為研究對象的為絕大多數,一是由于英語具有特殊的國際地位;二是由于主

要的研究力量集中在講英語的國家。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有些用話語分析的理論方法研究本國語言的

論文、專著是用本國語寫的,在本國語雜志上發表或在本國出版,不容易受到國際上的注意。

4.4.研究范疇的擴大

4.4.1.向大結構發展

在對指示、連接、信息結構等熱門課題進行研究后,有一部分學者把眼光投入較大的結構,如對段落(pa

ragraph)的研究(如T.Hofmann,R.Longacre等);對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研究(如H.Clard,R.Gerrig

,A.Lehrer等等);對篇章類型的研究,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研究某種話語或篇章的結構,如論證結構

(argumentationalstructure)(如vanEemeren,Naess,G

【內容提要】tendorst等等),另一種是不同的話語篇章之間類型的比較(如Sanding,Coupland等等)。

4.4.2.向語音時態發展

一些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語音上(參看胡壯麟,1993)在口語中,人們靠語音發出信息與接受信息,

語音的分布也受到話語的制約。也有些學者研究時態和篇章的關系(如S.Fleischman,D.Schiffrin等),

通常人們把時態看作句內現象,他們則發現,篇章話語的結構對時態有時也起制約作用,在有的文學篇章中(

如小說),盡管是敘述過去的事,卻突然出現大批的用現在時態的句子。

4.4.3.向實用性較強的話語發展

以vanDijk為首的一批學者,研究新聞報導的結構、制作和理解,以及分析各種話語類型中(教科書、新

聞報導、對話)所表現出的認知現象、種族歧視現象等等。

4.5.集中研究某種話語現象

有了較固定的研究隊伍、有了學科的帶頭人,就有可能組織較大的研究陣容,研究某種話語現象,以論文

集的形式顯示其研究成果。這里舉一個例子。1992年,W.Mann和S.Thompson主編了一本論文集,題目是

DiscourseDescription:DiverseLinguisticAnalysisofaFund-raisingText(話語描寫:資金籌措篇

章的多樣化語言分析),論文集前附了一封信,這是美國“人口零增長組織”(ZPG)常務主任SusanWeber寫

的一封集資信,信的內容大致是這樣,這個組織對美國184個城市地區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是擁擠程度、

出生率、空氣質量、毒害物質等等跟人口發展有關的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城市發展、公眾的健康和福利

。這個組織希望大家捐錢,以便組織一批活動分子在各地建立一個網絡,把調查結果傳播給各級領導人,使大

家認識到人口發展對城市的影響。對這樣一封捐款信,Mann和Thompson組織了一批世界知名學者進行研究,從

各個角度進行,這些學者是:K.Callow&J.Callow,B.Meyer,R.Longacre,E.Winter,M.Jordan,E.Pi

ke,W.Chafe,E.Prince,M.Halliday,J.Martin,J.Benson&W.Greaves.

還有一些有影響的專項研究論文集,如W.Chafe主編的ThePearStories:Cognitive,CulturalandLi

nguisticAspectsofNarrativeProduction(1980)(梨的故事:敘述文的認知、文化和語言研究);T.Gi

vn主編的TopicContinuityinDiscoukse:AQuantitativeCross-linguisticStudy(1983)(話語中的

話題連續性:一種量化的跨語言學研究);G.Aston主編的NegotiatingService:StudiesintheDiscours

eofBookshopEncounters(1988)(交易技巧:書店柜臺前的話語研究);N.Coupland主編的StylesofDis

course(1988)(話語類型);R.Coulthard主編的AdvancesinSpokenDiscourseAnalysis(1992)(口語話

語分析中的進展)。

4.6.注重口語研究

在話語分析中,書面語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好掌握,口語研究由于受到環境、設備、技術等條件的限制,

不易掌握。近些年來,人們對口語的研究有所加強。比較引人注目的是Text雜志1993年第2期出的一本專

集,題為“NewDirectionsinConversationAnalysis”(會話分析中的新方向),由AnitaPomerantz主編

。專集共收論文6篇,都是用新的視野來研究口語,下面介紹其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

第一篇是S.Clayman寫的“Reformulatingthequestion:Adeviceforanswering/notansweringques

tionsinnewsinterviewsandpressconferences”(重新組合問題:新聞采訪和新聞會中回答或拒答

問題的方法),這篇論文主要研究記者采訪新聞人物時,這些人物是如何回答問題的。一般說來,碰到難回答

的問題,人們通常采用兩種方式:1)“曲線”方式,不正面回答。這種回答往往會被人看作是無知或無能的

表現。2)改變話題。采用這種方式往往又會被人們看作是有“政治上的動機”。作者研究的是應該如何回答

,才不被人們看作是“回避”。這種研究有三個特點:(1)研究人們以前忽視的東西和現象;(2)跟政治

生活直接相關;(3)結合社會學、修辭、大眾傳播等進行。

第二篇論文是E.Holt寫的“Thestructureofdeathannouncements:L

【內容提要】kingonthebrightsideofdeath”(死亡通告的結構:積極地看待死亡),此文研究熟人之

間如何傳遞某人(熟人)死亡的消息,研究的是“死亡通告”的結構。一般講,說話人先要準備傳遞這個消息

,然后再進行“傳遞”這個過程。接受者的反應通常是悲哀,然后說話者介紹某人死亡過程,死者在臨死前情

況,接下去雙方都開始講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話,然后引出新的話題。這篇論文有3個特點:(1)死亡傳播

過程和傳播行為兩種類型的分析互為補充。(2)本研究說明了“關系”對談話的設計和組織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這種“關系”不但包括參與者、而且包括談話設計的各個方面(包括跟去世者之間的關系)。(3)這種

研究是跨學科的,是敘述文、類型分析、人際交流、人際互動等等的綜合研究。

4.7.開始進入教學領域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和教師把話語分析納入語言教學的領域,出了一些話語分析教科書,如:M.McCarth

y的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話語分析教學參考書,1991);E.Hatch的Discourse

andLanguageEducation(話語和語言教學,1992);M.McCarthy和R.Carter的LanguageasDiscours

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作為話語的語言:語言教學的觀點,1994)等等。還有一些

教學用書跟話語分析很接近,如有關自然語言的交際(C.Brumfit;W.Rivers);語境的教學(J.Richards

);口語的教學(G.Brown;G.Yule)等等。

5.結語

盡管現在人們對話語分析這門學科還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從目前來看,話語分析這門新的交叉學科正處

于充滿活力,向前發展的時期,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究成果也迭出不窮,相信話語分析

在語言學內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正如McCarthy和Carter(1994)所說的:“人們一旦開始從話語的

角度來觀察語言,那么他的整個思想觀念都將發生永久性的變化?!?/p>

注釋

[*]謹以此文悼念許國璋教授。

如以1952年Z.Harris的“話語分析”論文算起,至今已有40余年。但話語分析作為一門學科的形

成和發展,只是近20余年的事。1.專門研究話語的雜志,除Text外,還有兩本,一是DiscourseProcesse

s(

話語過程),再是DiscourseandSociety(話語和社會)。

2.參看廖秋忠的介紹,文章載《國外語言學》1987年第4期。

參考文獻

陳平,1987,話語分析說略?!锻庹Z教學與研究》第3期。

陳平,1991,《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方法與事實》。重慶:重慶

出版社。

胡壯麟,1993,語音系統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功能?!锻庹Z教學與研究》

第3期。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徐赳赳,1990,話語分析--一門新的交叉學科?!秶庹Z言學》第2期。

徐赳赳,1991,90年代話語分析展望-TEXT雜志90年1-2期(合訂本)介紹?!锻庹Z教學與研

究》第4期。

Brown,G.&Yule,G.1983,Discourse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Chafe,W.(ed.)1980.ThePearStories:Cognitive,CulturalandLinguisticAspectsofNarrat

iveProduction.Norwood:AblexPublishingCooperation.

Clark,H.&Gerrig,R.1990.Quotationsasdemonstrations.LanguageVol.66,No.4.

Fleischman,S.1985.Discoursefunctionsoftenseaspectoppositionsinnarrative:towardsat

heoryofgrounding.Linguistics23.

Givn,T.(ed.)1979.SyntaxandSemantics.Vol.12:DiscourseandSyntax.NewYork:Academi

cPress.

Givn,T.(ed.)1983.TopicContinuityinDiscourse:AQuantitative

Cross-linguisticStudy.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Hatch,E.1992.DiscourseandLanguageEduc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Hofmann,T.1989.Paragraphsandanaphora.JournalofPragmatics13.

Longacre,R.1983.TheGrammarofDiscourse.NewYork:PlenumPress.

Lehrer,A.1989.Rememberingandrepresentingprose:Quotedspeechasadatasource.Discour

seProcesses12.

Mann,W.&Thompson,S.(eds.)1992.DiscourseDescription:DiverseLinguisticAnalysisofaFu

nd-raisingTex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McCarthy,M.1991.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M.&Carter,R.1994.LanguageasDiscours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Ne

wYork:LongmanPublishingCompany.

Pomerantz,A.(ed.)1993.Newdirectionsinconversationanalysis.TextVol.2.

Schiffrin,D.1981.Tensevariationinnarrative.Language57.vanDijk,T.(ed.)1985.Handbo

okofDiscourseAnalysis.London:AcademicPress.

附言:本文曾在94年10月下旬于洛陽召開的“全國第3屆話語分析研討會”上宣讀,任紹曾、朱永生

、周忠杰、嚴辰松等先生提供了許多新的信息和建議,特此致謝!

--作者

收稿日期:1994年9月27日;

本刊修訂稿,1994年11月5日

通訊地址:10073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本文關鍵詞:話語分析二十年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話語研究論叢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

當代中國話語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九台市| 胶州市| 金湖县| 皋兰县| 郑州市| 雅安市| 河北省| 竹溪县| 盈江县| 昔阳县| 新安县| 峨山| 屏山县| 塔城市| 汪清县| 邵阳县| 合水县| 磴口县| 吉水县| 汝阳县| 泰州市| 武宁县| 社旗县| 绥宁县| 晋江市| 开封市| 通河县| 东丰县| 新余市| 左云县| 沈阳市| 靖江市| 凉城县| 拉萨市| 高台县| 台中县| 皮山县| 攀枝花市| 仲巴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