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畫構圖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中國畫構圖的歷史沿革
中國畫的藝術形式和美學思想均產生于構圖的講究,通過講究的筆墨“經營位置”,畫面才達到樸、雅、渾、拙、厚等藝術境界。中國畫構圖根植中國五千多年深厚的文化藝術,通過位置定擇、恰當組合的構圖設計,發展形成經典的筆法、描法、墨法、章法、水法、染法、皴法等傳統繪畫技法,以構圖傳達中國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價值。它“由技入道”象征宗教圖騰、皇權發展為中西結合的精神文化,從裝飾走向觀念的“由理入道”成教化助人倫。構圖源于古典修辭學,是西方繪畫術語,歷代中國繪畫構圖通過畫理表達思想,運用散點透視突出中心造型來表現老莊哲學或儒家思想,引導社會道德觀念。宋代繪畫飽滿均衡的構圖展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元畫構圖清奇隱逸,計白當黑,以一當十、虛實相生表現畫家的志趣;明清兩代,文人畫是主流,重意忘形的筆墨成為構圖的主體。以陳洪綬、任伯年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將文人畫推到一個歷史的高峰,構圖上通過對線條與墨色的結構位置、平面處理、線條關系等苦心經營形成賓主、開合、呼應、藏露、虛實、疏密等一系列的章法,歷代的玄素文化影響中國畫“墨分五色”“素凈為貴”的構圖觀念,產生氣韻、神妙、高古、淡遠、樸拙、超群、縱橫、清曠、性靈、圓渾、明凈、健拔、簡潔、精謹、雋爽、空靈、韻秀等系統的完善的構圖美感。石濤的《畫語錄》提到構圖的三格在于“力”“易”“變”,通過意在筆先,將構圖的筆墨提升到修養的高度,在他的“境界章”中,將構圖從表象的形式發展成精神的立定分疆之地,是中國畫構圖美學的重大發展。隨著國民革命、西學東漸,素描、解剖、色彩、透視、肌理等進入中國人物畫的教學改革中,如近代的嶺南畫派。近代以來,多維度構圖、強烈的立體空間組合、實驗水墨以及重個性、重科學等意識納入中國畫構圖中,在中國畫重墨色、輕顏色的基礎上增加了寫生、重光影、形體結構和色彩變化等西畫技法的探索。當代中國人物畫構圖從不同角度和語言形式體現歷史的巨變和時代的風貌,或是謳歌時代精神,或是表現人文關懷和社會和諧等,出現了一批具有思想深度、藝術風格豐富的優秀作品。
二、傳統的中國畫構圖表現技法
不同于兒童涂鴉僅僅需要低淺的技藝,中國畫需要很高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才能守住中國畫的底線,這個底線包括中國畫材料、技法、符號、意境、氣韻的掌握和表現。能否畫好人物畫關鍵在于表現人生的豐富性、人性的豐富性、人情的豐富性。通過外在的形象去表現內在的精神本質去解讀傳統,通過歷代優秀中國畫構圖解讀,如清代的二十四畫品:氣韻、神妙、高古、蒼潤、沉雄、沖和、淡遠、樸拙、超群、奇辟、縱橫、淋漓、荒寒、清曠、性靈、圓渾、幽邃、明凈、健拔、簡潔、精謹、雋爽、空靈、韻秀構圖美感學習和訓練。如果沒有對傳統的繪畫語言進行深度的了解和掌握,創作難有創新可言。在構圖中,西畫的線條表達形體,是一種視覺寫實,是描繪出來的藝術語言;而中國畫的線表現東方的筆墨,是主觀概括提煉的寫意,通過線條、色彩、材質以形寫神,線條蘊含中國文化內涵,是書寫出來的藝術語言,畫家對筆墨的理解和運用產生了千變萬化的線條,在畫面中既做骨法,又是審美形式,從而形成系統的筆墨傳統程式和繪畫美學思想。如“十八描”,以鉤、點、皴、斫、拂等線條表現畫家心中的意象。同時,筆墨宣紙的特性使線條具有筆墨形式美或書法意味,通過墨相、墨色、墨韻、墨氣等構圖方式也表現中國文化精神。
(一)以形寫神為特征的中國畫構圖中國畫構圖經過千錘百煉的慘淡經營,經過對畫面空間結構、材質、色彩、等元素的提煉,運用平面的、裝飾的、概括的、程式化等繪畫語言來構圖,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之美。“九朽一罷”成中國畫構圖,是歷代畫家藝術精華在傳統文化中獲得間接感受形成感性自覺的結果,它秉承著畫家的文化內涵、性、情操,是畫家人格的高度寫照。
(二)散點透視為特征的中國畫構圖中國人物畫利用散點透視構圖,把時間和空間進行重構,將造型加上視點的連續性循環移動,使物象在連續的時空中運轉,形成一種運動透視的全景式構圖。如《清明上河圖》,將不同時空的景物構成分段式的平面統一的全景式構圖,對畫面上下左右位置巧妙經營,將忙亂緊張、錯綜復雜的商業繁華生活進行有條不紊的構圖安排,構造成一幅引人入勝的歷史杰作。
三、當代中國畫構圖創造性表現
中國畫構圖中的創造性在“空白”上,空白與有形的物象等內容都是藝術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圖的虛實,就像棋局的布陣,虛實相生產生意境。如蔣兆和的《難民圖》,采用傳統筆法的寫實的構圖表現近時代的人生百態,背景是一片引人深思的空白;林墉的濃墨重彩寫意人物畫多為滿構圖,體現傳統與時代氣息的統一;黃一瀚的卡通一代人物畫,現代的構圖又蘊含傳統的筆法,組合式構圖的重構及其對時代背景的經營,精湛的寫實技巧與對人物縱深化等處理體現出了對西方繪畫的兼容,飽滿的構圖表現現代的思考,為當代人物畫的構圖特色之一;運用留白表現精神的意境,如李可染的《牧牛圖》寥寥數筆畫出牛背,其余全為空白,留給觀眾的是一片茫茫江水的感覺,利用留白以無勝有的構圖方法;小面積的虛無空白,也富有魅力,如田黎明先生的《此岸,彼岸》,留白的構圖處理激發欣賞審美經驗,進行審美再創造,提供觀者以想象空間,對畫面、意境等進行積極的聯想。另外,筆觸是個性和情緒印記的筆痕,通過用大小、仰背、輕重、虛實、曲直的變化筆觸的構圖方式表現個性和情緒,使作品詩意化、情感化和意象化。構圖隨著畫家的修養而變化,畫面中的造型大小、仰背、輕重、虛實、曲直的變化與筆墨的濃、淡、干、濕的變化,頓挫、提按的功夫都表現了現代中國畫構圖氣韻與意境之美,這些構圖美感根植于深厚的中國文化修煉,是視覺上的交響樂章。
(一)構圖與展示方式的變更現代中國畫的陳列和欣賞方式重視從外向內的多方位創造,創新性、娛樂性、參與性的中國畫繪畫實踐促進藝術展示形式的改變。從傳統到現代的歷程,從古代書房廳堂到現代展覽館的演變。由于觀賞空間、形式、群體等發生變化,構圖表現形式也不同。古代的立軸和長卷被斗方、長方形等構圖所取代。大尺寸的方形構圖更適合在現代的展示場所展出和觀賞,畫幅尺寸的增長適應現代各種展覽館空間時代的需求促使中國畫構圖的發展。
(二)中國畫的構圖藝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中國畫構圖的法度限定了畫家一定的筆墨表現能力。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有著系統的法度與章法,不同的筆墨表現不同的皴法與墨法。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多種造型手段與工具材料,鼓勵學生在造型上的創造意識、藝術思維和筆墨的靈活變通的探索,培養學生的真善美等美感分析能力,中國畫不僅是繪畫技能的鋪陳,而且是詩歌、文學、人格、才情等文化素養的綜合。訓練可以從一根線條的大小、仰背、輕重、虛實、曲直的反復練習開始,熟悉毛筆在中鋒、側鋒等的練習效果。體會筆畫的力度、厚度、深度產生造型的形質差異在構圖中的變化。在執筆、運筆、壓力和速度等訓練中追求筆畫力度美感,對優秀作品的欣賞和水墨實踐,體察畫中“厚”“積”“沉”“澀”“甜”“滑”“膩”的藝術品鑒。從而避免將傳統的中國畫錯誤理解成簡單的筆墨游戲,選擇性表現為部分性寫實的形式容易將人物造型理想化、概念化甚至妖魔化,課程中注重學生對中國畫材質的特性張揚的實驗。采用不同手段創造新肌理。如拓印、揉紙,改變紙性、符號、綜合媒料,拼貼構成等,使畫面派生出多樣的視覺肌理效果。歷代畫家的筆墨都呈現了不同肌理的視覺。中國畫材質中筆、墨、紙之間所產生的墨跡、或點或面或色塊,因為畫畫過程的重疊、滲透、聚散、輕重、撞水、撞粉、破墨、行筆疾徐、臥筆皴擦等技法訓練而變化豐富,具有偶然性,不可修改、因人而異,既能積累學生的造型和審美,又可用寫意的墨元素組成人物畫的主調。鼓勵學生對水墨的實驗并運用合適的線形態、墨元素進行寫生,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創造出具有感受性的構圖。以線造型的構圖方式也可以應用到建筑木雕的裝飾上,如廣州陳家祠的木雕《漁歌唱晚》中的水紋屈曲盤旋,線形優美變化,疏朗重復的線條形象地概括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構成生動的水鄉畫面。鼓勵學生運用多樣的造型方式處理構圖關系,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構圖的練習,發展學生對二維、三維等構圖的認知,培養對構圖講究的習慣。
四、結語
總之,中國畫構圖藝術既在自然法度之內,又在自然法度之外,必須立足于傳統,以時代為師。在傳統的基礎上,主動兼容外來文化,深入挖掘中國畫構圖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美學,兼容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讓古老中國畫構圖藝術重放光彩。
作者:陳怡寧單位: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