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療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新輔助化療對宮頸癌的療效。方法:選擇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20例作為治療對象。術前給予以鉑類為基礎的聯合方案化療1~2個療程,后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結果:15例患者術前化療后,宮頸局部腫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14例臨床有效,總臨床反應率93.3%,12例進行了根治性手術,手術率80%。結論: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改善臨床癥狀,減小腫瘤的體積和范圍,降低腫瘤臨床分期,提高手術率。
關鍵詞: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
巨塊型(腫瘤直徑>4cm)及局部晚期子宮頸癌已經成為目前發展中國家子宮頸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加上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及人們對術后生活質量要求日益提高,單純的手術和放療對其局部控制率低、療效差。為此,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將新輔助化療應用于子宮頸癌的治療。我們對20例巨塊型宮頸癌病人實施了術前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02年,在我院婦產科治療的宮頸癌患者132例中,選擇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20例作為治療對象。年齡22~67歲,平均46.7歲。按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標準,臨床分期Ⅰb期8例,Ⅱa期2例,Ⅱb期5例,其中,鱗癌13例,腺癌2例。入選標準:①經2名以上的婦科專家檢查,按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分期標準進行分期確定為的Ⅰb~Ⅱb期的患者;②治療前均有宮頸活檢病理證實為宮頸癌;③均為初治患者;④肝腎功能、血常規、心電圖正常;⑤無嚴重并發癥;⑥無化療禁忌證。
1.2治療方法
12例為全身靜脈給藥,其中,10例鱗癌,2例腺癌,鱗癌10例,包括PIB方案(順鉑+異環磷酰胺+博萊霉素)8例,奈達鉑單藥1例,奈達鉑聯合博萊霉素1例,腺癌2例,包括順鉑、阿霉素、氟尿嘧啶和順鉑聯合絲裂霉素各1例。PIB方案為:順鉑(DDP)50mg/m2,第1天;異環磷酰胺(1FO)0.6~1.2g/m2,第1~5天;博萊霉素(BLM)20mg/m2,劑量分5d;行1~2個療程,化療后2~3周行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其中若年齡<40歲者行雙側或單側卵巢移位術。化療期間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凡術后病理提示有淋巴轉移、陰道殘端有癌浸潤者、肌層浸潤、病理報告為中和(或)低分化的、累及頸管和宮旁有轉移的病例術后均補充放、化療,化療方案同術前化療方案,單純累及頸管和宮旁有癌浸潤者術后僅補充放射治療。詳細采集、記錄術后病理資料。
1.3療效評價
每次化療結束后2~3周內由專人通過監測癥狀體征,結合B超或MRI測定宮頸局部腫瘤縮小情況加以評估,填寫化療登記表。包括癥狀緩解標準評價和腫塊消退標準評價。癥狀緩解標準:指疼痛、陰道流水及出血等,有完全緩解、明顯緩解、輕度緩解、無緩解、加重。腫塊消退標準,最終評估以直接肉眼觀察及測量手術前病灶比較初診時大小的變化為準。評估標準參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CR)為腫瘤體積肉眼消失且無新病灶發生;部分緩解(PR)為腫瘤體積縮小>50%且無新病灶發生;穩定病例(SD)為腫瘤體積有縮小但<50%;進展病例(PD)為腫瘤體積無縮小甚或有新病灶發生。其中CR和PR為臨床有效。毒副反應:按WHO制定的化療急性毒性反應標準記錄。
2結果
2.1化療前后局部癌灶大小及臨床期別情況
8例Ⅰb期、2例Ⅱa期和5例Ⅱb期中,化療前局部癌灶直徑均>4cm,化療后癌灶直徑均縮小至4cm以下;2例Ⅱa期和4例Ⅱb期經化療后降期為Ⅱa期及Ⅱa期以下期別。
2.2新輔助化療后情況
共有12例(Ⅰb期8例、Ⅱa期1例和Ⅱb期3例)化療后17~25d進行了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其中1例患者年齡23歲,同時行了左側卵巢移位術。新輔助化療后選擇放療3例,1例Ⅱa期者年齡為65歲,化療效果滿意,因自己放棄手術而選擇放療;1例Ⅱb期化療后1周MRI發現宮旁浸潤達盆壁,進展為Ⅲb期而行放療。1例Ⅱb期患者入院同時發現原發性肝癌,化療后轉外科治療,改為術后放療手術12例,手術時間平均為3h,術中出血平均為300m1,留置尿管時間約為10d,12例中無一例發生輸尿管痰、尿潴留及淋巴囊腫。
術后病理報告中,中和(或)低分化的8例,淋巴結轉移合并肌層浸潤者3例(Ⅰb期2例、Ⅱb期1例),累及頸管者2例(Ⅰb期1例、Ⅱa期1例),宮旁有浸潤1例(Ⅱb期),均未發現陰道殘端有癌細胞浸潤,另有1例為放療后炎性異形細胞。凡有淋巴轉移、肌層浸潤、病理報告為中和(或)低分化的、累及頸管和宮旁有浸潤的病例術后均補充放、化療,化療方案同術前化療方案,單純累及頸管、宮旁有癌浸潤者術后僅補充放射治療。1例Ⅰb期化療1周期后轉氨酶輕度升高,改行放療后手術,術后經保肝治療后轉氨酶恢復正常。
2.3隨訪情況
除1例為進展病例和1例因合并原發性肝癌而轉外科治療的患者外,其余患者術后或放療后每月定期婦科門診復查,隨訪至2006年5月底,所有患者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均無異常發現。15例宮頸癌患者中,臨床有效為14例,均為部分緩解,進展病例1例,總有效率93.3%(14/15)、Ⅰb、Ⅱa、Ⅱb期病例化療臨床有效率分別為100%(8/8),100%(2/2),80%(4/5)。12例進行了手術,手術率80%(12/15),15例病人術前共化療20個周期,平均每例術前化療1.3個周期,毒副反應均為輕度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病人均可以耐受。雖有1例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考慮對化療藥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判斷化療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并發癥無明顯增加。
3討論
眾所周知,早期宮頸癌經典的治療方式是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根據盆腔淋巴結及陰道斷端病理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術后放療。而近年來巨塊型及局部晚期子宮頸癌的發病率的上升,經典的手術與放療不能改變對其局部控制率較低、療效較差、復發率高的現狀,且增加并發癥的發生。而腺癌比例的增加,患者發病年齡的日趨年輕化,使手術在宮頸癌的治療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改善這一現狀,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NACT,先行幾個療程化療后再手術或放療目的是縮小腫瘤體積和轉移范圍,降低腫瘤的臨床分期,使原來無法手術的患者有可能進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對經過選擇的15例宮頸癌病例給予了以PIB全身靜脈給藥方案為基礎的術前NACI,其近期治療效果令人滿意,總有效率為93.3%,手術率80%,毒副反應輕,可耐受,多為輕度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經對癥治療后可恢復正常。無一例出現化療后的水電解質紊亂。結果表明,宮頸癌術前化療的近期療效是滿意的,尤其對于控制癌前出血,減小腫瘤體積和范圍,降低腫瘤臨床分期,提高手術切除率,且副反應也是可以耐受的。
因此,上述結果表明,NACT對控制局部腫瘤的近期療效十分滿意。
[參考文獻]
[1]王惠玲.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的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4):1888-1889.
[2]陳慧君.新輔助化療在局部晚期宮頸癌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7,34(4):226-229.
[3]呂娟.新輔助化療治療宮頸癌31例臨床觀察[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8):468-470.
[4]楊曉霞.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20例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17):99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