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自由發展原則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提出,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是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特定的主義和特定的主體,是構成“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基本原則的兩個基點。筆者認為,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該基本原則的主義基點;勞動和勞動者是該基本原則的主體基點。本文主要論述主體基點,關于主義基點,筆者已經在上一篇《論“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何以可能》中闡述了。[摘要]特定的主義和特定的主體,是構成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即“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兩個基點,其中,勞動和勞動者是該基本原則的主體基點。只有當勞動者擺脫異化勞動狀態,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剩余勞動產品,成為擁有個人所有權、民主權和自由權的公民時,他才真正成為社會的主體和自由發展的個體。
[關鍵詞]: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基本原則;經濟原則;政治原則:文化原則
主義和原則是有主體性的,沒有無主義、無原則的主體,也沒有無主體的原則和主義。“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主體,當然不是物,而是人;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勞動著的人勞動者。有人會問:人不都是勞動者嗎,難道世界上還有不勞動的人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來回答一個作為它的前提的問題:何謂勞動?
勞動,既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也是一個哲學的概念。從詞源上來看,“勞動”(Arbeit)一詞源自古老的印度日爾曼語,主要表示體力活動的辛勞、痛苦、艱難和累贅等特征。[2]在基督教教義中,勞動是作為上帝所賦予人的特殊活動方式,即人通過勞動來謀取生活資料的。阿奎那曾經把勞動和財富的占有統一起來加以論證。這種思想被重商主義以其交換價值論所否定,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又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恢復了勞動在生產、經濟,乃至社會生活中的基礎地位。馬克思并不是直接從古典政治經濟學那里接受勞動這個概念的,而是通過黑格爾哲學,然后才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和繼承的。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3]在黑格爾看來,勞動是一種具體的、能說明人類特定目的性行為的現象,勞動概念又是絕對精神運動中的一個必要環節。而他對勞動概念的規定,又是立足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有關概念規定的?!昂诟駹栒驹诂F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勞動是人在外化范圍之內的或者作為外化的人的自為的生成。黑格爾惟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因此,黑格爾把一般說來構成哲學的本質的那個東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學,看成勞動的本質;因此,同以往的哲學相反,他能把哲學的各個環節加以總括,并且把自己的哲學描述成這種哲學。[6]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馬克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以勞動為出發點的哲學和全部學說體系。馬克思指出:“我們把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變為外化勞動對人類發展進程的關系問題,就已經為解決這一任務得到了許多東西。因為人們談到私有財產時,認為他們談的是人之外的東西。而人們談到勞動時,則認為是直接談到人本身。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問題的解決。”[7]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具有二重性,即抽象人類勞動和具體勞動。當我們在言說勞動的時候,首先是從抽象人類勞動方面來談的。抽象勞動,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的腦力與體力相統一的勞動力的使用,是勞動的質與量的統一,是人的素質能力的體現;具體勞動,就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的不同種類的個體勞動和社會勞動,它是人的生命力的現實體現形式。正是在具體勞動層面上,馬克思發現了勞動的異化問題,從而展開了對現實社會矛盾特別是經濟矛盾的深入研究。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是理解他的《資本論》的鑰匙和“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4]。正是勞動使人類區別于動物,也正是在勞動中,人的本質才得以反映,人才成為人,而“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5],“全部人的活動迄今為止都是勞動”[8]。勞動者,就其本質來說,他是勞動的主體,是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的實踐者,他既是人類社會的主體,又是人類文明的主體。通過勞動者的思想家、革命家和勞動結社組織對人類勞動解放運動的啟蒙、發動與引領,勞動者以民主的方式自由聯合起來,通過奪取、改造、控制和監督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導權,來切實捍衛自身的權利和利益,克服自身異化和勞動異化,最終實現總體勞動解放和個體自由發展,這就是馬克思所提出的“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基本原則的實質之所在。
勞動概念是貫穿于馬克思一生研究過程中的概念,馬克思從19世紀40年代初,一直到他生命的終結,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勞動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規定。從最一般意義上的關于人與動物的區別,到人的本質的核心,再到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異化勞動,剩余勞動,勞動的二重性,以至論證社會主義的必然性,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等等,都貫穿著勞動的基礎作用。馬克思認為,只有當勞動者擺脫異化勞動狀態,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剩余勞動產品,成為擁有個人所有權、民主權和自由權的公民時,他才真正成為“自由人聯合體”中的一員,真正成為社會的主體和自由發展的個體;反之,凡是以權力、資本或財富壓迫、奴役他人的,不管他是“勞心者”,還是“勞力者”,都是非勞動者,是反人類的人。勞動者是人的本質的體現者,是人性升華的實踐者。具體來講,所謂勞動者,就是不以權力、資本和財富壓迫、奴役他人,而以個體勞動或自由聯合勞動來改造自己和世界的人。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其主要矛盾,仍是馬克思所提出并規定的資本統治與雇傭勞動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已經日益“全球化”,同時,資本統治方式、勞動者的素質能力和勞動方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學說的一般原則和精神,這就是在勞動解放和人性升華的大前提下,代表勞動者的利益,對勞動者的意識進行概括。還要認真探討現代勞動者的素質能力及勞動方式,并對勞動者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政治權利進行深入分析,由此進一步規定和論證馬克思學說的基本原則---“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和我們一樣,都姓“勞”,都是勞動者。我們不僅需要“保衛馬克思”,更需要保衛現代勞動者的權利和利益;我們不僅需要“回到馬克思”,更需要回到勞動者的立場上來,對發展了的現代勞動者的意識進行理論概括,對發展了的現代社會矛盾進行科學揭示與系統論證。
參考文獻:
[3][4][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101頁,第101頁,第63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5頁,第92頁,第88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649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恩德勒等主編,《經濟倫理學大辭典》第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