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哲學愛情審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愛情的審美特性表現在:1、在認識論意義上,男女雙方相互認同;2、在本體論意義上,男女雙方彼此統(tǒng)一;3、在感情論意義上,男女雙方兩情相悅;4、在意志論意義上,男女雙方相互趨同。
[關鍵詞]相互認同彼此統(tǒng)一兩情相悅相互趨同
愛情是個非常奇妙的領域,愛情的審美特性尤其具有一種玄奧與神秘意義。本文擬探討一下愛情的審美特點,以期在愛情的認識上能對人們提供幫助。
一、相互認同:愛情審美的認識論意義
在審美判斷、審美評價活動中,人是通過自己的審美觀念來衡量和確認對象的。具體地說,只要客觀對象的本質和特點等符合人的審美觀念,人就認為客觀對象美,就給客觀對象以美這樣由衷的審美認識、審美反映、審美判斷或審美評價。
這里,客觀對象的本質和特點等符合人的審美觀念,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意義講,就是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審美觀念對客觀對象的一種深刻認同。愛情審美作為一種客觀事實,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意義上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對賈寶玉、林黛玉的初次見面是這樣描寫的:
黛玉一見(寶玉),便大吃一驚,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見過的,何等眼熟!……”
寶玉看罷,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他們彼此都獲得了一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
作品描寫的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里具有普遍性。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意義講,這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美學家蔡儀這樣講:“男人心目中的美女人,女人心目中的美男子,偶然見到合意的對象,往往是一見傾心,感到確實是非常之美。小說中、戲劇中描寫這種情況的很多,《紅樓夢》里面,賈寶玉第一次見到林黛玉的時候,林黛玉想,賈寶玉也想,他們同時都想,好象在那里見過。實際上是平時生活中得到的一種美的觀念,就是對方那個樣子,因而就相愛。”①“平時生活中得到的一種美的觀念,就是對方那個樣子”,這不就是指,自己的審美觀念認同了對方,認同了對方的面貌、氣質或神態(tài)嗎?可見,這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就是一種認同,一種深刻的感受上的認同。正是這種深刻的感受上的相互認同,構成了愛情審美的認識論意義。
現代科學的一些研究成果也為愛情審美的這種認識論意義提供了證明。
德國《彩色畫刊》1996年1月11日在《一見鐘情有科學根據》一文中報道:“科學家對產生愛情的化學作用進行了研究。瞬間產生的愛情不再是秘密: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夢想的對象的情況儲存在自己的大腦中,就像把數據儲存在軟盤上一樣。”
“年齡越大,腦子里的這個圖象就越具體。在第一次目光接觸時,眼睛就把捕捉到的有關對方身高、體型、眼神、頭發(fā)的顏色、發(fā)型、風度以及服裝等最初的信息,以時速432公里通過視神經傳給大腦。”
“特征與所儲存的理想條件越是吻合,大腦發(fā)出的信號就越是強烈:這就是愛情!”②
這一新的研究成果不就充分揭示了,男女雙方的面貌、氣質或神態(tài)等都與彼此的審美理想、愿望和要求等(“理想條件”)相一致,相契合,從而彼此之間才會由衷地感受到對方美,感受到對方的魅力嗎?而從認識論意義上講,這仍然不外是一種彼此感受上的相互認同。
在這里,我們應努力避免那樣一種狹隘理解,即認為這種“相互認同”僅僅只是反映和體現在人的外在體貌方面,它無關乎人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實際上,人的外在體貌不是脫離人的內在精神世界而孤立地存在的,而是與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緊密聯系和休戚相關的,因而這種“相互認同”就不但包含了對人的外在體貌方面的認識,而且也包含了對人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的認識,也就是說,它毫無疑問是作為一種綜合效應而顯現、而存在的。
二、彼此統(tǒng)一:愛情審美的本體論意義
愛情中的男女雙方為什么都強烈地認同對方,視對方為最美呢?進一步揭示這個問題,我們對愛情審美的探討就直接深入到了本體論。我的看法是,男女雙方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這就構成了愛情審美的本體論意義。
首先從邏輯上講,如前所述,人的審美觀念是人衡量和確認客觀對象美與不美的主觀尺度或意識標準。因為人的審美觀念總反映和體現著人的審美理想、審美追求、審美個性和審美趣味等,因而由人的審美觀念所確認的這種特定的客觀對象,亦即審美對象,就必然從現實上與人之間具有著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試想,如果它與人之間不具有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那么反映和體現著人的審美理想、審美追求、審美個性、審美趣味等的這種審美觀念怎么可能從容地接納它和認同它呢?而愛情中的男女雙方都強烈地認同對方,以對方為最美,反映在本體論意義上,他們也就必然會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
其次再看客觀事實。
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光耀千古,堪稱典范。他們?yōu)槭裁匆詫Ψ綖樽蠲溃晫Ψ綖樽類勰兀窟@就在他們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革命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他們具有共同的革命信念、革命志向、革命思想和革命行動等,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他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燕妮本人曾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他(馬克思——引者注)的憂愁和快樂,同樣也是我的憂愁和快樂,他的道路就是我的道路,他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
和鄧穎超的愛情也為人們傳為佳話。他們所以以對方為最美,視對方為最愛,同樣基于他們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眾所周知,他們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偉大的獻身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都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愛情基于男女雙方本質上的統(tǒng)一性,這早為人們所認識。比如,俄國的別林斯基就曾講:“愛情是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和諧的交融。”日本表演藝術家杉村春子在《一個女演員的自傳》中說:“任何人身上都具有一種被別人喜愛的地方,不過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罷了。奇怪的是,盡管自己沒意識到,在你所愛的人身上總會找到與你自己的相似之處。”保加利亞的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講:“只要存在愛情,那么在共同生活的主要問題上,雙方的愿望總是一致或者相近的。”科威特的穆尼爾?納素夫講:“愛情的含意就是共同的追求,有益的生活和心心相印。”所謂“相似的天性”、“相似之處”、“一致或者相近”、“共同的追求”、“心心相印”,不就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揭示了愛情是基于這種男女雙方本質上的統(tǒng)一關系嗎?
中國有幾句俗話:“要知道妻子怎么樣,看看丈夫就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什么人愛什么人。”這些俗話同樣深深地蘊含著,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是彼此密切地聯系的,他們在本質上具有很多共同性、一致性的東西。
并且正是基于這些認識,在愛情的研究領域才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有影響的“同質說”。論家認為,條件相近的人往往容易聚會在一起,一個人非常愿意去與自己相像的異性約會和傾吐衷腸。尤其是男女在價值觀方面的看法愈接近,他們進一步交往的機會就愈大,愛情生成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
論家特別提醒人們:“這些相似點可能是生理的、社會的、人格心理的特質。生理的特質包括膚色、年齡、身高、體重、穿著等;社會的特質包括宗教性質、教育程度和社會階級;人格心理的特質則包括態(tài)度、價值和人生觀。”③
遺憾的是,論家始終都沒有看到男女之間的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正是審美價值,是愛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美感愉悅的直接根本原因,他們沒有把男女雙方的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與愛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心理愉悅和精神歡暢內在聯系起來,貫通起來。
實際上,男女雙方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他們彼此才能通過對方最大限度地感受自我,體認自我,感受和體認自己生命存在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而當他們彼此通過對方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我,體認到自我,感受和體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時,他們彼此為什么不以對方為最美、視對方為最愛呢?哲學家黑格爾講:“每個男子或女子都覺得他或她所愛的那個對象是世界上最美、最高尚,找不到第二個的人,……”④黑格爾的話是正確的。
相反,如果男女雙方不具有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那么他們之間就不會有共同語言,就不可能進行廣泛的思想溝通和感情交流,而只會自說自話,沒有瓜葛,在這種情況下,人間美妙、圣潔、令人神往、叫人心動的愛情還怎么可能產生或形成呢?
我個人認為,愛情審美的這種本體論意義不僅突出地表現和反映在男女雙方的內在方面,即彼此具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包括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共同的期許和愿望,比較接近的文化修養(yǎng)和內在修為等,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心心相印”,而且頗非同尋常和耐人尋味的是,它同樣強烈地反映和表現在男女雙方的外在方面,即彼此在長相、容貌上都明顯地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相近、相似和相象等特點,這就是所謂的“貌貌相似”。現代科學研究業(yè)已表明:夫妻感情越融洽,生活越美滿,他們彼此面貌相象的程度也就越高。
尚需說明的是,這里所講的夫妻之間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并不是說他們之間不可以有一些個人的生活或活動空間等。實際上,夫妻之間在具有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的基礎上,又能具有一些相異性,這對他們的愛情反而是十分有益的。一些專家早指出:“不同的需要和傾向可以豐富愛情,使相互關系富有吸引力,令對方對自己感興趣。”并且許多保持了多年愛情婚姻關系的人都承認,他們在家庭之外還有自己的興趣和活動。
由愛情審美的這種本體論意義,我們再來反觀一下愛情審美的認識論意義,我們對愛情審美的認識論意義就會有一層更深的了解,那就是愛情中的男女雙方相互認同對方,實際上都不過是在相互認同自己。
三、兩情相悅:愛情審美的感情論意義
從感情論意義講,人類愛情的審美特點突出表現為男女雙方兩情相悅,彼此感到極大滿足。
愛情的產生是有規(guī)律的。有時候我們不惜一切去找愛情,可就是怎么也找不到;而有時候呢,我們并沒有去找它,它反而與我們相遇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莫名其妙、不可思議的情況呢?這就在愛情的產生是有規(guī)律的,僅僅依靠人為的努力難以奏效。
有人說,“一切隨緣”,“愛是一種緣”,“良緣不可求”。這些話可不是說愛情不要追求,或不可以追求,它們實際上就是講,愛情的產生是有規(guī)律的,因而在對愛情的追求上我們應該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就象列寧所講的:“愛情是不可以強求的。”
對一些美滿、幸福的婚姻,人們時常稱許道,“天造地設”、“天作地合”或“天仙配”。這些話也同樣不是要否定愛情中的人為因素,它們實際上仍然是說,愛情雖然不能沒有人為的努力,但冥冥之中更有一種不假人為的客觀規(guī)律在發(fā)揮作用。
愛情產生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前述兩點,即第一,在認識論意義上,男女之間相互認同;第二,在本體論意義上,男女之間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也就是說,只要具備這兩點,或者說以這兩點為基礎,那么無論怎樣偉大、神圣和驚天動地的愛情就都會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生成和展開。
進一步講,這種愛情在審美方面具有怎樣的感情特點呢?
如上所述,愛情中的男女雙方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而這種情況,就必然客觀地決定了,只有他們才能通過對方最大限度地感受自己,體認自己,即領略和賞鑒自己生命存在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那么,當他們彼此通過對方最大限度地感受自己,體認自己,領略和賞鑒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時,他們?yōu)槭裁床辉诟星樯蟽汕橄鄲偅舜烁械綐O大的滿足呢?而這種兩情相悅,彼此感到極大的滿足,就構成了愛情審美的感情論意義。
實際上,愛情審美的這種感情論意義也早為一些大師、學者所認識。比如,費爾巴哈就曾講:“對于戀愛對象來說,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愛情以自身的存在而使他(她)感到快樂,……只消瞥一眼心愛的人,我們就會心醉。”今道友信說:“愛包含著喜悅,也包含著顫栗。”⑤
蓬勃發(fā)展的現代科學為這種兩情相悅、相互滿足的愛情審美的感情論意義同樣提供了有力證明。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處在愛情狀態(tài)時,“人體內的化學工廠便開足馬力”。隨后出現的情形之一是:“間腦釋放調情激素。這些激素消除了任何疲倦的感覺,精力大增,心情愉快。人的感覺是,處于興奮的高潮。”⑥
而人們沒有愛情時,就朝思暮想,夢寐以求;擁有了愛情,就愛得死去活來,刻骨銘心。所有這些也顯然與愛情審美的這種感情論意義密切相關。
四、相互趨同:愛情審美的意志論意義
維克多?雨果說:“愛就是行動。”今道友信說:“愛雖然屬思想問題,但它以行為來體現。”⑦那么從意志論而言,愛情審美在人類行為上具有什么本質特點呢?我認為,彼此走近,相互趨同,這就是愛情審美在人類行為上的本質特點。
從邏輯上講,如前所述,人類愛情生成、存在的前提、基礎是男女雙方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愛情審美的這一本體論意義,就必然從根本上要求和決定了,男女雙方要建立和維護他們之間這種無限美好和無比純潔的感情,使他們彼此的愛天長地久,永駐于心,他們二者在行為上就必須不斷地彼此走近,相互趨同,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換句話也就是說,男女雙方在行為上不斷建立彼此本質上的統(tǒng)一性,尋求相互主要方面的共同點,這是他們構筑愛巢,維系愛情的內在必然要求。
從客觀實際看,愛情中的男女雙方,不論是彼此身體上的接觸,親近,包括撫摸、擁抱、接吻以及婚后發(fā)生的性行為等等,還是彼此內在的溝通與交流,包括思想上的廣泛溝通,感情方面的深層交流等,這些實際上就都是在不斷地彼此走近,相互趨同,是在最大限度地建立和加強彼此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尋求和鞏固相互根本上的共同點,一致點。因為很顯然,只有多一份統(tǒng)一性,他們在一起才會多一份共同的語言;只有多一些共同點,他們在一起才會多一些共同的體驗。而正是在這種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體驗中,他們的愛情才會被不斷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更深厚的境界。試想,如果不是這樣,如果他們彼此通過這些接觸、親近、溝通和交流等,不是建立和加強了彼此之間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而是破壞和削弱了彼此之間本質上的聯系或統(tǒng)一性;不是尋求和鞏固了彼此之間主要方面的共同點,一致點,而是在主要方面彼此走向了對立,甚至導致對抗等,那么他們相互之間還會有什么愛可言呢?
黑格爾講:“愛情里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它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yōu)美的心靈,要求以生動活潑、勇敢和犧牲的精神和另一個人達到統(tǒng)一。”⑧今道友信講:“愛,往往包含著與所愛對象結合為一體的愿望,也就是說,愛即合一,愛之中必然包含著統(tǒng)一、結合的原理。”⑨這些看法顯然揭示的就是愛情審美的這種意志論意義。
中國有句俗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從積極方面來理解,這句俗話也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它所包含的也就是愛情審美的這種意志論意義,即你要用心地維系愛情,守護愛情,那么你就必須在思想和行為上不斷地走向對方,與對方在本質上始終保持高度一致。
有人認為,人類普遍存在著“喜新厭舊”的心理,一種東西,人們一旦獲得了,它的重要性、意義就降低了。愛情也是如此。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實際上,男女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親近,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等,是一些示愛的表現,但同時更能激發(fā)愛和召喚愛。為什么呢?因為從美學意義上講,只有與人建立了現實聯系或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的東西,才能為人所喜歡,所欣賞,而男女雙方如果不斷地建立這種彼此現實的聯系或本質上的統(tǒng)一性即審美價值,那么他們之間的愛怎么可能會枯竭,會消亡,而不是走向更渾圓、更深厚的境界呢?
恩格斯曾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荷蘭畫家凡?高說:“沒有愛情我就無法生活,……我認為沒有愛情的生活是一種罪孽的和不道德的生活。”讓我們行動起來,為減少我們社會中的這種“不道德的婚姻”、“罪孽的和不道德的生活”而共同探討愛情、追求愛情吧!
注釋:
①《美學文摘》第一輯,重慶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第49至50頁。
②⑥轉引自《參考消息》1996年2月16日“科學技術”版。
③彭懷真:《愛情學問》。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260頁。
④⑧黑格爾:《美學》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第一版,第332頁、第332頁。
⑤⑦⑨今道友信:《關于愛和美的哲學思考》。三聯書店1997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152頁、第12頁、第33頁。